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是一个奇美壮观的地方,寂静的山谷里,流年时光凝结成红砂岩,流淌着波浪般柔美的纹路,像年轮,可触摸。
这片山谷被称之为靖边红砂岩峡谷。丹霞地貌造就沟壑纵横,层层叠叠的红砂岩像海浪涌动,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又形象的名字:波浪谷。
十多年前,我去靖边的时候,波浪谷还没有什么名气,养在深闺,鲜为人知。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另一处的波浪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的帕瑞亚峡谷,一个由五彩缤纷奇石组成的风景区。所以,当朋友在微信上发出一组奇美的山岩景观图片时,我以为是美国的波浪谷,朋友却说,这个波浪谷在中国,在陕西靖边。图片上,那些巧夺天工、赤壁丹霞的山岩深深吸引着我,靖边波浪谷便印刻在脑际,心心念之。
终于,等来一个去靖边波浪谷的机会,尽管这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还是从榆林市出发了。中午时分,抵达靖边县,一座位于毛乌素沙漠南边的小城。靖边县历史悠久,史称“夏州”“朔方”,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靖边县”。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靖边县文化灿烂,交融着蒙汉文化,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近四十万人口常住小城,传唱着高亢、野性、深沉、沧桑的信天游,长篇信天游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
放下行李,与靖边的朋友简餐。朋友问我,风雨兼程到靖边,想看什么尽管说,我来安排。我没有丝毫犹豫,开口便说,最想看的就是波浪谷。结果,几位当地人一脸蒙圈,相互嘀咕,啥是波浪谷?我绘声绘色地把图片上见过的景象讲述一番,这几人都笑了,说:“哦,你说的是红石峁。”我猜想,波浪谷是一帮摄影爱好者参照美国峡谷给起的名字,当地人还不大接受。想想也是,波浪谷这名字太洋气,红石峁这名字才接地气,透着一股实诚和朴实劲,符合三秦大地的气质,很像陕西人。
朋友说,去红石峁很方便,出县城向东,大约二十多公里处的龙州镇,就是你们说的波浪谷。他接着说,你们休息下,等雨小点再去。这才发现,雨比来时下得大一些。无奈,虽心急也只好呆在房间里。
心心念念的波浪谷就在二十公里外,我却不得不放缓追逐的脚步。美好的事物,不会唾手可得,也不会轻易错过,需要静心等待。
二
还真让靖边的朋友说着了,下午二点多,雨停了。没有雨霁初晴,天还是阴沉沉的,载着我们的面包车碾过路边的积水,停在了红砂岩峡谷之上。
一条蜿蜒的峡谷,横卧眼前。站在峡谷边缘,俯瞰下去,沟壑纵横,奇峰叠嶂,危岩壁立,线谷、巷谷、绝壁构成奇妙的丹霞地貌,赤红如火焰的砂岩,像泥石流,像水波纹,甚至像红色的血液,一堆堆连着一簇簇,一坨坨牵着一条条,一圈圈傍着一弯弯,向峡谷深处涌去。
来波浪谷之前,看朋友发的图片,我曾有过怀疑,峡谷砂岩的颜色未必真实。我也是学过摄影的,知道怎么调整图片的色饱和度。现在站在峡谷之上,尽管雨水洇湿了砂岩,峡谷呈现暗红色,又因没有反射光而失去一些明艳;尽管阴天没有光照,峡谷显得呆板,缺乏立体感,但我从镜头中,仍然感受到逼人的壮观和炫美,波浪谷竟然美得这般不真实。
波浪谷的红砂岩,学名叫“砒砂岩”。因地壳抬升、风雨浸蚀、山崩地塌、沟壑坠落,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逐渐形成独特的地质地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亿万年来,风卷动尘沙,沉积成巨大的沙丘,地下水浸渍过的红沙覆盖沙丘,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天长日久,风和水不断侵蚀岩体,时间如同一把雕刻刀,雕琢出层叠丰富的波纹,而一层层、一道道的纹路凝固成时间的年轮。
