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1日上午8点12分,我懒洋洋地窝在被里,享受着冬日的暖阳。这时,一通电话声打碎了清晨的宁静。
电话是堂弟家东打来的,话筒里传来了他哽咽的声音:“二哥,老父亲走了……”。顷刻间,思绪难平,三伯许国宽94载春秋的坎坷人生如同放电影般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一
三伯许国宽1929年生人。当时的里下河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三伯6、7岁那年,就随梨园世家出生的爷爷去了十里洋场的上海表演京剧《借东风》,他天资聪颖,表演的大花脸角色常引来路人欣赏的目光。生活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注入了改变命运的斗志。
1948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八尺沟村为数不多的建国前加入党组织的党员之一。19岁入党且成为丁北乡指导员(相当于党委书记,负责党的工作)在当时不失为一个传奇。
1950年春天,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春天。三伯回到了三沟乡任指导员。
三沟乡由东八、西八、南八、李家舍、吴榔头、夺墓陈、卞张三舍等9个自然村组成,由于历史原因,人心涣散、各自为政是三伯上任后面临的严峻现实。
困难面前不低头,建设家乡,建设新中国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工作难题,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硬生生地将一盘散沙的三沟乡变成了上下一心的团结乡。
征公粮、分田地、剿土匪有声有色,“拼命三郎”许国宽的英名在兴化大地传扬。
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的号召,这对于新生的红色政权是一场考验。
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4月,三沟乡收到了征缴公粮支援前线的命令。接到任务,让担任指导员的三伯和乡长何学全犯了愁,一边是上年粮食减产,农民揭不开锅;另一边是十万火急的征粮指标,不容半点折扣。
说实话,三伯许国宽和乡长何学全只不过20出头的年轻人,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在他们看来,通过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能够迅速完成征粮任务。
三天后,汇总情况摆在了乡党政领导的面前,西八尺沟村拖了全乡后腿。由于上年粮食歉收,眼下又是三春头上,家家户户青黄不接,现在突然冒出偌大的征粮任务,无疑于雪上加霜。
最可怜的是村西北角的邹姓村民,因为成分富农,在历次运动面前总有心理上的自卑和胆怯。这次催缴公粮,同样未能幸免。夜里,乡长何学全找他谈话,以为能够快速轻松地把公粮缴上来。面对乡长等一众干部,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位村干部无意中说了“如果完不成征粮任务就是反对统购统销”这句话,成了他悬梁自尽的导火索。
工作方法简单化导致人命案,在全县引发轰动。县委常委、监委书记亲自带队前往三沟乡调查处理事件的来龙去脉。
很快,县委做出处理决定:乡长何学全由于工作简单粗暴,犯强迫命令罪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并逮捕法办。给予乡指导员许国宽留党察看,停职处分。
逮捕那天,在西八村场头,上千人聚集。县监委书记一声令下“把犯罪分子何学全抓起来!”荷枪实弹的武装民兵用麻绳将何学全五花大绑,像捆粽子一般,很快,额头上大汗淋漓。
面对突如其来、摄人心魄的抓捕场景,三伯直吓得双手哆嗦,以至于后来落下了遇事手脚颤抖的病根。
可伶的何学全妻子徐四子新婚燕尔不久,丈夫就被投入大牢。再后来,何学全判刑后被押送新疆伊犁农场改造。起先为有期徒刑三年,至今生死不明。
村里先后派人去找寻过,说是被苏联人掠去了西伯利亚垦荒。再后来,徐四子只好改嫁,重新组建家庭,至死也未能盼来亲人的回归。
三
三伯自此由名噪一方的乡指导员成了一名无业游民。党内外职务被停止,党内生活被剥夺。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风起云涌的“大跃进”以至于后来的人民公社化,都将他无情而彻底地抛弃了。
说实话,几年的干部生涯让三伯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二流子”,一下子扎进杂乱无章的生活,着实无所适从。
