一
莆田市东庄镇,坐落在醴泉半岛的狭长地块,向北遥望壶公山,南临湄洲湾,尽头处是秀屿港码头。镇上村庄交错相连,拥簇间杂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
海拔79米的嵩山(也称象山)被村庄环绕。山多巨石,林木荫蔽,上有陈靖姑祖庙和嵩山寺。陈靖姑生于唐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十四日,莆田县醴泉里竹林村(今秀屿区东庄镇象山村)人。其扶危济难,成为享誉闽、台的陆上女神,各地多有建庙祭祀。嵩山寺(又名嵩山护国院)始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明清两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象山书院、宗圣殿等建筑。嵩山寺与宗圣殿、陈靖姑祖庙共同构成嵩山儒道释三教共处的人文景观。
其它人文景观还有妈祖阁、卓午祠、壶南祠和青峰岩摩崖石刻等。妈祖为宋代湄洲岛人,俗称林默娘,生时行善乐施,因出海救渔民而死,被后世祭拜,渐至成为海神娘娘,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其信仰的核心为:立德、行善和大爱。卓午祠位于边营村(亦称柳营),祠中供奉的卓祖真人卓晚春生于明嘉靖年间,精于算数,抗倭救民,扶危济困之声名留传后世。壶南祠位于埔尾村,系明三一教再传大宗师陈聚华(又名陈子,字汝经)开教之祠。壶南祠原名嵩山祠,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御赐建造。青峰岩紧邻秀屿港口,古榕参天,风光秀美。其中寺庙聚集,花岗岩石壁上遗有赵汝愚、佘翔等名人石刻,还有蔡襄读书台遗迹。
一个狭长的半岛小镇,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文古迹,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所有寺庙、祠阁建筑特色皆为仿明式古建,悬山燕翼,红瓦屋顶。立柱、墙体、斗拱皆为石雕,甚至个别寺庙整体全部用石雕构筑而成。莆田多山,盛产石材。匠人们因地制宜,利用石材的坚固耐久性,雕琢出精美的图案花纹,将其与建筑完美结合,呈现一种古朴典雅的地域特色。
将石材大量运用在古代建筑上的历史,当属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石雕建筑闻名遐迩。中国的古建筑大多为木构,此地以石材为主,精雕细琢建成的庙宇祠阁,实在让人赞叹。
这些人文古迹与村庄民居杂处,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看上去自然和谐,充满岁月沉积下来的厚重,没有丝毫神秘感,反而令人生处许多亲近。寺庙祠阁供奉对象多有迹可循,有史可查。他们因其德业功绩为后人祭拜,渐至神化,年深日久,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崇拜偶像。天灾人祸、战争疾病等不可预知的凶险与人类相伴始终,使人时常无助。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远离饥饿贫穷,远离疾病灾难,于是生发出对于救民于水火之人的崇敬纪念,将他们供奉在坚固美观的庙宇祠堂里四时祭拜,祈求佑护年丰岁饶,家庭平安,无灾无难。
受此影响,他们对于祖先的祭拜尊敬渐次根深蒂固,然后将其随之形成的信仰遗产通过家族、家庭代代传承,深入人心。
二
吃穿住行为人所必需,莆田人在此四序之中似乎更侧重于居住。安居才能乐业,对于家的热爱和根亲情节全都写在脸上,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房子的钟情狂热。一幢挨着一幢的别墅、楼房,极少三层以下,大多五六层,甚至更高。房子内外全部精心装修,屋顶罩着深红色琉璃瓦。家家户户相连形成村庄,村庄与村庄相连形成镇子,然后镇子与镇子相连,不知不觉形成房屋的海洋,没有界限可分。本来就山多地少,狭窄空间除掉有限的田地,剩下的就是房子,还是房子。
房子建造的不仅宽敞、美观、高大,而且非常牢固,清一色的框架结构,简直就是现代版的钢筋“堡垒”。除掉钢筋混凝土和粘土砖部分,房屋廊柱全部使用石材,院墙也多用石材垒砌。在他们的居舍中,石材的使用已经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除此以外,人们不仅讲究建筑的美,更喜欢用花草来装点家院,增加情趣。长春花、爆竹花、光叶子花……这些色彩鲜艳的花木总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各种花卉围绕着院墙,开得红红火火,热闹喜庆,寓示着日子象花儿一样红火欢实。
村庄中楼房林立,仍然还保留有许多老房子,全部是用石头建造而成。墙体是打磨均匀的石块砌筑,楼房的楼板也是用石条铺筑,廊柱和椽子结合处全部是精美石雕。墙壁镶嵌着精美的石刻浮雕。屋顶是悬山燕翼,褐黄色瓦顶上压着一排排石块。这些代表着时间和岁月的遗存,和新时代的楼房、别墅朝夕相伴,生动说明了人们对家园的深情守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论街道还是村庄里的房子,迎门正中大多镶嵌着一块象征姓氏渊源的铭牌:江夏流芳、白塘流芳、九牧流芳、济阳流芳……就是这一块块铭牌,清楚明白的昭示着他们曾经辉煌的家族来历和姓氏渊源。无论曾经有过多少颠沛流离,先祖们远徙的步履多么沉重艰难,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家族的荣光不能背叛,更不能遗忘。让自己的根脉始终清晰可见,如同一棵棵茂密的大树,枝繁叶茂的背后是深入地下纵横发达的根系。
