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为老人祝寿的习惯。老爸生日是大年初四,天南海北的一家人都在那天赶回去,几十个儿孙亲戚欢聚一堂。我们三兄弟轮流值年,摆上十桌八桌,一家人比过年都热闹。今年是老爸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早早回去陪老妈一起过年。多少年来,在城里再也找不到的年的味道就在老家找到了,令人感动。
一、请“老里”
按当地风俗,大年三十早上,天不亮,老大哥带兄弟几个到坟地请故去的亲人回家过年,老话叫“请老里”。我记忆中是在坟地放挂小炮,点上一沓黄纸,念叨几句算是把老里请回家了,然后在门口放根拦门棍,就算结束了。可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小小的仪式也弄得隆隆重重。烟花摆了一大片,依次点燃遍地火树银花,“劈劈啪啪”给宁静祥和的天空增添许多绚烂。家家户户比着放,放眼望去,一片片,一簇簇,一道道美焰涌起落下,再涌起再落下,像是一场烟花表演,让人眼花缭乱。我家坟地很近,站村头能看得清清楚楚,几十个人场面很大,前呼后拥的,孩子们跟着看稀奇,有人录像拍照,把这场景发到家族群里。一时间不知道多少部手机在播放,噼噼啪啪一阵又一阵回放,好不热闹。
二、贴春联
中国人过年,不管穷富都要买两张红纸写上“X氏先远历代……”的中堂,贴在堂屋正中墙上,长长的条桌摆供品,叫祖宗桌,那是一个家庭最神圣的领地。写春联这项光荣的使命是当地文化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家曾五世同堂,五代教师,老爸算是第二代,老人家多才多艺,吹、拉、弹、唱不精也通。最擅长书法绘画,大字写的如飞龙走蛇、苍劲挺拔、威武霸气,字中藏日月,墨里见山河。几十年来,方圆三里五村写春联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过去艰苦的岁月,来家的人两角钱买两张红纸带来。老爸裁纸很讲究,按用途设计,一张用于中堂神位,其余写门方子、门对子,出门见喜、五谷丰登、槽头兴旺、出入平安等,还有贴在孩子头上的福字,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变着花样写。初一早上孩子们个个顶着个福字,拼命跑着去拾小炮,老爸看到最开心。
但是老爸帮大家写春联,纸张是家家自备,笔墨却是我家开销。也许具体到每家用不了多少,但在老爸失去工作的二十年间,这份笔墨对于贫穷的家庭也是不小的开支。可是不管日子怎样捉襟见肘,老爸每年省吃简用也必备几十瓶墨汁和几只毛笔。进入腊月他每天就是写字,因为村里大多数孩子的名字都是他起的,个个满满的文学味,老人家还有个绝活,诗写的好,灵感来了,能把各家孩子的名字镶嵌在对联之中,编好了读给大家听,时常赢得掌声和惊呼声,他乘着兴头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然后美美地享受成功的快乐。
恢复工作后,他直接在学校写好,一套一套无偿送给乡亲们。前几年农民腰包鼓了,集市上花花绿绿的印刷春联琳琅满目。他终于不情不愿地“失业”了。可儿女各家对联他还是亲自写,他买来花样別致的空彩纸,精心设计诗句,把含有孩子名字幸福吉祥的诗句,写成对联送给我们。我们习以为常,有时还觉得没有买的好看。可是今年贴上买来的对联,大家都不说话,心里酸酸的。
三、看烟花
除夕晚上鞭炮烟花是最疯狂的,鞭炮像炸豆子一样密密麻麻的响个不断,说话都要提高分贝。
其实放烟花不如看烟花,自家放时捂着耳朵躲远远的,浓郁的火药味有点呛人,看人家的就別有韵味。家家都是在楼顶燃放,站在小楼观风景那才叫过瘾。你看吧,东家升起,西家腾空,如赛场比武,简直是花的海洋,波涛汹涌此起彼伏,你不身临其境,就是再丰富的想象,也难描绘那大气磅礴的景象。村连村,家挨家,一时间万箭竟发,万马奔腾,到处是火树银花。有的劈劈啪啪拖着长长哨音,有的像一顶巨大的花伞铺滿了天空,有的在空中挂起无数小灯笼……这场烟花的盛会中到处都是惊叫声:“啊,看这边!一大片好看。”“啊!看那边,多高!多大!多亮!”我跟着转圈,惊艳着神经,忙坏了眼睛。一直到春晩零点钟声敲响,又是一拨高潮涌起。我实在找不到任何语言表达这种欢乐和壮观的场面,只有默默地感叹:人逢盛世真好!连烟花也能享受生命的最好!
