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年初夏,夜晚抵达天津。踏在天津的土地上,没有惊喜,仿佛踏在邻居的后院里,也许是因为不够爱天津吧。对天津,从来没有向往过。此次来,也只是因要去北京路过。不像江南,自年少就魂牵梦绕,谈到江南会笑,看到和江南有关的文章、影视剧会激动。爱江南爱到骨子里,那么的美,那么的好,恨不能化为江南的一行碧水,一朵花,一座桥,一座亭,与江南生死相依。当那年终于踏进江南的土地上时,激动莫名,紧张得心跳加速。因为在乎,所以紧张吧。
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带我们来到郊区。两边的路灯昏暗,楼房低矮。马路狭窄,偶有车辆驶过,寂静而喧嚣。车子进入一个大院里,酒店到了。空气里飘来了花香——夜来香的香气。太熟悉这种香气了。年少时,邻居的门前有几棵夜来香,白天卷曲,到夜里,轰然绽开,香气浓烈,闻久了略有不适,却又难以抗拒。夜来香,如烟视媚行的女子,无视世俗标准和法则,活得孤傲高标,只为夜绽放,仿佛夜是她最爱的情郎,此生只为他倾尽柔情,付出所有。
导游小秦安排好我们的房间后,匆匆离去。房间不大,却非常整洁。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远处是青山,树木茂密,一条河傍山流淌。河中有小舟,河边有茅草屋,门前坐着两个男子在品茗。这画吸引了我,喜欢画中的意境和诗境。我不懂画,却喜欢中国的山水画,能慰藉我对山水的钟爱和情怀。
倚在窗前,可看到对面人家的阳台。阳台上晾着衣服,有人影在晃动,有轻轻的话语声飘来,还有吱吱呀呀的二胡声以及婴儿的哭声。那是一个天津人家的日常,他们在自己的日子里,很温暖,很家常。我迷恋这种家常,那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最真实的生活。年少时总渴望人生轰轰烈烈,觉得生活就该浪漫和诗意,拒绝一切琐碎和世俗。人到中年,才知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生活不是飘荡在天上的云,而是落到桌子上的一粥一饭,虽琐碎,却最稳妥,最贴心。
次日清晨醒来,在酒店餐厅吃早餐——馒头、豆汁和咸菜。天津的馒头是北方的风格,拿在手里颇有分量,很大,厚实,有嚼劲,不像厦门的馒头,软而轻,口感绵软,吃完,心里空落落的。豆汁灰头土脸,泛酸,有淡淡馊味,味道特立独行。对豆汁的印象来自叶广芩的小说《豆汁记》——莫姜初次到叶家吃的就是豆汁稀饭,虽然落魄,饥肠辘辘,但是莫姜吃得极为迷人,姿态优雅,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骨子里的。她是前清宫女,曾在宫里伺候过太妃,见识过繁华和富贵,自是懂得礼仪风范。咸菜是真的咸,不负咸菜之名。吃一口咸菜得咬三口馒头。这顿京味风格的早餐拉近了我与天津的距离,让我对北京更为好奇了。
用完早餐,车子还未到,便和几个团友在酒店附近走走。昨夜模糊的天津在晨光里凸显。马路是柏油路,周围的楼房都有些年代了,为九十年代的建筑。墙面斑驳,陈旧却不失生机。不时有人从楼洞里走出,老人捧着茶杯,妇人提着购物袋,年轻人背着包,步履都不急不慌,各自走向自己要去的地方。路边的花坛边,两个老人在下棋,老人的脚下,握着一只狗。一个中年男子在一旁观望。
经过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小店,不由驻足。对煎饼果子久闻其名,喜欢这四个字,干脆利落,像北方人的性格。天津人早餐好这一口,就如武汉人早餐爱吃热干面,湖南人早餐爱吃米粉。卖煎饼果子的是一对夫妻。妻子做煎饼果子,和面,煎饼,打上一个鸡蛋,煎得两面金黄时,抹酱,放上两根油条——天津人叫果子。妻子的动作麻利、娴熟,仿佛不是做煎饼果子,而是在雕琢玉器,认真而投入,绝不因为有人等就敷衍。丈夫打豆浆,招呼客人,收钱,递煎饼果子。做好的煎饼果子油光发亮,有诱人的香气。顾客一手捧煎饼果子,一手握豆浆,边走边吃。我觉得这种吃法太潦草了,应该坐在门口的木凳上吃,会更有味。