面对厄运,三伯没有自我消沉。从政之路可以中断,但“一天不死要饭吃,两天不死要衣穿”的生存之道难以改变。他从爷爷手里接过毛篙,撑着小木船,养起了趟鸭。
养鸭是个苦差事,每天迎着朝阳出发,沐浴夕阳归来。夏天高温酷暑,在太阳下蒸烤;秋天赶稻场寻食,与时间赛跑;冬天滴水成冰,寒风刺骨。但在三伯看来,这些苦虽伤及肉体,但远不如内心的痛,因为他把不能为党组织工作的苦深藏于心,这是许多人无法体验的。
靠着潜心多年摸索出的养鸭经验,三伯俨然成为全乡小有名气的养鸭能手。“荒年上饿不煞手艺人”,养鸭技艺终究陪伴他度过了精神空虚的时光。
再后来,三伯到泰兴刁铺等地拜师学习砂轮、油石烧制技术,熬过了令人辛酸的艰难岁月。
四
1962年,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兴化县委对先前的案件进行了回头看,冤假错案一律予以纠正。
特别是建国初期出现的“统购统销强迫命令致死人命案”引发社会关注。经过激烈辩论,认为此案处理有失公平公正,处分过重,经甄别,恢复许国宽党内外职务及其待遇。同时对原先主导本案的原监委书记提出批评。
按理恢复职务和待遇,就意味着三伯将重新回到国家干部序列。
然而,这样的好消息始终未能在我们这个家族中传递开来。当时,信息闭塞,既无电话,又无通信,三伯正忙于四处漂泊的谋生境地,绝对想不到组织会恢复他的一切待遇。
再加之,与三伯同属家乡的原县监委书记对县委甄别文件精神耿耿于怀,设法阻扰县委决定与当事人见面是其乐见其成的事情。因此,甄别平反的消息尘封了十八年之久。
1980年,根据国家要求层层级级设立落实政策办公室,纠正平反冤假错案,本着举证、调查、平反的原则,一大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党员干部沉冤昭雪。
可伶的三伯竟浑然不知,又一次错过了平反的机会。一直到1985年,他在一次出差途中与人闲聊时,才得知国家落实政策,于是重视起来。回到家乡,寻找历史档案资料,兴冲冲地来到兴化县纪委要求落实政策。得知来意,接待人员解释道“落实政策办公室早已撤销”,原先未能落实的问题由所在乡党委政府负责处理。
工作人员同时告知“你的问题早在1962年就甄别到位,怎么至今没有解决?”。
残酷的现实将三伯对未来的憧憬击打得支离破碎。他流下来无奈的泪水。男儿有泪不尽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自己从青葱岁月到花甲之年,被剥夺工作权利30多年,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失去了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机会!这样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三伯不甘心。
五
三伯的境遇,令人无法平静。要强了一辈子的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上访之路,他要讨个说法。
记得我在乡里工作时,他就不停地往县城,到地委和省委信访部门传递上访材料。起先,还能接到上级一层层批转下来的答复件;再后来,一周也收不到一件答复。每次总是一大摞子信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音信。
后来,我考取了县级新闻单位,成为新闻记者。我的宿舍也就成了三伯上访途中的落脚点。每次到扬州、去南京,我总会帮他整理上访的申诉材料,想方设法地减轻他的经济负担。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度,天还没亮。三伯五点钟就离开了我的宿舍,往长途汽车站走去。我望着他冒着严寒,佝偻着身体蹒跚前行的背影心酸不已。60多岁的老人在城里早就安享晚年了,而他却奔波在没有结局的上访途中,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三伯就这样不疾不徐、不争不吵地上访着,十年努力,他的坎坷人生也感动着接访的领导们。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下,县委组织部在其享受村干部生活待遇的基础上,下达了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助。考虑到1962年甄别恢复国家干部待遇错过了时限,特事特办给予最低生活补贴。
至此,三伯上访期正好十年,已接近古稀之年。
他知道,尽管组织上对自己有不公正的地方,但没有抛弃自己。想到与自己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乡长何学全生死不明、家破人亡的境地,与之相比,自己又是何等的幸运!
