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地方,那儿距离五台山很近,在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晋察冀边区。我以自己属于故乡的子孙为荣,因为那里是红色老区。
   童年时代的我,个子生得比较矮小,和故乡的野草差不多一样高。记忆里故乡的秋天是从漫山遍野的野草尖上开始的。那些风调雨顺的年景,不经意里,绿色的草尖上忽然冒出一些草籽。灰灰菜、猪毛菜、毛毛草都煞有介事地有了果实。立秋一过,草籽饱满而硬实起来。茎叶发黄了,突出了草籽的丰满,好像一个怀孕的少妇,亭亭玉立地站在秋风中。人们不禁感叹:喔,秋天来了!
   这时候,爷爷奶奶带着我拿起麻袋和竹篮,走上山坡撸草籽,撸的草籽先放在竹篮子里,竹篮子满了,再倒进麻袋里。当麻袋和竹篮都满了,就扛回家晾晒在房顶上。晒干了的草籽,就是我家“猪八戒”的口粮。
   处暑以后,爷爷和三叔利用早晚两个时辰去地头或山坡上割草,不管是茅草、狗尾巴草、菅草等,一起割起来,就地摊放在地头、山坡上让太阳晒,不用担心别人拿了去。全村人都这样做,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乡规。三五天后,草就干透了,捆绑成草个子,垛起来,最上面盖上席子瓦片遮风避雨,备做冬日的柴草。处暑后的割下的柴草,易储备、易燃烧、起火快、不藏烟。一边拾柴草,一边忙秋收,繁忙而又满怀希望的秋天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第一个上场的节目是掰苞谷。山沟里、坡地上一片一片深绿色的苞谷地,一下子就变成里淡黄色,太行山的男人们,像一个一个小钢炮似的,光着黝黑的脊梁,在阳光下,钻进苞谷地,镰刀闪烁、挥汗如雨,将地里的苞谷一片一片放倒了。苞谷叶子哗啦啦地响着,扫到人的脸上、脖颈部,汗水一浸泡,火辣辣的疼。可是太行山的男人并不在意。他们的皮肤早已经过风吹日晒格外皮实。而那些刚来村里体验生活的干部和知青,皮肤上面就出现了一道道红色的痕迹,洇出血来,钻心的疼!
   从那天起,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就有了喜洋洋的老苞谷。我们家的小南院也不例外,正房和东西厢房的房顶上、以及院子里所有的墙壁上,都是苞谷。整个院子一派丰收的景象。
   村里的孩子们(包括我在内)都软磨硬泡地讨要煮苞谷吃,这时候家里的老人们特别慈祥,煮一锅黄灿灿的苞谷以飨子孙。吃了新苞谷,劲头更十足,一年的忙碌和辛苦总算有了盼头,忙而不乱、忙而有序,眨眼间,白露时节到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先后正当时,”麦子播种又开始了。
   麦子播种关系到来年的收成,于是村民很重视,精耕细作不敢耽误。麦子播种按部就班地没干完呢,各种庄稼的叶子都开始枯黄了。就说这花生等不及了:叶子掉光了,茎蔓伸长了脖子,差一点就自己从土里跳出来了。急着出土呢!
   赶紧组织村里人拔花生,村里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小孩子们一边帮忙一边往嘴里塞。花生收完了。全村少年的肚子涨得圆鼓鼓的。
   终于收好了花生,霜打落叶,红薯叶子不知何时黑成一片了,刨红薯迫在眉睫。刨红薯是村里的重头戏,三叔自然是走在最前面,这个生产队的会计出谋划策、忙个不停。村里的地块分散且产品质量不一样,红薯的大小也不同,未来公平起见,需要全部收回来,在生产队里搭配着论斤论两,根据总人数和人口数分配均匀。
   刨红薯对于我来说,是个有趣的事情,我跟着爷爷和三叔去红薯地里忙乎。只看见一镢头下去,地皮开裂了,露出红彤彤的果实,有红薯爷爷,也有红薯孙子。我欢呼着,抢拾红薯,心里充满了快乐。男人们往生产队院子里运红薯,全村人有车拉肩扛忙乎开了,那场面实在叫我感动。
   接下来是分红薯、储存红薯、做红薯淀粉,整个秋天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家里在阳坡地上有个地窖,红薯、萝卜、白菜都储存在里面,冬天大雪封门的时候,那是最好的蔬菜。
   我奶奶会把那些白菜、黄瓜底巴、萝卜等切碎了,加上食盐,花椒等,做成酸爽可口的腌菜。这也是冬天和春天的美食,很好的下酒菜。想起故乡的秋天,我总是心中充满了快乐,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是我感觉就好像是去年秋天的事情一样。
   全部地块都收完了,到了复收的季节,一镢头刨下去,如果碰上大红薯,那是很高兴的,小孩子们会手舞足蹈;大人们也会喜上眉梢。
   当我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信步走到附近的农田里,秋色已经很浓了,忽然间想起伟人的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心中故乡的秋天永远是那么迷人,她曾经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地方!同时又是我们家祖祖孙孙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也许秋天对于某些诗人墨客是愁绪满胸的时节,可是对于一个劳动在田间地头的农人来说是收获的季节、忙碌的季节,他们没有时间去悲秋;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小姑娘来说,那就是快乐幸福的时光,她不懂得什么是悲苦。这种快乐幸福的感觉会影响到她的整个人生!多年以后,我的人生的秋天到来了,我感受到的仍然是儿孙满堂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人生将尽的悲愁。活在当下,关注今天的幸福,就是我的人生幸福观和价值观。
   几十年来,我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去过很多地方,但我最喜爱的仍然是故乡,喜爱故乡那丰美的秋天!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临近中秋,小城已经飘满了桂花的香味。 黄昏降临,华灯初上,老几和妻子手挽手去毗河湾河边漫步,必须经过远辉超市。远辉超市是小城夜晚的一道风景,飘逸着浓浓的烟火气。门前的行道上摆...

