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后有一片百年的老梨园,一到春天,满园都是雪似的梨花,弥漫整个村落。她是每个土生土长在这片园子里的乡亲们心中的寄托,更是这幅故乡最美山水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乡亲们都说,这梨园是咱的风水宝地。
  每年的四月份,春雨绵绵的梨园,漫山遍野的梨花白茫茫一片,村里的年轻人早已拿里行囊走天涯了。梨花张着笑脸在招手,似乎告诉他们别忘了,秋果丰收时,把她们也带过北方去,让贵客品尝一下长城脚下的绥中白梨。
  村里那些老一辈没有忘记老梨园的故事。
  解放前,梨园曾遭到日本鬼子疯狂砍树劫难,长青的爷爷带领一帮人与小鬼子夺刀护园,被活活砍死。说来也奇怪,乡亲们在老树根边,剪下很多嫩枝,用老土严严实实埋下,第二年开春,这里一片绿,小树苗全活了,人们说梨园血脉没断,这梨园即使在冬天,也能看树干、树枝苍翠无比,枝条上披着点点白色,雪过后更傲然挺立,让北方寂寞的冬天充满着生机。
  梨园有许多历经沧桑的老树,也记录与梨树传承的历史。土地承包后,村民们举手表决梨园整体招标,长青中标了。他拿出部队的转业费,对老果进行修剪嫁接改造,成立了山水梨股份公司。眼看着梨园一天比一天好,这时,长青被查出胰腺癌,住进了医院,在学校当老师的妻子书芳,只好请假陪护丈夫,“书芳,等我病好了,回去还要打几口井,明年开春,换上新树苗。”书芳忍着泪水看着躺在床上的长青。三个月后,长青带着对那片梨园美好憧憬离开了人世。
  百年梨园像一座雕像立在村头。她的支脉流进了每个梨园人,极像终日沧白的父亲在嘱咐,要守好梨园,不能愧对大自然赠送的天果。
  梨园的当家人走了,谁来当家?
  长青的爱人毅然走了出来,她要挑起这根大梁,担起振兴梨园的重任。
  书芳拿出长青生前梨园的规划,从心底感到,梨园的每棵树都像一个碗,装着乡亲们绵长的日子。她一遍又一遍说,股份公司不能解散,梨园不能卖。股东大会上,有人质疑:换新品种,什么时候能长大结果,资金从哪里来?老的少的齐刷刷地看着书芳。“大伙凑合吧,有多少投多少。”书芳边说,边拿出城里房照本给大家看。“乡亲们,建这园不容易啊,现在有了起色,大家一定要挺住。”书芳向大家表达一颗真诚的心。
  她回忆起自己生在梨园村,喝着梨园果汁上大学的情景:爸爸从小时就带她到园里看果摘花,也许长在梨园的因素,小小书芳都把自己打扮成“假小子”刨土洒水,看花苞样样会,春天一进园她就戴上头花,满园跑。老奶奶说,这孩子,哪棵树几个年头她都知道,成了万事通。临近高考那半年里,书芳拿里复习大纲,吃住在梨园,她说,这地方肃静有灵感。四年专科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教育局,在全县考了第一名,报名去山区自己家乡教书去了。梨园离学校一山之隔,后来走梨园成了她与长青成亲的相遇,梨园里一个帅气又很聪明小伙打动了书芳,她们每天谈人生聊村里变化,表示将来一定做出成绩,干一番事业。长青入伍参军了,在部队学到技术,书芳考上大学,俩人也成了家,成为梨园第一位双双学用人才。书芳在教学上刻苦钻研,积极大胆探索山区教育新路子。把课堂讲演与考分结合起来,注重家教与实践两条腿走路,改变农村短学认字老框框。她撰写出两篇教学论文,分别被国家评为一等品和试评奖。光荣走上全省优秀老师领奖台。
  她爱这里一草一木,更爱山里的孩子们,2015年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她像太阳花一样在温暖着山里的人们。时光又让她巧遇于梨园相逢了。
  爱人的去世,梨园的根,乡亲们的情,成了她扬起生活之帆,振奋精神最好选择。
  她毅然向县教育局、学校递交一份申请书,请求:请长假回村上建梨园。“书芳,你可寻思好了,请长假,就意味着你离开了你心爱的岗位。”老校长语重心长地劝她。书芳说:“老师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可眼前我遇到了一份不舍的乡亲‘债’,我要暂离开一段讲台和乡亲们一起建设梨园。”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她拿着卖楼款和卖骄车钱,开始去梨园上班。
  第一个春天一场冰雹,把上百棵梨树打成“光杆子”。她跪在地上捧着白华华的梨花放声大哭。“七八千斤果,说没就没了,这得损失多少钱。”书芳抱着梨树说着。第二天,县农业局、果树局、农发行领导都来了,给梨园送来1000多棵树苗和贷款。
  灾害提醒了书芳,靠天吃饭不行,要走多功能产业发展路。可当她把想法一提出来,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埋怨,大家说果树没搞起来,现在又去折腾扣大棚。书芳上网看书自己研究,拿出一块地扣塑料大棚,引红果梨苗,她天天守着那些红果梨,终于等到丰收的日子。她兴致勃勃将红果梨运到市场销售,人们品尝后却说太酸了,纷纷摇头而去。新果没推出去。书芳的心凉了半截。她想不明白,难道自己干不成!于是背着一兜子红果梨走进县果树研究所,专家一看,哈哈大笑:“这果是老品种,上市场谁能买?”
  她听说辽南有新品种,适应富铁土壤,连夜坐火车赶到千山区南梨果基地学习。回来马上召开股东开会,想把学到的心得分享大家,可谁知,股东来了不到一半人,大家听说又换南果梨,纷纷拒绝,只有少数人同意试下。书芳带着大伙挖土砌墙打桩,从十几里外扛塑料膜,一个星期,建成四排三米高双膜大棚,把带来的新品种苗进行尝试,反复研究,多次跑果树研究所、在网上与专家面对面视频。按照棚架方法进行栽种、修剪、管护,还从外省请来果树专家对老果树进行培育改良。
  她要改变自己,从一个教书人成为种植果树带头人,除了毅力还要坚持和责任。她把梨园当做人生历练的机会,全身心担起乡亲们主心骨当家人,所做的每件事,每考虑的决策,都从乡亲们切身利益出发。她常说,我是一个女人,更是一个村里人,做好每一件事都要对起良心。
  每年的梨花招来众人赏花,梨园修起了小路,在小河边建凉亭,村里举办了第一届梨花节,游客们走进了梨园。她透过阳光,总是找出小山村亮的一面,让老梨树变成故事,让香果飘到网络上,把美好留在村头,让祖辈生活方式定格在记忆中。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梨园南果梨“新品种”诞生了。这一年,老果加新果产量达2000万斤,远销广东深圳。乡亲们领到了分红款。大家说:前三十年靠果填饱肚子,现在梨园成了聚宝盆,一年四季见钱。
  三年后,书芳如约回到了学校,望着梨园的方向,看到那漫天的梨花正火热绽放,她一番喜悦,梨园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梨园上吹过来,她仿佛嗅到了梨园的芳香……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我的一生里有两个“娘”,一个是我的亲生母亲,另一个是我的大嫂。我一直在心里称呼大嫂为“嫂娘”。 母亲的暮年是在大嫂的院子里度过的。母亲有脑梗和脑出血的老毛病,到了晚年大脑萎缩...

