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没有到竹韵书院了,推开书院厚重的大门,浓浓的春天气息扑面而来。
  艳丽的花儿,翠绿的草,挺着嫩绿叶片的树木,还有顶着小白花的橘子树,胡豆大小的水蜜桃,映入眼帘。挤在一起,豌豆大小的一串串葡萄挂在还很弱小的枝头,向往着秋天的方向进发。这里的一切,将书院渲染成立一个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
  随着花香,缓步进到书院中央,几只鸟儿“噗噗”地从桂花树上腾空而起,那不是《竹林的鸟》文中的杜鹃,是叽叽喳喳的麻雀,是一群才寻到据点的新贵。有只鸟儿,不愿离开新筑的窝巢,来回盘旋在我的头顶,一坨鸟屎像炸弹一样,向我定向砸来,听到“嗖”的一声,我机灵地头一偏,炸弹落在我的肩膀。这群霸占我书院的鸟儿真是把这里当自己的家了,把我这个书院主人当做了不速之客,一点也不礼貌。我心中好笑,运气真好啊,要是去打麻将,一定能够胡个清一色啊!
  带着新冠后遗症,我艰难地爬上三楼,站在书院楼顶花园,感觉天气非常酷热,汗水顺着面颊跌落下来,一身的烦躁,涌上心头。拿出手机,一看,原来季节的步伐已到立夏之日。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静听,竹林里的知了不停地叫唤,林中的鸟儿好像热得不耐烦,从这个竹尖飞到另一个棵竹尖。让竹尖摇动,带来风儿,给自己清凉。啊,立夏就是进入夏季、告别春季的意思。的确,久居城里,不知季节已变换。
  给书院的花草浇完水,自己已经满身大汗。回头望望,满园春色的书院,这颗燥热的心也就清凉了下来。
  循着花香,我仔细打量着这个自己亲手打造的花园,吃饱喝足了的花草,顶着水珠,正在努力向我卖萌。
  艳丽开放的蜀葵,有的红,有的白,有的呈粉红色;有的盛放,有的含苞欲放;三角梅已是花团锦簇,灿烂而热烈;向日葵也竞相开放。书院围墙边的一组类似君子兰的朱顶红,每个枝头有四朵大花,呈喇叭状,朝着四个方向肆意盛开,这棵四川人又叫做“炮打四门”的花让书院增添了一派喜气。本应在堰塘里,水田里的荷花,放在水缸里也放肆生长,如今已是青绿一片,几个尖尖角从水中冒出。
  带着满眼春色,拂着一身清香,我走进书房“老几驿站”创作室。翻开《遥远的故乡》,一杯清茶,让我埋进了书里。这本精致的书是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郎德辉先生的大作,在去年我的新书《驿站》研讨会上,郎兄亲自赠给我的一本散文集,并工整地签上了大名。嘱托我要好好看看大散文的写作。一直想静下来好好阅读,可惜时光被杂事打碎了,今天终于有了一天完整的时间,于是我首选郎德辉老师的大作阅读起来。朗德辉老师是我尊敬的文学界兄长,老家也是距我们赵家沟不远的乐至县人,从书中,我读到了与我们赵家沟相同的梁子和沟陇,读到了朗氏家族不屈的奋斗史,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训。也读到了郎兄那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熏染到了郎兄从成都府背着自己的作品,为家乡学生授课、赠书的崇高。看到了郎兄在文学道路特别是散文创作道路上的艰辛与才华,也给我在散文创作中很多的启示。
  书院建立后,郎兄非常关注,曾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携创研部、青少年专委会的大作家们到访竹韵书院。与他老家乐至紧邻,有着共同乡村文明的赵家沟,激起了郎兄的诗情画意。于是他挥笔在留言簿上签上“播洒文明种子,弘扬中华文化”几个大字,并表示继续支持书院的发展,此刻得我心中知道,郎兄将赵家沟当做了那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故乡了。书院得到大作家的认可,激发了我的办院情怀,连续举办好几次文学活动和村民读书会,书声带着春意,从书院飘出,从竹林飞出,让寂静的赵家沟更有了诗意,名声在外。
  一不经意间,时值正午,酷热的窗外,知了叫个不停,好像宣示着对夏天的不满。那群有战斗力的麻雀也只有盘踞在竹林中间,喘着粗气,不敢张狂地飞翔。有一只胆大的鸟儿不时从竹林起飞,飞到虚掩的窗边,探究虚实,看书院房间里面有没有人,也好进来歇凉啄食。见我在里面休息,一只鸟儿居然大胆地站在了我的书桌上,与我友好地四目相视。我起身轻轻地从里屋抓出一把米,放在窗台,鸟儿欢快地啄米,一个我看不懂的信号,引来了成群的麻雀。不经意间一堆米就被麻雀们一扫而光,然后,他们唱着歌儿飞入了茂密的竹林。
  火热的阳光穿透竹林,照射在书桌上,透过翠绿竹叶片的阳光,紫外线被严重衰减,洒到书桌就成了一道悠然地春光。午餐后,闻着满屋的油墨香,在书架林立,堆满书籍的书院,我躺在摇椅上休息,很快进入梦境。《遥远的故乡》从我的手中滑落,全然不知。梦境中,我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洒落在了赵家沟的土地上,在故乡温润的土地上,发芽生长,直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醒来时,听到有声响。酷暑下,原来是我的儿时伙伴二娃,见书院虚掩,拿着柑橘剪,来到书院,给书院修建树枝,汗水从那老脸滴落,他全然不顾,一心想兑现他要来书院做公益的承诺。
  此情此景,在酷热的立夏之日,犹如一场春风,灌入书院,浸入我的心田。竹林的风,将我这颗甲子之心,吹回到了青春年少时光,回到了春意盎然的季节。我想,有大作家的支持,有乡民的相助,书院定会诲人不倦。办好书院,留住春天,让村民的心中装满春色,让春天永驻书院,这是我的心愿。
  
