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中毕业那年,我学瓦匠,与石头有了亲密接触。
师傅告诉我,一块石头,一旦上了脚手架,侍候它的人,就得让它活。所以我有了这个题目,把“复活”作为最生动的词语送给石头。
石在大山上躺卧着,那是岩石,不叫石头;在地下深处安眠着,那是矿藏,也不叫石头。一旦石离开母体,它的生命力就被承认了,才叫“石头”。我师傅说,石头,有头有脑的,别小看这个“头”字。这是它对石头这个词的曲解,头,本就是一个词缀而已,从汉语解析看,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不过,师傅是个要强的人,举出一堆例子,石尖、石窝、石堆、乱石、岩石、石蹦……都不具有生命力,是原始的懵懂状态。
是的,没有被我们的手摸过拿过,石头的体温就是冰凉的,当然就没有生命力了。
二
多年过去了,师傅这个“理论”并未得到我的应用,自从沿海岸观赏了那些海草房建筑,专注了那些砌在海草房民居墙体上的石头,我才觉得那些石头,的确是在复活着,有的复活了上千年而不老,而不死。
最初给我心灵撞击的,还不是建筑海草房的石头。想起了藏区的玛尼堆,我觉得,能够描述它的,只有一个词,就是“复活”。玛尼堆,是垒起来的石头,藏语称“朵帮”。那些石头,奇形怪状,但每一块都对应着世间的一个生灵,当然它是复活的生命体。石头上书写着藏文,举石过肩,掷于石堆,完成一次信仰的祈祷。而建造海草房的石头,经过匠人的手,举放在一幢房屋的合适位置,于是就具有了千年之担当,不移其位,不怨高低,哪怕一生也无路面的机会,还是和石头伙伴合力支撑起一座民居,承载着千年不熄的烟火。石头,也在烟火中得到了温暖,升华了生命的本体,成为人们敬仰的一个石头图腾。尽管不一定有人会专注某一块石头,也不会点赞某块石头所起到的支撑力量,但石头安于所在,忠于职守,这应该是一个有生命者的意志表现啊。
世上万物皆归于阴阳,呈现出相生相克的状态。石头,作为一种生命体,当然也跑进了阴阳的圈子。这是我看了海草房之后,出现的第一读感。柔柔的海草,被农人和匠人耙梳整理成温顺的一缕缕,一缕缕相拥,被搬到房顶,从此,那份绵柔,那种可人的温度,那些呵护的理念,都呈现给居住的人。在居住海草房的人家看来,世间最柔莫过于海草,凄苦的日子里,尚有绵软的海草包裹着自己,绵软的海草,就像一袭轻柔的手帕,拭去多少泪。绵绵的情话,可以防备墙外的人偷听,但对房顶那缕海草毫无戒心,任其侧耳细听,海草啊,听了一代又一代,只是不去告诉我们他们所言有什么差别,如果要说,还是那个词——绵软,或者说就是一首缠绵的歌,石头也占着座位,当了听歌的粉丝。而能够呵护这份绵软的就是以石头为材料,垒砌的墙体。墙体是坚硬的,可以越千年,历风雨,甚至可以说,从来面不改色其心如一。有人说,海草经历千年而不腐,也是最硬的生命,但它呈现的状态是永远的温柔,从不对着相依为命的石头墙怨声载道,更不会生出哀怨和乖戾的情绪;石头的表现永远是强硬,承载着千缕温柔的,相拥绵软的海草,还有屋舍的烟火。刚柔相济,并不相克,在海草房上,演绎着最美的生命逻辑。如果拿“生克”之说来看,生则是生一座房屋年前不倒,克则是克一世风雨而不朽。阴阳,不再是一个像鱼儿游动的符号,变成了你我相融,合力支撑的载体,是实在的,是可感的,不是符号,也不抽象,但从中可以抽象出太多的理念和哲学。石头是复活着的,相对于以阴柔美而活着的海草,它是以阳刚之气面对着风雨。而海草又是那么温情柔意,膨胀成一个童话的样子,用浪漫和温情,护佑着房内的住人,还有围裹着住人的石头。海草,有了石头的鼎力支撑,才在房顶唱着千年不老的歌谣。著名画家吴冠中解读海草房和石头的关系说,“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这是画家的眼光,是绘画的逻辑,在我的心中,这种坚硬是无法调和的,只能呵护,只能习惯,石头在海草这里,是被温柔以待。磨合,是海草房和石头墙,永远的任务,不离不弃,而又让我们每睹必觉得如此和谐,这般美丽。