那对夫妻一直默默做着手里的活,话很少,偶尔相视一笑,那笑里,沉淀着阳光的色调。等待的客人亦是安静,一点也不着急,让我看到天津人的从容。很想买一个煎饼果子,捧着它,坐到一棵树下去吃。吃一口,通过树叶的缝隙看蓝天白云,一定很动人。可是排队的客人不少,小秦打电话在催了,只好离去,鼻翼里还残留着煎饼果子的香,还有老天津的气息。
二
先去北京玩了两天,再返回天津。正是上午,车子穿行在天津的市区里,一个繁华而喧闹的天津在眼前呈现。楼房高耸,街道沸腾,车辆来来去去,让你觉得天津不仅只有矜持和低调,也有张扬、生猛的一面。
接待我们的导游叫小容,地道的天津人,肤白貌美,略微丰腴,性格开朗,会侃。小容说,天津市中心的房价9000元/平米,让全车的人惊叹不已,有人激动得马上想来天津买房子。小容又告诉我们,天津人每月的生活费有三千元就过得很不错,因为天津的消费低,不少北京人结婚都到天津来办酒席呢,几个未婚的男女恨不能马上到天津来找娶妻,嫁人。难怪都说天津人心态好,因为生活压力小,又有通往北京的便利,心态能不好。
到天津,一定得吃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名字不雅,名气却大,价格不菲,38元/个。据说当年的狗不理包子名动天下,让名流商贾趋之若鹜,很多北京权贵到天津来,只为吃狗不理包子。我的小姑妈和姑父那年新婚到天津旅游,回来时别的没记住,只记得狗不理包子,说香翻了天。姑妈对狗不理包子一直念念不忘,念叨了多年。后来姑妈、姑父相继下岗,打点零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无力再去天津。如今老了,两个儿子又不争气,还得帮忙抚养孙子,更没条件去了。狗不理包子,让姑妈惦记了大半辈子。
如今的狗不理包子,已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味道赶不上名气,没有传说中的好吃。时代变了,食材变了,做包子的人心境也变了,手艺又一代不如一代,味道自然不复曾经。就像沦落风尘的女子,给人惊心动魄的痛楚。我庆幸,姑妈没有再来品尝,否则一定会失望,那么她刻骨铭心的惦记将会成空。
我们在意式风情街漫步。街上人山人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房屋是典型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精巧,别致,典雅,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楼上是住宅,楼下是店面,卖什么的都有。我们进入一家专门卖大麻花的店。小容说,来天津可以什么都不买,但是一定得买天津大麻花。麻花有散装,有盒装——普通盒、礼品盒均有,礼品盒包装精美,有档次,仿佛装的不是麻花,而是名茶或名酒。麻花色泽黄亮,实在是大,吃上一个估计一天不用吃饭。除了大麻花,还有各种干果。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风韵犹存,穿着一身宝蓝色的旗袍,衬得身材婀娜,看着不像开麻花店的,倒像开服装店的。她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装了一碟碎麻花请我们品尝,咬一口,真脆,要命的香,热烈,丰盈,醇厚,有淡淡的中药味。老板告诉我们,麻花里放了十多种果仁和中药材,吃了也不上火,还可美容养颜。难怪老板看着年轻,想来是吃麻花之故。冲着美容养颜,我买了几盒。其他人也各自买了一些。老板眉开眼笑,临别之时,不停地挥手,说欢迎我们再来天津。