奇妙的丹霞地貌,是岁月打磨的痕迹,是可触摸的时间年轮。我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惊诧于在黄土高坡的陕北,竟然有着赤色的沟壑,大海波浪翻涌的气质。
三
“别愣着了,我们到峡谷里看看。”朋友的话打断我的遐思,跟在朋友后面,沿着新修的简易木栈道,走进波浪谷的怀抱,走进雕刻精美的时光隧道里。
朋友说,红石峁刚刚开发,还不成规模,也不收门票,大体有“火焰丹霞”“赤壁丹霞”“地心丹霞”“水上丹霞”四个景观群,每一处都彰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了几步,他补充道,目前没有导游,这些奇形怪状的红石峁,只能凭你的想象力来解读吧。其实,我对于取个好听的景观名,有没有导游解说,并不在意,几年之后谁还会牢牢地记住那些景观名或者解说词?对于波浪谷这样的自然景观,只需敞开心扉,用心体会。这样想,我更专注于风雨剥蚀的线条,岁月沉积的沟壑,时光渲染的色彩,把它们从山中、沟底、水旁,或从起伏的开阔地上,捡拾到心中,复制成斑斓的印象。
拾级而下,向谷底走去。两侧的砂岩石千姿百态、神韵奇特,虽然也叫岩石,却没有棱角,亿万年的风雨抹去了四棱八角,砂岩石变得圆润起来,如同丰腴的少妇。左手边,凝固着一朵赤色的云彩,左弯右曲,宛如国画中大朵大朵的祥云;右手边,一坨倒锥体的岩石,刻画着一圈圈的纹路,像一只巨大的陀螺,恍惚中觉得它还旋转着,从亿万年前的荒漠旋来;抬头望,一座敦厚圆圆的岩石,形同客家土楼,其上布满了一条条细沟,凸起的部分像红色的泥浆,流淌着说不尽的沧桑……这一路,砂岩石殊异流丹,接二连三,恍若梦境。我试图数清砂岩上波纹的层数,最终还是放弃了,每一层波纹都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无穷无尽。
路开始变窄,没有了木栈道,我们走在红色的砂岩石上。砂岩原本就是聚沙而成,加之风雨侵蚀,风化得挺严重,一不留神会被红色细沙滑一下。这样,我们就走得非常小心,生怕一脚踩坏波纹,踩断时光的年轮。狭窄之处,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砂岩石的细部。雨水冲刷出深深的沟壑,凸凹有致,像黑胶唱片上的纹路,又似凝固的流水,贴近了看,伸手抚摸,似乎能听到远古的号子,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变化。两座不大的小山包,被螺旋式的波纹包裹着,色如渥丹,层理分明,看上去像两颗炽热的心,难道它们是执手从远古走来的吗?站在一座岩壁下,顺着波纹望去,蜿蜒起伏的纹路,一层层重叠着,水波弯弯,如同翻涌的波涛海浪,一眼万年,千回百转。
就像从老时光中走来,我们一路来到谷底。惊见一条不大的河,从红色岩壁下流过。河是流沙河,其水源为上游红砂岩渗出的地下水。因为红砂岩的过滤作用,河水格外清澈。沙多水少,潺潺的水舒缓地流动,沙子似乎也在流动。在缺水少雨的陕北,有这样一条小河,实属珍贵,不由得爱怜有加。
沿河走到下游,是一片翠绿的芦苇。我们踩着窄窄的木板桥,穿行芦苇丛,抬眼看到四周围拢的岩壁,赤红与翠绿交相呼应,给鲜有草木的峡谷带来一股盎然活力。上得对岸,开始爬坡,这是从另一端走出峡谷。雨后,道路泥泞,又是上坡,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着,鞋子上沾满了红色泥土。
忽然,看见一座突兀而起的红砂岩,垂直的绝壁上居然有两排十多孔的窑洞。非常纳闷,怎样才能走进窑洞里?朋友说,这是一座古寨,叫“闫家寨”,窑洞是用来避匪患的,在寨子里另有暗道通往窑洞,可不要小瞧这些窑洞,里面大得很,而且碾子、仓库等生活设施齐全。爬过最后一道山坡,直接面对闫家寨的城关,破损的城墙,墙外菜地周边残余的工事,远处山坡下几近坍塌的窑洞,如诉如泣曾经的风霜雪雨。据说,北宋康定至庆历年间,范仲淹在此屯兵戍守,并写下一首词《渔家傲•秋思》,“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站在山顶上、古寨前,回望波浪谷,惊叹时间镌刻的年轮,感怀陕北历史文化的厚重。岁月悠悠,时光雕琢出恒久繁复的年轮,磨砺出波浪谷的唯美;悠悠岁月,人的一生又该怎样雕刻得熠熠生辉?我把这幅糅合了大自然与人文历史的画卷,轻轻掩上,离开时只留一个依恋的背影。
