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偏房里,放着很多农具,落满了灰尘。有耕地的犁铧,有锄地的䦆头锄头,有粉碎土块的耙犁三齿五齿。在窗台上,挂着一把镰刀,别的农具都锈迹斑斑,这把镰刀却非常干净锋利。这是父亲的心爱之物,时常打磨摆弄的结果。
  在所有的农具中,这把镰刀非常显眼。它比任何镰刀宽重,黑色的刀身,耀眼的刀锋。这把镰刀,是父亲让肖铁匠亲手打制,刀身是一块钢管割开砸平,肖铁匠多次熔炼淬火,经过千锤百炼,刀锋加入一种耐磨的铁砂,制成了镰刀中的极品。父亲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拿着镰刀左看右看,大拇指在刀锋上试试,锋利无比。
  父亲脸上乐开了花,他在一棵老枣树上砍下一段枯枝,比量着长度,做了一个镰刀把。他用刀削,用纱布打磨,最后镰刀把明光铮亮,还带着枣木独有的花纹。安好木把后,父亲走到一棵柳树旁,挥手就是一刀,只见那几公分粗的树枝,“咔”的一声,被拦腰斩断。父亲满意地笑了,平时非常吝啬的他,抓一只鸡,买一瓶酒,给肖铁匠送去。肖铁匠对自己的手艺是很自豪的,对于父亲的夸赞,非常受用,就留父亲一起喝酒。两人相谈甚欢,一直喝到酩酊大醉。
  父亲当年,年轻气盛。那年麦秋,生产队割麦子。队长每天早晨打铃,召集社员开工时,都要讲上几句。有时候是下达上级的收秋春耕的指令,有时候是鼓励和批评一些社员的表现。队长还特意做起了现场动员:麦熟一晌,抢收抢种必须要积极搞好。这次麦收,要实行奖励,割麦第一的社员,可以奖励五十斤小麦,发一个写着“青年突击队”红字的缸子。
  这可是非常大的荣誉,社员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父亲拿着一把队里分的镰刀,心情澎湃,他非常想得到那五十斤小麦,他对奖励缸子的期望很高。
  那时候家里太穷了,我还不懂事,哥哥比我才大几岁,母亲还要照顾我。所以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一年挣的工分折合成粮食,总是吃不到来年。母亲就背着我,领着哥哥,去地里挖野菜,用三齿翻倒茅草的根,斧子苗的嫩根,用来补填粮食的不足。我现在还记得曲曲菜的苦味儿,茅草根的甜味儿,斧子苗根的绵软香甜。母亲总有办法把这些野菜根茎做得津津有味。
  母亲是个辛勤善良的人,从小没有享受过一点快乐,姥爷去世早,母亲十几岁就帮助姥姥干活。母亲去地里干活,还要照顾三个弟弟。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承担起繁重的家庭。她和大人一样去队里挣工分,在冬天和社员们去翻地。嫁给父亲后,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跟着父亲吃不饱穿不暖,住着三间土房,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再苦再难也会乐观。
  父亲看着我们家的餐桌,再看看我们弟兄俩那渴望的眼神,心里不是滋味儿。他要去争这个第一,必须把那五十斤小麦扛回家。他在昨晚就把镰刀磨快,早晨又多吃了一碗玉米面和斧子苗根煮的稀粥。他雄心勃勃,志在必得。
  队长的手一挥,大喝一声:“开始!”所有的社员都弯腰弓背,热火朝天地收割小麦。父亲左手抓住一大把麦子,右手一搂,唰的一声,一把麦子贴着地皮被割下来。父亲站起身,咯吱窝夹着镰刀,双手抓住两把麦穗,麻利地一搭一拧,便做好葽子,左手把葽子放地上的同时,右手握紧镰把,一抓一搂,唰唰唰,几把就放满了,然后父亲弯腰,抓着葽子的两把麦根,一拧一别,就成了一个整齐结实的麦捆。父亲干活是个既麻利又有力气的人,这次又是对那五十斤麦子充满了渴望,所以这次收割比赛,父亲很快就把人们落到后边。
  队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高声为父亲呐喊助威。平时父亲干活实在,不惜力气,队长一直都对父亲很欣赏。那时候还是生产集体制度,社员们干活都是出工不出力,队长是当兵退伍的人,早年参加过对印自卫还击战,是个正直的共产党员,对那些油滑的人看不顺眼,有时候气急了就会骂人。但他对父亲却另眼相看,因为父亲没有别的心眼,只懂得干活,侍弄庄稼从不含糊。
  快到中午的时候,父亲已经把别落了一圈了,如果这样下去,他肯定会得到第一。可是这时候,父亲用的那把镰刀已经变得非常钝,很难割下麦子。父亲不会轻易服输,用力搂着,麦子连根被拔出,父亲的手被磨出了血泡。中午就在地里吃饭,队上派人送来饭食热水,人们狼吞虎咽的吃饱后都躺在地里睡觉休息。可父亲却找了快石头,用力磨他的镰刀。血泡破裂,血水混杂着汗水,滴落在磨石和镰刀上。等把镰刀磨快,父亲只是咪了会,就起身走向地里。还没有睡着的社员看到父亲中午不休息就去割麦子,嘴里说着不要命了,为了那几十斤麦子值得拼命吗?但眼里却透着佩服和敬重。
