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浩如烟海,梵语,诘屈聱牙,说佛,很难。其实也很容易,悟了就不难。人们一提起佛教,就说“空”,比如,人们常把佛教称作“空门”,比如,“剃发为僧,遁入空门”,或,我们常说“四大皆空”。
  公元前578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悟到了什么?就是四个字——缘起性空。意思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本性是空的。
  也确实,佛讲空,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色”不仅仅是“美色”“女色”,而是泛指世间一切“物”,有形的无形的,物,包括你我自己。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只有260字。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是学佛的“老三篇”。“般若”是“终极智慧”的意思。读佛,要读《心经》和《金刚经》。
  其实,在佛那里空不是真的空,而是无我,进而无他,甚至于无佛。
  据《五灯会元》卷五记,丹霞天然禅师曾到慧林寺,因为天气寒冷,就取殿中木佛烧了来取暖,院主见状,呵责道:“为何烧我佛?”丹霞禅师用木棍拨拨灰,说道:“我是在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哪有舍利?”丹霞说:“既无舍利,待我再取两尊来烧。”这是丹霞天然禅师以惊世骇俗的方式,来破除人们对偶像的执迷,属于破执显正的激烈手段,以此彰显佛教禅宗“即心即佛”、“见性成佛”之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就说: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简单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佛说的是破“执着”。在佛教中,有一句著名的经文:“一切有为法(大千世界),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肉身,也包括我们迷恋的性与情,财富和权力,生住坏灭,都是短暂而易逝的,不应该为此而执着而苦恼。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方去烦恼。
  是不是真佛,是不是真信佛,是有“印证”的,这就是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明白了一切变化无常,而我们只有觉悟之,达到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佛说,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达到不生不灭,身心俱寂的解脱。三法印,乃佛之宣言,佛之宗旨。
  人为什么会有苦恼,是因为人的自私、贪婪和欲望。人生有三毒,贪、痴、嗔。又称三垢、三火、三不善根。
  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红尘无可留恋。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人。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一切都是我的”,“我是最好的”“我要……”,辗转反侧,欲火焚身。
  佛是舟,佛渡有缘人。
  诗人徐志摩在追求才女林徽因时,写给恩师梁启超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就是自渡的态度。近乎佛。
  解脱苦难的方法就是放下执着,自在随缘。自渡渡他。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你能找到长角的兔子吗?“佛家只说家常话,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说,修佛修日常才是正经。
  历尽劫波始豁然,佛法无边,向上心欢;念佛醒悟绽芳莲,放下执着,自在随缘。
  佛说,人是未醒的佛,佛是已醒的人。佛不是神,不在天上,也不在寺庙里,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叫“悟”。
  佛说三点,一是因果,劝人为善。佛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佛把它叫作“业”,叫作“缘”,佛说业不作不得,天下事因缘际会,好坏由己,谁也躲不过,你我都是这因果链条上的一环,所谓,因果不虚,业力自承。只是,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二是入世。
  都说,佛修来世,不错。但是,修在当下。如何入世就是个问题。你见过来世吗?你见过极乐世界吗?没有。上乘佛法只有今生,只有当下,三世因果只是修佛的方便法门。修什么?修平常心,修心如止水,修究竟法身,无上之佛果。
  一位施主问得道的高僧:“您在没成为得道高僧前在庙里面做什么工作?”
  这位高僧说:“砍柴,挑水,做饭。”
  这位施主又问高僧:“您在得道以后做什么工作?”
  这位高僧说:“砍柴,挑水,做饭。”
  这位施主蒙圈,便问:“那是为什么呢?”
  高僧回答:“在早先,我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做饭,做饭的时候又想着挑水。然后挑水的时候水洒了,砍柴的时候砍伤我自己,烧饭的时候把饭烧糊了。后来我挑水的时候,只是一心挑水,不去想砍柴。砍柴的时候不去想做饭,只是一心砍柴。做饭的时候只是一心做饭,不去想挑水。就这样,自然而然,自得其乐。”
  事实上,哪有什么未来啊,哪有一个将来的存在呀,“等到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幻想,“眼前”才是最真实的最重要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生命的意义在当下。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这就是佛。放下。活在当下。
  三曰“不二法门”。
  什么是佛说的“不二法门”?没有分别心,差别心,叫“不二”。其实,老子《道德经》就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入了佛门,万物一类,众生平等,无亲疏远近。佛认为,人世间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人的分别心。比如,你不喜欢他,你看到他就厌烦,其实,痛苦烦恼的是你自己,是你的“分别之心”在作怪。苏轼为何快乐?因为他无分别心,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才“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才“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活得洒脱。坚守一份宁静,两分淡雅,三分温婉,七分悠然。
  如是所闻,你想想,你离佛还有多远?
  正所谓,心住真如,灵山不远,是心作佛,念兹在兹。【注】
  释迦牟尼圆寂时,曾对弟子们说:“以己为灯,以己为靠。”
  阿弥陀佛,我佛慈悲。
  