他们将家园建设得牢固美观,寄托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归宿,承载着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希望。
我留意了一下,莆田的村庄地名中嵌有厝字的很多:苏厝、贞厝、田厝、石厝……厝字的释意是用石头建成的家。明清时期,建造厝屋的多为士绅官宦之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优渥的家庭就逐渐普及了这种厝屋的建筑型式。
除掉坚固美观的居家,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建有戏台。戏台的建造和家园同等重要,甚至比住房还要精美。莆仙戏在当地的传播经久不衰,为男女老幼所喜闻乐见。莆仙戏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这无异于一场宝贵的文化传承盛宴。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初,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元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迭代之际,这一戏曲样式又有进一步发展。直到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地区。
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总有戏曲登场助兴,富有地域特色的演唱演绎着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慷慨激越的声腔响彻四时,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不同的曲目故事收获着不同的感受,无论悲喜忧乐,皆是人生。
象这样的传承,真是多多益善。这才是真正的乡音乡情,无论走到哪里,时隔多久,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曾分离的家园。
三
山美水秀,同样存在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人多地少。上天赐予秀美山水的同时还带来无尽的灾难:台风、暴雨、烈日、咸潮……。生存不只有美好,更有凶险。人们祭拜妈祖、陈靖姑,她们仁爱的光芒可以消减许多灾难。人们更敬重天地社稷。“社为五土之祇,稷为原隰之祇,能生五谷,有功于民,故祀之”。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立着一个石雕神龛,供奉着土地公公。神龛的对联永远是新的。每月朔望(初一、十五)之日对土地公公施行祭拜。当地朋友对我说,他们在年节时对于天地公公的祭拜特别隆重,各种祭品,摆满供桌,胜于任何节祭。大江南北,这种独特的民俗存在的确令人称奇。所有的虔诚祭拜,不过是为了一个朴素的目的:年丰岁饶,家平人安。
人们为了宝贵的一点土地,不惜在田地边沿花大工夫用砖石垒砌加以保护。一块块收拾得干净整齐的狭窄土地上,一年四季总是生长着茂盛的庄稼:红薯、花生、玉米、绿豆……庄稼间的土地上没有一棵杂草,人们象呵护孩子般侍弄着不可多得的土地,赋予无限深情的爱护。有些人甚至将家门口可以利用的巴掌大的地方也种上蔬菜。他们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与其说是为了收获五谷,更像是收获对土地的无限依恋。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对天地如此敬畏,对家园如此爱戴,对土地近乎痴迷的守护?是长途迁徙漂泊无定时的困苦无助,是土地缺少的衣食艰难,是台风暴雨的无情击打,还是茫茫大海中生存的凶险?在他们心中,也许既有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亦有对先祖们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尊崇。这些敬仰让尘世生活增加了勇敢前行的力量,多了些神秘敬畏。心有敬畏,做人才有分寸和底线,行事自然显出一种谦和与真诚。
明代起,秀屿港便是莆田、仙游和惠安三县货物的吞吐口岸。明廷在此设小屿巡检司,秀屿港的海运由莆禧河泊所管理。当时秀屿港的开发已具相当规模,有“人烟万三,居民千余家”。这里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海运便利,带动贸易兴盛,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
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支撑人们的美好生活时,海洋贸易带动繁盛的商业文明,从而使百业兴旺,气象万千。各种文明交汇,人们的眼界于是打开,思想也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信仰是多元的,文化的传承是优秀的,行为处事精明中带着真诚善意。根亲文化、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流碰撞,加之悠久的商业氛围滋润,才逐渐形成他们的博爱和乐善。
壶南祠正殿有幅楹联写道:贤此心圣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家吾事国吾事宇宙皆吾事集义为先。此中气魄,堪与东林书院的那副名联相媲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国天下,天地人心,当浩然正气通过各种方式浸润滋养着每个生命,自然就会培养出普遍的概然正气。
