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井,有树,是一棵小树,可它也是风景树,和龟背竹、罗汉松一类,属阴生植物,是美化室内环境的风景树。南方徽派建筑,古代大户人家,建房时喜欢设计室内天井,有聚财、通风、采光之意。如在天井四周置起几盆风景树,室内必然风雅得多。
我说的此天井并非彼天井,乃是故乡的名字——天井村。一棵树也绝非一棵风景小树,它足有三层楼高,三人合抱的一棵参天大树,一棵少有的木籽树。
我家坐落在天井村,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地方,算得上是一个风水宝地,门前一条河,场前有条沟,西边一条路。木籽树就生长在房屋西边的路口。我出世会走的时候,就看到这棵大树。树有多大年龄?我问过父亲,父亲也问过他的父亲,无人能答。有说清代的,也有说明代的,都无从考据。
木籽树,深入天井村人的心中,从小到大,成为一道抹不去的风景。它高大、伟岸、一飞冲天,具有磅礴的气势巍然耸立。木籽树最美在夏季,一树碧翠,半亩阴凉,于山水之间增添诗意色彩。
二
炎炎盛夏,树下阴凉,成了天井小河村庄的乐园。白天,孩子们在门前场地打纸牌,钓石子,推铁环,砸纸鳖,嬉戏打闹,好不热闹。晚上,明月悬空,星河灿烂,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聚在树下,任凭凉风吹,舒张筋骨,或聊家常,或聊农事,或给孩子讲故事,给夏日的月夜,带来无限的乐趣。
夏天,木籽树成了天然的凉亭,南来北往的挑夫、行人,总要在树下歇一歇,在水沟里洗把脸,擦把汗,或捧着清澈甜润的沟水喝两口。
木籽树,是百鸟的天堂,春暖花开之际,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鸟儿,忙着找位置搭窝筑巢,到了夏季孵育后代。一个夏天,创造出无数个小生命来。早上,天还没亮,百舌鸟引领歌喉,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鸟声此伏彼起,一时间,不亚于维也纳的音乐厅童声合唱团的音乐会,洋洋盈耳,甜蜜动听。真所谓“春眠不觉晓,在家闻啼鸟”。
喜鹊最多,巢搭在最高处,建得最大,用树枝做骨架,用细草填巢,常建在树枝飘逸的最险处,数数起码有二三十个,想攀树掏鸟蛋,很难掏到,喜鹊聪明吧!喜鹊音脆,喜事来临,迎着人叫,故称喜鸟。尽管早晚叽叽喳喳,但无人讨厌。
树上的乌鸦也多,身黑心也黑,性情懒惰,常霸占鹊巢。为这事,鸦鹊在树间大战是常事,拼得你死我活,羽毛散落一地,有时候,凝成一团从树上掉下来,还不肯罢休,爬起来再战。许多小鸟,叽叽喳喳上下跳跃,好像在为喜鹊加油、打气。动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我们小孩拿起弹弓,对着乌鸦就打,乌鸦落荒而逃,一场鸦鹊之战才得以停止。
因此,我曾向父亲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乌鸦和喜鹊老是打仗?”父亲说:“人也有好坏,动物也如此。那是乌鸦不道德,自己不劳动,强占别人的家。”我又问:“树上的鸟和蛇为什么一直和睦相处呢?”父亲笑笑说:“不清楚,你上树问问不就知道了吗?”
