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家仓房的墙壁上,一直都挂着一把弯把锯。岁月悠悠,思念沉静,在我的眼里,这样一把普通的锯,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记录,那是一代林业人对一种精神的刻意追求,是彰显东北林业辉煌的最好见证。它虽然已经锈迹斑斑,却如一枚金质奖章一样熠熠生辉,它的身上所承载的功绩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弯把锯,顾名思义,锯把是弯弯的,并镶有木质的手柄。锯板有一米多长,宽有十五厘米。锯把弯弯,是为了让双手有更好的发力点,在推送与拉回的过程中,让锯齿产生更大的摩擦力,从而产生更高的强度,把树木锯断。
在长白山林区,这种弯把锯曾经是最原始的采伐工具。不管有多么粗壮,多么高大的树木,都是由它来采伐倒地,并截断成一根根尺寸标准的木段,然后用牛爬犁,拉下山去,装上运材车,发往全国各地。长白山的第一代伐木人,聚集在森林之中,也是国家建设最需要木材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我父亲便是在这个时候,从辽宁省盖县的老家,来到吉林省安图县。
长白山山脉是东北地区东部山地的总称,整个长白山地,北起完达山北麓,南延至千山山脉的老铁山,长约一千三百公里,东西宽约四百公里,略呈纺锤形。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绵延千里,这些林业资源正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如何解决木材生产的问题,最紧缺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人员来林区工作。
父亲来东北最初的落脚点,是在浑江市的花山林场。因为安图这边要建设新的林业局,需要一些老的林业工人抓生产。新工人太多,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老工人的传帮带似乎更加重要。把新工人带好,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
父亲的弯把锯便是从花山林场带过来的。当时的生产工具都是由林场提供,发放到个人手中,由自己去管护。一把新的弯把锯发放到个人手中,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开齿是最关键的步骤,这把锯是不是好用,全在这里。有时候,用掉一把刀锉都不一定能把这道锯收拾好,在这里可见一个人是能力与耐心。
人都说,“手巧不如家把什妙”,这里的“家把什”是一句东北俗语,意思是工具,家把什一词,往往是人们心中最好的昵称,是心中的最爱,是个形容词一样的炫耀。一把工具怎样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所向往的家把什,往往都是在日常工作中,经过千锤百炼,不停打磨,才能获得。
林区的伐木季都是在冬季里进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节进行木材生产是有原因的,山里的木材在这个季节是最好的。夏季的木材,水分都提供到开枝散叶上面去了,木质是不够坚硬的,用林业人来说,木头很“糠”,这样的木材是不能用来搞建设的。冬季里,木材的水分都包含在木质当中,使得木材更加坚硬坚韧,是一年当中木质最好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冬天的山野有一层硬壳包裹着,厚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能为木材下山提供更多的便利,多快好省,在这时是更轻便,更实际。
二
父亲的弯把锯,原本不是他的,而是别人送给他的,是他用真情换取来的。我有个叔叔叫王有根,是父亲的异性兄弟,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他是从河北省过来的,比父亲小两岁。
他们的感情是在山场工棚里建立起来的。工棚是林业工人在山场里的家,这个家都是用木刻楞而成的地窨子。这种地窨子是多年的经验积累而成的,往往都是要挖开半边山坡,借助山体的厚度来御寒。这种工棚的好处是简易而保暖,劣势是因为低矮,进门要弯下腰,并且一直走到工棚中央的天窗处,才能直起腰来。
工棚里一天到黑都是很阴暗的,只有从天窗里透出一点点的光亮,让人不至于在黑暗之中摸索着度过。工棚里有热炕,有火炉,让工人们没有了寒冷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地度过冰霜严酷的冬天。
王叔有一把非常出色的弯把锯,是他的珍爱。每天上山回来,什么事情都不干,先把锯收拾一遍。这把锯好在它的锯板上,非常的柔韧。柔韧是钢材的一种体现,都说柔中带刚是最好的人性,这种性质体现的锯板上,让它有了非常好的品质。因为柔韧,让锯板在修理过程中很容易,锯齿不是很坚硬,用板锉修理起来,不至于打滑。硬度往往是一种坚韧的标准,而坚硬过度是很易受伤的,锯尖遇到更坚硬的东西,会很轻易地崩掉,没有了锯尖的锯齿,就如损失了锋利牙齿的猛虎,虽然形象吓人,却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威力。
这把硬度与柔韧性结合起来的弯把锯,快捷有效,让人使用着非常方便。这是很让人眼红的一件事,往往同时采伐一棵树,人家早早就伐倒了,一声“顺山倒”的报山声,显得那么的豪迈,那么有底气,里面就有谁都没有的自豪感。自己手里的这把锯不赢人,就算光着脚丫子也追不上人家,一身的蛮劲都使上了,又如何?