崇德好善,居厝以安,斯民之幸,苍生之福。
2023.5.8日.石门澳
莆田市东庄镇,坐落在醴泉半岛的狭长地块,向北遥望壶公山,南临湄洲湾,尽头处是秀屿港码头。镇上村庄交错相连,拥簇间杂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
海拔79米的嵩山(也称象山)被村庄环绕。山多巨石,林木荫蔽,上有陈靖姑祖庙和嵩山寺。陈靖姑生于唐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十四日,莆田县醴泉里竹林村(今秀屿区东庄镇象山村)人。其扶危济难,成为享誉闽、台的陆上女神,各地多有建庙祭祀。嵩山寺(又名嵩山护国院)始建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明清两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象山书院、宗圣殿等建筑。嵩山寺与宗圣殿、陈靖姑祖庙共同构成嵩山儒道释三教共处的人文景观。
其它人文景观还有妈祖阁、卓午祠、壶南祠和青峰岩摩崖石刻等。妈祖为宋代湄洲岛人,俗称林默娘,生时行善乐施,因出海救渔民而死,被后世祭拜,渐至成为海神娘娘,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其信仰的核心为:立德、行善和大爱。卓午祠位于边营村(亦称柳营),祠中供奉的卓祖真人卓晚春生于明嘉靖年间,精于算数,抗倭救民,扶危济困之声名留传后世。壶南祠位于埔尾村,系明三一教再传大宗师陈聚华(又名陈子,字汝经)开教之祠。壶南祠原名嵩山祠,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御赐建造。青峰岩紧邻秀屿港口,古榕参天,风光秀美。其中寺庙聚集,花岗岩石壁上遗有赵汝愚、佘翔等名人石刻,还有蔡襄读书台遗迹。
一个狭长的半岛小镇,能够拥有如此众多的人文古迹,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所有寺庙、祠阁建筑特色皆为仿明式古建,悬山燕翼,红瓦屋顶。立柱、墙体、斗拱皆为石雕,甚至个别寺庙整体全部用石雕构筑而成。莆田多山,盛产石材。匠人们因地制宜,利用石材的坚固耐久性,雕琢出精美的图案花纹,将其与建筑完美结合,呈现一种古朴典雅的地域特色。
将石材大量运用在古代建筑上的历史,当属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石雕建筑闻名遐迩。中国的古建筑大多为木构,此地以石材为主,精雕细琢建成的庙宇祠阁,实在让人赞叹。
这些人文古迹与村庄民居杂处,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看上去自然和谐,充满岁月沉积下来的厚重,没有丝毫神秘感,反而令人生处许多亲近。寺庙祠阁供奉对象多有迹可循,有史可查。他们因其德业功绩为后人祭拜,渐至神化,年深日久,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崇拜偶像。天灾人祸、战争疾病等不可预知的凶险与人类相伴始终,使人时常无助。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远离饥饿贫穷,远离疾病灾难,于是生发出对于救民于水火之人的崇敬纪念,将他们供奉在坚固美观的庙宇祠堂里四时祭拜,祈求佑护年丰岁饶,家庭平安,无灾无难。
受此影响,他们对于祖先的祭拜尊敬渐次根深蒂固,然后将其随之形成的信仰遗产通过家族、家庭代代传承,深入人心。
二
吃穿住行为人所必需,莆田人在此四序之中似乎更侧重于居住。安居才能乐业,对于家的热爱和根亲情节全都写在脸上,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房子的钟情狂热。一幢挨着一幢的别墅、楼房,极少三层以下,大多五六层,甚至更高。房子内外全部精心装修,屋顶罩着深红色琉璃瓦。家家户户相连形成村庄,村庄与村庄相连形成镇子,然后镇子与镇子相连,不知不觉形成房屋的海洋,没有界限可分。本来就山多地少,狭窄空间除掉有限的田地,剩下的就是房子,还是房子。
房子建造的不仅宽敞、美观、高大,而且非常牢固,清一色的框架结构,简直就是现代版的钢筋“堡垒”。除掉钢筋混凝土和粘土砖部分,房屋廊柱全部使用石材,院墙也多用石材垒砌。在他们的居舍中,石材的使用已经成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除此以外,人们不仅讲究建筑的美,更喜欢用花草来装点家院,增加情趣。长春花、爆竹花、光叶子花……这些色彩鲜艳的花木总会成为他们的首选。各种花卉围绕着院墙,开得红红火火,热闹喜庆,寓示着日子象花儿一样红火欢实。
村庄中楼房林立,仍然还保留有许多老房子,全部是用石头建造而成。墙体是打磨均匀的石块砌筑,楼房的楼板也是用石条铺筑,廊柱和椽子结合处全部是精美石雕。墙壁镶嵌着精美的石刻浮雕。屋顶是悬山燕翼,褐黄色瓦顶上压着一排排石块。这些代表着时间和岁月的遗存,和新时代的楼房、别墅朝夕相伴,生动说明了人们对家园的深情守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论街道还是村庄里的房子,迎门正中大多镶嵌着一块象征姓氏渊源的铭牌:江夏流芳、白塘流芳、九牧流芳、济阳流芳……就是这一块块铭牌,清楚明白的昭示着他们曾经辉煌的家族来历和姓氏渊源。无论曾经有过多少颠沛流离,先祖们远徙的步履多么沉重艰难,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家族的荣光不能背叛,更不能遗忘。让自己的根脉始终清晰可见,如同一棵棵茂密的大树,枝繁叶茂的背后是深入地下纵横发达的根系。