三
生命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也是多彩的。而建筑海草房的石头,同样以其丰富的色彩,来与海草灰白的历史颜色来做着搭配,我总觉得,这些石头是在寻找一种和灰白颜色最和谐的参与感。山簇拥着胶东半岛的海,那些山是石山,石以山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和海在默默相对,无语亿年,被人们搬下,近海筑屋,也一下子激发了语言的本能,海风吹袭,石头低吟,和而为诗,于是石头也便有了活生生的色彩呈现。如面颊羞红的石岛红,浅红如酒,醉着海草,哪知海草千年不醉,总与一副酩酊大醉的样子相距甚远。从龙山崮山走下的石头,叫“皇室珍珠”,身价不菲,青色的碎如芝麻的颗粒,是沉稳的珠子,镶嵌在石头的骨子里,生来就有着一种高傲的派头,这是一种令人肃然的颜色,最配得上海草的灰白,仿佛在诉说着几万年几亿年的往事,能够面对,甚至听见它们之间的窃窃私语,真的是值得庆幸。这种铁青色的石头,不是严肃,而是对海草的肃然起敬。最为高贵的海草房墙体垒石,是马道(秦始皇东巡经过处)一带的花斑彩石,据说形成于十四五亿年前,有着贵族式的高贵身份。石面流金溢彩,高贵的黄,自然成纹,若流淌的金水河,婉曲连绵;显眼的红,若酒色微醺,摇摇晃晃,穿插在黄色之间,红黄是最美中国色,在这种石头上复活着,不老不衰。在黄海一角隆起的一座花斑彩石海中之山,成为不可多得的景观,而周围那些藏于深山的彩色石头,因为海草房而走进人们的视野,同样成为佼佼者。它们走的是一条最亲民的复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享受着人们温柔以待的目光,还有着温如亲人的手吻的抚摸,于是,石头活得那么鲜艳,那么靓丽,构筑的海草房石墙,大气亮眼,粗犷中不乏精细,甚至可以用惊艳这个词来形容。因此,也于1991年登上了第三套《中国民居》邮票的版面。
胶东半岛荣成地界,群山连绵,属丘陵地势,每山皆藏石,藏匿山中,不出色出彩,在热爱石头的胶东人心中永远不会被遗弃,它们一旦出山,石头的生命个体,就被赋予温暖的价值,成为海草房的墙体石头。尽管不是名贵的,但可以和居住在墙体里的人朝夕相处,石头也就有了眼缘,就像多年的夫妻,总有着契合,甚至相貌都有些相似了,人们可以从墙体的石头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曾听到一个海草房住户说他的海草房墙体有多少块石头,这是如数家珍啊!每一个生命都不会被遗弃,石头带着生命的温度和人一起成为海草房的一部分,于是,即使样子有点难看,也会被住房人接受,常看便觉得亲切,亲切可以掩饰太多的不足。我曾记得我师傅的一句话,“掂量着每一块石头上墙,就成了家,就有了温度”。是啊,石头上墙是复活之路,这样才可以体验出温度,抚摸出它的冷暖。用不着拿着温度计一一测量,都是恒温。在匠人眼中如此,在房主眼中,已经是家的一份子了,无法舍弃,即使谁从墙体想抽出一块石头,都视为“败家”之举啊。
在生命的教育课程里,有一条千年不变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每一块石头,就像每一个人,世界上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何况是人,更何况是棱角分明的石头,于是,一个匠人捧石头上墙,一定是一个和生命有关的动作,无论大小,皆有合适的位置,这是胶东海草房石墙最美最人性化的特点。石头一旦登上海草房的石墙,都是一个整体,大不欺小,小也不必仰视大,抽掉任何一块,都会有满目疮痍的感觉。