  那晚收工后,父亲就找到肖铁匠,托他给打制一把好镰。那时候铁匠木匠瓦匠都归入集体,都是为生产队服务。铁匠为队里打制农具,都是挣工分的。父亲让铁匠打制镰刀,这是集体不允许的,往小了说这是拿着集体的物资干私活,往大了说,这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搞资本主义活动。肖铁匠的个正直的人,他从来不给别人干私活,却是给生产队打制农具任劳任怨,从不偷懒,还技术超群。但他这次却义无反顾,他知道父亲的为人,也知道父亲是为了集体。肖铁匠用了一个晚上,经过反复打磨,熬夜给父亲制作出一把精品镰刀。
  第二天,父亲终于有了自己的顺手武器。他拿着那把镰刀,像秋风扫落叶,把所有的人都落在后边。社员们都很羡慕,但无论如何都赶不上父亲,有的很生气,坐在地上气喘吁吁,却没有办法。他们还不知道父亲有了新武器,只认为父亲在拼命。
  麦秋结束后,父亲获得了一等奖,队长把那个系着红头绳的“突击青年”缸子交给父亲,夸赞了一番,让社员们都要学习模范,积极进取。并承诺,等压麦收到第一遍场的好麦子,让父亲扛回家。
  秋天,收割大豆,父亲的这把镰刀算是显示了威力。一般的镰刀,割大豆的根茎,不一会儿就会钝,有的还会卷刃,因为大豆属于木质科,根茎坚硬,一般的镰刀还真就不是对手。父亲这把镰刀,是用上好的钢管制作,又加入了坚硬无比的铁砂精炼淬火,经过肖铁匠不断锻打,其硬度和坚韧度,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果在古代,这种制作方法,就能打造出一把绝世刀剑。父亲有力气,又是个干庄稼活的好手,他割大豆,拉开架势,左右开弓,刷刷带响,一会儿就冲到前面,而且优势不减,勇猛无比。引来阵阵的喝彩。
  等到队长喊大家休息的时候,众人都围着父亲,争着看那把神奇的镰刀,都在议论纷纷,啥时候打制出这样的宝贝?眼里都发出羡慕的光,拿过去左看右看,用手指试着刀刃,赞不绝口。
  晚上吃饭的时候,父亲非常高兴,手里一直拿着那把镰刀,左看右看,脸上带着欣慰,嘴里夸赞不停。这把镰刀让父亲得心应手,干活更加卖力,今天是彻底出了风头。脸上有光,自然高兴。母亲炒了一盘鸡蛋,端上来,说别看了别看了,不就是一把镰刀嘛!看把你嘚瑟的,快吃饭。父亲自己倒了一杯酒,边喝便笑,这次可有了好家什儿了,以后干活我谁都不服!
  父亲用这把镰刀收割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农闲时就用它去给队里的驴马牛砍草。秋冬季节,父亲就用它去砍蒿子,割芦苇。这把镰刀伴随着父亲从早晨到夜晚,从年头到年尾,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这把镰刀成了父亲最依赖的伙伴。父亲对这把镰刀有了感情,不用的时候,也会把它磨快擦净,好好保存。
  分产到户后,我拿着父亲的这把镰刀去割草,割野菜,虽然别的镰刀轻巧好使,这把镰刀又重又笨,可我还是愿意使用它。因为的割满了筐,就用它去砍树枝,用来制作弹弓,陀螺。别的孩子,他们的镰刀一砍就坏,不是崩出缺口就是卷了刃,而我的镰刀却不伤丝毫,我非常得意。这把镰刀伴我走过了快乐的童年。
  后来的日月,我们一家都使用过这把镰刀,用它割麦收豆,砍草割菜。也用它剁树修枝砍蒿子做柴火,割芦苇盖房子。它是我们家的农具功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收割庄稼再也用不到人工,很多农具都被闲置。很多人都把这些生锈的农具当做废品卖掉了。父亲却一样也舍不得卖,都放在东屋的偏房里,没事总要去看看摸摸。而这把镰刀,父亲还会拿着镰刀把玩欣赏,也会打磨擦拭。
  这把镰刀在我们家几十年,期间买过很多镰刀,都被用坏,不是硌出缺口就是磨得像柳叶,不能再使用。而这把镰刀却始终厚实,镰刀把柄都换过多次,镰刀头却一直保留它的锋利。
  母亲去世后,父亲不愿来镇上住,说还是在村里清净,村里都是乡里乡亲的,都是熟悉的人,有共同的话说。没事可以去地里看看,他喜欢土地的味道。还有就是舍不得那个家,还有他那些农具。
  父亲总喜欢去地里,割些野菜青草,喂养几只鸡鸭鹅。村里的土地,早已变成了繁华的工业区,一座座工厂把村子围着,只有一小块土地闲置,因为再也无法耕种,那里便种上了各种树木。父亲就是在树林里寻找着合适的野菜和青草。父亲劳累一生,现在老了,而他还是喜欢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往事如烟,太多记忆流逝。这把镰刀,一直伴随父亲,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和他一起回忆那些过去荣耀。不曾忘记那收割的春秋岁月。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我家的老黄牛,感觉它从小到老,一直都是精力充沛的。脾气又倔又有力气,干活又快又好。仅从它的外表来看,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头雷厉风行的牛,而不是那种老态龙钟的老黄牛。它的一生,陪...