六
三伯非常珍惜晚年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共产党员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村里支部组织开展党日活动以及“三会一课”政治学习,三伯从未缺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不做老好人,对照党员标准批评他人不留情面,接受同志批评大度包容,体现了一位老党员的高风亮节。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各地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抗灾自救。他闻听消息后,顾不得年老力衰、体力不支,给支部送来100元现金,钱虽不多,但共产党员胸怀天下的情怀展现无疑。
后来,村里村庄规划调整,他总能为村干部出谋划策,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再后来,八尺沟村推行田园乡村示范村建设,他要求亲戚和子女带头认购樱花树苗,积极投身“樱花八尺沟”建设。
每当春天来临,三伯总会漫步在灿若如霞的樱花树下,看四面八方的游人在这里拍照打卡,幸福的涟漪在他脸上荡漾。
三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共产党员,生命定格在2023年1月11日,享年94岁。
出殡那天,三伯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灵堂里一只由苍松翠柏编织而成的花圈分外耀眼。“许国宽同志永垂不朽!”引人注目。缎带落款为“中共钓鱼镇委员会”,无疑,这是对三伯坎坷一生的最好肯定。
电话是堂弟家东打来的,话筒里传来了他哽咽的声音:“二哥,老父亲走了……”。顷刻间,思绪难平,三伯许国宽94载春秋的坎坷人生如同放电影般地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一
三伯许国宽1929年生人。当时的里下河民不聊生,人民苦不堪言。三伯6、7岁那年,就随梨园世家出生的爷爷去了十里洋场的上海表演京剧《借东风》,他天资聪颖,表演的大花脸角色常引来路人欣赏的目光。生活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注入了改变命运的斗志。
1948年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八尺沟村为数不多的建国前加入党组织的党员之一。19岁入党且成为丁北乡指导员(相当于党委书记,负责党的工作)在当时不失为一个传奇。
1950年春天,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春天。三伯回到了三沟乡任指导员。
三沟乡由东八、西八、南八、李家舍、吴榔头、夺墓陈、卞张三舍等9个自然村组成,由于历史原因,人心涣散、各自为政是三伯上任后面临的严峻现实。
困难面前不低头,建设家乡,建设新中国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他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工作难题,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硬生生地将一盘散沙的三沟乡变成了上下一心的团结乡。
征公粮、分田地、剿土匪有声有色,“拼命三郎”许国宽的英名在兴化大地传扬。
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的号召,这对于新生的红色政权是一场考验。
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4月,三沟乡收到了征缴公粮支援前线的命令。接到任务,让担任指导员的三伯和乡长何学全犯了愁,一边是上年粮食减产,农民揭不开锅;另一边是十万火急的征粮指标,不容半点折扣。
说实话,三伯许国宽和乡长何学全只不过20出头的年轻人,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在他们看来,通过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能够迅速完成征粮任务。
三天后,汇总情况摆在了乡党政领导的面前,西八尺沟村拖了全乡后腿。由于上年粮食歉收,眼下又是三春头上,家家户户青黄不接,现在突然冒出偌大的征粮任务,无疑于雪上加霜。
最可怜的是村西北角的邹姓村民,因为成分富农,在历次运动面前总有心理上的自卑和胆怯。这次催缴公粮,同样未能幸免。夜里,乡长何学全找他谈话,以为能够快速轻松地把公粮缴上来。面对乡长等一众干部,他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位村干部无意中说了“如果完不成征粮任务就是反对统购统销”这句话,成了他悬梁自尽的导火索。
工作方法简单化导致人命案,在全县引发轰动。县委常委、监委书记亲自带队前往三沟乡调查处理事件的来龙去脉。
很快,县委做出处理决定:乡长何学全由于工作简单粗暴,犯强迫命令罪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并逮捕法办。给予乡指导员许国宽留党察看,停职处分。
逮捕那天,在西八村场头,上千人聚集。县监委书记一声令下“把犯罪分子何学全抓起来!”荷枪实弹的武装民兵用麻绳将何学全五花大绑,像捆粽子一般,很快,额头上大汗淋漓。
面对突如其来、摄人心魄的抓捕场景,三伯直吓得双手哆嗦,以至于后来落下了遇事手脚颤抖的病根。
可伶的何学全妻子徐四子新婚燕尔不久,丈夫就被投入大牢。再后来,何学全判刑后被押送新疆伊犁农场改造。起先为有期徒刑三年,至今生死不明。
村里先后派人去找寻过,说是被苏联人掠去了西伯利亚垦荒。再后来,徐四子只好改嫁,重新组建家庭,至死也未能盼来亲人的回归。
三
三伯自此由名噪一方的乡指导员成了一名无业游民。党内外职务被停止,党内生活被剥夺。如火如荼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风起云涌的“大跃进”以至于后来的人民公社化,都将他无情而彻底地抛弃了。
说实话,几年的干部生涯让三伯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二流子”,一下子扎进杂乱无章的生活,着实无所适从。