那些大石块,平面向外,就像人的脸面,总是把好看的一面呈现于人;小块的石头则是依偎于其间,尽显温情相拥的美感。石头,无论几条边,都要打磨完美,线条温和,与周邻的那几块石头一定是紧密咬合在一起,曲线是咬合线的特点,随石随势,绝不牵强。我常常想到人际关系,应该也是这种样子才显出美感吧,随缘,可能是表达这种关系的一个最合适的字眼。石头和石头之间,是一条狭细的被弥合的缝隙,那些白色的石灰,成为粘合剂,也是防止雨水渗透的保护层,我觉得那么像石头之间的情感线,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条条血脉,将一个个石头生命牵连一个整体,构成了一座有生命力的海草房。复活,不是沉睡后的苏醒,而是持久的存在,有了血脉,流淌于石头间,传递着热烈热情,倾听着每一块石头的声音,我们可能听不见也听不懂石头的语言,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大美无言,就像悬月于空,我们都曾仰视着与之对语,喊出“举杯邀明月”的劝酒令,吟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愿望。《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或许,老子是看了石头才生出这样的经典哲学的。
四
海草房墙体的石头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随圆就方,绝不硬来。这是看了建房的石头发现的一个美学规律。古语有上善若水,言水流无形,不争高下。石头虽硬,但也有水的性质,一石凸起,一石必以凹形合之;一石成波浪状,另一石也必推波助澜,涌起一番波纹。我常常在那些石头面前发呆,呆呆地想。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和而不同”理念,被海草房的石头参透了,表达得那么准确无误。所谓的“和”,是相交处的精准咬合,所谓的“不同”是其他边线又以另一种样子另一种曲线的方式存在,与别的石头咬合于一起。中国文化中的美,永远不是一个被镜框镶住的美图,是一种动态,需要我们去捕捉。于是,我们的文化中才有了中国美学,生动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审美。例如,对海草房的审美,那些看似冷冰冰的石头,它们在组合中,一下子被激发出生命的灵动与活力,所以,一个好的匠人,会让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复活,而且永远地活着。一个有情调的审美者,看垒就的海草房石墙,一定是一个个活着的石头,挽手比肩走到了一起。
翻新海草房,人们还是喜欢用石头而舍弃砖块,我想,人们看重的应该是那些石头从容面对岁月的淡定,感受的是让石头重生的喜悦。那些石头已经被注入了情感,又怎么可以舍弃呢。如果是屋顶用海草修苫,而墙体用青砖红砖,胶东人会私下嘀咕——这是一个怪物!只有石头,才可以复活那一缕缕海草,也只有一缕缕海草可以配得上石头。
并非我眼光太过刁钻,而瞧不起那些被切刀雕刻得方方正正的大理石,确切地说,它们不是石头,名字叫大理石,尽管有个“石”字,但不是石头了,因为没有了石头的原始生命质感,没有了棱角,从此少了灵性,变得平庸起来。
我想到了那些赌石的人,它们所谓的“复活”,在于一刀切开,他们解读石头的复活要靠挑剔而通透的眼光,这样的复活是以成色和幸运作为生命存活的依据,确切地说,赌石人是无法完全把握住石头的生命的。
一个建设海草房的瓦匠,石头在他的手中,走上具有艺术价值的屋舍时,那种尊重个性的态度,那种呵护生命的眼光,那种点石成金的手艺,才是石头复活的条件。
好多年没有在手中好好玩味一块石头了,手心是痒痒的,有时候在旷野里捡到一粒石头,我会置于手心,萌发出那种使其复活的意念,感受着石头复活的温度。
