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处普普通通的院落,坐北朝南两所平房把长长的庭院分隔成前后三个院子。屋子不大,东西两室加中间厅房总计不足11米,后层房是小叔子婚前翻建过的,几年前他们已搬到了城里。如今小院里只有老爸、老妈两个人居住在前院。这房子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躲过了唐山大地震的浩劫,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也见证了小院内几代人的成长历程。别看它有些古朴、老旧,却充满了我们一家人无限的幸福、欢乐!
  
  一
  院子里花是最抢眼的,养花是老爸的最爱。有人说没女儿的人就喜欢花,这句话在他这里确实得到了验证。老爸每次外出看到新品种的花都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如此,院子里各种各样的花数不胜数,地上栽的、盆中养的,有名贵的,也有普通的。种菜、养花成了老爸退休以后生活的全部。他养的花每个品种少则一两盆,多则三五盆。好多废弃品在他那里都会成为养花的容器,大到涂料、调和油桶,小到黄豆酱罐、洗涤灵瓶,就连桶面、雪糕壳也都能成为他养花的圣地。别看“花盆”其貌不扬,却丝毫不影响他养花的质量。三角梅、茶叶花、绣球、君子兰、荷花令箭、桑叶牡丹、富贵花……一盆盆在他的护理下无不欣欣向荣、生机盎然。
  鲁迅先生笔下有个“百草园”,我家的小院则是名副其实的百花园。每当大地回春之后,老爸便开始忙碌起来,该栽的栽,该种的种,该分棵的,该修剪的,该扦插的……看吧,墙根下、甬道边、畦埂旁到处都是他栽种的领地,即使是厕所旁的角落里也不放过。
  到了四五月份,各种花开始次第开放。首先闪亮登场的是西南墙根的牡丹花,真不愧是百花之王,雍容典雅、国色天香,深粉色的花瓣于绿叶的衬托下俞显得孤芳自赏、高贵不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也只有这样的名花才配与美女相提并论。
  牡丹开过芍药也不示弱,大有你方开罢我登场之意。“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花瓣紧簇,重重叠叠,风情万种,完全可以和牡丹并驾齐驱。要说花期最长的当数月季花,一枝才谢一枝殷,默默地静开在墙边,无声地点缀着小院。鹅黄色小巧玲珑的金银花密密麻麻把虬枝蔓腕覆盖得严严实实,真的是“千朵万朵压枝低”。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小院里的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倘若你走进小院,穿过头顶翠绿的、密可遮日的丝瓜架,一定会被这满园花色所吸引。院子右侧一路五颜六色的花会愉悦地亲吻着你的脚面,和主人一样热情地欢迎您。月台上、甬路边到处都是花的世界。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粉的……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五彩缤纷。那么多种的花你追我赶,竞相开放,一朵比一朵开得奔放,一朵比一朵开得灿烂!此时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轻触拍照键,或录下视频记录下这姹紫嫣红的美好画面,分享给你们的朋友。
  
  二
  小院不光花多,菜也不少。春节前后,老爸就开始先后把西红柿、茄子、辣椒等种子种在装有土壤的泡沫箱子里进行育苗,上面蒙上塑料,白天放到炕上,这些种子在湿润的泥土中,吸收着温暖的阳光开始发芽、长大。等外边天气暖和些,幼苗也长到一定程度了,就开始移到室外,这时室外温度还较低,仍需罩上薄膜,里面用竹杆撑起来,这样就给秧苗做成了一个小小的暖棚。再大一点,气温也升高了就可以按一定距离栽到菜畦里了。这些秧苗完全可以到集市上买现成的,老爸却总是自己育苗,除了自给自足外还会分给左邻右舍。
  黄瓜、豆角之类常吃的菜,老爸会把播种时间前后错开,种上两茬,前一茬刚吃完,后一茬又开始了,这样就免得断档儿。好多事物都在不断更新改善,我家小院里的菜也“与时俱进”悄悄起着变化。院子里除保持栽种着常吃的那几种菜外,还增加了娃娃菜、洋葱、西兰花等……这些以前都是要到市场买的菜,如今也能出现在我们自家的小院里了。
  在种菜上老妈大多时候是指挥官,老爸自然是任劳任怨的执行者了。哪个该浇水了,哪个该施肥了,哪个该搭架了……一个动嘴,一个动腿,“互动”得还蛮默契的。
  春种夏长,有付出自然有收获。经过老爸的辛苦劳动,小院儿的菜一天一个样儿,打着挺儿猛长。到啥时候就能吃上啥菜。翠绿的小葱,嫩黄的生菜,饱满的大蒜,越割越壮的韭菜……不必说修长的豆角,也不必说顶花带刺的黄瓜,更不必说那紫亮泛光的茄子,单是畦埂边信手拈来的自生自长的野菜蒲公英、车前草、马齿苋就足以是饭桌上的美味佳肴了。有机、无污染纯天然绿色,这绝对是小院菜系的独有特色。
  小院收获了,老妈也开始忙碌了。她每天早早起床,前院、后院、大门外都要转上一圈。活动一下筋骨。顺便“巡查”一下各种蔬菜的长势情况。采摘的工作一般还是由她亲力亲为的。菜多了,老两口吃不过来,我们若没时间过去,她就会给我们打电话:“黄瓜再不吃就老了,有空过来拿吧。”
  “要下雨了,我把熟的西红柿都摘了不好放,拿你们家点儿吧。”
  “豆角我摘好放冰箱里了,下班从这儿过,拿点儿去吧。”
  每每这时我们都会“奉命”回家,这种菜拿点儿,那种菜再拿点儿,大包、小袋的来个满载而归。这些蔬菜除了供我们哥仨外,邻居们没有时老妈也会慷慨相送的。记得那一年种了一棵佛手瓜,是别人家还很少种的新鲜品种,而且产量颇丰,老妈便东家一个,西家两个送开了,就连隔着条沟的对面街坊也送到了,真是一颗瓜秧吃了两条街。
  小院里除了这些花、菜,老爸还在大门外栽了核桃树,在有限的空间种上玉米、花生、栽上红薯……量虽少,但品种齐全。院里的角落里还栽有石榴、猕猴桃、枸杞等,把个小院栽种得严严实实,不留一点儿空地儿。院子东南角还常年圈养着鸡、鸭。自家的鸡蛋,蛋黄黄灿灿的,比外面买的要有营养还吃着放心。鸭蛋则是老妈腌制成咸的,然后煮熟了,自己留一部分,再分成三份通知我们各自拿回家。
  
