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不离河水,冲不离山岗。看来地名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我的故乡三面环水,成个半岛状,也就不见怪名字里有个湾了。
  对于那条河,也许盘古开天辟地它就存在着。至于它发源哪里,又流向何方,我从未问过,父辈也从未讲过。它就这样依着自己的性子从村的东头绕到村的北头,春冬平缓夏秋湍急。它是一条途经我们那里才转方向由东向西流的一条小河,西行几十公里后又折回向东。
  民间常用三十年河东三十的河西来形容风水轮流转,而我是亲眼见证了自然界中这一现象的真实存在,只不过是从河的南岸滚向河的北岸。目睹了河北的沙土地被河水一年一年的蚕食,河南的沙地在河水的助威下一点一点地扩张,见证了我们河南岸的孩子夏天趟过河去北岸偷花生被擒拿后,两岸村民发生械斗的情景。后来类似的情景又在河的南岸重复上演,这期间已翻过了十多个年头。父辈的恩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晚辈,相互间提起河南河北,潜意识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河水的几近枯竭,两岸的对立也早已封存在了岁月的深处,这是后话。
  村前的小河称不上真正的河,是人工挖出的一条有几公里长为灌溉农田用的沟渠,水是从村东头河里引来的活水,我们就称之为引河,平日里我们用来洗衣洗菜。什么时候挖的,好像也没人知晓,在我有限的记忆里,每年的春上,引河两岸各村的村民都会派出劳力去清理引河中的泥沙,以防夏秋汛期河水泛滥。一个村一片,村又分片到户,那时人们早已知道包干到户的时效性。每家老少都会齐上阵,当然我们这些孩子也不会落下,出于好玩,就用仅有的一点蛮力搅和着,赤着脚,把吸鼻涕的力气都用了上,无奈鼻涕也只能洋洋洒洒地提溜着,泥头泥脸农村泥孩子特有的形象被我们刻画的淋漓尽致。就这样泥里来土里去,大人见怪不怪,我们更是习以为常。
  为了巩固河堤,引河两岸都会栽上杨树榆树或刺槐,这也成了我们记忆里儿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片段,夏季清晨趁着朝露去抓蚂蚱,太阳升起时又去捉知了,热了下河洗个澡,渴了就扎到河里喝几口,从不去考虑河水干净与否,更不知什么是寄生虫,我们农村的孩子看起来没有城里孩子那么金贵。当我挤身于大城市并为人母后,对自己孩子的饮食卫生要求的近乎苛刻,好像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更记不起自己是吃什么长大的了。更难以置信的是,看到挑担进城卖菜的农村人,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屑,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有时会让我怀疑自己哪里来的勇气。
  记忆中,为了保证灌溉农田的水量充足,水利局在村东头河道最窄处修了闸门,可以人为的控制水量,我们就有了上河捉鱼的绝佳机会。禾苗需要灌溉时,闸板就会立起,引河里的水就会突涨,下游的水量就会骤减,我们这群孩子成群结队,拿着网兜或者筛子及盆子一溜小跑的去河里捞鱼,你争我抢,哭声骂声嬉笑声混在一起,这种临场发挥的混合音响,估计一般的音乐人也难奏出它的韵律来。自然少不了在河里撒一拨欢,胆大的会从几米高的河岸上一头扎入水中,在被闸板拦截的深水区沁着猛子。心眼坏点的孩子还会冷不丁地推别的孩子下水,看到被推下去的孩子在水中扑腾的熊样而仰天大笑。那时我们对鱼的吃法热衷于煎炸,因为有油水而成了我们的最爱,此时也是我们最开心得意的时候,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在父母宠溺的眼神和充满爱意的嗔怪里享受着那份成就感。
  遇上汛期,沟满河平,闸板就会平放,引河里的水就会出现倒流的现象,而村口那条唯一通往外面的小桥就成了大人们关注的焦点,水一旦漫过洞口,站岗的就会鸣枪通知,那时对枪支的管理没有现在这么严格,打兔子用的自制土枪也偶有看到。枪声一响,全村的老老少少就会背上打好的包裹匆忙辙退,带上提前蒸好的馒头去别的村投奔各自的亲朋好友。我们这群孩子夹在大人的队伍里,头上戴着用蛇皮袋折成的辣椒帽,背着自己的小包袱,赤着脚丫,一颠一颠的向村外急走。看似每家的父母都是很放心自家的孩子,我们也没有哭爹叫娘,天不怕地不怕的野性让我们慌而不乱,安安静静地在桥的另一头等着各自的家人。那个年代,对发生的事情没有谁会大惊小怪,习惯了接受,久而久之,练就了一个个的坚韧之心,有着极强的抗倒伏能力。
  引河岸上那棵老槐树下倒扣着两个马槽,看似有些年头了,白色的石头上还隐隐约约看到雕刻的花纹,不过没有谁去细究,倒成了村里人吃饭闲聊的最佳座位。村里人吃饭有个习惯,几乎不在自己家里桌前坐下的,除非特殊情况家里来了客人,有的家庭连张桌子都没有,来客了还要东家西家的去借桌子来用。而城里人用餐时围桌而坐的那种仪式感让农村人很不适应,随性已成了他们的自然而然。农村广阔的天地造就了他们豪爽举动,一个类似盆子的大碗里装着一顿饭的所有搭配,不用回碗就能安抚好没有娇惯的肠胃。
  他们聚在大树下,坐在磨出了光亮的石槽上,你一言我一语,谈今年的收成,谈猪牛在集市上的价格,如有小媳妇们在场,笑声会让男人久久不愿离去,而小叔子同嫂子之间的玩笑,羞红了姑娘们的脸,大伯哥也只是低头笑而不语,公公端起碗佯装去打饭,把笑声留在了身后。至于到家后怎么同自己老婆讲述,那就是两口子私人空间里的私话了。而那几个搭不上话的索性拿出别在腰间的旱烟叭叭地抽上几口,再陪上几声从咬着烟嘴的牙缝里蹦出的呵呵声。临近散场,大家不忘了下到河边把空碗洗干净再回去,不远处是一群嬉闹的孩子。
  日子就这样慢慢地滑过,小河依旧静静地流淌,人们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石槽上坐的人是换了又换,从青年到老年。
  都说时光荏苒,岁月不复往昔,就算曾经再深刻,也抵不过似水流年。
  蓦然间,大树下变得冷清,没有了笑声,只有三两个老人坐在那里,漫不经心地闲聊着,时断时续,有时甚至半天不搭上一句。孩子们的身影也很难看到,听说是随着父母进了城。引河已断流,河床上长满了杂草。我也早已离开了故乡,对它的印象由清晰到模糊。
  再后来,只能从父母的口中了解一些故乡的情况,听说那条大河也已断流了,原因是上游被一知名的房产企业截流修坝了,引河两旁当年栽的老树被村里砍去卖了钱,两个石槽被收古董的盯上,并以极低的价格买了去,后来才知道不是马槽而是石条,是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物件。
  如今故乡还在,可又不像我心中熟悉的那般模样,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总是停不下他们的脚步,村子也变的越来越寂清。只有那棵老槐依旧坚守着,它静静地看着时代的变迁,看着年轻人一个个走出村子,看着仅有的那几个留守的中年人慢慢地从中年走向老年,头发由乌黑变成花白。
  我还听说后来几个年轻人想把这棵老槐树砍了去卖掉,被老人们坚决反对才作罢。老槐树亦不负众望,于坚挺顽强中开枝散叶,郁郁苍苍,并同树下的老人们相互陪伴着,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
  这就是我记忆里的故乡——李家湾,与河有关的故事。
  (原创首发)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我家的老黄牛,感觉它从小到老,一直都是精力充沛的。脾气又倔又有力气,干活又快又好。仅从它的外表来看,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头雷厉风行的牛,而不是那种老态龙钟的老黄牛。它的一生,陪...