所以,我经常望着木籽树出神,一阵风吹过,木籽树似乎说话了,可惜,我没听清。
三
树上除了鸟雀之外,还有数不清的蛇,大小不一,最大的蛇王有青花瓷那么粗,有几丈长,说得都难以置信,但家里人看到过,我小到时候也看到过,村里许多人见过,真真切切毋庸怀疑。木籽树,一个主干枝,约七八尺围,民国年间的一个夏天,被雷劈过,上部死了一截,树干是空的,空洞伸到哪里?无人知道。蛇就从这洞里出没。
小时候,家里家外蛇多。夏天一到,门前菜园地沟里,随处能见到小蛇游动,摘菜时,冷不丁手指碰到菜下小花蛇,母亲说,那是菜花蛇,不咬人。还有几种蛇,虽不咬人但样子可憎,令人胆怯。一是玉米地里一种蛇,两眼黑色,通体土黄,纹理如网织皮带,背脊有白色圆形花朵均匀分布,灵敏度极强,常抬头窥视周围;二是树底下的石头缝常躲着一种叫奶蛇,一截黑、一截红、一截白,像是一条彩色花带,长一米左右,行动缓慢;三是沟边草丛里有一种叫黑眉锦蛇,黑、白、青、紫花纹,两米长,与周围的草色融为一体,不容易发现;最可怕的是蛇王——黑乌风,表皮黑褐色,密被菱形鳞片,背上条纹成行,背脊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样子十分可怕。
有一次,姐姐在灶间做饭,一条黑眉锦蛇,游到脚跟,吓得姐姐跳上了锅台,哇哇大哭起来。
还有一次,我和四个小朋友,坐在堂间地上玩吊子游戏,一条乌风蛇在梁上追老鼠,不慎掉下,“啪”的一声,差点落在我们头上,我们忽地爬起,都蒙圈了。蛇也砸晕了,好长时间才挪动身体,慢慢钻到墙根石缝里。父亲回来后,怕吓着孩子,用“六六粉”扑在洞口,不一会儿,蛇打着喷嚏露出头,父亲带着手套一把拎出蛇来,哇,足有两米多长。送到木籽树下,父亲把大树当着蛇的“家”了。
一个深秋的下午,一个理发师,从门前沟堤上经过时,向干涸的水沟瞟了一眼,无意间看到一截很长的蛇身却不见首尾,他吓得拔腿就跑,跑到我家时,满头大汗,语无伦次地描述蛇样。父亲安慰说:“这是乌风蛇不害人的。”
十二岁那年,仲夏时节,有一天,我到小河那边扎米屋,给忙着扎米的父亲送中饭,回来走到河岸朝家望下,这一望不得了,一条粗壮的大蛇,从木籽树干枝洞口滑下来,蛇身挂在树上,一段搭在水沟里,蛇头搭在沟堤上,向河对岸张望。乌黑的身躯在阳光闪闪发亮。我站在对岸一动不动。蛇或许发现了我,慢慢将身子退回去,直到蛇头落进树洞里。我哪里敢回家,又回到父亲的扎米屋。
木籽树,要承受风雨雷电,又要忍受严重的蛇害,村民把对蛇的恐惧都转嫁给了它,它无语,只是默默将枝叶向天空伸展。
我也很疑惑,是不是这种树木就应该有蛇缠绕呢?共处,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词,动物和植物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语言,我们没有搞清。
四
木籽树的春天,一片翠绿;夏天一身戎装;秋天满身红透;冬天一树银白。是天底下绝妙的风景树。
进入冬季,红叶飘零。未到仲冬,黑色的木籽壳纷纷脱落,奶白色的木籽一球一球地呈现出来,密密麻麻地挂在树上,阳光下晶莹闪烁,远远望去,仿佛高大的树冠上挂满了白云,煞是迷人。
木籽熟了,由队里统一采收。用专制的掀木籽小刀,安在长长的竹篙上,爬上树,一点一点掀。掉下来大人收过之后,小孩寻找那散落的木籽粒,装进小袋,有时一天下来也能卖上几毛钱。据说,木籽油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清热降火,祛湿止血,还可用来洗头防止头发脱落,甚至有女人拿来美容。
稍大些,我又问父亲:“东边的林子属于我家的,为什么门前的木籽树属于生产队里呢?”父亲说:“就因为是木籽树,所以属于公家的,木籽能卖钱,木籽油价高,经济树都归生产队里。”我似乎懂了,又好像没懂,不都是树吗?
