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万宁三个多月了,走遍了海南岛。
  今天我去了潭门镇,这是我的最后一个夙愿。他们都说潭门镇是海南岛最美的渔港,想去看看。
  夫人晕车,前日里去呀诺达热带雨林,大巴车转了些山路,她极度不适,她怕再出门。
  本来我是想自己去的,行程我提前规划好了,乘动车先到琼海市,再倒公交到潭门渔港。其实,万宁距潭门并不远,也就70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昨日一大早我要动身,夫人便拦住了我,说我一个人她不放心,怕我来回折腾着倒车,怕我磕磕碰碰,年龄大了怕出事。大弟知道了,说同去,租车自驾游,和前日里去海花岛、儋州和五指山自由行一样。
  
  一
  并没有走琼海。自驾游,走高速公路,直接导航潭门镇渔港。下了高速,进博鳌,过博鳌禅寺,过博鳌亚洲论坛中心会馆,过潭门大桥……由29个成员国共同发起的亚洲经济论坛于2001年2月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正式宣布成立,并宣布博鳌镇为论坛总部的永久所在地,每年定期举行年会。博鳌也是由于这个国际会议的设立而一夜名闻天下,世人瞩目,距之近邻的潭门,一个古老的渔港也迅速建设成一座现代化城市。平坦的黑色公路两旁是蔽日的高树,火红的三角梅盛开着,隐在花前树后的各式楼宇缓缓得从车窗两侧移动,左是风景,右也是风景……让人目不暇接。
  前些年,旅居海南,来过博鳌,我曾在博鳌街镇上遇到过太阳雨,刺眼的太阳明晃晃亮着,不期,豆大的雨珠泼洒而下。雨停,一弯彩虹当空,在车窗前,如桥……我写了篇散文《哇……太阳雨!》。那次在博鳌,在一个不起眼的偏巷里我走进了一家泥塑工作室,我便写了《泥塑》:生命应当是活物,或活蹦乱跳,或灿烂绽放,当我看到了泥塑……那是一件泥塑的风衣,泥黄色的,搁架上立着,有一拃高,并无支撑,衣领立着,衣襟畅开着……
  博鳌旧时叫“浦”。“博鳌”的含义是鱼类丰(多)硕(大),用通俗语言表述就是“鱼多鱼肥”的意思。当地的土族是被人们成为海上的吉普赛人的疍家人。最早收录博鳌名称的史志资料,是明朝正德6年(1512年)由唐胃胄主纂的《正德琼志台》。这部志书是保存下来的海南府志中最早的一种。其卷十一记载:“博鳌浦莫村都(在县东民疍)”。民疍即疍民。
  疍家人祖祖辈辈以船为家,靠海吃海,风里来雨里去浪中行……他们常年漂泊在海上捕鱼为生。
  
  二
  今天,我去了博鳌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在馆内的《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海南)》主题馆里,我见识了疍家人的渔海的生活,南海是他们的,渔港是他们的。“做海”一词来自海南方言,读作“duohai”。一个“做”字,出海、耕海、祭海、更路、渔歌……这是渔民的一生,也是他们祖祖辈辈与大海的约定……
  你可知我们餐桌上的各种海鲜是如何捕捞的?
  你可知行船时的禁忌?
  你可知船上诸人如何分工、如何驾船作业?
  徜徉于展厅之内,于此,我看到了桨、篙、蓑衣、鱼篓、铜灯、鱼钩、公螺叉、渔网、铁箭、砍柴刀……粗瓷碗里浮着一枚缝衣的大针——这是渔民们出海的指北的“罗盘”。
  于此,我看到了“更路簿”。“更路簿”是海南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的航海指南。是他们在茫茫大海的惊涛骇浪之中,用生命积累下来的航海笔记,日积月累,记载了渔民的“做海”经验。
  展览的尾声,是帆船时代老渔民们的画像。300多位渔民的名字刻满了幕墙,成为整个展览绚丽而苍凉的终章。我吃惊,他们大都姓“符”,一个很少见的姓氏。我仰望,他们渺若一朵朵浪花,终,汇成了蔚蓝色的大海。
  海潮澎湃,其以渔歌相和;烟波浩渺,其以更路相传。祖国的南海是他们的“祖宗海”,他们不亡的魂灵日夜守护在那里。
  