如果有了和石头对话的欲望,我就跑到海边的村落,去和那些海草房墙的石头默默对语,我说什么,石头懂得。
2022年11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高中毕业那年,我学瓦匠,与石头有了亲密接触。
师傅告诉我,一块石头,一旦上了脚手架,侍候它的人,就得让它活。所以我有了这个题目,把“复活”作为最生动的词语送给石头。
石在大山上躺卧着,那是岩石,不叫石头;在地下深处安眠着,那是矿藏,也不叫石头。一旦石离开母体,它的生命力就被承认了,才叫“石头”。我师傅说,石头,有头有脑的,别小看这个“头”字。这是它对石头这个词的曲解,头,本就是一个词缀而已,从汉语解析看,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不过,师傅是个要强的人,举出一堆例子,石尖、石窝、石堆、乱石、岩石、石蹦……都不具有生命力,是原始的懵懂状态。
是的,没有被我们的手摸过拿过,石头的体温就是冰凉的,当然就没有生命力了。
二
多年过去了,师傅这个“理论”并未得到我的应用,自从沿海岸观赏了那些海草房建筑,专注了那些砌在海草房民居墙体上的石头,我才觉得那些石头,的确是在复活着,有的复活了上千年而不老,而不死。
最初给我心灵撞击的,还不是建筑海草房的石头。想起了藏区的玛尼堆,我觉得,能够描述它的,只有一个词,就是“复活”。玛尼堆,是垒起来的石头,藏语称“朵帮”。那些石头,奇形怪状,但每一块都对应着世间的一个生灵,当然它是复活的生命体。石头上书写着藏文,举石过肩,掷于石堆,完成一次信仰的祈祷。而建造海草房的石头,经过匠人的手,举放在一幢房屋的合适位置,于是就具有了千年之担当,不移其位,不怨高低,哪怕一生也无路面的机会,还是和石头伙伴合力支撑起一座民居,承载着千年不熄的烟火。石头,也在烟火中得到了温暖,升华了生命的本体,成为人们敬仰的一个石头图腾。尽管不一定有人会专注某一块石头,也不会点赞某块石头所起到的支撑力量,但石头安于所在,忠于职守,这应该是一个有生命者的意志表现啊。
世上万物皆归于阴阳,呈现出相生相克的状态。石头,作为一种生命体,当然也跑进了阴阳的圈子。这是我看了海草房之后,出现的第一读感。柔柔的海草,被农人和匠人耙梳整理成温顺的一缕缕,一缕缕相拥,被搬到房顶,从此,那份绵柔,那种可人的温度,那些呵护的理念,都呈现给居住的人。在居住海草房的人家看来,世间最柔莫过于海草,凄苦的日子里,尚有绵软的海草包裹着自己,绵软的海草,就像一袭轻柔的手帕,拭去多少泪。绵绵的情话,可以防备墙外的人偷听,但对房顶那缕海草毫无戒心,任其侧耳细听,海草啊,听了一代又一代,只是不去告诉我们他们所言有什么差别,如果要说,还是那个词——绵软,或者说就是一首缠绵的歌,石头也占着座位,当了听歌的粉丝。而能够呵护这份绵软的就是以石头为材料,垒砌的墙体。墙体是坚硬的,可以越千年,历风雨,甚至可以说,从来面不改色其心如一。有人说,海草经历千年而不腐,也是最硬的生命,但它呈现的状态是永远的温柔,从不对着相依为命的石头墙怨声载道,更不会生出哀怨和乖戾的情绪;石头的表现永远是强硬,承载着千缕温柔的,相拥绵软的海草,还有屋舍的烟火。刚柔相济,并不相克,在海草房上,演绎着最美的生命逻辑。如果拿“生克”之说来看,生则是生一座房屋年前不倒,克则是克一世风雨而不朽。阴阳,不再是一个像鱼儿游动的符号,变成了你我相融,合力支撑的载体,是实在的,是可感的,不是符号,也不抽象,但从中可以抽象出太多的理念和哲学。石头是复活着的,相对于以阴柔美而活着的海草,它是以阳刚之气面对着风雨。而海草又是那么温情柔意,膨胀成一个童话的样子,用浪漫和温情,护佑着房内的住人,还有围裹着住人的石头。海草,有了石头的鼎力支撑,才在房顶唱着千年不老的歌谣。著名画家吴冠中解读海草房和石头的关系说,“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这是画家的眼光,是绘画的逻辑,在我的心中,这种坚硬是无法调和的,只能呵护,只能习惯,石头在海草这里,是被温柔以待。磨合,是海草房和石头墙,永远的任务,不离不弃,而又让我们每睹必觉得如此和谐,这般美丽。
