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去了趟周口太康,有幸拜谒了当地的康王陵。
康王陵即是太康陵和少康陵,据传两个王陵在太康城东南。由于妻子老家是太康人,自己多次前往太康,也早就听说过康王陵,只是没有机会寻访。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骑电车从位于城区光明南路的家属院出发,经谢安大道往东,然后沿着建设路往南,在灯塔广场转向道情路往东,约1公里左右到了城关镇马庄,然后穿庄而过向西至康王路再向东,也就是几百米左右就看到路北的太康陵。见状,我俩将电车停在路边,走上前去一看究竟。
太康县系古阳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县名由来,还得从远古夏国王太康说起。相传,太康,夏后氏,姒姓,夏朝第三个国王,约公元前1978年至前1949年在位。他是启的儿子。启死后,他继位为夏国王。他是个比启更荒淫的国君,继位后不断宴饮游乐,不理国事。尤其荒唐的是,他带领随从,载着整车的酒食到洛水沿岸打猎,竟一去上百日不归。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人民极大的怨恨。当时,东夷族的有穷氏正向西方发展势力,其部落首领也早有篡夏之心。因太康游猎无度,不思归国,正好使后羿有机可乘。于是,后羿便利用人民对太康的怨恨,发兵占据夏都安邑,“因夏民以代夏政”,取得了统治地位。太康被拒之河对岸,不得归国。这就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之事。太康失国以后,流落到戈地(今太康境)长白山脚下筑城(即今太康城)定居。太康在位29年,卒后葬于太康城东南二里处。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始置阳夏县,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为太康县,皆因太康王筑城而得名。虽然这个传说在史学、考古界并未定论,但民间一直认为太康县城东南的两座陵墓就是“康王陵”,陵东有一村子至今称为王陵村。
临近路旁,有一简易水泥预制的文保碑,正中刻有“太康陵”三个大字,太康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3月立的,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嘉靖三年(1524年)《太康县志》记载,太康古陵被列为“太康八景”。
文保碑后有一碑楼里面镶嵌一石碑《夏太康碑》,系清乾隆五十一年,知县陶应遇、县丞徐书受为其立碑祭陵。碑文由进士及第时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河南巡抚毕沅撰写,署兴安府水利捕盗通判、西安城工测量销算官、直隶州判钱坫篆字,太常寺博士洪亮吉题额,县丞徐书受勒石。其碑文曰:
夫太康县东南有夏太康、少康二陵,按之图经皆无所据,盖近代所创始矣!岁在丙午,知县陶君应遇、丞徐君书受为禁樵牧立斯贞石。余惟有举莫废,且嘉令丞之耐乎其政。又案诸地记曰,今县城夏后氏太康所筑,则因城为陵,义当由此,爰为之。文曰,帝承胼胝之后,昏垫之余,见夫三才,奠定百揆。时叙蓬蓬白云遵玄野而游戏,翼翼万舞据黄屋而沈酣。又鸿流既平,陵谷斯显,波无惑人之虫,原有走圹之兽,于是夷羿在列弯射日之弓。羲和从游,载盈川之酒,前歌后舞于野于田,虽不无佚豫之讥,犹想见承平之烈焉!以视姬德既衰,屈瑶池而荒晏,殷轨非顺,怼蓝夷而远征,盖有间矣!若陵之肇始也,崇墉言言既锡乎!帝号则原野亦称兹归宿,南望神井开王之始基,西瞻大陵朝宗之故绩。此则城经屡圮,化鹤之踪不迷阜,有一成骑龙之乡宛在,可以栖其神爽、歆其俎豆者矣!