  三
  “丝路逐浪,南海之舟”,在椰树和火焰木的簇拥下,座落着一座高大的白色船型建筑,迎面呈人字形耸立在三层阶陛之上。它和潭门镇港湾隔着一道桥。这是新建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共三层,分南北两区,八个展厅。我来时游人并不多。
  这个博物馆,其实,是讲南海的历史渊源,宣示我国的南海主权。2021年,它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一墙“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图显粗糙,大略成形,图首《题记》云:“本朝幅圆之广恒古未有。东西南朔莫可纪极,而万国之梯航、重译、职贡、称臣者更指不胜屈……”;数件二战结束前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文稿和几帧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三巨头”当时会晤的照片。展厅还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1月,国民政府派出“太平”、“永兴”、“中业”和“中建”4艘军舰,由指挥官林遵、姚汝钰率领南下西沙、南沙执行进驻接收任务。林遵率舰队抵达南沙后,并将南沙主岛以所乘旗舰名命名为“太平岛”,向世界宣告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恢复行使管辖权。以及,2012年6月21日,中国民政部发布《关于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的公告》,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西沙永兴岛举行。展馆的展柜里还珍藏着当时胡锦涛总书记为三沙市成立的亲笔签名的几封明信片。
  在南海大小岛礁上,有着各类兄弟公庙的史迹,“108兄弟公”,这是一个明代发生在南海的悲壮故事,他们本身就是渔民,他们在南海抗击海盗,他们在风浪中救助遇险的渔民,他们被海浪吞没……乡亲们为感激他们的恩德,建祠立牌纪念、祭拜108兄弟公。这个祭海习俗从明代沿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中国渔民开凿的水井遗迹为证……博物馆复原了唐宋时期人们在甘泉岛上生产生活的场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发现岛上有淡水井,井水甘甜可用,即称“已得淡水,食之甚甜”,甘泉岛因此得名……等等,等等,它告诉今天的我,我国在南海的九段线是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疆域,今天,我在她面前伫立良久。
  
  四
  人们却把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称为“沉船博物馆”,这里陈列着一艘木船,宋代的。
  1996年海南潭门渔港的渔民在华光礁环礁内测捕鱼时偶尔发现水下沉船,它静卧在水下三米的珊瑚群处。这就是南海博物馆“八百年守候”特展的主人公——华光礁1号。
  后经考古发掘,对其中一件刻有楷书“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的青白釉碗以及其他一些器物的研究,推断该船应是南宋中期,它是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途径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的一艘贸易商船。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
  “华光礁1号”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至4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
  一艘同体量的仿制木帆船,绘着油彩,张着帆,油光鲜亮地停在展馆外,有两层楼那么高。
  “华光礁1号”和当年“长江口2号”“南海1号”沉船的发现和打捞一样,曾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走进幽静的展厅,踏上地面上浮动着游鱼的绰约光影,四周的展柜里,柔和的灯光下,焦黑的船板,层层叠叠的和泥沙贝壳固化在了一起的碗罐碎片,一件件完整的淡黄色的瓷器……八百年了,我和历史并肩而行。我在想,它是怎样沉没的,驾驶它的人,是谁?仿佛,它在和我对视,凝望着它,你能听到大海的涛声……
  “花光礁1号”所赋予我国当代“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佐证了当年对外贸易的繁荣。
  
