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白云奉献给蓝天,雨季奉献给海洋,星光奉献给长夜……”我们的好会长张金文则把他的所有精力奉献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花溪区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而湖潮乡上午村更为突出,仅苗族和布依族就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因缺少一个好的带头人,全村7个组,380户,1442人,2002年时的人均年收入仅有1000余元,村民们没有好房住,没有钱用,更没有致富的好路子。正在这个时候,刚退伍的张金文被全村的138个计生协会会员推选成为了村计生协会会长。当厚道实在的张金文思考着、计划着从何处着手搞好村计生协工作时,却遭到全家人的一盆冷水。一个贫困村计生协会会长每月只有100多元的报酬,又得罪人,整天部要在外忙碌,根本没有空闲干家里活。他以前的挚交战友,也在此时邀请他一同出外打工,告诉他每月至少可铮1000多元。一向贤惠的妻子对他发火道:“你不趁现在年轻力壮,多铮点钱,以后老了,家里可该怎么办啊?真不知道你吃错了什么药!”在这种情况下,张金文还是用“这个会长当定了”一句话,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很多人的不解,执着地肩负起了村计生协会长这个担子。
群龙无首,难以合力掀波,激起冲天的水柱;群雁无首,难以穿过疾风彤云,展翅自由高飞;众人无首,只能是乌合之众,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刚上任,他便凭着对本村群众的深情厚意,对工作的尽责尽力,以计生协会会长的身份,作出了带领贫苦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的誓言。
他明自,一个村计生协会会长应当像黑夜里一盏希望的灯,像天边的北斗指引寻路的人,凡事身先士卒,做好榜样。要想当好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这个“领头羊”,自己就得先富起来。有了这种想法,便似有一团火,燃起了他心中所有的热情。所以,张金文开始动脑子,找路子,跑项目,搞市场调查。他发现,村里部分组早地多,山地也多,非常适合放养牲畜,而且邻近的羊艾农场就有奶牛出售。养奶牛也许是个不镨的致富途径。
一旦确定了奋斗的方向,肯干的张金文很快就向银行贷毅了10000元,加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的30000元,在羊艾农场购进了5头奶午。饲养40余天后,其中的4头共产奶6180斤,净赚3200元。这更坚定了他养牛致富的决心。之后,他将这5头产奶量较低的牛退还羊艾农场,又出资30000余元购入2头优质奶牛。这一次,靠着区农技站技术人员多达十几次的指导和细心的照料,使得这2头奶牛每日就可净赚100多元。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老张又建起了自己的酒坊,用烤酒剩下的酒糟喂牛。这样一来,他每月不仅售酒可赚300多元,还节约了养牛成本400多元。高尔基曾说,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硕果。而他们一家更是只用了短短的1年时间,就使过去人均年收入的不足17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3000多元。看到这样可喜的成果,妻子对他的态度也有了转交,打心眼里开殆支持他的工作。
难能可贵的是,张金文在富了的同时,还时时铭记着自己当初的誓言。他开始用自己成功的实线经历,挨家挨户说服群众积极参与到养牛的行列中来,并组织村民到家中来学技术,学经验。一时间,张金文的家成村里最热闹、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养殖奶牛的技术都已具备,就只欠购牛资金这阵东风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5月,张金文靠自己的连番奔走,得到了花溪区计生协“救助贫困母亲一一幸福工程”款项6000元,又向银行贷款90000元,帮助赵国友,张琴琴,鲁德秀3户贫困母亲共购买了5头奶牛。如今,赵国友已成为了村里的养牛大户,奶牛从原来的2头增加到现在的5头,家庭年收入也从原来的2000多元提高到了5000多元。家中添置了彩电,冰箱等家电,还新修了2层的小楼房。张琴琴,鲁德秀两人也通过养殖牛,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母亲”。
