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儿是江南。
白墙,灰瓦,石板路。
这儿是母亲喜欢的江南。微雨,窄巷,乌篷船。
清晨走进周庄,游人零零散散。突然想起,今天是大年初二。
因为下着雨,湿漉漉的石板路让我的双脚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走路的姿势改了又改,最后还是挽起了女儿的手臂,慢慢走。
临街的店铺还没有全部卸下门板,睡眼朦胧的卖货人坐在摊前打着哈欠。
妈妈。快看,青团。圆圆的笼屉上摆满了绿色的团子,看上去十分诱人。
十元三个,正好可以补一顿早餐。女儿嘴里叨咕着,手机已经传来了叮咚的付款声。
周庄的石板路是最窄的弄,抬起手臂,左右店铺的门板就变得伸手可得,会一下子摸出温度。
往前走,过了一座桥又一座桥,不得不说,周庄的桥是最多的。沈家,张家,赵家,一座座宅子都立于水桥边,把桥廊景色移进了自家庭院。从早晨走到了晌午,游人密集起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懵懂中走进一个飘着茶香的小弄,没看茶室的名字,找个临窗的茶桌坐下。女儿要了一壶小种红茶,她说,老板推荐的茶怕我喝不习惯。一口热茶入肚,暖意肆起。零上三度,已经是江南最冷的时节了。
流动的河水拍打着屋底的石岩,一艘艘乌蓬船从窗下划过,摇橹的人居然百分之九十都是女人。她们穿着蓝色印花的上衣,挽着裤脚,站在船舷上。没有吆喝声,安静中小船自由地在小小的河道中穿行。游船入画清风起,一杯一盏对茶饮。这种场景一定会发生在周庄,因为有一种生活叫周庄。
我身后是一个实木的博古架,陈列的都是一本本翻得很旧的书。顺手拿起一本,居然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看着披着长发站在黄沙土墙边的三毛,我不禁感叹——这里居然藏着我的青春……
本来打算乘船回到周庄的博物馆,却让等候上船的人群打消了念头。
总有风景在前面等你。
在游船停靠港的旁边有一处空地,那里有几盆盛开的杜鹃。冬天花开,这让我不自觉地靠了过去。因为温度低,花瓣和绿色的叶子像是处在休眠期,没有春日的光泽和靓丽。在这块空地的对面,是一处空置的古屋。灰瓦上长满了绿草,墙面更是一片破旧的斑驳。吸引我的是支撑着这个颤颤巍巍房屋的那几根木桩,清秀挺拔。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旧影集,里面有一张母亲的照片,她就是在廊桥边倚着一根挺拔的木柱。这是母亲唯一的一张在江南的留影,照片的背后写着两个字“江南”……
其实,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那一年母亲是在江南的哪个地方呢?母亲走得早,她走时,我还没开始我的江南之旅。所以,一到江南,我就会留意,去追寻母亲的脚步……
江南,这儿就是江南!江南第一水乡——周庄。
二
站在断桥边,西湖的水出奇地平静。
有点遗憾啊!我听说,杭州三十儿那天下雪了。可惜,只差了几天,断桥的景色大不相同了……游客中的一位女同志,细高的江南口音提示着大家。
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多年前,哼唱着《断桥残雪》,只知道喜欢音乐的节奏。桥未断,雪未残,断的是回忆,残的是故事。这恐怕就是五十岁人的心境了。
女儿是第一次来杭州,第一次游西湖,圆圆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
我们开始了两万步的行走。白堤,苏堤,楼外楼。
西湖边上全部是慢慢行走的人群,走的方向不同,但是目光所向,全部是投给湖面的美景。坐船过去看三潭印月,排最长的队,走相同的路,飞奔去一个地方,这就是三潭印月的魔力。为了拍三潭印月石塔上的鸬鹚,我的头被低矮的树枝连续撞了三次。鸟儿悠闲,人却惊呼出声,红红的额头隐隐作痛。
航船线路选择有误,暮色中我们又回到了断桥……
这可能就是西湖对我们的特殊邀请吧。第二天,我们还在西湖边漫步。
雷峰塔,平湖秋月,柳浪闻莺。
又是一天的两万步,西湖还是那样的平静,而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一个上午就草草地结束了西湖的第二日游。
西湖边上最不缺的就是美食。