  五
  车行过大桥就是潭门渔港。这些年,在海南我走过不少鱼港,也在码头,向归港的渔民购买刚打回来的鱼蟹。比如三亚的红沙码头、万宁到港北码头和乌场……想想看,一条长长栈道延伸出海,成群的机船停泊在岸边,码头上穿行的摩托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你闻着潮湿的海的咸腥味,耳边是正在出入港湾渔船马达的突突声……对我们这些大陆客来说,绝对是一种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潭门镇渔港却不一样。如今它成了网红打卡地——“三沙的门户,千年的渔港”、“南海风情,最美渔村”、“潭门镇是一场美丽的遇见,
  这里简直是中国版的《海街日记》”……我知道《海街日记》是日本的一部电影:海边,三场葬礼,四个女人,一屋子的温柔如水……
  万泉河在此入海,左岸是渔村右岸是镇街,曾有渡船往来摆渡。河岸边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蓝色的绿色的黑色的,高昂的船头用白漆画着圆圆的鱼(应该是鱼吧)的眼睛,船舷标注着“琼琼海渔”的白字。船上的机械臂扯着缆绳,一起一落,一筐框银鱼卸下了船,粗壮的渔民们赤着膀胀着古铜色的脸叼着香烟,喊着我听不懂的海南话。
  如今,桥通了,老渡口废弃了,河边,一块黄褐色的巨石立在那里,上面红漆着大字“老渡口”。隔街相望的是网红打卡地“金港渔鲜酒楼”——央视《味道》拍摄处。“金港”酒楼前榕树垂着稠密的长须,如帘,小镇的街面停着旅游者的车,一眼望不到头。
  镇子的尽头是海滩,海滩岸边是海鲜市场,海鲜市场的背后一条街是海鲜大排档。这里操着南北各式口音的游客,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湿滑水汪的海鲜市场,一道道摊位在出售着各色的鲜活的鱼蟹和贝,它们在网箱的水里吐着气沫,吸引着逛街的游人。这些鱼贝品种繁多,五颜六色,奇形怪状,许多,我是叫不上名字来的。我认识的也只是马鲛鱼石斑鱼大龙虾琵琶虾几种,不要紧,档口的售卖海鲜的大姐小妹会很热情告诉你,这叫苏眉鱼,这叫白脸螺,这叫红花蟹……
  中午的饭口,我们买了一条石斑鱼和几斤琵琶虾,找了个清净的酒楼让后厨做了,红烧的鱼,焗盐的虾,一斤加工费十到二十元不等,按你购的品种和吃法去算。
  酒楼的大厅柜台上摆着酒,我选了“江小白”,只是酒标上的那句“眼里看着别人的故事,心里回想自己的当初”……好久没有喝酒了,自胆囊手术以来。我两口和我大弟两口,女人不喝酒,大弟开车,他们喝椰汁,拿起“江小白”我便自斟自饮,二两的小瓶。
  今天是三八节,也就有了下酒的话题,从我曾经写的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春风十里不如你》说起,说女人味,说年轻时的恋爱,举案齐眉的过往,现已共白头的沧桑……都在这二两酒里。大弟说“我哥一喝酒话匣子就打开了”,我说“你有酒,我有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姓苏的渔民,便有了渔市,初称九吉集市,有了渔市后才有了潭门镇。这是一个故事。
  历经了千年的渔业小镇,它的渔民们世世代代犁波耕海,御风潮,追鱼汛,绕过暗礁,战胜过急流,扬帆远航,他们在南海的深海处拉网做业,他们到西沙的珊瑚礁中潜水捕捞。每年冬季的十一二月,东北风起,潭门的渔民们便驾船南下千里之外,至第二年清明谷雨期间西南风起,渔船便会满载而归。这是故事。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潭门看望这里的渔民群众,今天你在镇上随便问一个人,他都会告诉你那天见到了总书记,总书记始终打开着车窗,沿途与大家挥手打招呼,和大家握手……总书记鼓励渔民们的那句“造大船、闯大海、抓大鱼”的寄语,如今成为潭门镇的巨幅招牌,竖立在镇口。这也是故事。
  当然,酒后,还是要走走“大海的故事”。
  