四、年夜饭
今年我家道、启、冲、天四世同堂,由老三家值年,三弟父子都是爱排场的主,准备的东西非常丰盛,我家也带回大宾馆现成的年夜饭,盆盆罐罐几大桌,各种海鲜、水果、蔬菜应有尽有。从腊月二十八到大年初二,几十口人吃饭在院子里架起柴火锅大蒸笼,摆几桌佳肴美味,香飘四溢,也是一大景观。
道、启两代人退居二线全部放权。冲字辈是主力军,我家老大总指挥,各种仪式注意事项,家族微信群里下达通知。侄子和我家老二都是大大咧咧喜朋好友的小伙,兄弟俩好吃不懒做,对做菜很有讲究,菜品选材配料又精又细。尤其是侄子的腐乳肉令人叫绝,真算是舌尖的享受,入喉便回味无穷。就连从不吃肥肉的人也要吃两片,个个赞不绝口,因为名声在外,今年他一下子买了二百多斤五花肉,做了一百多碗,吃了几天还不算,临走还要给各家带几碗。我家老二的鱼片也是一绝,要大盆上菜,吃了上盆还要下盆。至于海鲜、鸡鱼肉蛋各具特色,色香味俱全。
饭好了,有人扯着嗓子叫“开饭喽!各就各位!”座位是早定好的,按辈分入坐。欢笑声中推杯换盏,起坐喧哗。叫人就算不端酒杯,心也早已醉了。三十晚上正规仪式结束后,我端着碗站到院里边吃边看,听他们欢声笑语,看他们风卷残云,心想:尽情喝吧!醉吧!不喝不醉哪能叫过年!
五、拜年
年最隆重的仪式是拜年,老妈穿上喜庆的衣服坐在堂屋正中,启字辈的三儿一女并排跪地一起三叩首,祝妈妈身体健康,再献上红包。接下来是冲字辈的孙儿,三叩首祝奶奶幸福快乐!也都有红包献上。第三批是天字辈的重孙,大大小小二十多人,六人一组,不会叩首的,大孩子帮忙把头按一下,这个时候大家都很严肃,都有一种神秘而敬畏之感,叩头有模有样。
孩子们都是有备而来,献的礼物五花八门,玩具娃娃,糖果食品,还有学生制作的爱心卡片等,花花绿绿的一大堆。最精彩还有表演,孩子们唱歌跳舞背古诗,各自展示绝活。老爸在时还会用弦子拉一曲,用笛子吹一调,给儿孙们助兴。一家人都是啦啦队员,喝彩声欢笑声惊动四邻前来观看。
今天老妈很开心,给重孙们发了红包,看着孩子们鞠躬感谢,虔诚的神情,一丝不苟的动作,我心里满满都是感动。是啊!家有老人,儿孙们才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宿感,才能尽情享受这盛世之美、天伦之美、亲情之美!万两黄金不为贵,家国团结最值钱。
真是:国逢盛世民安乐,家逢盛世喜事多,我家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一员,愿国好家也好。
一、请“老里”
按当地风俗,大年三十早上,天不亮,老大哥带兄弟几个到坟地请故去的亲人回家过年,老话叫“请老里”。我记忆中是在坟地放挂小炮,点上一沓黄纸,念叨几句算是把老里请回家了,然后在门口放根拦门棍,就算结束了。可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小小的仪式也弄得隆隆重重。烟花摆了一大片,依次点燃遍地火树银花,“劈劈啪啪”给宁静祥和的天空增添许多绚烂。家家户户比着放,放眼望去,一片片,一簇簇,一道道美焰涌起落下,再涌起再落下,像是一场烟花表演,让人眼花缭乱。我家坟地很近,站村头能看得清清楚楚,几十个人场面很大,前呼后拥的,孩子们跟着看稀奇,有人录像拍照,把这场景发到家族群里。一时间不知道多少部手机在播放,噼噼啪啪一阵又一阵回放,好不热闹。
二、贴春联
中国人过年,不管穷富都要买两张红纸写上“X氏先远历代……”的中堂,贴在堂屋正中墙上,长长的条桌摆供品,叫祖宗桌,那是一个家庭最神圣的领地。写春联这项光荣的使命是当地文化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家曾五世同堂,五代教师,老爸算是第二代,老人家多才多艺,吹、拉、弹、唱不精也通。最擅长书法绘画,大字写的如飞龙走蛇、苍劲挺拔、威武霸气,字中藏日月,墨里见山河。几十年来,方圆三里五村写春联是他义不容辞的义务。过去艰苦的岁月,来家的人两角钱买两张红纸带来。老爸裁纸很讲究,按用途设计,一张用于中堂神位,其余写门方子、门对子,出门见喜、五谷丰登、槽头兴旺、出入平安等,还有贴在孩子头上的福字,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变着花样写。初一早上孩子们个个顶着个福字,拼命跑着去拾小炮,老爸看到最开心。