太康陵前方左侧立有太康的雕塑,不甚高大。其身后便是太康陵。陵墓前是2016年10月建立的仿古碑楼,碑楼正中书有“太康陵”三个大字,碑楼两边影壁上书有太康陵简介。据当地人讲,原来陵墓占地100余亩,民国初年该陵高十米余。1931年春,当时的党政军机关、学校师生曾植树数百株。新中国建立是陵高五米,后因附近村民取土平地,现仅遗留两米多高的土堆。绕陵墓转了一圈,见陵墓上麦蒿、灰灰菜、野菊花丛生。忽然看到草丛中竟然卧着只黄猫,莫不是守陵墓的?它看见有人来,悄然遁去。环顾太康陵,有点莫名的失落,与心目中想象的相差甚远。陵墓四周皆是麦田,一派丰收在望景象。也许,是太康王在地下护佑着这方热土。
少康陵在太康陵东的王陵村西北隅,相距几百米。骑电车几分钟后进入一胡同,看到路旁有一不锈钢栏杆围着的水井,栏杆上蓝色铁皮牌上写有“八角槐花古泉神井,4600余年”字样。停下来扶着栏杆往里看,只见井深约两米左右,已淤塞。从神井处前行不远,我俩就来到了少康陵墓前。没想到,少康陵比太康陵更为简陋寒酸,一个不大的封土堆,比一般老百姓的坟头略大。据说,古时该陵极为高大,至1969年仍有4米多高,周长80多米,呈圆球冠形。在“文革”战备时被村民挖地道平毁。前些年,村民又自觉拉土封成小墓冢。虽历代传说此陵是夏少康帝陵,但尚未见史籍记载。陵前立有两通石碑,均为《夏少康陵碑》,右侧的是重刻的。墓前有四棵柏树,最南面的柏树下有县文保碑,与太康陵墓前的文保碑很相似,柏树枝上系有祈福的红布条。看着眼前的少康陵被围在村民住宅中,心底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少康陵和太康陵一样,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记载和物证,仅被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康王陵今天的现状,也与当地人缺乏保护意识有关,对祖先遗留的一草一木缺乏敬畏心。环顾一周,竟然发现陵墓旁一住户家院墙上张贴有“想风光找少康”的红底白字标语,可能是为了宣传吧。其渊源可能来自“少康中兴”的典故。为了纪念少康,太康县城区人民广场西侧的道路被命名为少康大道。在陵墓前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俩便原路骑车返回了。
回来的路上,我禁不住思索,无论康王陵的历史考证断代结果怎样,它们与今天的太康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否定不了的,可以说是太康县的肇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关于康王陵的进一步考证和保护开发利用,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明天的康王陵能被当地重新列入新“太康八景”,为留住乡愁,促进发展当地文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康王陵即是太康陵和少康陵,据传两个王陵在太康城东南。由于妻子老家是太康人,自己多次前往太康,也早就听说过康王陵,只是没有机会寻访。
那天下午,我和妻子骑电车从位于城区光明南路的家属院出发,经谢安大道往东,然后沿着建设路往南,在灯塔广场转向道情路往东,约1公里左右到了城关镇马庄,然后穿庄而过向西至康王路再向东,也就是几百米左右就看到路北的太康陵。见状,我俩将电车停在路边,走上前去一看究竟。
太康县系古阳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县名由来,还得从远古夏国王太康说起。相传,太康,夏后氏,姒姓,夏朝第三个国王,约公元前1978年至前1949年在位。他是启的儿子。启死后,他继位为夏国王。他是个比启更荒淫的国君,继位后不断宴饮游乐,不理国事。尤其荒唐的是,他带领随从,载着整车的酒食到洛水沿岸打猎,竟一去上百日不归。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人民极大的怨恨。当时,东夷族的有穷氏正向西方发展势力,其部落首领也早有篡夏之心。因太康游猎无度,不思归国,正好使后羿有机可乘。于是,后羿便利用人民对太康的怨恨,发兵占据夏都安邑,“因夏民以代夏政”,取得了统治地位。太康被拒之河对岸,不得归国。这就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之事。太康失国以后,流落到戈地(今太康境)长白山脚下筑城(即今太康城)定居。太康在位29年,卒后葬于太康城东南二里处。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始置阳夏县,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为太康县,皆因太康王筑城而得名。虽然这个传说在史学、考古界并未定论,但民间一直认为太康县城东南的两座陵墓就是“康王陵”,陵东有一村子至今称为王陵村。