  六
  有一首歌叫《大海的故事》:
  大海的故事很多很多,
  像晶莹的珍珠一颗一颗,
  从祖父的祖父到外婆的外婆,
  都讲着大海的渔船,
  都唱着悠悠的渔歌,
  翡翠般的海面像一面镜子,
  映着悠悠白云点点白帆,
  映出一个个古老美丽的传说……
  大海的故事又是一个海滨景点。椰树沙滩碧海蓝天,在博鳌,有一方时空,让人忘却尘扰,漾起心灵的涟漪;在美丽的玉带湾,有一个你梦想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的名字叫“海的故事”。那里有:珊瑚屋,旧船凳,小马灯,锈了的铁锚……还有一个老船长。那里有咖啡,美酒,漂流瓶……还有一段海的故事。
  “海的故事”是博鳌海边的一处休闲场所。椰树林中,芳草径边,黄沙滩上,人们将过往被渔民丢弃在海边的破旧木船和碳化了的船板,拼造起一排排木桌木凳木屋,起名叫“大海的故事”。木墙上书写着“风从南洋来”“春暖花开”“还记得吗,我们的,大海的故事?”……青春和浪漫,如椰风习习,轻轻吹拂,似涛声阵阵,声声呼唤。你可以坐在“老船长“木屋前的石阶上去遐想——面前这多的旧的船和它的锚,有过多少的故事……
  你或忙里偷闲,依海和天作伴,邀三五好友,共度一段海边的美好时光……
  走下“海的故事”,玉带湾的海,蔚蓝辽阔,层层白色的波涛滚滚而来,在黄色的沙滩上翻出一道道白纱一样的波纹,大浪拍打着嶙峋的礁石,激起泼天的水雾,震耳欲聋。阳光明媚,海风吹襟,极目远望,海天一片蓝色,让人心旷神怡。观海听涛,这里绝不亚于三亚湾的“天涯海角”。
  我想起那首歌,外婆的澎湖湾。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夕阳下,海面由蓝变成了金黄,泛着粼粼的波光,长长的沙滩上留下了我一串脚印,述说着我今天的故事。
  
  七
  潭门镇是我去冬今春在海南躲冬度假旅游的最后一站。机票已经订好了,一周后我将离开海南。
  
  2023。03。08。夜。万宁椰林湾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我的一生里有两个“娘”,一个是我的亲生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大嫂。我一直在心里称呼大嫂为“嫂娘”。 母亲的暮年是在大嫂的院子里度过的。母亲有脑梗和脑出血的老毛病,到了晚年大脑萎缩...

 相遇福星纯属偶然,三年前我陪省市作协几位朋友到汉川乡下采风。原本以为沉湖地处湿地穷乡僻壤,乃荒芜之地,谁知竟让我一见倾心,乐不思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真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聚会,我参加的多了,也见的多了,如同学聚会、战友聚会、乡党聚会、文友聚会等等,昨天晚上我参加了一次聚会,真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许多见识。 阳春三月,空气清新,柳絮飘洒着白白的...

如果可以,我想去流浪。放下所有羁绊,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从清晨,到夜晚,跨南域,穿北疆,经四季轮回,阅世间万象,即便风餐露宿,踏破芒鞋。 一路流浪,我无需背负沉重的行囊,天可为...

“白芽奇兰”茶是平和的一道风景,也是一张名片。 与“琯溪蜜柚”齐名,平和的两张名片,平和亦称“中国柚都”。 小的时候,在家乡,是播种水稻的,分“早稻”和“晚稻”两熟。 两季各收...

清明节将至,思念故人的心情足以用沉重二字来形容。每当记忆轻轻打开,心就会隐隐作痛。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亲爱的小妹你抛下家人,抛下了一双儿女狠心...

自去年“众阳”以后,原本身体不好的母亲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了。时而怒吼,时而狂飙,时而出走。春日温暖的阳光,好像与她无缘,与我们无缘,我们心里只想着怎样让辛苦一生的母亲安度晚年...

无论时光如何远去,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有些记忆,始终留存在脑海里,一个瞬间,犹如一片光,感恩着、怀念着、回味着。于是,我认为光和瞬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用肉眼看,而是在记忆中找...

珍惜拥有,莫负韶华 /介非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不经意间,我们就来到了草长莺飞,柳暗花明的春天。 人们常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时光匆匆,脚步不停,最是无情。 这只是一个方面...

起了个大早,迈着慵懒的步伐在小园漫步。太阳的颜色还是温柔的淡黄,风还是有些许凉意,猛然撞见墙角一株杏花,伸着花枝招展的身姿和我不期而遇。春意盎然的季节,心情应该是明朗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