七十年代初,东流七里湖,血吸虫泛滥成灾,东至县决定根治七里湖,动员全县男女参与治理,将湖泊变粮仓。
生产队决定砍倒门前的木籽树,队长说:“那么粗的树,锯成一片一片的,可直截做手推车轱辘,树枝可以运到工地做烧锅柴。”
眼睁睁地看到大树被锯倒,一家人无奈且难过。人与人之间,日久生情,何况代代人荫庇在大树之下呢。我以为蛇王要出现,可出人意料,大树砍到那天连条蛇影都不见。神奇吧?从那以后,故乡的小河沿看不到一条蛇,见不到一只喜鹊了。
木籽树,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岁月,却依然蓬勃茂盛,静静挺立在那里感受着自己的美好年轮。想不到有一天又遭遇比雷劈还要悲惨的厄运,一切化为乌有。
可是,木籽树已经把根扎进我的心中,有思念的泉水浇灌,它必将永远生机勃勃,郁郁苍苍。
天井,有树,是一棵小树,可它也是风景树,和龟背竹、罗汉松一类,属阴生植物,是美化室内环境的风景树。南方徽派建筑,古代大户人家,建房时喜欢设计室内天井,有聚财、通风、采光之意。如在天井四周置起几盆风景树,室内必然风雅得多。
我说的此天井并非彼天井,乃是故乡的名字——天井村。一棵树也绝非一棵风景小树,它足有三层楼高,三人合抱的一棵参天大树,一棵少有的木籽树。
我家坐落在天井村,一个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地方,算得上是一个风水宝地,门前一条河,场前有条沟,西边一条路。木籽树就生长在房屋西边的路口。我出世会走的时候,就看到这棵大树。树有多大年龄?我问过父亲,父亲也问过他的父亲,无人能答。有说清代的,也有说明代的,都无从考据。
木籽树,深入天井村人的心中,从小到大,成为一道抹不去的风景。它高大、伟岸、一飞冲天,具有磅礴的气势巍然耸立。木籽树最美在夏季,一树碧翠,半亩阴凉,于山水之间增添诗意色彩。
二
炎炎盛夏,树下阴凉,成了天井小河村庄的乐园。白天,孩子们在门前场地打纸牌,钓石子,推铁环,砸纸鳖,嬉戏打闹,好不热闹。晚上,明月悬空,星河灿烂,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聚在树下,任凭凉风吹,舒张筋骨,或聊家常,或聊农事,或给孩子讲故事,给夏日的月夜,带来无限的乐趣。
夏天,木籽树成了天然的凉亭,南来北往的挑夫、行人,总要在树下歇一歇,在水沟里洗把脸,擦把汗,或捧着清澈甜润的沟水喝两口。
木籽树,是百鸟的天堂,春暖花开之际,各种各样不知名的鸟儿,忙着找位置搭窝筑巢,到了夏季孵育后代。一个夏天,创造出无数个小生命来。早上,天还没亮,百舌鸟引领歌喉,不一会儿,各种各样的鸟声此伏彼起,一时间,不亚于维也纳的音乐厅童声合唱团的音乐会,洋洋盈耳,甜蜜动听。真所谓“春眠不觉晓,在家闻啼鸟”。
喜鹊最多,巢搭在最高处,建得最大,用树枝做骨架,用细草填巢,常建在树枝飘逸的最险处,数数起码有二三十个,想攀树掏鸟蛋,很难掏到,喜鹊聪明吧!喜鹊音脆,喜事来临,迎着人叫,故称喜鸟。尽管早晚叽叽喳喳,但无人讨厌。
树上的乌鸦也多,身黑心也黑,性情懒惰,常霸占鹊巢。为这事,鸦鹊在树间大战是常事,拼得你死我活,羽毛散落一地,有时候,凝成一团从树上掉下来,还不肯罢休,爬起来再战。许多小鸟,叽叽喳喳上下跳跃,好像在为喜鹊加油、打气。动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我们小孩拿起弹弓,对着乌鸦就打,乌鸦落荒而逃,一场鸦鹊之战才得以停止。
因此,我曾向父亲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乌鸦和喜鹊老是打仗?”父亲说:“人也有好坏,动物也如此。那是乌鸦不道德,自己不劳动,强占别人的家。”我又问:“树上的鸟和蛇为什么一直和睦相处呢?”父亲笑笑说:“不清楚,你上树问问不就知道了吗?”