那时候,有弯把锯采伐有一大难点,是想绕都绕不过去的,一人都搂不过来的一棵大树很容易发生“坐殿”的现象。坐殿是林业俗语,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那时候还没有油锯,弯把锯采伐都是不割下揸口的,油锯的快速,把下揸口的抽片割出来,让树的倾斜度增强,为快速有力地使树倒下,提供了条件。手锯采伐拘泥于自身的力量,一棵大树去割下揸口抽片,无疑是很费力的,采伐的人们便省略了这道工序,用架杆和钉楔子来提高采伐的效率。
这个时候,就要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来一起协作。架杆是用两根木杆,一头绑上绳子,支到树干的上部,以期让树木向一边倾斜。钉楔子是用一个特制的铁楔子,放置于锯口上,用大斧子用力钉进去,让树木的倾斜度增强,让弯把锯更加顺畅快捷起来。
不割下揸口,让树木的倾倒变得不确定起来,这种现象更多的出现在树木稠密的地区,并且没有坡度的山地。一棵树的周边有许多的树,树冠相互拥挤着,不利于树木的倾倒。树木已经被割透,或者还有一点点连筋,便稳稳当当地坐住了不倒,像老佛爷一样坐在宫殿上。东北话有着很深刻的幽默性,是调侃与诙谐的结晶体,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坐殿的树木是很不稳定的,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平时,处理这样的树木,都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来处理。那时候,父亲和王叔是一对搭档,他们很年轻,不过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们都是采伐多年的老工人,安全的理念不用谁来教化,也许,他们还有些年轻人的毛躁,就是这样的不经意,让他们吃了亏。
这一天,父亲和王叔在处理一根坐殿树,他们只是关注眼前的这棵树,却忽视了周边树木。“大树倒下,小树遭殃”这是必然的规律。大树倒下,刮到了旁边的一棵相邻的大树,这可是硬碰硬的较量。一棵枝丫被刮断,反弹了回来,击到王叔的胸脯上……
王叔被击倒在雪地上,把父亲吓得不轻,忙去查看。王叔忍不住呻吟着,并吐出一口血。可是,他真的顽强,先是坐起来,并且不让父亲扶,慢慢地站起来。他真的是条硬汉,像钢铁一样折不断,砸不弯。他没有下山,仍然坚持工作。只是他受伤不轻,干什么都显得非常缓慢。他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远方有一群亲人,在等着他的工资去接济,耽误一天就会少一天的工资。
王叔受伤了,父亲像老大哥一样照顾着他,从日常生活到山场工作,细心细致地照顾着他。在近半个月的康复期里,他俩的伐木数并没有落下,相反还稳中有升。那时候,采伐树木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父亲一天干了多少活儿,就不用细说了。两个人平分工资,是父亲坚持做的,这份钱王叔拿在手里的时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时候,谁家都不好过,这份工资真的弥足珍贵啊!
就这样,王叔在父亲的照顾下,慢慢地好了起来。他们之间的真诚友谊也一直保持了四十多年,一直到他们去世,都没有改变。
父亲在那个采伐季结束时,离开了花山林场,临走时,王叔依依不舍,觉得没有什么可赠送的,就把他的弯把锯送给了父亲。他们虽然远隔千里,却书信不断。后来,王叔追随着父亲,也来到了我们所在的林场,至此,两个人再也没有分开过。
三
父亲的这把弯把锯,我是轻易摸不得的。他把锯挂在仓房里,为了防止锯板生锈,时常拿出来擦些机油,增加锯板的光鲜度。再后来,油锯上阵,成为林区的主要伐木工具,父亲的弯把锯便失去了真正的作用,休闲在家里,无人问津了。
父亲从山场退下来,落了一身的病痛。每每阴天下雨,他的关节炎就开始发作。他的风湿病也很厉害,常常都让他夜不能寐。他是不得不退居二线的,因为还不到退休的年龄,不得不去林场后勤工作。
弯把锯挂在家里,也不是不能用。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林场采伐落叶松,任务下达到工段,工段的油锯出现了故障,只能用弯把锯采伐。我是第一次从父亲的手里接过弯把锯的,他低着头没有说什么。记得小时候,我把弯把锯拿在手里,他都恨我,生怕把他的心肝宝贝给弄坏了。而这一回,他却没有说什么,我想他是有话说的,只是憋在心里说不出而已。两个男人真正需要交流的时候,往往什么都说不出,所有的感知彼此心知肚明。
他把自己常用的皮垫子和绑腿都交给我。皮垫子是用来坐的,绑腿是护膝的,这些护具他一直都用,却也落了一身的病痛,究竟怎么回事,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不想把这点情绪表现出来,还是很顺从地接过来。