四
回来的路上,热情的朋友顺道拉我们去了两个景色优美的地方。都是僻静的去处,不是大山名川,却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可惜记不住名字了。只记得,碧绿的水缠绕赤色的岩壁,我们手攀脚登,穿梭在波浪般柔美的波纹中。
临近傍晚,回到靖边县城。朋友张罗着晚餐,菜肴以靖边羊为主,说是靖边县的特产,羊从小吃着去膻味的调料长大的,没有羊膻气,清炖最香。除了炖羊肉,还有滋味纯正的羊杂碎,软硬适中的羊蹄,印象最深刻的是剁荞面。厨师现场演示,提臂悬肘,手握大刀,“噔噔噔噔”雨点般落在荞麦面上,面条翻动,细若粉丝,不愧是“陕西一绝”。
席间,话题少不了波浪谷,当地人口中的红石峁。朋友说,今天我们所到之处是已开发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我们没去。此外,黄土地下,还有多少奇异的红石峁,也是个未知数。其实,当风雨剥开黄土,露出红砂岩时,附近农民并不觉得它有多美和多艺术,甚至抱怨老天不公,这绵延起伏的红砂岩,既不能耕种,又不能放牧。
就这么着,很长一段时间,波浪谷一直隐藏在风沙之中,遮掩了赤壁丹霞的美丽。如今靖边县正在引进高水平机构对波浪谷进行保护性开发,努力打造5A级旅游景区和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我笑着说,这样看老天是公正,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打开了一扇窗,波浪谷未来可期。
夜色阑珊,菜已上桌,酒已斟满,我们举起酒杯。干杯,为神奇秘境中的波浪谷,为丹霞映天的红石峁,为幸福和谐的生活。
这是一个奇美壮观的地方,寂静的山谷里,流年时光凝结成红砂岩,流淌着波浪般柔美的纹路,像年轮,可触摸。
这片山谷被称之为靖边红砂岩峡谷。丹霞地貌造就沟壑纵横,层层叠叠的红砂岩像海浪涌动,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又形象的名字:波浪谷。
十多年前,我去靖边的时候,波浪谷还没有什么名气,养在深闺,鲜为人知。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另一处的波浪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的帕瑞亚峡谷,一个由五彩缤纷奇石组成的风景区。所以,当朋友在微信上发出一组奇美的山岩景观图片时,我以为是美国的波浪谷,朋友却说,这个波浪谷在中国,在陕西靖边。图片上,那些巧夺天工、赤壁丹霞的山岩深深吸引着我,靖边波浪谷便印刻在脑际,心心念之。
终于,等来一个去靖边波浪谷的机会,尽管这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还是从榆林市出发了。中午时分,抵达靖边县,一座位于毛乌素沙漠南边的小城。靖边县历史悠久,史称“夏州”“朔方”,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靖边县”。据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靖边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靖边县文化灿烂,交融着蒙汉文化,以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近四十万人口常住小城,传唱着高亢、野性、深沉、沧桑的信天游,长篇信天游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就是从这里走向全国。
