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个多愁的季节,一片落叶,一簇花落,一片草黄都会让人有一种淡淡的伤感。
  门前的槐树,此刻挂满了槐角果,黄绿相间的叶层层叠叠的交融着。低飞的雀,叽叽喳喳诉说着属于它特有的语言,雀儿你可知过几天,不也许就在明天,树就不在了,政府部门已经章贴公告,要扩建绿化带了,听说这树生在这里许是不太雅观,他们要把它砍了,然后种上些五言六色的花花草草,以此来美化市容,也许过了今天,我们真的就后会无期了。
  谁都不知道我对这棵槐树有着特殊的感情。
  那年为了宝宝们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我狠心丢掉了守护十多年的田园生活,投奔灯光通明的城。没想到就在这里扎下了根,那时这棵树就在这里了。那是十五年前,初见它时,它的主杆才像宝宝的碗口那么粗,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定居下来后每天浇水便成了我的必修课,日子久了,便对它生出特殊的情感,好多时候,在我心里它就像是一个孩子。但它承担的又何止是一个孩子所能承担的。
  初到此处,一切从零开始,生存的压力,孩子们的未来,一切都像行走在迷雾,没有头绪。以前种地为生的我,生计问题成了零基础,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小槐树便成了我永远的守望,我所有的心绪,都只能坐在它身边慢慢消化,它见证了我的成长,包容了我所有的幼稚,伴我守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说它是位挚友更不为过。渐渐的我越来越依赖它了。其实更让我依恋它的远远不止这些。有时候,抬头的瞬间看到的不仅仅是它,还有父亲伟岸的身影。
  那是刚到这里的那年国庆节,孩子们学校放假,我连夜把他们送回公公婆婆家,因为这次放七天假,我可以去打七天的高价工。就是离家远些中午不能回来,是平时工点工,两倍的工资。那时候没有手机,天没亮我就坐工头的车走了,却不知道父亲要来看我们。
  收工后,由于路途遥远,等我到家门口时天已经全黑了,抬头的瞬间便看到了父亲。
  一股暖流涌入心中,鼻子酸酸的,父亲也看到了我,胳膊上挎着个大提包,快步向我走来,我这才回过神,几乎是奔跑着:“爹,你怎么来了?什么时候来的?”几乎同时,父亲也着急地问:“娃娃们呢?你去哪里了?想着娃娃放长假你会带他们回去的,等到中午没见人影,你妈着急,就让我过来看看。”父亲这是足足在这站了大半天啊!
  到屋里先给父亲沏茶,然后做饭。父亲从包里掏出自家种的各种蔬菜,和母亲烙的饼。“丫头,别太苦了自己,孩子们大了,自会有出路的,你这小身板哪能吃得了这个苦哟。”父亲一边择菜一边说:“你看你,祖祖辈辈娃娃们都在乡下念书,你非要带他们到城里念,乡下十几年的光阴说扔就扔了,到这里来,一切从零开始,你这又是何苦呢?唉!”说完深深的叹息。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过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十几年奋斗来的生活轨道,跑到陌生的环境来?为什么我不能像其她农家妇女一样,守着三亩地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但很快就会释怀,自己苦了,不能让孩子再苦,而当时农村娃娃除了读书,别无出路。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吃什么苦我都愿意。
  父亲其实是很疼我的,只是他不善言表罢了。
  记得妹妹在十三岁的时候身高就超过了我。
  每次农忙季节父亲都会让我留在家里做家务,这样的举动几次三番的引来妹妹的不满,导致好几次趁着父亲不在妹妹找荐对我大打出手。
  姐妹三人里面母亲最不喜欢我。首先,我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人人盼望的儿子,可我不是。而我又一点都不争光,又瘦又小,让人看见就厌烦。再就是姐姐和妹妹惹父母生气了要挨打的时候,不等他们扬起手,她们都会跑掉,而我只会原地不动。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与她们无论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曾无数次怀疑我是捡来的,可奶奶说我是她亲自接生的。
  有一次,浇过水的玉米地干了,为了抗涝除草,需要用锄头锄一遍。那天吃过早饭,父亲带我们去锄地。临出门父亲说:“你就别去了,在家搞完卫生把中午饭做上就行了。”我知道锄地这种活干起来腰疼。便万分高兴,可妹妹不干了,死活不肯上地,父亲无奈之际,在树上搬下指头粗的树枝吓唬她。妹妹终究是害怕父亲的,拉着锄头一溜烟地锄地去了。
  如此这般的父爱无处不在。
  有一次玉米地里施肥。那时候天气闷热,而且玉米叶子稍不留神就会划破脸或胳膊,干这种活谁都惧怕。
  父亲和大姐把肥料抬上车,拿上施肥用的工具,正出门的时候发现工具少一个,当下决定我不用去了。妹妹自告奋勇:“爹,这次是我的铲子不见了,该我不用施肥,为什么又是她?”妹妹极不情愿指向我,瞪着她那超大的单风眼。
  父亲立刻想到是妹妹故意而为:“好吧,你去包饺子,老二跟我们去施肥。”妹妹从来就不爱做饭,别说饺子,连连稀饭也没煮过。“我不会。”父亲知道她不会又说:“既然你不爱上地干活,以后就由你来在家搞卫生做饭好了。”父亲话音没落妹妹反驳:“我不爱干这些活。”父亲耐心地说:“今天你的铲子不见了,就先做一天饭,以后再说。”妹妹着急了,她一溜烟从厨房取出了自己的铲子跟父亲去施肥了。
  后来我到了找婆家的年龄,父亲也是以家庭条件好,最好不让我干活的条件方面优先考虑。
  再后来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也是因为身板小,好多农活实在干不了,夫君又常年在外,只好带着孩子们投入了这座县城的怀抱。
  此时的父亲已走过盛年,常年超负荷的劳作使他的身体急速滑波,但是父亲还是抽空就来看我,而为了生计的我却一直在奔波。
  那是父亲最后一次住院前夕,记得是四月份,大地向阳处刚刚有新绿萌牙的时候,我抽空去看父亲。
  那时的父亲已经行走不便,靠着拐杖走路了。下了大巴远远的看到父亲和同村的几个老人闲聊,离父亲的身影越来越近,我放慢脚步,怕打扰这种质朴平和的乡村烟火。
  父亲聊得很开心,他在向同伴们夸我,也许我跳出农门是父亲最开心的谈资,原来父亲的幸福竟是这般简单。
  然而两个月后父亲最终撒手人间。小槐树经过十五的风霜雨雪长高了,而槐树下却再也没有了父亲的身影,常常的会莫名其妙的盯着它看,路人会投来质疑的目光,但我知道,我所留恋的不仅仅是槐树,还有槐树下面父亲的身影。
  父亲的爱大多都是伟岸深沉的,他话语不多,却在默默无闻中将爱传递给我;他从不打我,却以实际行动鞭策我奋力前行。
  如今每当听到亲人们议论,无论哪方面都是父亲的翻版的时候,一股暖流就会涌入心头,笑着的同时会泪流满面,是幸福更是怀念。
  父亲走了,永远的走向了天堂,而他伟岸的身影和坚强的生活法则却永远烙在我的脑海里,足以慰藉这一路风尘。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