古文化街在意式风情街旁边,为仿清民间式风格建筑,有普通人家的民房,也有大户人家的大宅院。我喜欢这些建筑,有古意,虽是仿制,却颇有风味,有颓败的美,有安静的气质。一砖一瓦,木门,琐窗,都显得简约,大气,厚重,仿佛凝聚了世间所有的悲欢与爱恨,在现代的天津街头呈现出一种天荒地老的意味。
一栋栋房屋相邻,相对,形成了一条条窄窄的巷,人少,很静。人在巷中走,似变成清朝的女子,迎面看到一个一袭白衫的男子走来,彼此一见动了心,再见你成了他的新娘,那个巧呀,是如此的妙。你们住在这里的一栋宅院里,有锦衣,有玉食,有书有茶。他捧书,你研墨;他吹笛,你跳舞;他在月下舞剑,你在花间弹琴;他看花,你娇嗔:花强妾貌强?怎样的美呀,桃花也羞,牡丹也愧,鸳鸯也要妒忌。
有些大户人家门口挂着红灯笼,艳艳的红被古旧的门、黑色的瓦衬得似一团火。据说以前家里找老爷,只要看红灯笼挂在哪房,说明老爷在那里。让我想起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院的女人们仿佛活着就是为了等待——等待老爷差人送来红灯笼——说明晚上老爷要来。为了争抢红灯笼,几个女人斗来斗去,赢的笑,输的哭,甚至送了命,无比的惨烈。那盏红灯笼,简直就像杀人的剑。电影里的红灯笼和眼前的红灯笼重叠着,看着喜庆,热闹,却透着旧式女子难言的辛酸和寂寥,散发着一个旧时代的悲郁气息。
晚上在餐馆吃饭。菜品一色的白,够清爽,也够素,只有两道菜里放了几根肉丝,屈指可数。有人抱怨菜难吃,没有油水,天天让我们减肥呢。旁边的服务生也不在意,反而笑嘻嘻地说,各位别着急,饭后还有一道鱼翅奉上,给大家补补。大家听得哈哈大笑。都说天津人贫,在我看来,贫不是油嘴滑舌,而是天津人的风趣,彰显出一种大气和风度。
在天津,步履匆匆。天津,并不惊艳,却很亲切。我想,最小资的生活不是在江南的花前月下,吹笛,听箫,赏月。应该是在天津,住在意式风情街的一栋小楼上。春天的早晨,窗前的法桐树开出黄灿灿的花,你手里捧着一个刚出炉的煎饼果子吃着,春风吹来,花落到窗台上,落到煎饼果子上,你边吃边看楼下的芸芸众生,不禁喊道:这煎饼果子真香呀。
那年初夏,夜晚抵达天津。踏在天津的土地上,没有惊喜,仿佛踏在邻居的后院里,也许是因为不够爱天津吧。对天津,从来没有向往过。此次来,也只是因要去北京路过。不像江南,自年少就魂牵梦绕,谈到江南会笑,看到和江南有关的文章、影视剧会激动。爱江南爱到骨子里,那么的美,那么的好,恨不能化为江南的一行碧水,一朵花,一座桥,一座亭,与江南生死相依。当那年终于踏进江南的土地上时,激动莫名,紧张得心跳加速。因为在乎,所以紧张吧。
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带我们来到郊区。两边的路灯昏暗,楼房低矮。马路狭窄,偶有车辆驶过,寂静而喧嚣。车子进入一个大院里,酒店到了。空气里飘来了花香——夜来香的香气。太熟悉这种香气了。年少时,邻居的门前有几棵夜来香,白天卷曲,到夜里,轰然绽开,香气浓烈,闻久了略有不适,却又难以抗拒。夜来香,如烟视媚行的女子,无视世俗标准和法则,活得孤傲高标,只为夜绽放,仿佛夜是她最爱的情郎,此生只为他倾尽柔情,付出所有。
导游小秦安排好我们的房间后,匆匆离去。房间不大,却非常整洁。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远处是青山,树木茂密,一条河傍山流淌。河中有小舟,河边有茅草屋,门前坐着两个男子在品茗。这画吸引了我,喜欢画中的意境和诗境。我不懂画,却喜欢中国的山水画,能慰藉我对山水的钟爱和情怀。
倚在窗前,可看到对面人家的阳台。阳台上晾着衣服,有人影在晃动,有轻轻的话语声飘来,还有吱吱呀呀的二胡声以及婴儿的哭声。那是一个天津人家的日常,他们在自己的日子里,很温暖,很家常。我迷恋这种家常,那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最真实的生活。年少时总渴望人生轰轰烈烈,觉得生活就该浪漫和诗意,拒绝一切琐碎和世俗。人到中年,才知人生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生活不是飘荡在天上的云,而是落到桌子上的一粥一饭,虽琐碎,却最稳妥,最贴心。