放下行李,与靖边的朋友简餐。朋友问我,风雨兼程到靖边,想看什么尽管说,我来安排。我没有丝毫犹豫,开口便说,最想看的就是波浪谷。结果,几位当地人一脸蒙圈,相互嘀咕,啥是波浪谷?我绘声绘色地把图片上见过的景象讲述一番,这几人都笑了,说:“哦,你说的是红石峁。”我猜想,波浪谷是一帮摄影爱好者参照美国峡谷给起的名字,当地人还不大接受。想想也是,波浪谷这名字太洋气,红石峁这名字才接地气,透着一股实诚和朴实劲,符合三秦大地的气质,很像陕西人。
朋友说,去红石峁很方便,出县城向东,大约二十多公里处的龙州镇,就是你们说的波浪谷。他接着说,你们休息下,等雨小点再去。这才发现,雨比来时下得大一些。无奈,虽心急也只好呆在房间里。
心心念念的波浪谷就在二十公里外,我却不得不放缓追逐的脚步。美好的事物,不会唾手可得,也不会轻易错过,需要静心等待。
二
还真让靖边的朋友说着了,下午二点多,雨停了。没有雨霁初晴,天还是阴沉沉的,载着我们的面包车碾过路边的积水,停在了红砂岩峡谷之上。
一条蜿蜒的峡谷,横卧眼前。站在峡谷边缘,俯瞰下去,沟壑纵横,奇峰叠嶂,危岩壁立,线谷、巷谷、绝壁构成奇妙的丹霞地貌,赤红如火焰的砂岩,像泥石流,像水波纹,甚至像红色的血液,一堆堆连着一簇簇,一坨坨牵着一条条,一圈圈傍着一弯弯,向峡谷深处涌去。
来波浪谷之前,看朋友发的图片,我曾有过怀疑,峡谷砂岩的颜色未必真实。我也是学过摄影的,知道怎么调整图片的色饱和度。现在站在峡谷之上,尽管雨水洇湿了砂岩,峡谷呈现暗红色,又因没有反射光而失去一些明艳;尽管阴天没有光照,峡谷显得呆板,缺乏立体感,但我从镜头中,仍然感受到逼人的壮观和炫美,波浪谷竟然美得这般不真实。
波浪谷的红砂岩,学名叫“砒砂岩”。因地壳抬升、风雨浸蚀、山崩地塌、沟壑坠落,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逐渐形成独特的地质地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亿万年来,风卷动尘沙,沉积成巨大的沙丘,地下水浸渍过的红沙覆盖沙丘,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天长日久,风和水不断侵蚀岩体,时间如同一把雕刻刀,雕琢出层叠丰富的波纹,而一层层、一道道的纹路凝固成时间的年轮。
奇妙的丹霞地貌,是岁月打磨的痕迹,是可触摸的时间年轮。我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惊诧于在黄土高坡的陕北,竟然有着赤色的沟壑,大海波浪翻涌的气质。
三
“别愣着了,我们到峡谷里看看。”朋友的话打断我的遐思,跟在朋友后面,沿着新修的简易木栈道,走进波浪谷的怀抱,走进雕刻精美的时光隧道里。
朋友说,红石峁刚刚开发,还不成规模,也不收门票,大体有“火焰丹霞”“赤壁丹霞”“地心丹霞”“水上丹霞”四个景观群,每一处都彰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走了几步,他补充道,目前没有导游,这些奇形怪状的红石峁,只能凭你的想象力来解读吧。其实,我对于取个好听的景观名,有没有导游解说,并不在意,几年之后谁还会牢牢地记住那些景观名或者解说词?对于波浪谷这样的自然景观,只需敞开心扉,用心体会。这样想,我更专注于风雨剥蚀的线条,岁月沉积的沟壑,时光渲染的色彩,把它们从山中、沟底、水旁,或从起伏的开阔地上,捡拾到心中,复制成斑斓的印象。
拾级而下,向谷底走去。两侧的砂岩石千姿百态、神韵奇特,虽然也叫岩石,却没有棱角,亿万年的风雨抹去了四棱八角,砂岩石变得圆润起来,如同丰腴的少妇。左手边,凝固着一朵赤色的云彩,左弯右曲,宛如国画中大朵大朵的祥云;右手边,一坨倒锥体的岩石,刻画着一圈圈的纹路,像一只巨大的陀螺,恍惚中觉得它还旋转着,从亿万年前的荒漠旋来;抬头望,一座敦厚圆圆的岩石,形同客家土楼,其上布满了一条条细沟,凸起的部分像红色的泥浆,流淌着说不尽的沧桑……这一路,砂岩石殊异流丹,接二连三,恍若梦境。我试图数清砂岩上波纹的层数,最终还是放弃了,每一层波纹都是一段漫长的时光,无穷无尽。