所以,我经常望着木籽树出神,一阵风吹过,木籽树似乎说话了,可惜,我没听清。
三
树上除了鸟雀之外,还有数不清的蛇,大小不一,最大的蛇王有青花瓷那么粗,有几丈长,说得都难以置信,但家里人看到过,我小到时候也看到过,村里许多人见过,真真切切毋庸怀疑。木籽树,一个主干枝,约七八尺围,民国年间的一个夏天,被雷劈过,上部死了一截,树干是空的,空洞伸到哪里?无人知道。蛇就从这洞里出没。
小时候,家里家外蛇多。夏天一到,门前菜园地沟里,随处能见到小蛇游动,摘菜时,冷不丁手指碰到菜下小花蛇,母亲说,那是菜花蛇,不咬人。还有几种蛇,虽不咬人但样子可憎,令人胆怯。一是玉米地里一种蛇,两眼黑色,通体土黄,纹理如网织皮带,背脊有白色圆形花朵均匀分布,灵敏度极强,常抬头窥视周围;二是树底下的石头缝常躲着一种叫奶蛇,一截黑、一截红、一截白,像是一条彩色花带,长一米左右,行动缓慢;三是沟边草丛里有一种叫黑眉锦蛇,黑、白、青、紫花纹,两米长,与周围的草色融为一体,不容易发现;最可怕的是蛇王——黑乌风,表皮黑褐色,密被菱形鳞片,背上条纹成行,背脊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样子十分可怕。
有一次,姐姐在灶间做饭,一条黑眉锦蛇,游到脚跟,吓得姐姐跳上了锅台,哇哇大哭起来。
还有一次,我和四个小朋友,坐在堂间地上玩吊子游戏,一条乌风蛇在梁上追老鼠,不慎掉下,“啪”的一声,差点落在我们头上,我们忽地爬起,都蒙圈了。蛇也砸晕了,好长时间才挪动身体,慢慢钻到墙根石缝里。父亲回来后,怕吓着孩子,用“六六粉”扑在洞口,不一会儿,蛇打着喷嚏露出头,父亲带着手套一把拎出蛇来,哇,足有两米多长。送到木籽树下,父亲把大树当着蛇的“家”了。
一个深秋的下午,一个理发师,从门前沟堤上经过时,向干涸的水沟瞟了一眼,无意间看到一截很长的蛇身却不见首尾,他吓得拔腿就跑,跑到我家时,满头大汗,语无伦次地描述蛇样。父亲安慰说:“这是乌风蛇不害人的。”
十二岁那年,仲夏时节,有一天,我到小河那边扎米屋,给忙着扎米的父亲送中饭,回来走到河岸朝家望下,这一望不得了,一条粗壮的大蛇,从木籽树干枝洞口滑下来,蛇身挂在树上,一段搭在水沟里,蛇头搭在沟堤上,向河对岸张望。乌黑的身躯在阳光闪闪发亮。我站在对岸一动不动。蛇或许发现了我,慢慢将身子退回去,直到蛇头落进树洞里。我哪里敢回家,又回到父亲的扎米屋。
木籽树,要承受风雨雷电,又要忍受严重的蛇害,村民把对蛇的恐惧都转嫁给了它,它无语,只是默默将枝叶向天空伸展。
我也很疑惑,是不是这种树木就应该有蛇缠绕呢?共处,这是一个多么令人不可思议的词,动物和植物之间是否有着某种语言,我们没有搞清。
四
木籽树的春天,一片翠绿;夏天一身戎装;秋天满身红透;冬天一树银白。是天底下绝妙的风景树。
进入冬季,红叶飘零。未到仲冬,黑色的木籽壳纷纷脱落,奶白色的木籽一球一球地呈现出来,密密麻麻地挂在树上,阳光下晶莹闪烁,远远望去,仿佛高大的树冠上挂满了白云,煞是迷人。
木籽熟了,由队里统一采收。用专制的掀木籽小刀,安在长长的竹篙上,爬上树,一点一点掀。掉下来大人收过之后,小孩寻找那散落的木籽粒,装进小袋,有时一天下来也能卖上几毛钱。据说,木籽油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清热降火,祛湿止血,还可用来洗头防止头发脱落,甚至有女人拿来美容。
稍大些,我又问父亲:“东边的林子属于我家的,为什么门前的木籽树属于生产队里呢?”父亲说:“就因为是木籽树,所以属于公家的,木籽能卖钱,木籽油价高,经济树都归生产队里。”我似乎懂了,又好像没懂,不都是树吗?
七十年代初,东流七里湖,血吸虫泛滥成灾,东至县决定根治七里湖,动员全县男女参与治理,将湖泊变粮仓。
生产队决定砍倒门前的木籽树,队长说:“那么粗的树,锯成一片一片的,可直截做手推车轱辘,树枝可以运到工地做烧锅柴。”
眼睁睁地看到大树被锯倒,一家人无奈且难过。人与人之间,日久生情,何况代代人荫庇在大树之下呢。我以为蛇王要出现,可出人意料,大树砍到那天连条蛇影都不见。神奇吧?从那以后,故乡的小河沿看不到一条蛇,见不到一只喜鹊了。
木籽树,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岁月,却依然蓬勃茂盛,静静挺立在那里感受着自己的美好年轮。想不到有一天又遭遇比雷劈还要悲惨的厄运,一切化为乌有。
可是,木籽树已经把根扎进我的心中,有思念的泉水浇灌,它必将永远生机勃勃,郁郁苍苍。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 上一篇:燕儿飞
- 下一篇:让遗憾和希望变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