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沟是江苏省新沂市西北隅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明初隶属于江苏邳州东招贤乡;民国初,隶属江苏邳县;1944—1953年,划属山东省郯城县第五区;后又划为邳县的第四区,于1957年组建合沟乡。1958年取消乡建制,成立合沟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改为合沟乡。1995年3月合沟撤乡建镇,称为合沟镇。1998年12月划归新沂市管辖。由于不断变更行政隶属关系,因而很多人都对她感到陌生。甚至连名字的读音都把握不准,常把“合(gé)沟”误读成“合(hé)沟”。
  其实,在历史上,她一直都叫做合(gé)沟。至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谁也无法考证。
  合沟有农历每月“一、三、六、八逢集,农历四月初五、十月十五逢会的习俗。集日,人们称作“合(gé)沟集”。逢会日,则称作“合(gé)沟会”。
  在合沟的集市上,很小的时候,父亲曾给我买过香喷喷的肉包子。少年时期,我也曾随着母亲一起卖过鸡蛋。直到现在,每当听到有人说赶合(gé)沟集或合(gé)沟会的声音,我就仿佛回到了父母亲的身边,感觉是那样的幸福和温暖。
  为什么叫做合(gé)沟,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奔流不息的大沂河,发源于山东省的沂蒙山区。流经丘陵地带,流经豫鲁苏皖交界处的低洼区域,最后汇集流入烟波浩渺的骆马湖。大沂河的经常决口,加之黄河的泛滥,造成了这里的农田收成没有保障。因此,该地区有许多地名都烙上了历史的印记。譬如在合沟北面,与郯城县毗邻的一个村落,因地势低洼,常遭遇洪涝灾害的侵袭,村庄名字就叫做“涝沟村”。我老家的村子,坐落在离沂河东岸不足500米的地方。因沂河决口,冲刷下来了大量泥沙。于是,村西首那片被泥沙覆盖的土地,就被称作“龙滩”。同样的,合(gé)沟名字的由来,也带有类似的印记。
  合沟最初成为村落的时候,位于老白马河西岸。或许是上帝对村民的厚爱,流经村落这段二三里长的河段里,生存着庞大的蛤蜊群,成为了一道令人惊叹的景观。每年的三至五月份,村民们都能从河里收获数量不菲的蛤蜊。或者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者去集市上卖钱补贴家用。为纪念蛤蜊给村民们带来的好处,村庄的名字就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蛤(gé)沟”。因“蛤”字既可以读gé音,也可以读há音,因此,也有的人把村子叫做“蛤(há)蟆沟”。
  后来,有人认为,蛤(gé)沟的蛤字上有一个虫字旁,意境不够雅致,书写起来麻烦。慢慢地,就把蛤沟演变成了今天“合沟”的字样,只是读音仍与以前相同。既使该村成了乡镇政府或人们公社的驻地,读音也未曾改变过。
  也有人说,合沟的合,在有的字典上已经做了标注,只有作为地名时才读作合(gé)。对这一说法,我翻阅了几本字典,都没能得到佐证。
  上世纪70年代,高孝帮在合沟当书记时,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地修水渠,建涵闸,取得了“旱改水”的成功。在用广播进行新闻报道时,年轻的播音员竟把合(gé)沟读成了合(hé)沟,致使许多懵懂的年轻人,也跟着读起了合(hé)沟。作为媒体人,把地名读错了,实属不该。
  家乡人有喜欢说方言的习惯。比如说,“水”说成“匪”;“蒜”说成“炫”;“醋”说成“去”;“树”说成“副”,等等。
  长大后,我渐渐地发现,乡下识了一些字的人,为了显示文才,因说话时刻意避开方言,还会闹出许多“弄巧成拙”的笑话。比如,个别识字的人会把“下雪”说成“下梭”,把“雪花呢”说成“梭花呢”,把合(gé)沟说成合(hé)沟……而不识字的人,倒是说的圆满、准确。
  上学后,自认为有了“学问”,我就模仿别人,把原来的雪字,也读成了梭;把合(gé)沟也说成了合(hé)沟,……同时,我还经常给不识字的母亲“纠错”,希望她不要把合(hé)沟说成合(gé)沟,要把雪说成梭。不然的话,人家会说咱“土”。现在想来,着实觉得天真、可笑。
  此外,不仅我自己经常把合沟写成“河沟”,有很多书写不谨慎的人也会把合沟写成河沟。当有人指正的时候,我常会很严肃地对人说:“把结合的合,写作河水的河,更符合思维逻辑。合沟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两条沟汇合到了一起?哪有这个道理?”
  对于合沟这个地名,无论读错了音也罢,把蛤字写成合或者写成河也好。我们坚信,这个地方,以及这个地方的人们,勤劳、智慧、不断创新进取的品格没有变,文明程度一天天提高的趋势没有变。
  合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朝年间,涝沟人士张景华,从朝政告老还乡后,率领乡民利用八年多的时间,使白马河改道大沂河。再加之历代人民对沂河大堤的加固及浪青河的清淤疏浚,基本上解除了合沟、涝沟一代的洪涝灾害。特别是解放以后,合沟及北邻的邳州港上,两乡镇共同开挖了纵贯两地的“十里长沟”以后,使得合沟平展展的六万亩土地,变成了能排能灌的沃土良田,成为了令人向往的鱼米之乡。在这里,人们先后发现了“花城遗址”和“郇楼汉墓”。从出土的文物看,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人在此生活,并使这片热土愈益地光彩照人。明代的散曲家“乐王”陈铎,如今的剪纸“工艺美术家”王桂英,还有数不清的能工巧匠及仁人志士,都是合沟人。
  2002年,合沟镇被评为“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2021-2023年度,再次获得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合沟凭借剪纸项目,成为徐州市唯一的入选单位。
  合沟农民画20世纪60年代就名扬苏北大地,绘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展出,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
  此外,合沟北接310国道,南接徐连高速公路,距连霍、京沪高速公路、陇海、新长铁路5千米之内,交通发达、便捷。
  家乡人常说,“鱼有鱼路,虾有虾路,歪蚌(蛤蜊)无路犁道沟!”鱼虾尚有生存之道,经历坚韧奋斗的人们,岂能无路可走?坚定生活信念,前途定是绚丽美好!善良的家乡父老,在国家富民政策的引领下,顽强地拼搏、奋斗,大踏步地走向了小康、富庶,从而精彩地诠释了家乡地名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不可否认,合沟这个名字,并非那样的高大上,也并非那样的光鲜亮丽。且在一定程度上,倒像是一块未曾雕琢的璞玉,显得并非那样的“洋气”。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地方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都把原本底蕴深厚的地名,改成了新的名字。有的含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的依傍名人效应。什么“红旗”、“跃进”、“兰陵”、“淮安”……纷纷都成了新地名。可合沟,并未为之所动,她仍然坚守着她的朴实、她的纯真,仍然坚守着她的名字——合沟。
  恢复高考以后,我就去外地求学,接着又在外地工作。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顺风顺水,也遭遇了逆浪前行。作为合沟的儿女,“儿不嫌母丑”,其实,母亲原本就不丑。我从来都不敢、也从来都不会把老家忘记。每每听到合沟这一仙乐般的名字,我就如同寻到了知音,相遇了亲人;每每睡梦中漫步于故乡,我都会从熟睡中笑醒。合沟,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都会痴心地眷恋着您!
  合沟的亲友们,要永远记住咱的家乡叫合(gé)沟。守望家乡,不忘根脉,记住乡愁,应深深地扎根在咱的灵魂深处。也希望外地的亲友们,当看到合沟这个地名时,能够尊重历史沿革,准确地说一声合(gé)沟。更希望不远的将来,在字典上,能够看见合(gé)沟这个词条。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我的一生里有两个“娘”,一个是我的亲生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大嫂。我一直在心里称呼大嫂为“嫂娘”。 母亲的暮年是在大嫂的院子里度过的。母亲有脑梗和脑出血的老毛病,到了晚年大脑萎缩...