杭州啊!我不仅喜欢观景,更喜欢杭州饭馆里的菜。父亲多次来到过杭州,这里的美食深深地吸引了他。东坡肉,西湖醋鱼,叫花鸡……每一道菜,父亲都念念不忘。
选了一家有特色的小店,旁边是一家网红店,比这里更热闹。点了西湖醋鱼和龙井虾仁,外加一份牛肉羹。不过西湖醋鱼远没有传说中的好吃,可能是南北饮食的差异,北方人更喜欢红烧鱼的味道。我不敢以自己的口味否定杭州的名吃。
下午,我们去了胡雪岩故居。斜对面就是鼓楼,这里有一家餐馆叫隐石。
晚餐的时间有点晚,不过,隐石终于有了和它的名字一样的味道。
黑石板上刻着两个白色的大字——隐石。餐厅采用了最古朴的装修风格,隆起的木柱相接的大屋顶,古色古香,还有花园里的餐桌,就在门口的假山石下。菜还未品,味道已经渐浓了。
一份秘制白条鱼,一份鸡粒茄子煲,一份小炒牛肉,一份时蔬。哇,味道绝了,光盘行动中。
这个餐馆的历史不足十年,一定不是父亲当年去的餐馆。但是,杭州的味道依旧。
浓浓的江南味道……
三
来杭州,当然要去一趟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这座千年古刹,背靠北高峰,面向飞来峰,千百年间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杭州的发展与崛起。
这是我们最早起的一天。六点半,我们已经站在了灵隐寺的大门口。它对面的一块照壁上写着四个大字——咫尺西天。
飞来峰的石窟和造刻,保存尚完好的有四百多尊。当然,还有闻名遐迩的济公床和偌大的神掌,在理公之塔旁边还有一尊藏佛教的大财神爷——大夜叉,这里还有最喜庆的弥勒佛石雕。
每走一个寺庙,我都是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一阵阵竺香的味道里,拾级而上,登上最高的大殿。在大殿门前的扶栏边上,透过一株八百年古树的叶隙,阳光普照寺庙,一片祥和。
老妈,你应该在下面等我的,爬山对你的脚是硬伤。女儿看着气喘吁吁的我,不停地念叨着。
站在灵隐寺门前的时候,我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成功登顶。
前几天,我去杭州了。跟着大家去了一趟灵隐寺,可是,我没上去……
这是兄长在去年六月份从杭州出差回来,到单位来看我时说的话。没想到,五天之后,他再次突发心梗,永远地走了。
我替你登顶了……
站在这里,能听到飒飒的风声。站在这里,闭上眼睛,默念心语,不知道佛祖会不会听到。反正,我告诉他了,我替你来拜见他了。
一座寺,一炷香,一段人生。
适合想念,适合追忆,适合我和你静静地聊天,不必梵语。
灵隐寺离龙井村很近,坐公交车也就二十分钟。
攀上去,看茶树。
女儿兴奋地穿梭在一趟趟的茶树间拍照,而我坐在茶园对面的茶庄里喝着去年的龙井茶。
茶汤清澈,茶叶蓬勃,入口是淡淡的苦涩味道。
不是采茶的好时节,龙井村静悄悄的。一对流浪猫在我的脚下,乖巧地蹲着。午后的夕阳,暖劲儿正足。微风徐徐吹来,带走了我行走的疲惫和几缕思乡的愁绪……这就是江南。
四
磁浮仅仅用了8分钟的时间就把我们送到了机场。
还是浦东机场,提前两个小时到达这里,在这里等着带我回家的飞机。立在玻璃窗前,看着飞机起起落落,明媚的阳光倾泻而下,感觉江南的春味儿浓了,瞬间有了不愿离开的想法。
大年初一,我们在浦东机场降落时,上海正在下雨,我瞬间模糊的双眼,恐怕也是这场雨太应景我的心境了吧。
时间滑进2022年,带着防疫的疲惫,我把亲人们一个个送走。
腊月二十九,我带着女儿和侄子先去天河园祭拜刚刚去世的父亲,又到向阳山公墓看望兄长。摆上祭品,两个孩子很用心地擦着紫檀色的木匣,我居然没有哭。
腊月二十,母亲去世二十一周年。2022年的日子有点长,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跟母亲说。
妈妈,爸爸和哥哥太想你了,他们去找你了。
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两天,又是剧烈房颤,心率高达234次。他大叫着,我不行了,要走了。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抱着他,老爸,挺住!别留下我一个人……
他瞬间有了一种安静,呆呆地看着我,心率也缓慢地降了下来。就这样,他又陪了我两天。
这是怎样的2022年?