但是老爸帮大家写春联,纸张是家家自备,笔墨却是我家开销。也许具体到每家用不了多少,但在老爸失去工作的二十年间,这份笔墨对于贫穷的家庭也是不小的开支。可是不管日子怎样捉襟见肘,老爸每年省吃简用也必备几十瓶墨汁和几只毛笔。进入腊月他每天就是写字,因为村里大多数孩子的名字都是他起的,个个满满的文学味,老人家还有个绝活,诗写的好,灵感来了,能把各家孩子的名字镶嵌在对联之中,编好了读给大家听,时常赢得掌声和惊呼声,他乘着兴头挥毫泼墨一气呵成。然后美美地享受成功的快乐。
恢复工作后,他直接在学校写好,一套一套无偿送给乡亲们。前几年农民腰包鼓了,集市上花花绿绿的印刷春联琳琅满目。他终于不情不愿地“失业”了。可儿女各家对联他还是亲自写,他买来花样別致的空彩纸,精心设计诗句,把含有孩子名字幸福吉祥的诗句,写成对联送给我们。我们习以为常,有时还觉得没有买的好看。可是今年贴上买来的对联,大家都不说话,心里酸酸的。
三、看烟花
除夕晚上鞭炮烟花是最疯狂的,鞭炮像炸豆子一样密密麻麻的响个不断,说话都要提高分贝。
其实放烟花不如看烟花,自家放时捂着耳朵躲远远的,浓郁的火药味有点呛人,看人家的就別有韵味。家家都是在楼顶燃放,站在小楼观风景那才叫过瘾。你看吧,东家升起,西家腾空,如赛场比武,简直是花的海洋,波涛汹涌此起彼伏,你不身临其境,就是再丰富的想象,也难描绘那大气磅礴的景象。村连村,家挨家,一时间万箭竟发,万马奔腾,到处是火树银花。有的劈劈啪啪拖着长长哨音,有的像一顶巨大的花伞铺滿了天空,有的在空中挂起无数小灯笼……这场烟花的盛会中到处都是惊叫声:“啊,看这边!一大片好看。”“啊!看那边,多高!多大!多亮!”我跟着转圈,惊艳着神经,忙坏了眼睛。一直到春晩零点钟声敲响,又是一拨高潮涌起。我实在找不到任何语言表达这种欢乐和壮观的场面,只有默默地感叹:人逢盛世真好!连烟花也能享受生命的最好!
四、年夜饭
今年我家道、启、冲、天四世同堂,由老三家值年,三弟父子都是爱排场的主,准备的东西非常丰盛,我家也带回大宾馆现成的年夜饭,盆盆罐罐几大桌,各种海鲜、水果、蔬菜应有尽有。从腊月二十八到大年初二,几十口人吃饭在院子里架起柴火锅大蒸笼,摆几桌佳肴美味,香飘四溢,也是一大景观。
道、启两代人退居二线全部放权。冲字辈是主力军,我家老大总指挥,各种仪式注意事项,家族微信群里下达通知。侄子和我家老二都是大大咧咧喜朋好友的小伙,兄弟俩好吃不懒做,对做菜很有讲究,菜品选材配料又精又细。尤其是侄子的腐乳肉令人叫绝,真算是舌尖的享受,入喉便回味无穷。就连从不吃肥肉的人也要吃两片,个个赞不绝口,因为名声在外,今年他一下子买了二百多斤五花肉,做了一百多碗,吃了几天还不算,临走还要给各家带几碗。我家老二的鱼片也是一绝,要大盆上菜,吃了上盆还要下盆。至于海鲜、鸡鱼肉蛋各具特色,色香味俱全。
饭好了,有人扯着嗓子叫“开饭喽!各就各位!”座位是早定好的,按辈分入坐。欢笑声中推杯换盏,起坐喧哗。叫人就算不端酒杯,心也早已醉了。三十晚上正规仪式结束后,我端着碗站到院里边吃边看,听他们欢声笑语,看他们风卷残云,心想:尽情喝吧!醉吧!不喝不醉哪能叫过年!
五、拜年
年最隆重的仪式是拜年,老妈穿上喜庆的衣服坐在堂屋正中,启字辈的三儿一女并排跪地一起三叩首,祝妈妈身体健康,再献上红包。接下来是冲字辈的孙儿,三叩首祝奶奶幸福快乐!也都有红包献上。第三批是天字辈的重孙,大大小小二十多人,六人一组,不会叩首的,大孩子帮忙把头按一下,这个时候大家都很严肃,都有一种神秘而敬畏之感,叩头有模有样。
孩子们都是有备而来,献的礼物五花八门,玩具娃娃,糖果食品,还有学生制作的爱心卡片等,花花绿绿的一大堆。最精彩还有表演,孩子们唱歌跳舞背古诗,各自展示绝活。老爸在时还会用弦子拉一曲,用笛子吹一调,给儿孙们助兴。一家人都是啦啦队员,喝彩声欢笑声惊动四邻前来观看。
今天老妈很开心,给重孙们发了红包,看着孩子们鞠躬感谢,虔诚的神情,一丝不苟的动作,我心里满满都是感动。是啊!家有老人,儿孙们才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宿感,才能尽情享受这盛世之美、天伦之美、亲情之美!万两黄金不为贵,家国团结最值钱。
真是:国逢盛世民安乐,家逢盛世喜事多,我家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一员,愿国好家也好。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