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在乡下父亲家,听妹妹说在老房子的铁柜子有我们的生辰八字,于是去找,发现了父亲的账本。
账本的第一页,是我一九九四年上大专时的一笔数目比较大的借款,在这笔借款之前还有一笔更大数目的欠款。那笔更大的款项应该是九二年我们姊妹三个“农转非”买户口的时候借下的。那时城镇户口比较金贵,一个黄石户口三千元,在九十年代初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我们家要一下子买三个。记得父亲那时既欢喜又忧愁。一天晚上从外面进门,脸上满是悲伤。后来听母亲隐约说起是因为父亲经常找小姑借钱,旧债未了又添新债,那次碰了钉子,回家后父亲情难自已流下了眼泪。母亲说这件事时我很难过。我何曾见过听过父亲的眼泪。不过嘴硬心软家里有东风车拖矿的小姑还是帮了忙。
我上大专时的九四年,正是高校教育大变革的时候。国家实行“招生并轨”,毕业后也不再统一分配工作,成为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岭。对于“招生并轨”我不太懂,可是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名费一下子飞涨,又加上毕业不包分配,不知道这大专在父亲心里还有没有上的必要。父亲曾经说过只要我读书,不管读到哪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上。国家政策变化,也是父亲所不料。父亲凑足了学费,还有书本费、一年的住宿费,在账本上又添一笔新债。旧事泛起,泪花在我眼里一朵朵地盛开。
在账本上小姑的这一页,还有猪肉的抵债和退股的减扣。我们家那时过年前都会出栏一头肉猪,杀猪的当天姑父就会骑着他的五羊摩托车风驰电掣而来。退股的钱则是因为那些年小姑父他们开铁矿,父亲便在小姑父的户头“搭股”。
纵观账本,一些年里,我们家家庭收入的一大笔收入来自养猪的收入,从账本来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猪肉的价格是5.5元一斤。猪崽的价格从3.5元涨到9元。犹记得春天猪崽“出窠”的那天,母亲天未亮便要起床做一大桌菜款待买猪崽的人。一众人吃饱喝足后,各家捉住定好的小猪,父亲拿布条捆住它们的两条后腿,挂在秤钩上。小猪拼命地挣扎,满含委屈地尖着嗓子喊叫。一阵人欢猪闹的喧嚷,小猪被或抱或挑着哼哼唧唧地随各自的主人踏上新路。喧嚣之后的安静里,母亲的脸上,丰收的喜悦在荡漾。
账本上关于猪的记录,到九八年猪崽4元一斤就没有了。看来是仔猪价格下挫,再加上母亲身体抱恙,家里就没有再养母猪。如今,任凭猪肉价格潮起潮落,那个养猪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关于猪的记录也戛然而止。
父亲账本上的另一块是关于妹妹结婚时的费用和收礼的情况。当年父亲原打算把嫁妆费用预算在一万,于那时的农村家庭算是出手阔绰的。父母对妹妹没有读书且又在家里做劳动力多年心有亏欠,加上我已经有工作不再需要家里负担,还因为妹妹“高攀”上当工人的妹夫。父亲的账本上妹妹出嫁时的家电家俱等最后的支出是一万多,其它杂七杂八请客办酒的支出在账本里没看到。估计办下来超支了不少。收礼的记录中,礼金从四十元五十元到八百元不等,那是一九九七年冬天。村里亲房送礼都是被面一床香皂一块、布一段袜子两双什么的,用红笔写得清清楚楚。
账本鸡零狗碎的记录有一些。其中有一笔买米粉厂的支出,为小叔所欠。这件事情我记得比较清楚。村办米粉厂凋落以后厂房闲置,村里就决定把厂房卖给私人。当时要的人很多,只有采取抓阄的方式。那天村大礼堂对面的小仓库里人头攒动像集市。哥哥和另外一个小孩子分别抓到了写有1和2的两个阄。粉厂南北两边两家各得一半。家里人都欣喜若狂,小叔恨不得把哥哥抛到天上去。后来村里还卖了酒厂。村办经济似乎是在八十年代逐步没落的。大队部那时还有一个米厂和一个“油灶”(压炸菜籽油的地方),后来也销声匿迹。