6月30日,我奔赴七百公里之外的呼伦贝尔,送走了突发心梗的哥哥。我不敢把哥哥去世的消息告诉年迈的父亲,我想着怎么编排“剧情”,在过年时告诉父亲。他儿子忙于事业,过年不回家了。这个剧本千万次地在我脑海里重复着,父亲却没有看到我的胡说八道……
二十多天了,我没办法让自己睡一个完整的觉。总是在最深的夜里辗转反侧,我们四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在我大脑里越发清晰。即使我拼命地工作去麻痹自己,可是每到深夜,他们又回来到我的身边。
下雨的江南不是很温暖,我却选择了在这里小憩。走一走,看一看,让不同的寒风吹一吹。或许,能让我走出更坚定的步伐。
日子很长,偶尔驻足,更要前行;日子很慢,适合想念,更要坚挺。
这次江南之行,我一直跟在女儿身后,慢慢行走。有人说,走过一座城,听听这座城的故事,就会让心平静下来。
我来了,走了,慢慢释然了。
谢谢你,江南!
这儿是江南。
白墙,灰瓦,石板路。
这儿是母亲喜欢的江南。微雨,窄巷,乌篷船。
清晨走进周庄,游人零零散散。突然想起,今天是大年初二。
因为下着雨,湿漉漉的石板路让我的双脚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走路的姿势改了又改,最后还是挽起了女儿的手臂,慢慢走。
临街的店铺还没有全部卸下门板,睡眼朦胧的卖货人坐在摊前打着哈欠。
妈妈。快看,青团。圆圆的笼屉上摆满了绿色的团子,看上去十分诱人。
十元三个,正好可以补一顿早餐。女儿嘴里叨咕着,手机已经传来了叮咚的付款声。
周庄的石板路是最窄的弄,抬起手臂,左右店铺的门板就变得伸手可得,会一下子摸出温度。
往前走,过了一座桥又一座桥,不得不说,周庄的桥是最多的。沈家,张家,赵家,一座座宅子都立于水桥边,把桥廊景色移进了自家庭院。从早晨走到了晌午,游人密集起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懵懂中走进一个飘着茶香的小弄,没看茶室的名字,找个临窗的茶桌坐下。女儿要了一壶小种红茶,她说,老板推荐的茶怕我喝不习惯。一口热茶入肚,暖意肆起。零上三度,已经是江南最冷的时节了。
流动的河水拍打着屋底的石岩,一艘艘乌蓬船从窗下划过,摇橹的人居然百分之九十都是女人。她们穿着蓝色印花的上衣,挽着裤脚,站在船舷上。没有吆喝声,安静中小船自由地在小小的河道中穿行。游船入画清风起,一杯一盏对茶饮。这种场景一定会发生在周庄,因为有一种生活叫周庄。
我身后是一个实木的博古架,陈列的都是一本本翻得很旧的书。顺手拿起一本,居然是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看着披着长发站在黄沙土墙边的三毛,我不禁感叹——这里居然藏着我的青春……
本来打算乘船回到周庄的博物馆,却让等候上船的人群打消了念头。
总有风景在前面等你。
在游船停靠港的旁边有一处空地,那里有几盆盛开的杜鹃。冬天花开,这让我不自觉地靠了过去。因为温度低,花瓣和绿色的叶子像是处在休眠期,没有春日的光泽和靓丽。在这块空地的对面,是一处空置的古屋。灰瓦上长满了绿草,墙面更是一片破旧的斑驳。吸引我的是支撑着这个颤颤巍巍房屋的那几根木桩,清秀挺拔。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旧影集,里面有一张母亲的照片,她就是在廊桥边倚着一根挺拔的木柱。这是母亲唯一的一张在江南的留影,照片的背后写着两个字“江南”……