  三
  说起我们这个家庭,两个字“和睦”。二老膝下就我爱人他们哥仨个,我们每家两个孩子,共两男四女。老爸老妈对我们三个儿媳一向视如己出,我们也把他们视为亲生。二十几年来我们春节都是在一起过。平日里我们婆媳间,妯娌间都是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从没闹过别扭,破过脸。我们有事没事走马灯似的总愿意往老院跑。尤其在孩子小的时侯,每天就像上班似的,收拾完家就带上孩子来老院,中午再回去做饭,下午再来。
  等孩子该上学了,我们也要出去工作了。二老自然担当起了后勤保障工作。孩子们中午放学能回到爷爷奶奶家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有什么大事小情儿的我们也都愿意和他们诉说,二老都会耐心倾听,有时会给我们做出相应的指导和评断。
  如今六个孩子都长大了,大嫂家的侄女几年前就参加了工作,而且就在上个月已经喜结良缘了。还有四个孩子分别在外地读大学,最小的今年也该上中学了。我们也都忙着各自的工作,小院不如以前热闹了。但我们会常买些老人爱吃的副食品来小院看看,今天你来了,明天她来了,几天不来就觉得很不习惯似的。二老年纪大了,只有常回家看看才是我们做晚辈的最该做的事。每次走时,老妈都会跟在你身后,走过长长的小院,送你到大门外,望着你离开,直到消失在她的视野里。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我家的老黄牛,感觉它从小到老,一直都是精力充沛的。脾气又倔又有力气,干活又快又好。仅从它的外表来看,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头雷厉风行的牛,而不是那种老态龙钟的老黄牛。它的一生,陪...

每年入秋,我对“一岁一枯荣”的花草格外关注,对那些傲雪凌霜、安然越冬的树木却视而不见。前几天去超市,不意间发现,在一堵干硬而冰冷的水泥墙壁和一扇玻璃门的夹缝中蓬勃着一株翠绿...

一位少年,赤裸着上身,单调,黑瘦的后背,在聚光灯的强烈照射下,星星点点的,被轧入的玻璃碎片,带着缕缕血丝,不断地闪着银光,这一幕深深地刺激着我,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萦绕,...

一句家常勾客泪,半生记忆惹乡愁。 四月二十一日,原本是个很普通的日子。那天无意中在群里看到小舅发的消息,才知道是外婆的忌日,顿时勾我起对往事的回忆,潸然泪下。 作为孙子辈的老大...

1987年春,闻喜县武装部树了五大标兵,张希华位居其首,我因著《水孵新鉴》科普小书排名第四,薛店镇薛新水绿化500亩荒沟成了“草木英雄”,排名第五。“五大标兵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演讲,...

一 我生活的城市有三蹦子。 三蹦子的祖上应该是民国时期的黄包车,两个轮子。拉着太太小姐,达官贵人。旗袍长衫,雍容华贵。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考察也没有论证。2000年我进城的时候,还...

南京旅游归来,对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有着650年历史的古城墙,也不是颇具江南风情的夫子庙,而是江东门纪念馆,它的另一个称谓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说实话,我宁愿叫它“...

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与世隔绝,是住在山旮旯里的农民不知道的。山区里的农民对它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它像带有魔力召唤一样,促使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如...

西北大地坐拥几座高山,横卧着绵延千里的荒漠、戈壁。如此雄浑壮阔之地,正适合生长英雄和忠贞之士,犹如灵秀的江南适合生长才子一样。 ◎大漠的忠诚卫士——胡杨 进入大漠,最勾魂摄魄、...

一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每当哼唱起这支纯真向上、旋律动听的歌,我就仿佛回到了六十年前的儿童少年时代。 虽然没有歌中倒映的北海白塔,也没有四周环绕的绿树红墙,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