不懈的追求拨动着生命的琴弦,弹奏着永无休止的奉献之歌。2005年10月,张金文又着手成立了村种养殖协会,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肉牛的方式,让更多的村民也跟着快速富起来。靠着区农业局投入的4000元启动资金,和70000元银行贴息贷款,张金文在上午村3个自然村寨的59户协会会员家中饲养了182头肉牛,还在家中建立了27头肉牛的集中饲养点。他又引来科技草种,组织村民栽种草地30多亩,彻底解决了牛的放养问题。肉牛养成了,销路该咋办?于是张金文就自费外出,联系销路。20余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打开了销往江西省的门路。而这些每头价格都可高达7000元以上肉牛,使59户人家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00多元。为了让村民科学地搞好种植业,张金文不仅自费订阅710余种供群众传阅,学习的科技报刊,还不时来区农业局技术人员为群众讲授科学种植的方法。他们种植的500亩辣椒,大葱,白菜等,依着离省城贵阳仅有20多公里的有利地势,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局势。因此蔬菜种植这一项,又为村里的40多户人家年增加纯收入4000多元。
一路辛勤一路歌。如今,上午村四寨河、洞口、打郎组以养奶牛、肉牛;上农组以饲养猪、鸭、鸡;上堰、下堰以种辣椒和蔬菜等为支柱产业,该村所辖村民组逐步形成了“一组一特”的稳定发展模式。让曾处于贫困线上的100多户村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年收人达到了4800多元,不仅解决了温饱问超,还盖起了“小洋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金文会长总算是跨出了他长长人生理想路的第一步,但他并没有满足。他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当中,组织村民讨论和拟定了《上午村十年发展规划》,为提高村民素质,把年轻农民送出去学习科技知识;修好本村户与户、组与组之同的串寨;每户人家房前屋后,植树栽花;修建一个群众娱乐,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民族表演广场;更加规范“一组一特”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一户一品”的经济支撑产业;新建一个特色种植基地,发展一个养殖小区等。
张金文那扎根于崇高理想土壤中的坚强意志,总会助他穿过人生旅途中的崇山峻岭,羊肠曲径,指引他在正确的航道上,不屈不挠地拼搏,收获累累硕果。而他理想之路的尽头,则必定是金色的太阳!
花溪区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而湖潮乡上午村更为突出,仅苗族和布依族就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因缺少一个好的带头人,全村7个组,380户,1442人,2002年时的人均年收入仅有1000余元,村民们没有好房住,没有钱用,更没有致富的好路子。正在这个时候,刚退伍的张金文被全村的138个计生协会会员推选成为了村计生协会会长。当厚道实在的张金文思考着、计划着从何处着手搞好村计生协工作时,却遭到全家人的一盆冷水。一个贫困村计生协会会长每月只有100多元的报酬,又得罪人,整天部要在外忙碌,根本没有空闲干家里活。他以前的挚交战友,也在此时邀请他一同出外打工,告诉他每月至少可铮1000多元。一向贤惠的妻子对他发火道:“你不趁现在年轻力壮,多铮点钱,以后老了,家里可该怎么办啊?真不知道你吃错了什么药!”在这种情况下,张金文还是用“这个会长当定了”一句话,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很多人的不解,执着地肩负起了村计生协会长这个担子。
群龙无首,难以合力掀波,激起冲天的水柱;群雁无首,难以穿过疾风彤云,展翅自由高飞;众人无首,只能是乌合之众,不可能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刚上任,他便凭着对本村群众的深情厚意,对工作的尽责尽力,以计生协会会长的身份,作出了带领贫苦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的誓言。
他明自,一个村计生协会会长应当像黑夜里一盏希望的灯,像天边的北斗指引寻路的人,凡事身先士卒,做好榜样。要想当好带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这个“领头羊”,自己就得先富起来。有了这种想法,便似有一团火,燃起了他心中所有的热情。所以,张金文开始动脑子,找路子,跑项目,搞市场调查。他发现,村里部分组早地多,山地也多,非常适合放养牲畜,而且邻近的羊艾农场就有奶牛出售。养奶牛也许是个不镨的致富途径。