 相遇福星纯属偶然,三年前我陪省市作协几位朋友到汉川乡下采风。原本以为沉湖地处湿地穷乡僻壤,乃荒芜之地,谁知竟让我一见倾心,乐不思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真的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聚会,我参加的多了,也见的多了,如同学聚会、战友聚会、乡党聚会、文友聚会等等,昨天晚上我参加了一次聚会,真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许多见识。 阳春三月,空气清新,柳絮飘洒着白白的...

如果可以,我想去流浪。放下所有羁绊,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从清晨,到夜晚,跨南域,穿北疆,经四季轮回,阅世间万象,即便风餐露宿,踏破芒鞋。 一路流浪,我无需背负沉重的行囊,天可为...

“白芽奇兰”茶是平和的一道风景,也是一张名片。 与“琯溪蜜柚”齐名,平和的两张名片,平和亦称“中国柚都”。 小的时候,在家乡,是播种水稻的,分“早稻”和“晚稻”两熟。 两季各收...

清明节将至,思念故人的心情足以用沉重二字来形容。每当记忆轻轻打开,心就会隐隐作痛。原来时间并不能让人忘记所有,相反只会让人越记越深。亲爱的小妹你抛下家人,抛下了一双儿女狠心...

自去年“众阳”以后,原本身体不好的母亲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了。时而怒吼,时而狂飙,时而出走。春日温暖的阳光,好像与她无缘,与我们无缘,我们心里只想着怎样让辛苦一生的母亲安度晚年...

无论时光如何远去,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有些记忆,始终留存在脑海里,一个瞬间,犹如一片光,感恩着、怀念着、回味着。于是,我认为光和瞬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不用肉眼看,而是在记忆中找...

珍惜拥有,莫负韶华 /介非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不经意间,我们就来到了草长莺飞,柳暗花明的春天。 人们常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时光匆匆,脚步不停,最是无情。 这只是一个方面...

起了个大早,迈着慵懒的步伐在小园漫步。太阳的颜色还是温柔的淡黄,风还是有些许凉意,猛然撞见墙角一株杏花,伸着花枝招展的身姿和我不期而遇。春意盎然的季节,心情应该是明朗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