  二〇二三年五月九日于赵家沟竹韵书院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除了参加各种劳动之外,最喜欢、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每年一次的集体演出——庆祝“六一”儿童节。 那时,同家庄乡有两个演出点:新堡和同家庄。新堡的演出点就在...

关中流行一句“胡基垒墙不如砖,疼娃不如疼老汉,吃啥不如吃搅团”的俚语。 盖房、娶媳妇、抬埋老人,是农村的三件大事。一天的工分三毛钱,攒个鸡蛋换针线,过去农村盖房,谁家能盖得起...

焉支山的倩影是是历史的若影若现,焉支山的倩影是穿透迷雾的淡淡晨曦! 焉支山的美丽宛如溯四岁月源头的彩虹,焉支山的美丽是大漠的彩幕! 数千年来,两条大河孕育的农耕文明和富庶,对那些...

从寒意顿起的800米海拔的黄龙山林场下车,便有种魂归故里的感觉,老黄牛、鸡鸣、乡村楼房舍、以及相亲相熟的青笋,让人恍惚间蒙生出对乡土气息的迷恋。夕阳格外好,同来的红木老师说那是...

花,是青春的使者,也是青春的过客。朝花遗落,满天飞霞,没有了哀伤,徒留一段往事擦肩而过。春,是飞鸟的王国,也是飞鸟的天堂。自由的天空像极了青春,尽情挥霍,不要为昨天的过错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忘却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然而十五岁那年的往事,我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因为在那一年,我终于有资格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来给家里挣工分了。 那时候,家里的境况是非常...

一 她是我来温州遇见的第一个女孩,她叫阿真。 当初我从永嘉农村来到温州这座城市,是带着一种执拗来的。我本来完全可以遵从母亲的意愿,早早地在农村娶个媳妇,然后生几个孩子,过一种脸...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一只老鼠,眼睛贼溜溜的。 上个月某一日我从外地赶回家中。 时至下午四点,我入厨房打算做饭填饱肚子。眼见一直贼鼠从暖气管上哧溜哧溜地爬过,边走边歪头看我举...

这块地,有四亩,如同一个半岛,北面、东面,是相连的两个水坑,L型,西面,隔一条窄窄的土路,还是一个水坑,南面,则连着一条大街。这个半岛,明显高,是这个村的制高点,几家人的自留...

一 一场突发的疾病,于4月2日夜晚袭击了我。翌晨起床,竟然发现自己右边的手脚无力,浑身疼痛,想穿衣下床,可怎么也使不上劲,最终在妻子的帮助下,勉强穿好衣服下了床,但已经站立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