他们将家园建设得牢固美观,寄托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归宿,承载着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希望。
我留意了一下,莆田的村庄地名中嵌有厝字的很多:苏厝、贞厝、田厝、石厝……厝字的释意是用石头建成的家。明清时期,建造厝屋的多为士绅官宦之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优渥的家庭就逐渐普及了这种厝屋的建筑型式。
除掉坚固美观的居家,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建有戏台。戏台的建造和家园同等重要,甚至比住房还要精美。莆仙戏在当地的传播经久不衰,为男女老幼所喜闻乐见。莆仙戏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这无异于一场宝贵的文化传承盛宴。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明初,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元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迭代之际,这一戏曲样式又有进一步发展。直到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地区。
重大节日或喜庆活动,总有戏曲登场助兴,富有地域特色的演唱演绎着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慷慨激越的声腔响彻四时,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不同的曲目故事收获着不同的感受,无论悲喜忧乐,皆是人生。
象这样的传承,真是多多益善。这才是真正的乡音乡情,无论走到哪里,时隔多久,心中都会有一个不曾分离的家园。
三
山美水秀,同样存在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人多地少。上天赐予秀美山水的同时还带来无尽的灾难:台风、暴雨、烈日、咸潮……。生存不只有美好,更有凶险。人们祭拜妈祖、陈靖姑,她们仁爱的光芒可以消减许多灾难。人们更敬重天地社稷。“社为五土之祇,稷为原隰之祇,能生五谷,有功于民,故祀之”。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立着一个石雕神龛,供奉着土地公公。神龛的对联永远是新的。每月朔望(初一、十五)之日对土地公公施行祭拜。当地朋友对我说,他们在年节时对于天地公公的祭拜特别隆重,各种祭品,摆满供桌,胜于任何节祭。大江南北,这种独特的民俗存在的确令人称奇。所有的虔诚祭拜,不过是为了一个朴素的目的:年丰岁饶,家平人安。
人们为了宝贵的一点土地,不惜在田地边沿花大工夫用砖石垒砌加以保护。一块块收拾得干净整齐的狭窄土地上,一年四季总是生长着茂盛的庄稼:红薯、花生、玉米、绿豆……庄稼间的土地上没有一棵杂草,人们象呵护孩子般侍弄着不可多得的土地,赋予无限深情的爱护。有些人甚至将家门口可以利用的巴掌大的地方也种上蔬菜。他们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与其说是为了收获五谷,更像是收获对土地的无限依恋。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对天地如此敬畏,对家园如此爱戴,对土地近乎痴迷的守护?是长途迁徙漂泊无定时的困苦无助,是土地缺少的衣食艰难,是台风暴雨的无情击打,还是茫茫大海中生存的凶险?在他们心中,也许既有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亦有对先祖们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尊崇。这些敬仰让尘世生活增加了勇敢前行的力量,多了些神秘敬畏。心有敬畏,做人才有分寸和底线,行事自然显出一种谦和与真诚。
明代起,秀屿港便是莆田、仙游和惠安三县货物的吞吐口岸。明廷在此设小屿巡检司,秀屿港的海运由莆禧河泊所管理。当时秀屿港的开发已具相当规模,有“人烟万三,居民千余家”。这里渔业资源极其丰富,海运便利,带动贸易兴盛,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
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支撑人们的美好生活时,海洋贸易带动繁盛的商业文明,从而使百业兴旺,气象万千。各种文明交汇,人们的眼界于是打开,思想也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的信仰是多元的,文化的传承是优秀的,行为处事精明中带着真诚善意。根亲文化、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流碰撞,加之悠久的商业氛围滋润,才逐渐形成他们的博爱和乐善。
壶南祠正殿有幅楹联写道:贤此心圣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家吾事国吾事宇宙皆吾事集义为先。此中气魄,堪与东林书院的那副名联相媲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国天下,天地人心,当浩然正气通过各种方式浸润滋养着每个生命,自然就会培养出普遍的概然正气。
崇德好善,居厝以安,斯民之幸,苍生之福。
2023.5.8日.石门澳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