面对厄运,三伯没有自我消沉。从政之路可以中断,但“一天不死要饭吃,两天不死要衣穿”的生存之道难以改变。他从爷爷手里接过毛篙,撑着小木船,养起了趟鸭。
养鸭是个苦差事,每天迎着朝阳出发,沐浴夕阳归来。夏天高温酷暑,在太阳下蒸烤;秋天赶稻场寻食,与时间赛跑;冬天滴水成冰,寒风刺骨。但在三伯看来,这些苦虽伤及肉体,但远不如内心的痛,因为他把不能为党组织工作的苦深藏于心,这是许多人无法体验的。
靠着潜心多年摸索出的养鸭经验,三伯俨然成为全乡小有名气的养鸭能手。“荒年上饿不煞手艺人”,养鸭技艺终究陪伴他度过了精神空虚的时光。
再后来,三伯到泰兴刁铺等地拜师学习砂轮、油石烧制技术,熬过了令人辛酸的艰难岁月。
四
1962年,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兴化县委对先前的案件进行了回头看,冤假错案一律予以纠正。
特别是建国初期出现的“统购统销强迫命令致死人命案”引发社会关注。经过激烈辩论,认为此案处理有失公平公正,处分过重,经甄别,恢复许国宽党内外职务及其待遇。同时对原先主导本案的原监委书记提出批评。
按理恢复职务和待遇,就意味着三伯将重新回到国家干部序列。
然而,这样的好消息始终未能在我们这个家族中传递开来。当时,信息闭塞,既无电话,又无通信,三伯正忙于四处漂泊的谋生境地,绝对想不到组织会恢复他的一切待遇。
再加之,与三伯同属家乡的原县监委书记对县委甄别文件精神耿耿于怀,设法阻扰县委决定与当事人见面是其乐见其成的事情。因此,甄别平反的消息尘封了十八年之久。
1980年,根据国家要求层层级级设立落实政策办公室,纠正平反冤假错案,本着举证、调查、平反的原则,一大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党员干部沉冤昭雪。
可伶的三伯竟浑然不知,又一次错过了平反的机会。一直到1985年,他在一次出差途中与人闲聊时,才得知国家落实政策,于是重视起来。回到家乡,寻找历史档案资料,兴冲冲地来到兴化县纪委要求落实政策。得知来意,接待人员解释道“落实政策办公室早已撤销”,原先未能落实的问题由所在乡党委政府负责处理。
工作人员同时告知“你的问题早在1962年就甄别到位,怎么至今没有解决?”。
残酷的现实将三伯对未来的憧憬击打得支离破碎。他流下来无奈的泪水。男儿有泪不尽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自己从青葱岁月到花甲之年,被剥夺工作权利30多年,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失去了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机会!这样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三伯不甘心。
五
三伯的境遇,令人无法平静。要强了一辈子的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上访之路,他要讨个说法。
记得我在乡里工作时,他就不停地往县城,到地委和省委信访部门传递上访材料。起先,还能接到上级一层层批转下来的答复件;再后来,一周也收不到一件答复。每次总是一大摞子信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音信。
后来,我考取了县级新闻单位,成为新闻记者。我的宿舍也就成了三伯上访途中的落脚点。每次到扬州、去南京,我总会帮他整理上访的申诉材料,想方设法地减轻他的经济负担。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度,天还没亮。三伯五点钟就离开了我的宿舍,往长途汽车站走去。我望着他冒着严寒,佝偻着身体蹒跚前行的背影心酸不已。60多岁的老人在城里早就安享晚年了,而他却奔波在没有结局的上访途中,怎不令人黯然神伤?
三伯就这样不疾不徐、不争不吵地上访着,十年努力,他的坎坷人生也感动着接访的领导们。
在各级党组织的关心下,县委组织部在其享受村干部生活待遇的基础上,下达了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助。考虑到1962年甄别恢复国家干部待遇错过了时限,特事特办给予最低生活补贴。
至此,三伯上访期正好十年,已接近古稀之年。
他知道,尽管组织上对自己有不公正的地方,但没有抛弃自己。想到与自己同甘共苦、出生入死的乡长何学全生死不明、家破人亡的境地,与之相比,自己又是何等的幸运!
六
三伯非常珍惜晚年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共产党员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村里支部组织开展党日活动以及“三会一课”政治学习,三伯从未缺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不做老好人,对照党员标准批评他人不留情面,接受同志批评大度包容,体现了一位老党员的高风亮节。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各地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人民抗灾自救。他闻听消息后,顾不得年老力衰、体力不支,给支部送来100元现金,钱虽不多,但共产党员胸怀天下的情怀展现无疑。
后来,村里村庄规划调整,他总能为村干部出谋划策,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再后来,八尺沟村推行田园乡村示范村建设,他要求亲戚和子女带头认购樱花树苗,积极投身“樱花八尺沟”建设。
每当春天来临,三伯总会漫步在灿若如霞的樱花树下,看四面八方的游人在这里拍照打卡,幸福的涟漪在他脸上荡漾。
三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共产党员,生命定格在2023年1月11日,享年94岁。
出殡那天,三伯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灵堂里一只由苍松翠柏编织而成的花圈分外耀眼。“许国宽同志永垂不朽!”引人注目。缎带落款为“中共钓鱼镇委员会”,无疑,这是对三伯坎坷一生的最好肯定。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 2020-08-13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