晚上回来,父亲什么都不说,戴上老花镜,在灯光下修理着这把锯。我想告诉他,这把锯已经很好用了,在全工段乃至全林场都是第一名,我伐的树总是第一个倒下,轰隆一声震天响,我体味到了那份自豪感是何等的荣耀。可是,我看见他那份认真的样子,似乎又陶醉在曾经的时光里,他的采伐季似乎还在延续着,他的目光里透着一股坚定的东西,是那么的锐利。
我不忍心打乱他的这份陶醉,在细密的声音里,我听出了非常有节奏的乐感。他好像是一名出色的机械师,这把锯,就像是一辆跑车,抑或是一架飞机,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他的手,安置妥当才放心。
锯板修理完成,他止不住内心的喜悦,取来一根针,轻轻地放置到锯齿间。那锯料的整齐度,犹如一条细细的滑道,银针轻轻地滑下去,带着温柔的质感与柔顺的滑音。
这是修锯的最高境界,可惜,我没有学到,他就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离我而去了。他的离去很安然,他也很坦然,仿佛他归去的地方,也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回归森林,做一片落叶,他很知足。
怀念父亲,我有我的方式。每当落叶纷纷,五彩斑斓的秋季,去森林里走走,踩着厚厚的落叶,那纷乱的声音便悠悠而来。风吹来,美丽的叶子轻拍着脸庞,我便想起那个粗糙的手,很不会安抚人,但是,那却是人间最暖的真情,一直都在温暖着心怀。
伐木,在一个时代是最为自豪的工作,如今,伐木成了一个在树林里温习旧时光的词,保护性开发已经形成局面,父亲的那把弯把锯,真的应该躺下了。但我还是希望弯把锯是锋利的,成为纪念父亲一代人的文物。
我家仓房的墙壁上,一直都挂着一把弯把锯。岁月悠悠,思念沉静,在我的眼里,这样一把普通的锯,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记录,那是一代林业人对一种精神的刻意追求,是彰显东北林业辉煌的最好见证。它虽然已经锈迹斑斑,却如一枚金质奖章一样熠熠生辉,它的身上所承载的功绩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弯把锯,顾名思义,锯把是弯弯的,并镶有木质的手柄。锯板有一米多长,宽有十五厘米。锯把弯弯,是为了让双手有更好的发力点,在推送与拉回的过程中,让锯齿产生更大的摩擦力,从而产生更高的强度,把树木锯断。
在长白山林区,这种弯把锯曾经是最原始的采伐工具。不管有多么粗壮,多么高大的树木,都是由它来采伐倒地,并截断成一根根尺寸标准的木段,然后用牛爬犁,拉下山去,装上运材车,发往全国各地。长白山的第一代伐木人,聚集在森林之中,也是国家建设最需要木材的时候,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我父亲便是在这个时候,从辽宁省盖县的老家,来到吉林省安图县。
长白山山脉是东北地区东部山地的总称,整个长白山地,北起完达山北麓,南延至千山山脉的老铁山,长约一千三百公里,东西宽约四百公里,略呈纺锤形。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绵延千里,这些林业资源正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如何解决木材生产的问题,最紧缺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人员来林区工作。
父亲来东北最初的落脚点,是在浑江市的花山林场。因为安图这边要建设新的林业局,需要一些老的林业工人抓生产。新工人太多,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老工人的传帮带似乎更加重要。把新工人带好,才能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
父亲的弯把锯便是从花山林场带过来的。当时的生产工具都是由林场提供,发放到个人手中,由自己去管护。一把新的弯把锯发放到个人手中,有许多的工作要做。开齿是最关键的步骤,这把锯是不是好用,全在这里。有时候,用掉一把刀锉都不一定能把这道锯收拾好,在这里可见一个人是能力与耐心。
人都说,“手巧不如家把什妙”,这里的“家把什”是一句东北俗语,意思是工具,家把什一词,往往是人们心中最好的昵称,是心中的最爱,是个形容词一样的炫耀。一把工具怎样才能成为人们心目中所向往的家把什,往往都是在日常工作中,经过千锤百炼,不停打磨,才能获得。
林区的伐木季都是在冬季里进行。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节进行木材生产是有原因的,山里的木材在这个季节是最好的。夏季的木材,水分都提供到开枝散叶上面去了,木质是不够坚硬的,用林业人来说,木头很“糠”,这样的木材是不能用来搞建设的。冬季里,木材的水分都包含在木质当中,使得木材更加坚硬坚韧,是一年当中木质最好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冬天的山野有一层硬壳包裹着,厚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能为木材下山提供更多的便利,多快好省,在这时是更轻便,更实际。