每年入秋,我对“一岁一枯荣”的花草格外关注,对那些傲雪凌霜、安然越冬的树木却视而不见。前几天去超市,不意间发现,在一堵干硬而冰冷的水泥墙壁和一扇玻璃门的夹缝中蓬勃着一株翠绿...

一位少年,赤裸着上身,单调,黑瘦的后背,在聚光灯的强烈照射下,星星点点的,被轧入的玻璃碎片,带着缕缕血丝,不断地闪着银光,这一幕深深地刺激着我,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萦绕,...

一句家常勾客泪,半生记忆惹乡愁。 四月二十一日,原本是个很普通的日子。那天无意中在群里看到小舅发的消息,才知道是外婆的忌日,顿时勾我起对往事的回忆,潸然泪下。 作为孙子辈的老大...

1987年春,闻喜县武装部树了五大标兵,张希华位居其首,我因著《水孵新鉴》科普小书排名第四,薛店镇薛新水绿化500亩荒沟成了“草木英雄”,排名第五。“五大标兵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演讲,...

一 我生活的城市有三蹦子。 三蹦子的祖上应该是民国时期的黄包车,两个轮子。拉着太太小姐,达官贵人。旗袍长衫,雍容华贵。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考察也没有论证。2000年我进城的时候,还...

南京旅游归来,对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有着650年历史的古城墙,也不是颇具江南风情的夫子庙,而是江东门纪念馆,它的另一个称谓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说实话,我宁愿叫它“...

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与世隔绝,是住在山旮旯里的农民不知道的。山区里的农民对它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它像带有魔力召唤一样,促使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如...

西北大地坐拥几座高山,横卧着绵延千里的荒漠、戈壁。如此雄浑壮阔之地,正适合生长英雄和忠贞之士,犹如灵秀的江南适合生长才子一样。 ◎大漠的忠诚卫士——胡杨 进入大漠,最勾魂摄魄、...

一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每当哼唱起这支纯真向上、旋律动听的歌,我就仿佛回到了六十年前的儿童少年时代。 虽然没有歌中倒映的北海白塔,也没有四周环绕的绿树红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