一旦确定了奋斗的方向,肯干的张金文很快就向银行贷毅了10000元,加上自己省吃俭用节约下的30000元,在羊艾农场购进了5头奶午。饲养40余天后,其中的4头共产奶6180斤,净赚3200元。这更坚定了他养牛致富的决心。之后,他将这5头产奶量较低的牛退还羊艾农场,又出资30000余元购入2头优质奶牛。这一次,靠着区农技站技术人员多达十几次的指导和细心的照料,使得这2头奶牛每日就可净赚100多元。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老张又建起了自己的酒坊,用烤酒剩下的酒糟喂牛。这样一来,他每月不仅售酒可赚300多元,还节约了养牛成本400多元。高尔基曾说,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硕果。而他们一家更是只用了短短的1年时间,就使过去人均年收入的不足17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3000多元。看到这样可喜的成果,妻子对他的态度也有了转交,打心眼里开殆支持他的工作。
难能可贵的是,张金文在富了的同时,还时时铭记着自己当初的誓言。他开始用自己成功的实线经历,挨家挨户说服群众积极参与到养牛的行列中来,并组织村民到家中来学技术,学经验。一时间,张金文的家成村里最热闹、大家最喜欢去的地方。养殖奶牛的技术都已具备,就只欠购牛资金这阵东风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4年5月,张金文靠自己的连番奔走,得到了花溪区计生协“救助贫困母亲一一幸福工程”款项6000元,又向银行贷款90000元,帮助赵国友,张琴琴,鲁德秀3户贫困母亲共购买了5头奶牛。如今,赵国友已成为了村里的养牛大户,奶牛从原来的2头增加到现在的5头,家庭年收入也从原来的2000多元提高到了5000多元。家中添置了彩电,冰箱等家电,还新修了2层的小楼房。张琴琴,鲁德秀两人也通过养殖牛,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母亲”。
不懈的追求拨动着生命的琴弦,弹奏着永无休止的奉献之歌。2005年10月,张金文又着手成立了村种养殖协会,以种植蔬菜和养殖肉牛的方式,让更多的村民也跟着快速富起来。靠着区农业局投入的4000元启动资金,和70000元银行贴息贷款,张金文在上午村3个自然村寨的59户协会会员家中饲养了182头肉牛,还在家中建立了27头肉牛的集中饲养点。他又引来科技草种,组织村民栽种草地30多亩,彻底解决了牛的放养问题。肉牛养成了,销路该咋办?于是张金文就自费外出,联系销路。20余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打开了销往江西省的门路。而这些每头价格都可高达7000元以上肉牛,使59户人家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00多元。为了让村民科学地搞好种植业,张金文不仅自费订阅710余种供群众传阅,学习的科技报刊,还不时来区农业局技术人员为群众讲授科学种植的方法。他们种植的500亩辣椒,大葱,白菜等,依着离省城贵阳仅有20多公里的有利地势,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好局势。因此蔬菜种植这一项,又为村里的40多户人家年增加纯收入4000多元。
一路辛勤一路歌。如今,上午村四寨河、洞口、打郎组以养奶牛、肉牛;上农组以饲养猪、鸭、鸡;上堰、下堰以种辣椒和蔬菜等为支柱产业,该村所辖村民组逐步形成了“一组一特”的稳定发展模式。让曾处于贫困线上的100多户村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年收人达到了4800多元,不仅解决了温饱问超,还盖起了“小洋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金文会长总算是跨出了他长长人生理想路的第一步,但他并没有满足。他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当中,组织村民讨论和拟定了《上午村十年发展规划》,为提高村民素质,把年轻农民送出去学习科技知识;修好本村户与户、组与组之同的串寨;每户人家房前屋后,植树栽花;修建一个群众娱乐,宣传教育为一体的民族表演广场;更加规范“一组一特”的经济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一户一品”的经济支撑产业;新建一个特色种植基地,发展一个养殖小区等。
张金文那扎根于崇高理想土壤中的坚强意志,总会助他穿过人生旅途中的崇山峻岭,羊肠曲径,指引他在正确的航道上,不屈不挠地拼搏,收获累累硕果。而他理想之路的尽头,则必定是金色的太阳!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