  注:灵山,即灵鹫山,坐落在恒河平原,山以形得名。传说是释迦牟尼聚徒说法的地方。
  
  2023。05。03。于浐灞半岛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上小学时,正赶上文革。除了参加各种劳动之外,最喜欢、最美好的记忆,莫过于每年一次的集体演出——庆祝“六一”儿童节。 那时,同家庄乡有两个演出点:新堡和同家庄。新堡的演出点就在...

关中流行一句“胡基垒墙不如砖,疼娃不如疼老汉,吃啥不如吃搅团”的俚语。 盖房、娶媳妇、抬埋老人,是农村的三件大事。一天的工分三毛钱,攒个鸡蛋换针线,过去农村盖房,谁家能盖得起...

焉支山的倩影是是历史的若影若现,焉支山的倩影是穿透迷雾的淡淡晨曦! 焉支山的美丽宛如溯四岁月源头的彩虹,焉支山的美丽是大漠的彩幕! 数千年来,两条大河孕育的农耕文明和富庶,对那些...

从寒意顿起的800米海拔的黄龙山林场下车,便有种魂归故里的感觉,老黄牛、鸡鸣、乡村楼房舍、以及相亲相熟的青笋,让人恍惚间蒙生出对乡土气息的迷恋。夕阳格外好,同来的红木老师说那是...

花,是青春的使者,也是青春的过客。朝花遗落,满天飞霞,没有了哀伤,徒留一段往事擦肩而过。春,是飞鸟的王国,也是飞鸟的天堂。自由的天空像极了青春,尽情挥霍,不要为昨天的过错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忘却了小时候的许多事情。然而十五岁那年的往事,我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因为在那一年,我终于有资格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来给家里挣工分了。 那时候,家里的境况是非常...

一 她是我来温州遇见的第一个女孩,她叫阿真。 当初我从永嘉农村来到温州这座城市,是带着一种执拗来的。我本来完全可以遵从母亲的意愿,早早地在农村娶个媳妇,然后生几个孩子,过一种脸...

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一只老鼠,眼睛贼溜溜的。 上个月某一日我从外地赶回家中。 时至下午四点,我入厨房打算做饭填饱肚子。眼见一直贼鼠从暖气管上哧溜哧溜地爬过,边走边歪头看我举...

这块地,有四亩,如同一个半岛,北面、东面,是相连的两个水坑,L型,西面,隔一条窄窄的土路,还是一个水坑,南面,则连着一条大街。这个半岛,明显高,是这个村的制高点,几家人的自留...

一 一场突发的疾病,于4月2日夜晚袭击了我。翌晨起床,竟然发现自己右边的手脚无力,浑身疼痛,想穿衣下床,可怎么也使不上劲,最终在妻子的帮助下,勉强穿好衣服下了床,但已经站立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