其实,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那一年母亲是在江南的哪个地方呢?母亲走得早,她走时,我还没开始我的江南之旅。所以,一到江南,我就会留意,去追寻母亲的脚步……
江南,这儿就是江南!江南第一水乡——周庄。
二
站在断桥边,西湖的水出奇地平静。
有点遗憾啊!我听说,杭州三十儿那天下雪了。可惜,只差了几天,断桥的景色大不相同了……游客中的一位女同志,细高的江南口音提示着大家。
断桥是否下过雪,又想起你的脸……多年前,哼唱着《断桥残雪》,只知道喜欢音乐的节奏。桥未断,雪未残,断的是回忆,残的是故事。这恐怕就是五十岁人的心境了。
女儿是第一次来杭州,第一次游西湖,圆圆的大眼睛闪亮闪亮的。
我们开始了两万步的行走。白堤,苏堤,楼外楼。
西湖边上全部是慢慢行走的人群,走的方向不同,但是目光所向,全部是投给湖面的美景。坐船过去看三潭印月,排最长的队,走相同的路,飞奔去一个地方,这就是三潭印月的魔力。为了拍三潭印月石塔上的鸬鹚,我的头被低矮的树枝连续撞了三次。鸟儿悠闲,人却惊呼出声,红红的额头隐隐作痛。
航船线路选择有误,暮色中我们又回到了断桥……
这可能就是西湖对我们的特殊邀请吧。第二天,我们还在西湖边漫步。
雷峰塔,平湖秋月,柳浪闻莺。
又是一天的两万步,西湖还是那样的平静,而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一个上午就草草地结束了西湖的第二日游。
西湖边上最不缺的就是美食。
杭州啊!我不仅喜欢观景,更喜欢杭州饭馆里的菜。父亲多次来到过杭州,这里的美食深深地吸引了他。东坡肉,西湖醋鱼,叫花鸡……每一道菜,父亲都念念不忘。
选了一家有特色的小店,旁边是一家网红店,比这里更热闹。点了西湖醋鱼和龙井虾仁,外加一份牛肉羹。不过西湖醋鱼远没有传说中的好吃,可能是南北饮食的差异,北方人更喜欢红烧鱼的味道。我不敢以自己的口味否定杭州的名吃。
下午,我们去了胡雪岩故居。斜对面就是鼓楼,这里有一家餐馆叫隐石。
晚餐的时间有点晚,不过,隐石终于有了和它的名字一样的味道。
黑石板上刻着两个白色的大字——隐石。餐厅采用了最古朴的装修风格,隆起的木柱相接的大屋顶,古色古香,还有花园里的餐桌,就在门口的假山石下。菜还未品,味道已经渐浓了。
一份秘制白条鱼,一份鸡粒茄子煲,一份小炒牛肉,一份时蔬。哇,味道绝了,光盘行动中。
这个餐馆的历史不足十年,一定不是父亲当年去的餐馆。但是,杭州的味道依旧。
浓浓的江南味道……
三
来杭州,当然要去一趟灵隐寺。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这座千年古刹,背靠北高峰,面向飞来峰,千百年间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杭州的发展与崛起。
这是我们最早起的一天。六点半,我们已经站在了灵隐寺的大门口。它对面的一块照壁上写着四个大字——咫尺西天。
飞来峰的石窟和造刻,保存尚完好的有四百多尊。当然,还有闻名遐迩的济公床和偌大的神掌,在理公之塔旁边还有一尊藏佛教的大财神爷——大夜叉,这里还有最喜庆的弥勒佛石雕。
每走一个寺庙,我都是漫无目的地行走。在一阵阵竺香的味道里,拾级而上,登上最高的大殿。在大殿门前的扶栏边上,透过一株八百年古树的叶隙,阳光普照寺庙,一片祥和。