父亲账本上有一处提到了交给细爹“提成”的一笔款项,115.01元,时间是九九年。细爹是大队会计。“提成”应该是当时农村的“三提五统”,二零零六年和农业税一起取消。
在这个账本上,有一页是关于九七九八年我的两个无父无母堂兄弟收到救济款的事情,共有三笔,其中一笔来自学校,另外还记录有政府救济棉被的事情。
父亲代收堂弟其中一笔救济款备注是在晒台上打晚谷时。九七年父亲还种了田,我仿佛闻到了稻谷的香味。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起父亲不再种田的。其中还有一笔打草滚的款项。这两笔账中的细爹和另外一个房头的细爹均已作古多年。打草滚和打晚谷都成为了历史的画面,隆隆的泥水声和稻香是很久以前的声音和气味了。
父亲的账本上出现一个“古董”——45元国库券。它是出借给我的大婶娘买什么东西的,字看不大清楚。那个云鬓高耸涂脂抹粉的婶娘在记忆深处慢慢浮起,容颜艳丽无比。记得我读书时父亲有阵子工资中月月搭配有国库券。看来国库券在农村里还流通过。这页账是专属大叔父家的。有借下的菜油,还有欠下的猪儿债。大叔父一家八九十年代生活相当困难,常常有青黄不接的日子和赶情送礼等都要找父亲想办法。可是婶娘比一般人讲究吃穿,这在现在看起来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可是贫穷却容不下那些美好。看到账本,想起往事,心里无尽的喟叹。一别几十年,那个远走它乡的人如今可好?
账本上还有舅公和细爹的专属页面。
账本上大叔父和母亲的生卒时间,赫然在目,他们的一生,比遥远更远。
父亲的小小账本上,间接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往事——乡村经济的悄然变化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它是一段家族相互扶持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记录,也是一种国家记忆。
账本的第一页,是我一九九四年上大专时的一笔数目比较大的借款,在这笔借款之前还有一笔更大数目的欠款。那笔更大的款项应该是九二年我们姊妹三个“农转非”买户口的时候借下的。那时城镇户口比较金贵,一个黄石户口三千元,在九十年代初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我们家要一下子买三个。记得父亲那时既欢喜又忧愁。一天晚上从外面进门,脸上满是悲伤。后来听母亲隐约说起是因为父亲经常找小姑借钱,旧债未了又添新债,那次碰了钉子,回家后父亲情难自已流下了眼泪。母亲说这件事时我很难过。我何曾见过听过父亲的眼泪。不过嘴硬心软家里有东风车拖矿的小姑还是帮了忙。
我上大专时的九四年,正是高校教育大变革的时候。国家实行“招生并轨”,毕业后也不再统一分配工作,成为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岭。对于“招生并轨”我不太懂,可是录取通知书上的报名费一下子飞涨,又加上毕业不包分配,不知道这大专在父亲心里还有没有上的必要。父亲曾经说过只要我读书,不管读到哪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上。国家政策变化,也是父亲所不料。父亲凑足了学费,还有书本费、一年的住宿费,在账本上又添一笔新债。旧事泛起,泪花在我眼里一朵朵地盛开。
在账本上小姑的这一页,还有猪肉的抵债和退股的减扣。我们家那时过年前都会出栏一头肉猪,杀猪的当天姑父就会骑着他的五羊摩托车风驰电掣而来。退股的钱则是因为那些年小姑父他们开铁矿,父亲便在小姑父的户头“搭股”。
纵观账本,一些年里,我们家家庭收入的一大笔收入来自养猪的收入,从账本来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猪肉的价格是5.5元一斤。猪崽的价格从3.5元涨到9元。犹记得春天猪崽“出窠”的那天,母亲天未亮便要起床做一大桌菜款待买猪崽的人。一众人吃饱喝足后,各家捉住定好的小猪,父亲拿布条捆住它们的两条后腿,挂在秤钩上。小猪拼命地挣扎,满含委屈地尖着嗓子喊叫。一阵人欢猪闹的喧嚷,小猪被或抱或挑着哼哼唧唧地随各自的主人踏上新路。喧嚣之后的安静里,母亲的脸上,丰收的喜悦在荡漾。