次日清晨醒来,在酒店餐厅吃早餐——馒头、豆汁和咸菜。天津的馒头是北方的风格,拿在手里颇有分量,很大,厚实,有嚼劲,不像厦门的馒头,软而轻,口感绵软,吃完,心里空落落的。豆汁灰头土脸,泛酸,有淡淡馊味,味道特立独行。对豆汁的印象来自叶广芩的小说《豆汁记》——莫姜初次到叶家吃的就是豆汁稀饭,虽然落魄,饥肠辘辘,但是莫姜吃得极为迷人,姿态优雅,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骨子里的。她是前清宫女,曾在宫里伺候过太妃,见识过繁华和富贵,自是懂得礼仪风范。咸菜是真的咸,不负咸菜之名。吃一口咸菜得咬三口馒头。这顿京味风格的早餐拉近了我与天津的距离,让我对北京更为好奇了。
用完早餐,车子还未到,便和几个团友在酒店附近走走。昨夜模糊的天津在晨光里凸显。马路是柏油路,周围的楼房都有些年代了,为九十年代的建筑。墙面斑驳,陈旧却不失生机。不时有人从楼洞里走出,老人捧着茶杯,妇人提着购物袋,年轻人背着包,步履都不急不慌,各自走向自己要去的地方。路边的花坛边,两个老人在下棋,老人的脚下,握着一只狗。一个中年男子在一旁观望。
经过一个卖煎饼果子的小店,不由驻足。对煎饼果子久闻其名,喜欢这四个字,干脆利落,像北方人的性格。天津人早餐好这一口,就如武汉人早餐爱吃热干面,湖南人早餐爱吃米粉。卖煎饼果子的是一对夫妻。妻子做煎饼果子,和面,煎饼,打上一个鸡蛋,煎得两面金黄时,抹酱,放上两根油条——天津人叫果子。妻子的动作麻利、娴熟,仿佛不是做煎饼果子,而是在雕琢玉器,认真而投入,绝不因为有人等就敷衍。丈夫打豆浆,招呼客人,收钱,递煎饼果子。做好的煎饼果子油光发亮,有诱人的香气。顾客一手捧煎饼果子,一手握豆浆,边走边吃。我觉得这种吃法太潦草了,应该坐在门口的木凳上吃,会更有味。
那对夫妻一直默默做着手里的活,话很少,偶尔相视一笑,那笑里,沉淀着阳光的色调。等待的客人亦是安静,一点也不着急,让我看到天津人的从容。很想买一个煎饼果子,捧着它,坐到一棵树下去吃。吃一口,通过树叶的缝隙看蓝天白云,一定很动人。可是排队的客人不少,小秦打电话在催了,只好离去,鼻翼里还残留着煎饼果子的香,还有老天津的气息。
二
先去北京玩了两天,再返回天津。正是上午,车子穿行在天津的市区里,一个繁华而喧闹的天津在眼前呈现。楼房高耸,街道沸腾,车辆来来去去,让你觉得天津不仅只有矜持和低调,也有张扬、生猛的一面。
接待我们的导游叫小容,地道的天津人,肤白貌美,略微丰腴,性格开朗,会侃。小容说,天津市中心的房价9000元/平米,让全车的人惊叹不已,有人激动得马上想来天津买房子。小容又告诉我们,天津人每月的生活费有三千元就过得很不错,因为天津的消费低,不少北京人结婚都到天津来办酒席呢,几个未婚的男女恨不能马上到天津来找娶妻,嫁人。难怪都说天津人心态好,因为生活压力小,又有通往北京的便利,心态能不好。
到天津,一定得吃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名字不雅,名气却大,价格不菲,38元/个。据说当年的狗不理包子名动天下,让名流商贾趋之若鹜,很多北京权贵到天津来,只为吃狗不理包子。我的小姑妈和姑父那年新婚到天津旅游,回来时别的没记住,只记得狗不理包子,说香翻了天。姑妈对狗不理包子一直念念不忘,念叨了多年。后来姑妈、姑父相继下岗,打点零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无力再去天津。如今老了,两个儿子又不争气,还得帮忙抚养孙子,更没条件去了。狗不理包子,让姑妈惦记了大半辈子。