每年入秋,我对“一岁一枯荣”的花草格外关注,对那些傲雪凌霜、安然越冬的树木却视而不见。前几天去超市,不意间发现,在一堵干硬而冰冷的水泥墙壁和一扇玻璃门的夹缝中蓬勃着一株翠绿...

一位少年,赤裸着上身,单调,黑瘦的后背,在聚光灯的强烈照射下,星星点点的,被轧入的玻璃碎片,带着缕缕血丝,不断地闪着银光,这一幕深深地刺激着我,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萦绕,...

一句家常勾客泪,半生记忆惹乡愁。 四月二十一日,原本是个很普通的日子。那天无意中在群里看到小舅发的消息,才知道是外婆的忌日,顿时勾我起对往事的回忆,潸然泪下。 作为孙子辈的老大...

1987年春,闻喜县武装部树了五大标兵,张希华位居其首,我因著《水孵新鉴》科普小书排名第四,薛店镇薛新水绿化500亩荒沟成了“草木英雄”,排名第五。“五大标兵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演讲,...

一 我生活的城市有三蹦子。 三蹦子的祖上应该是民国时期的黄包车,两个轮子。拉着太太小姐,达官贵人。旗袍长衫,雍容华贵。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考察也没有论证。2000年我进城的时候,还...

南京旅游归来,对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有着650年历史的古城墙,也不是颇具江南风情的夫子庙,而是江东门纪念馆,它的另一个称谓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说实话,我宁愿叫它“...

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与世隔绝,是住在山旮旯里的农民不知道的。山区里的农民对它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它像带有魔力召唤一样,促使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如...

西北大地坐拥几座高山,横卧着绵延千里的荒漠、戈壁。如此雄浑壮阔之地,正适合生长英雄和忠贞之士,犹如灵秀的江南适合生长才子一样。 ◎大漠的忠诚卫士——胡杨 进入大漠,最勾魂摄魄、...

一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每当哼唱起这支纯真向上、旋律动听的歌,我就仿佛回到了六十年前的儿童少年时代。 虽然没有歌中倒映的北海白塔,也没有四周环绕的绿树红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