三
生命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也是多彩的。而建筑海草房的石头,同样以其丰富的色彩,来与海草灰白的历史颜色来做着搭配,我总觉得,这些石头是在寻找一种和灰白颜色最和谐的参与感。山簇拥着胶东半岛的海,那些山是石山,石以山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和海在默默相对,无语亿年,被人们搬下,近海筑屋,也一下子激发了语言的本能,海风吹袭,石头低吟,和而为诗,于是石头也便有了活生生的色彩呈现。如面颊羞红的石岛红,浅红如酒,醉着海草,哪知海草千年不醉,总与一副酩酊大醉的样子相距甚远。从龙山崮山走下的石头,叫“皇室珍珠”,身价不菲,青色的碎如芝麻的颗粒,是沉稳的珠子,镶嵌在石头的骨子里,生来就有着一种高傲的派头,这是一种令人肃然的颜色,最配得上海草的灰白,仿佛在诉说着几万年几亿年的往事,能够面对,甚至听见它们之间的窃窃私语,真的是值得庆幸。这种铁青色的石头,不是严肃,而是对海草的肃然起敬。最为高贵的海草房墙体垒石,是马道(秦始皇东巡经过处)一带的花斑彩石,据说形成于十四五亿年前,有着贵族式的高贵身份。石面流金溢彩,高贵的黄,自然成纹,若流淌的金水河,婉曲连绵;显眼的红,若酒色微醺,摇摇晃晃,穿插在黄色之间,红黄是最美中国色,在这种石头上复活着,不老不衰。在黄海一角隆起的一座花斑彩石海中之山,成为不可多得的景观,而周围那些藏于深山的彩色石头,因为海草房而走进人们的视野,同样成为佼佼者。它们走的是一条最亲民的复活之路,在这条路上,享受着人们温柔以待的目光,还有着温如亲人的手吻的抚摸,于是,石头活得那么鲜艳,那么靓丽,构筑的海草房石墙,大气亮眼,粗犷中不乏精细,甚至可以用惊艳这个词来形容。因此,也于1991年登上了第三套《中国民居》邮票的版面。
胶东半岛荣成地界,群山连绵,属丘陵地势,每山皆藏石,藏匿山中,不出色出彩,在热爱石头的胶东人心中永远不会被遗弃,它们一旦出山,石头的生命个体,就被赋予温暖的价值,成为海草房的墙体石头。尽管不是名贵的,但可以和居住在墙体里的人朝夕相处,石头也就有了眼缘,就像多年的夫妻,总有着契合,甚至相貌都有些相似了,人们可以从墙体的石头找到自己的影子,我曾听到一个海草房住户说他的海草房墙体有多少块石头,这是如数家珍啊!每一个生命都不会被遗弃,石头带着生命的温度和人一起成为海草房的一部分,于是,即使样子有点难看,也会被住房人接受,常看便觉得亲切,亲切可以掩饰太多的不足。我曾记得我师傅的一句话,“掂量着每一块石头上墙,就成了家,就有了温度”。是啊,石头上墙是复活之路,这样才可以体验出温度,抚摸出它的冷暖。用不着拿着温度计一一测量,都是恒温。在匠人眼中如此,在房主眼中,已经是家的一份子了,无法舍弃,即使谁从墙体想抽出一块石头,都视为“败家”之举啊。
在生命的教育课程里,有一条千年不变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每一块石头,就像每一个人,世界上每片树叶都是不同的,何况是人,更何况是棱角分明的石头,于是,一个匠人捧石头上墙,一定是一个和生命有关的动作,无论大小,皆有合适的位置,这是胶东海草房石墙最美最人性化的特点。石头一旦登上海草房的石墙,都是一个整体,大不欺小,小也不必仰视大,抽掉任何一块,都会有满目疮痍的感觉。那些大石块,平面向外,就像人的脸面,总是把好看的一面呈现于人;小块的石头则是依偎于其间,尽显温情相拥的美感。