二
父亲的弯把锯,原本不是他的,而是别人送给他的,是他用真情换取来的。我有个叔叔叫王有根,是父亲的异性兄弟,虽然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他是从河北省过来的,比父亲小两岁。
他们的感情是在山场工棚里建立起来的。工棚是林业工人在山场里的家,这个家都是用木刻楞而成的地窨子。这种地窨子是多年的经验积累而成的,往往都是要挖开半边山坡,借助山体的厚度来御寒。这种工棚的好处是简易而保暖,劣势是因为低矮,进门要弯下腰,并且一直走到工棚中央的天窗处,才能直起腰来。
工棚里一天到黑都是很阴暗的,只有从天窗里透出一点点的光亮,让人不至于在黑暗之中摸索着度过。工棚里有热炕,有火炉,让工人们没有了寒冷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地度过冰霜严酷的冬天。
王叔有一把非常出色的弯把锯,是他的珍爱。每天上山回来,什么事情都不干,先把锯收拾一遍。这把锯好在它的锯板上,非常的柔韧。柔韧是钢材的一种体现,都说柔中带刚是最好的人性,这种性质体现的锯板上,让它有了非常好的品质。因为柔韧,让锯板在修理过程中很容易,锯齿不是很坚硬,用板锉修理起来,不至于打滑。硬度往往是一种坚韧的标准,而坚硬过度是很易受伤的,锯尖遇到更坚硬的东西,会很轻易地崩掉,没有了锯尖的锯齿,就如损失了锋利牙齿的猛虎,虽然形象吓人,却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威力。
这把硬度与柔韧性结合起来的弯把锯,快捷有效,让人使用着非常方便。这是很让人眼红的一件事,往往同时采伐一棵树,人家早早就伐倒了,一声“顺山倒”的报山声,显得那么的豪迈,那么有底气,里面就有谁都没有的自豪感。自己手里的这把锯不赢人,就算光着脚丫子也追不上人家,一身的蛮劲都使上了,又如何?
那时候,有弯把锯采伐有一大难点,是想绕都绕不过去的,一人都搂不过来的一棵大树很容易发生“坐殿”的现象。坐殿是林业俗语,是一种形象化的比喻。那时候还没有油锯,弯把锯采伐都是不割下揸口的,油锯的快速,把下揸口的抽片割出来,让树的倾斜度增强,为快速有力地使树倒下,提供了条件。手锯采伐拘泥于自身的力量,一棵大树去割下揸口抽片,无疑是很费力的,采伐的人们便省略了这道工序,用架杆和钉楔子来提高采伐的效率。
这个时候,就要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来一起协作。架杆是用两根木杆,一头绑上绳子,支到树干的上部,以期让树木向一边倾斜。钉楔子是用一个特制的铁楔子,放置于锯口上,用大斧子用力钉进去,让树木的倾斜度增强,让弯把锯更加顺畅快捷起来。
不割下揸口,让树木的倾倒变得不确定起来,这种现象更多的出现在树木稠密的地区,并且没有坡度的山地。一棵树的周边有许多的树,树冠相互拥挤着,不利于树木的倾倒。树木已经被割透,或者还有一点点连筋,便稳稳当当地坐住了不倒,像老佛爷一样坐在宫殿上。东北话有着很深刻的幽默性,是调侃与诙谐的结晶体,在日常生活当中体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坐殿的树木是很不稳定的,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平时,处理这样的树木,都要由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来处理。那时候,父亲和王叔是一对搭档,他们很年轻,不过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他们都是采伐多年的老工人,安全的理念不用谁来教化,也许,他们还有些年轻人的毛躁,就是这样的不经意,让他们吃了亏。
这一天,父亲和王叔在处理一根坐殿树,他们只是关注眼前的这棵树,却忽视了周边树木。“大树倒下,小树遭殃”这是必然的规律。大树倒下,刮到了旁边的一棵相邻的大树,这可是硬碰硬的较量。一棵枝丫被刮断,反弹了回来,击到王叔的胸脯上……
王叔被击倒在雪地上,把父亲吓得不轻,忙去查看。王叔忍不住呻吟着,并吐出一口血。可是,他真的顽强,先是坐起来,并且不让父亲扶,慢慢地站起来。他真的是条硬汉,像钢铁一样折不断,砸不弯。他没有下山,仍然坚持工作。只是他受伤不轻,干什么都显得非常缓慢。他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远方有一群亲人,在等着他的工资去接济,耽误一天就会少一天的工资。
王叔受伤了,父亲像老大哥一样照顾着他,从日常生活到山场工作,细心细致地照顾着他。在近半个月的康复期里,他俩的伐木数并没有落下,相反还稳中有升。那时候,采伐树木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父亲一天干了多少活儿,就不用细说了。两个人平分工资,是父亲坚持做的,这份钱王叔拿在手里的时候,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那时候,谁家都不好过,这份工资真的弥足珍贵啊!
