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茫茫的沙漠戈壁无边无际,能有一股清泉流出,很是罕见。叶城的宗朗乡有一个清泉,以戈壁沙漠奇观著称,为新疆旅游风光一绝,在南疆颇具盛名。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书法家余秋雨先生在他考察国内外文化的旅途中来到叶城,游览了这一美景,欣然提笔书写“宗郎灵泉”墨宝一幅,被当地铭刻在一块儿巨石上,立在景点前,成为这个旅游景区的招牌。
   从南疆叶城县城向南行进,穿越戈壁滩行进40余公里,到达宗郎乡。这个乡是戈壁滩上的一片绿洲,有六个村。灵泉在乡政府东六公里处。宗朗是维吾尔语地名,意为“有鱼的水”,因为有一股泉水而得名。
   来到宗郎灵泉景区,前行的小道直达山崖下的清泉。山崖由于长年累月的水浸,长满青苔绿藻,晶亮的水珠从石缝中渗出。就像一颗颗水晶灵,水珠顺着崖壁淅沥沥而下,汇入溪流。一年四季,泉水哗哗奔流,绕过土坡,向下流淌。几株古柳生长有数百年了,树干直径粗约一米,盘根错节、蜿蜒逶迤,如长龙起伏腾空。
   清泉从古柳边流过,汇集成溪水,流入山崖下面的大水池,池水碧绿、清幽、深邃,池边的白杨树干粗壮、参天苍劲,使水池显得古老而神秘。人们把佩刀、首饰和金属币投入水池,并且向苍天祈祷,求福求子。维吾尔人称该水池为“阿依格尔”,意为圣水池。久久为俗,水池便是神圣奇妙。
   清澈甘甜的泉水流进圣水池后,又溢出流向周边的若干池塘。四周树木茂盛、古老苍苍,绿草芬芳、成片成茵,百灵鸟鸣叫,野兔出没,营造了风景美好的优秀风光。游人在这里游览赏景、休闲垂钓,享受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
   因为这池子叫圣水池,水质很好,滋味儿甘甜,能够直接饮用,人们便取泉水饮用解渴。有的游客慕名圣水而行,取水装满水壶,带回去与亲人朋友分享圣水的福气。
   据叶城县文史资料记载,清朝末年,宗郎灵泉山体的悬崖峭壁上部刻有车轮大的两个草书汉字“灵泉”,还悬挂有书写了“泽及边吏”的汉式牌匾,竖立了“有求必应”的旌旗。宗郎灵泉风光无限,名胜四方,大大增强了宗朗灵泉的神奇色彩和文化内涵。
   但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伊斯兰思潮兴风作浪,这些古迹被毁无存,那些生长起伏的古柳很可能是被毁后百折不挠,起死回生所致。作乱者毁得了表形,毁不了根本,宗郎灵泉依然长年流淌,生机勃勃。
   因为当地经济文化不太发达,直到进入新时代,宗朗灵泉才得以恢复发展。上海市宝山区大力支援,开发建设宗朗灵泉景区,设置各项旅游设施,进一步保护自然景观,全面完善景区管理,建成了AAAA级旅游景区。
   如今的宗郎灵泉,泉水清澈甘甜,景区风光旖旎,沿着景区的道路漫步行进,在这里可以欣赏灵泉圣水、古柳仙踪、夫妻望月、落霞翔漾、柳景红影、清泉石流、柳浪絮花、水磨流韵、红柳探险、碧波荡漾、灵山远眺、芦荡纱帐、牧歌晚唱等美丽的景色和优雅的风情。
   站在景区,向流出清泉的山崖仰头望去,崖壁有140多米高,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可见山崖上部有几个洞窟,立着的木杆上悬挂着皮质和布质的幡条。相传距今1000多年前,喀拉汗王朝一名将军在战争中牺牲,安葬在风景优美的宗朗山崖上。每年盛夏,四方百姓前来聚集,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勇士的英灵。
   山崖下有一个窑洞,居住着一对耄耋老人,扎卡尔无守和他的老伴古丽尼沙。她们身体硬朗,神情安详。其祖先是将军的侍卫,己经30多代了,他们世代守护英雄的亡灵。虽然窑洞简陋、生活简朴、寂寞孤独,但是他们认为责无旁贷、心甘情愿,感到守护先人的英灵无限荣耀。
   景区内有一块儿牌匾,铭记着一名诗人为宗朗灵泉吟诵的诗词。“灵山有泪祭古人,哭到杨柳千百根。神工天造景万种,游客磋叹又销魂。”这首诗让宗朗灵泉增添了几份神奇的风情和文化的色彩,也是对这一名胜风景的一个诠释。
   在新疆,水是十分宝贵的,只要有了水,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效能。千百年来,潺潺泉水流淌不息,不仅在山崖造出优美的风景,而且在下游滋润养育了一方土地,生成了上万亩的草地。绿草成荫,白杨挺拔,呈现出一片美丽的草原,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羊。叶城县建造的宗朗水库、宗郎水电站,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宗朗灵泉的流水造福这里的百姓群众。
   众所周知,著名的泉水景观是济南的趵突泉和敦煌的月牙泉。新疆的宗郎灵泉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一定的历史传说,内涵丰富。可惜它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不为人们所熟知。在新疆,能赏水游览的景区寥寥无几,这个地方风光独特。今天我把宗郎灵泉叙述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风光独特的旅游景观。
   宗郎灵泉集天地山水之灵气,纳历史传说之精华,为百姓群众造福址,这是一个风光美好的地方,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接陕甘总督印。他和当地人民关系融洽,百姓称赞他有“孔子之雅风”。《清史稿》亦载:“(左宗棠)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

我每天早晚打开手机里的收音机,将频率调到100兆赫,就听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呼号——“利川人民广播电台”!这个久违了的呼号,这个音质优美清晰、带有磁性的播音,唤起了我在40多年前与广播...

这张照片陈旧、泛黄,甚至隐约看得出因潮湿留下的斑渍,一切都在说明这是年代久远、之间经历诸多变故、辗转等的缘故造成的。但是这些都丝毫不减照片上那位军人英武帅气、潇洒俊朗的形象...

离开故乡差不多快二十余年,我的脑海中一直装满了儿时的记忆,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寄居异乡,都未曾与故乡脱过节,故乡的每一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老屋禾场,男女老幼,小桥流水…...

赵家沟秋日的天,就像被人捅破了一样,下着绵绵不断的细雨。 第二天一早,隔房老辈子赵东尧来到远斌家,进门就说:“东祥老弟啊,听说你家大崽回来了,我女今天结婚,请你们吃酒,还有你...

人生在世,总会出现与某人或与某物的一次不期而遇。当我再次看到土豆花开的那一刻,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夏日的风,把我吹到郊外。漫步在田埂上,放眼望去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空气中...

一 延安有个享誉海内外的“枣园”,那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发源地。我说的是“枣院”,在我的老家老街上,一处散石墙,没有院门,一棵大枣树,生在散石墙根,是老街的第二风景,人们都称这里...

一 2017年国庆曾去到敦煌鸣沙山,让我一直意犹未尽那次的沙漠之旅。在2023初秋时节,来到响沙湾,说偶然,也不偶然。 响沙湾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而响沙...

如果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那么湘西天雷山的大山里就有那么一口水井,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泉。天泉就位于天雷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口全年不干也不会溢出去的泉眼。传说清朝中...

一 癸卯年八月十四,太阳只剩下小半拉脸,,留下最后一丝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老杨开着黑色轿车沿105省道直行,路过华英村时,坐在副驾驶的江大师提醒老杨“右拐,慢点……” 我的身体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