我家的老黄牛,感觉它从小到老,一直都是精力充沛的。脾气又倔又有力气,干活又快又好。仅从它的外表来看,就能感觉到它是一头雷厉风行的牛,而不是那种老态龙钟的老黄牛。它的一生,陪...

每年入秋,我对“一岁一枯荣”的花草格外关注,对那些傲雪凌霜、安然越冬的树木却视而不见。前几天去超市,不意间发现,在一堵干硬而冰冷的水泥墙壁和一扇玻璃门的夹缝中蓬勃着一株翠绿...

一位少年,赤裸着上身,单调,黑瘦的后背,在聚光灯的强烈照射下,星星点点的,被轧入的玻璃碎片,带着缕缕血丝,不断地闪着银光,这一幕深深地刺激着我,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现,萦绕,...

一句家常勾客泪,半生记忆惹乡愁。 四月二十一日,原本是个很普通的日子。那天无意中在群里看到小舅发的消息,才知道是外婆的忌日,顿时勾我起对往事的回忆,潸然泪下。 作为孙子辈的老大...

1987年春,闻喜县武装部树了五大标兵,张希华位居其首,我因著《水孵新鉴》科普小书排名第四,薛店镇薛新水绿化500亩荒沟成了“草木英雄”,排名第五。“五大标兵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演讲,...

一 我生活的城市有三蹦子。 三蹦子的祖上应该是民国时期的黄包车,两个轮子。拉着太太小姐,达官贵人。旗袍长衫,雍容华贵。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考察也没有论证。2000年我进城的时候,还...

南京旅游归来,对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有着650年历史的古城墙,也不是颇具江南风情的夫子庙,而是江东门纪念馆,它的另一个称谓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说实话,我宁愿叫它“...

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与世隔绝,是住在山旮旯里的农民不知道的。山区里的农民对它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它像带有魔力召唤一样,促使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如...

西北大地坐拥几座高山,横卧着绵延千里的荒漠、戈壁。如此雄浑壮阔之地,正适合生长英雄和忠贞之士,犹如灵秀的江南适合生长才子一样。 ◎大漠的忠诚卫士——胡杨 进入大漠,最勾魂摄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