老妈,你应该在下面等我的,爬山对你的脚是硬伤。女儿看着气喘吁吁的我,不停地念叨着。
站在灵隐寺门前的时候,我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成功登顶。
前几天,我去杭州了。跟着大家去了一趟灵隐寺,可是,我没上去……
这是兄长在去年六月份从杭州出差回来,到单位来看我时说的话。没想到,五天之后,他再次突发心梗,永远地走了。
我替你登顶了……
站在这里,能听到飒飒的风声。站在这里,闭上眼睛,默念心语,不知道佛祖会不会听到。反正,我告诉他了,我替你来拜见他了。
一座寺,一炷香,一段人生。
适合想念,适合追忆,适合我和你静静地聊天,不必梵语。
灵隐寺离龙井村很近,坐公交车也就二十分钟。
攀上去,看茶树。
女儿兴奋地穿梭在一趟趟的茶树间拍照,而我坐在茶园对面的茶庄里喝着去年的龙井茶。
茶汤清澈,茶叶蓬勃,入口是淡淡的苦涩味道。
不是采茶的好时节,龙井村静悄悄的。一对流浪猫在我的脚下,乖巧地蹲着。午后的夕阳,暖劲儿正足。微风徐徐吹来,带走了我行走的疲惫和几缕思乡的愁绪……这就是江南。
四
磁浮仅仅用了8分钟的时间就把我们送到了机场。
还是浦东机场,提前两个小时到达这里,在这里等着带我回家的飞机。立在玻璃窗前,看着飞机起起落落,明媚的阳光倾泻而下,感觉江南的春味儿浓了,瞬间有了不愿离开的想法。
大年初一,我们在浦东机场降落时,上海正在下雨,我瞬间模糊的双眼,恐怕也是这场雨太应景我的心境了吧。
时间滑进2022年,带着防疫的疲惫,我把亲人们一个个送走。
腊月二十九,我带着女儿和侄子先去天河园祭拜刚刚去世的父亲,又到向阳山公墓看望兄长。摆上祭品,两个孩子很用心地擦着紫檀色的木匣,我居然没有哭。
腊月二十,母亲去世二十一周年。2022年的日子有点长,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跟母亲说。
妈妈,爸爸和哥哥太想你了,他们去找你了。
就在父亲去世的前两天,又是剧烈房颤,心率高达234次。他大叫着,我不行了,要走了。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抱着他,老爸,挺住!别留下我一个人……
他瞬间有了一种安静,呆呆地看着我,心率也缓慢地降了下来。就这样,他又陪了我两天。
这是怎样的2022年?
6月30日,我奔赴七百公里之外的呼伦贝尔,送走了突发心梗的哥哥。我不敢把哥哥去世的消息告诉年迈的父亲,我想着怎么编排“剧情”,在过年时告诉父亲。他儿子忙于事业,过年不回家了。这个剧本千万次地在我脑海里重复着,父亲却没有看到我的胡说八道……
二十多天了,我没办法让自己睡一个完整的觉。总是在最深的夜里辗转反侧,我们四口之家的生活画面在我大脑里越发清晰。即使我拼命地工作去麻痹自己,可是每到深夜,他们又回来到我的身边。
下雨的江南不是很温暖,我却选择了在这里小憩。走一走,看一看,让不同的寒风吹一吹。或许,能让我走出更坚定的步伐。
日子很长,偶尔驻足,更要前行;日子很慢,适合想念,更要坚挺。
这次江南之行,我一直跟在女儿身后,慢慢行走。有人说,走过一座城,听听这座城的故事,就会让心平静下来。
我来了,走了,慢慢释然了。
谢谢你,江南!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买”遥控器
- 下一篇:“亲爱的寻常”之我那苦涩的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