路开始变窄,没有了木栈道,我们走在红色的砂岩石上。砂岩原本就是聚沙而成,加之风雨侵蚀,风化得挺严重,一不留神会被红色细沙滑一下。这样,我们就走得非常小心,生怕一脚踩坏波纹,踩断时光的年轮。狭窄之处,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砂岩石的细部。雨水冲刷出深深的沟壑,凸凹有致,像黑胶唱片上的纹路,又似凝固的流水,贴近了看,伸手抚摸,似乎能听到远古的号子,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变化。两座不大的小山包,被螺旋式的波纹包裹着,色如渥丹,层理分明,看上去像两颗炽热的心,难道它们是执手从远古走来的吗?站在一座岩壁下,顺着波纹望去,蜿蜒起伏的纹路,一层层重叠着,水波弯弯,如同翻涌的波涛海浪,一眼万年,千回百转。
就像从老时光中走来,我们一路来到谷底。惊见一条不大的河,从红色岩壁下流过。河是流沙河,其水源为上游红砂岩渗出的地下水。因为红砂岩的过滤作用,河水格外清澈。沙多水少,潺潺的水舒缓地流动,沙子似乎也在流动。在缺水少雨的陕北,有这样一条小河,实属珍贵,不由得爱怜有加。
沿河走到下游,是一片翠绿的芦苇。我们踩着窄窄的木板桥,穿行芦苇丛,抬眼看到四周围拢的岩壁,赤红与翠绿交相呼应,给鲜有草木的峡谷带来一股盎然活力。上得对岸,开始爬坡,这是从另一端走出峡谷。雨后,道路泥泞,又是上坡,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走着,鞋子上沾满了红色泥土。
忽然,看见一座突兀而起的红砂岩,垂直的绝壁上居然有两排十多孔的窑洞。非常纳闷,怎样才能走进窑洞里?朋友说,这是一座古寨,叫“闫家寨”,窑洞是用来避匪患的,在寨子里另有暗道通往窑洞,可不要小瞧这些窑洞,里面大得很,而且碾子、仓库等生活设施齐全。爬过最后一道山坡,直接面对闫家寨的城关,破损的城墙,墙外菜地周边残余的工事,远处山坡下几近坍塌的窑洞,如诉如泣曾经的风霜雪雨。据说,北宋康定至庆历年间,范仲淹在此屯兵戍守,并写下一首词《渔家傲•秋思》,“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站在山顶上、古寨前,回望波浪谷,惊叹时间镌刻的年轮,感怀陕北历史文化的厚重。岁月悠悠,时光雕琢出恒久繁复的年轮,磨砺出波浪谷的唯美;悠悠岁月,人的一生又该怎样雕刻得熠熠生辉?我把这幅糅合了大自然与人文历史的画卷,轻轻掩上,离开时只留一个依恋的背影。
四
回来的路上,热情的朋友顺道拉我们去了两个景色优美的地方。都是僻静的去处,不是大山名川,却浑然天成,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可惜记不住名字了。只记得,碧绿的水缠绕赤色的岩壁,我们手攀脚登,穿梭在波浪般柔美的波纹中。
临近傍晚,回到靖边县城。朋友张罗着晚餐,菜肴以靖边羊为主,说是靖边县的特产,羊从小吃着去膻味的调料长大的,没有羊膻气,清炖最香。除了炖羊肉,还有滋味纯正的羊杂碎,软硬适中的羊蹄,印象最深刻的是剁荞面。厨师现场演示,提臂悬肘,手握大刀,“噔噔噔噔”雨点般落在荞麦面上,面条翻动,细若粉丝,不愧是“陕西一绝”。
席间,话题少不了波浪谷,当地人口中的红石峁。朋友说,今天我们所到之处是已开发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我们没去。此外,黄土地下,还有多少奇异的红石峁,也是个未知数。其实,当风雨剥开黄土,露出红砂岩时,附近农民并不觉得它有多美和多艺术,甚至抱怨老天不公,这绵延起伏的红砂岩,既不能耕种,又不能放牧。
就这么着,很长一段时间,波浪谷一直隐藏在风沙之中,遮掩了赤壁丹霞的美丽。如今靖边县正在引进高水平机构对波浪谷进行保护性开发,努力打造5A级旅游景区和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我笑着说,这样看老天是公正,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打开了一扇窗,波浪谷未来可期。
夜色阑珊,菜已上桌,酒已斟满,我们举起酒杯。干杯,为神奇秘境中的波浪谷,为丹霞映天的红石峁,为幸福和谐的生活。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