如今的狗不理包子,已变成流水线上的商品,味道赶不上名气,没有传说中的好吃。时代变了,食材变了,做包子的人心境也变了,手艺又一代不如一代,味道自然不复曾经。就像沦落风尘的女子,给人惊心动魄的痛楚。我庆幸,姑妈没有再来品尝,否则一定会失望,那么她刻骨铭心的惦记将会成空。
我们在意式风情街漫步。街上人山人海,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房屋是典型的意大利风格建筑,精巧,别致,典雅,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楼上是住宅,楼下是店面,卖什么的都有。我们进入一家专门卖大麻花的店。小容说,来天津可以什么都不买,但是一定得买天津大麻花。麻花有散装,有盒装——普通盒、礼品盒均有,礼品盒包装精美,有档次,仿佛装的不是麻花,而是名茶或名酒。麻花色泽黄亮,实在是大,吃上一个估计一天不用吃饭。除了大麻花,还有各种干果。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风韵犹存,穿着一身宝蓝色的旗袍,衬得身材婀娜,看着不像开麻花店的,倒像开服装店的。她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装了一碟碎麻花请我们品尝,咬一口,真脆,要命的香,热烈,丰盈,醇厚,有淡淡的中药味。老板告诉我们,麻花里放了十多种果仁和中药材,吃了也不上火,还可美容养颜。难怪老板看着年轻,想来是吃麻花之故。冲着美容养颜,我买了几盒。其他人也各自买了一些。老板眉开眼笑,临别之时,不停地挥手,说欢迎我们再来天津。
古文化街在意式风情街旁边,为仿清民间式风格建筑,有普通人家的民房,也有大户人家的大宅院。我喜欢这些建筑,有古意,虽是仿制,却颇有风味,有颓败的美,有安静的气质。一砖一瓦,木门,琐窗,都显得简约,大气,厚重,仿佛凝聚了世间所有的悲欢与爱恨,在现代的天津街头呈现出一种天荒地老的意味。
一栋栋房屋相邻,相对,形成了一条条窄窄的巷,人少,很静。人在巷中走,似变成清朝的女子,迎面看到一个一袭白衫的男子走来,彼此一见动了心,再见你成了他的新娘,那个巧呀,是如此的妙。你们住在这里的一栋宅院里,有锦衣,有玉食,有书有茶。他捧书,你研墨;他吹笛,你跳舞;他在月下舞剑,你在花间弹琴;他看花,你娇嗔:花强妾貌强?怎样的美呀,桃花也羞,牡丹也愧,鸳鸯也要妒忌。
有些大户人家门口挂着红灯笼,艳艳的红被古旧的门、黑色的瓦衬得似一团火。据说以前家里找老爷,只要看红灯笼挂在哪房,说明老爷在那里。让我想起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院的女人们仿佛活着就是为了等待——等待老爷差人送来红灯笼——说明晚上老爷要来。为了争抢红灯笼,几个女人斗来斗去,赢的笑,输的哭,甚至送了命,无比的惨烈。那盏红灯笼,简直就像杀人的剑。电影里的红灯笼和眼前的红灯笼重叠着,看着喜庆,热闹,却透着旧式女子难言的辛酸和寂寥,散发着一个旧时代的悲郁气息。
晚上在餐馆吃饭。菜品一色的白,够清爽,也够素,只有两道菜里放了几根肉丝,屈指可数。有人抱怨菜难吃,没有油水,天天让我们减肥呢。旁边的服务生也不在意,反而笑嘻嘻地说,各位别着急,饭后还有一道鱼翅奉上,给大家补补。大家听得哈哈大笑。都说天津人贫,在我看来,贫不是油嘴滑舌,而是天津人的风趣,彰显出一种大气和风度。
在天津,步履匆匆。天津,并不惊艳,却很亲切。我想,最小资的生活不是在江南的花前月下,吹笛,听箫,赏月。应该是在天津,住在意式风情街的一栋小楼上。春天的早晨,窗前的法桐树开出黄灿灿的花,你手里捧着一个刚出炉的煎饼果子吃着,春风吹来,花落到窗台上,落到煎饼果子上,你边吃边看楼下的芸芸众生,不禁喊道:这煎饼果子真香呀。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村庄,无需语言的对话
- 下一篇:村落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