就这样,王叔在父亲的照顾下,慢慢地好了起来。他们之间的真诚友谊也一直保持了四十多年,一直到他们去世,都没有改变。
父亲在那个采伐季结束时,离开了花山林场,临走时,王叔依依不舍,觉得没有什么可赠送的,就把他的弯把锯送给了父亲。他们虽然远隔千里,却书信不断。后来,王叔追随着父亲,也来到了我们所在的林场,至此,两个人再也没有分开过。
三
父亲的这把弯把锯,我是轻易摸不得的。他把锯挂在仓房里,为了防止锯板生锈,时常拿出来擦些机油,增加锯板的光鲜度。再后来,油锯上阵,成为林区的主要伐木工具,父亲的弯把锯便失去了真正的作用,休闲在家里,无人问津了。
父亲从山场退下来,落了一身的病痛。每每阴天下雨,他的关节炎就开始发作。他的风湿病也很厉害,常常都让他夜不能寐。他是不得不退居二线的,因为还不到退休的年龄,不得不去林场后勤工作。
弯把锯挂在家里,也不是不能用。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林场采伐落叶松,任务下达到工段,工段的油锯出现了故障,只能用弯把锯采伐。我是第一次从父亲的手里接过弯把锯的,他低着头没有说什么。记得小时候,我把弯把锯拿在手里,他都恨我,生怕把他的心肝宝贝给弄坏了。而这一回,他却没有说什么,我想他是有话说的,只是憋在心里说不出而已。两个男人真正需要交流的时候,往往什么都说不出,所有的感知彼此心知肚明。
他把自己常用的皮垫子和绑腿都交给我。皮垫子是用来坐的,绑腿是护膝的,这些护具他一直都用,却也落了一身的病痛,究竟怎么回事,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我不想把这点情绪表现出来,还是很顺从地接过来。
晚上回来,父亲什么都不说,戴上老花镜,在灯光下修理着这把锯。我想告诉他,这把锯已经很好用了,在全工段乃至全林场都是第一名,我伐的树总是第一个倒下,轰隆一声震天响,我体味到了那份自豪感是何等的荣耀。可是,我看见他那份认真的样子,似乎又陶醉在曾经的时光里,他的采伐季似乎还在延续着,他的目光里透着一股坚定的东西,是那么的锐利。
我不忍心打乱他的这份陶醉,在细密的声音里,我听出了非常有节奏的乐感。他好像是一名出色的机械师,这把锯,就像是一辆跑车,抑或是一架飞机,每一个部件都要经过他的手,安置妥当才放心。
锯板修理完成,他止不住内心的喜悦,取来一根针,轻轻地放置到锯齿间。那锯料的整齐度,犹如一条细细的滑道,银针轻轻地滑下去,带着温柔的质感与柔顺的滑音。
这是修锯的最高境界,可惜,我没有学到,他就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离我而去了。他的离去很安然,他也很坦然,仿佛他归去的地方,也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回归森林,做一片落叶,他很知足。
怀念父亲,我有我的方式。每当落叶纷纷,五彩斑斓的秋季,去森林里走走,踩着厚厚的落叶,那纷乱的声音便悠悠而来。风吹来,美丽的叶子轻拍着脸庞,我便想起那个粗糙的手,很不会安抚人,但是,那却是人间最暖的真情,一直都在温暖着心怀。
伐木,在一个时代是最为自豪的工作,如今,伐木成了一个在树林里温习旧时光的词,保护性开发已经形成局面,父亲的那把弯把锯,真的应该躺下了。但我还是希望弯把锯是锋利的,成为纪念父亲一代人的文物。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