 相遇福星纯属偶然,三年前我陪省市作协几位朋友到汉川乡下采风。原本以为沉湖地处湿地穷乡僻壤,乃荒芜之地,谁知竟让我一见倾心,乐不思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真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聚会,我参加的多了,也见的多了,如同学聚会、战友聚会、乡党聚会、文友聚会等等,昨天晚上我参加了一次聚会,真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许多见识。 阳春三月,空气清新,柳絮飘洒着白白的...

如果可以,我想去流浪。放下所有羁绊,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从清晨,到夜晚,跨南域,穿北疆,经四季轮回,阅世间万象,即便风餐露宿,踏破芒鞋。 一路流浪,我无需背负沉重的行囊,天可为...

“白芽奇兰”茶是平和的一道风景,也是一张名片。 与“琯溪蜜柚”齐名,平和的两张名片,平和亦称“中国柚都”。 小的时候,在家乡,是播种水稻的,分“早稻”和“晚稻”两熟。 两季各收...

清明节将至,思念故人的心情足以用沉重二字来形容。每当记忆轻轻打开,心就会隐隐作痛。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亲爱的小妹你抛下家人,抛下了一双儿女狠心...

自去年“众阳”以后,原本身体不好的母亲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了。时而怒吼,时而狂飙,时而出走。春日温暖的阳光,好像与她无缘,与我们无缘,我们心里只想着怎样让辛苦一生的母亲安度晚年...

无论时光如何远去,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有些记忆,始终留存在脑海里,一个瞬间,犹如一片光,感恩着、怀念着、回味着。于是,我认为光和瞬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用肉眼看,而是在记忆中找...

珍惜拥有,莫负韶华 /介非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不经意间,我们就来到了草长莺飞,柳暗花明的春天。 人们常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时光匆匆,脚步不停,最是无情。 这只是一个方面...

起了个大早,迈着慵懒的步伐在小园漫步。太阳的颜色还是温柔的淡黄,风还是有些许凉意,猛然撞见墙角一株杏花,伸着花枝招展的身姿和我不期而遇。春意盎然的季节,心情应该是明朗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