账本上关于猪的记录,到九八年猪崽4元一斤就没有了。看来是仔猪价格下挫,再加上母亲身体抱恙,家里就没有再养母猪。如今,任凭猪肉价格潮起潮落,那个养猪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关于猪的记录也戛然而止。
父亲账本上的另一块是关于妹妹结婚时的费用和收礼的情况。当年父亲原打算把嫁妆费用预算在一万,于那时的农村家庭算是出手阔绰的。父母对妹妹没有读书且又在家里做劳动力多年心有亏欠,加上我已经有工作不再需要家里负担,还因为妹妹“高攀”上当工人的妹夫。父亲的账本上妹妹出嫁时的家电家俱等最后的支出是一万多,其它杂七杂八请客办酒的支出在账本里没看到。估计办下来超支了不少。收礼的记录中,礼金从四十元五十元到八百元不等,那是一九九七年冬天。村里亲房送礼都是被面一床香皂一块、布一段袜子两双什么的,用红笔写得清清楚楚。
账本鸡零狗碎的记录有一些。其中有一笔买米粉厂的支出,为小叔所欠。这件事情我记得比较清楚。村办米粉厂凋落以后厂房闲置,村里就决定把厂房卖给私人。当时要的人很多,只有采取抓阄的方式。那天村大礼堂对面的小仓库里人头攒动像集市。哥哥和另外一个小孩子分别抓到了写有1和2的两个阄。粉厂南北两边两家各得一半。家里人都欣喜若狂,小叔恨不得把哥哥抛到天上去。后来村里还卖了酒厂。村办经济似乎是在八十年代逐步没落的。大队部那时还有一个米厂和一个“油灶”(压炸菜籽油的地方),后来也销声匿迹。
父亲账本上有一处提到了交给细爹“提成”的一笔款项,115.01元,时间是九九年。细爹是大队会计。“提成”应该是当时农村的“三提五统”,二零零六年和农业税一起取消。
在这个账本上,有一页是关于九七九八年我的两个无父无母堂兄弟收到救济款的事情,共有三笔,其中一笔来自学校,另外还记录有政府救济棉被的事情。
父亲代收堂弟其中一笔救济款备注是在晒台上打晚谷时。九七年父亲还种了田,我仿佛闻到了稻谷的香味。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起父亲不再种田的。其中还有一笔打草滚的款项。这两笔账中的细爹和另外一个房头的细爹均已作古多年。打草滚和打晚谷都成为了历史的画面,隆隆的泥水声和稻香是很久以前的声音和气味了。
父亲的账本上出现一个“古董”——45元国库券。它是出借给我的大婶娘买什么东西的,字看不大清楚。那个云鬓高耸涂脂抹粉的婶娘在记忆深处慢慢浮起,容颜艳丽无比。记得我读书时父亲有阵子工资中月月搭配有国库券。看来国库券在农村里还流通过。这页账是专属大叔父家的。有借下的菜油,还有欠下的猪儿债。大叔父一家八九十年代生活相当困难,常常有青黄不接的日子和赶情送礼等都要找父亲想办法。可是婶娘比一般人讲究吃穿,这在现在看起来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可是贫穷却容不下那些美好。看到账本,想起往事,心里无尽的喟叹。一别几十年,那个远走它乡的人如今可好?
账本上还有舅公和细爹的专属页面。
账本上大叔父和母亲的生卒时间,赫然在目,他们的一生,比遥远更远。
父亲的小小账本上,间接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往事——乡村经济的悄然变化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它是一段家族相互扶持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记录,也是一种国家记忆。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一辈子、同学情!
- 下一篇:“亲爱的寻常”之我为什么如此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