临近路旁,有一简易水泥预制的文保碑,正中刻有“太康陵”三个大字,太康县人民政府于1989年3月立的,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嘉靖三年(1524年)《太康县志》记载,太康古陵被列为“太康八景”。
文保碑后有一碑楼里面镶嵌一石碑《夏太康碑》,系清乾隆五十一年,知县陶应遇、县丞徐书受为其立碑祭陵。碑文由进士及第时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湖广总督、河南巡抚毕沅撰写,署兴安府水利捕盗通判、西安城工测量销算官、直隶州判钱坫篆字,太常寺博士洪亮吉题额,县丞徐书受勒石。其碑文曰:
夫太康县东南有夏太康、少康二陵,按之图经皆无所据,盖近代所创始矣!岁在丙午,知县陶君应遇、丞徐君书受为禁樵牧立斯贞石。余惟有举莫废,且嘉令丞之耐乎其政。又案诸地记曰,今县城夏后氏太康所筑,则因城为陵,义当由此,爰为之。文曰,帝承胼胝之后,昏垫之余,见夫三才,奠定百揆。时叙蓬蓬白云遵玄野而游戏,翼翼万舞据黄屋而沈酣。又鸿流既平,陵谷斯显,波无惑人之虫,原有走圹之兽,于是夷羿在列弯射日之弓。羲和从游,载盈川之酒,前歌后舞于野于田,虽不无佚豫之讥,犹想见承平之烈焉!以视姬德既衰,屈瑶池而荒晏,殷轨非顺,怼蓝夷而远征,盖有间矣!若陵之肇始也,崇墉言言既锡乎!帝号则原野亦称兹归宿,南望神井开王之始基,西瞻大陵朝宗之故绩。此则城经屡圮,化鹤之踪不迷阜,有一成骑龙之乡宛在,可以栖其神爽、歆其俎豆者矣!
太康陵前方左侧立有太康的雕塑,不甚高大。其身后便是太康陵。陵墓前是2016年10月建立的仿古碑楼,碑楼正中书有“太康陵”三个大字,碑楼两边影壁上书有太康陵简介。据当地人讲,原来陵墓占地100余亩,民国初年该陵高十米余。1931年春,当时的党政军机关、学校师生曾植树数百株。新中国建立是陵高五米,后因附近村民取土平地,现仅遗留两米多高的土堆。绕陵墓转了一圈,见陵墓上麦蒿、灰灰菜、野菊花丛生。忽然看到草丛中竟然卧着只黄猫,莫不是守陵墓的?它看见有人来,悄然遁去。环顾太康陵,有点莫名的失落,与心目中想象的相差甚远。陵墓四周皆是麦田,一派丰收在望景象。也许,是太康王在地下护佑着这方热土。
少康陵在太康陵东的王陵村西北隅,相距几百米。骑电车几分钟后进入一胡同,看到路旁有一不锈钢栏杆围着的水井,栏杆上蓝色铁皮牌上写有“八角槐花古泉神井,4600余年”字样。停下来扶着栏杆往里看,只见井深约两米左右,已淤塞。从神井处前行不远,我俩就来到了少康陵墓前。没想到,少康陵比太康陵更为简陋寒酸,一个不大的封土堆,比一般老百姓的坟头略大。据说,古时该陵极为高大,至1969年仍有4米多高,周长80多米,呈圆球冠形。在“文革”战备时被村民挖地道平毁。前些年,村民又自觉拉土封成小墓冢。虽历代传说此陵是夏少康帝陵,但尚未见史籍记载。陵前立有两通石碑,均为《夏少康陵碑》,右侧的是重刻的。墓前有四棵柏树,最南面的柏树下有县文保碑,与太康陵墓前的文保碑很相似,柏树枝上系有祈福的红布条。看着眼前的少康陵被围在村民住宅中,心底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少康陵和太康陵一样,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记载和物证,仅被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康王陵今天的现状,也与当地人缺乏保护意识有关,对祖先遗留的一草一木缺乏敬畏心。环顾一周,竟然发现陵墓旁一住户家院墙上张贴有“想风光找少康”的红底白字标语,可能是为了宣传吧。其渊源可能来自“少康中兴”的典故。为了纪念少康,太康县城区人民广场西侧的道路被命名为少康大道。在陵墓前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俩便原路骑车返回了。
回来的路上,我禁不住思索,无论康王陵的历史考证断代结果怎样,它们与今天的太康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否定不了的,可以说是太康县的肇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关于康王陵的进一步考证和保护开发利用,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愿,明天的康王陵能被当地重新列入新“太康八景”,为留住乡愁,促进发展当地文旅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