石头,无论几条边,都要打磨完美,线条温和,与周邻的那几块石头一定是紧密咬合在一起,曲线是咬合线的特点,随石随势,绝不牵强。我常常想到人际关系,应该也是这种样子才显出美感吧,随缘,可能是表达这种关系的一个最合适的字眼。石头和石头之间,是一条狭细的被弥合的缝隙,那些白色的石灰,成为粘合剂,也是防止雨水渗透的保护层,我觉得那么像石头之间的情感线,确切地说,应该是一条条血脉,将一个个石头生命牵连一个整体,构成了一座有生命力的海草房。复活,不是沉睡后的苏醒,而是持久的存在,有了血脉,流淌于石头间,传递着热烈热情,倾听着每一块石头的声音,我们可能听不见也听不懂石头的语言,但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大美无言,就像悬月于空,我们都曾仰视着与之对语,喊出“举杯邀明月”的劝酒令,吟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愿望。《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或许,老子是看了石头才生出这样的经典哲学的。
四
海草房墙体的石头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随圆就方,绝不硬来。这是看了建房的石头发现的一个美学规律。古语有上善若水,言水流无形,不争高下。石头虽硬,但也有水的性质,一石凸起,一石必以凹形合之;一石成波浪状,另一石也必推波助澜,涌起一番波纹。我常常在那些石头面前发呆,呆呆地想。中国文化中的所谓“和而不同”理念,被海草房的石头参透了,表达得那么准确无误。所谓的“和”,是相交处的精准咬合,所谓的“不同”是其他边线又以另一种样子另一种曲线的方式存在,与别的石头咬合于一起。中国文化中的美,永远不是一个被镜框镶住的美图,是一种动态,需要我们去捕捉。于是,我们的文化中才有了中国美学,生动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审美。例如,对海草房的审美,那些看似冷冰冰的石头,它们在组合中,一下子被激发出生命的灵动与活力,所以,一个好的匠人,会让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复活,而且永远地活着。一个有情调的审美者,看垒就的海草房石墙,一定是一个个活着的石头,挽手比肩走到了一起。
翻新海草房,人们还是喜欢用石头而舍弃砖块,我想,人们看重的应该是那些石头从容面对岁月的淡定,感受的是让石头重生的喜悦。那些石头已经被注入了情感,又怎么可以舍弃呢。如果是屋顶用海草修苫,而墙体用青砖红砖,胶东人会私下嘀咕——这是一个怪物!只有石头,才可以复活那一缕缕海草,也只有一缕缕海草可以配得上石头。
并非我眼光太过刁钻,而瞧不起那些被切刀雕刻得方方正正的大理石,确切地说,它们不是石头,名字叫大理石,尽管有个“石”字,但不是石头了,因为没有了石头的原始生命质感,没有了棱角,从此少了灵性,变得平庸起来。
我想到了那些赌石的人,它们所谓的“复活”,在于一刀切开,他们解读石头的复活要靠挑剔而通透的眼光,这样的复活是以成色和幸运作为生命存活的依据,确切地说,赌石人是无法完全把握住石头的生命的。
一个建设海草房的瓦匠,石头在他的手中,走上具有艺术价值的屋舍时,那种尊重个性的态度,那种呵护生命的眼光,那种点石成金的手艺,才是石头复活的条件。
好多年没有在手中好好玩味一块石头了,手心是痒痒的,有时候在旷野里捡到一粒石头,我会置于手心,萌发出那种使其复活的意念,感受着石头复活的温度。
如果有了和石头对话的欲望,我就跑到海边的村落,去和那些海草房墙的石头默默对语,我说什么,石头懂得。
2022年11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