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北风起,满天鹅毛似棉絮。把幺幺丢进雪地里,盖上棉裤乖乖睡。寒冬腊月雪飞纷,白糖白面满天地,等到妈妈回来了,给娃做碗热面皮——这是西南地区农村孩子的歌谣。
下雪天,农民下不了地,男人们会聚在一起喝喝小酒,打打小牌,或在家里修修补补。女人们也会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做做手工,将秋收的农作物给孩子们做点零食,给家人缝制衣服鞋袜备着过年穿。
下雪了,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堆雪人,打雪仗,那要雪下得大些才行,一般的时候,西南的冬天只有一、两寸深的积雪,堆雪人是很费工夫的。捏一两个雪团抛掷着打雪仗那是可以的,屋檐下吊着冰溜子,屋外的水缸也会结一层玻璃。
这是以前的农村,贫穷却充满笑声,屋顶上冒出的炊烟袅袅,总给人一种温暖与满足,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烟火味吧!
而现在,很少看到这种人间的烟火味了。农村还是农村,房屋在增加,以前的青砖红瓦与土墙茅屋不见了,随之而起的是二、三层的钢筋混凝土房。烟火也少见了,电磁炉,烤火炉已经升不起人间的烟火。老人和小孩的笑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渐弱渐远渐无。
雪,依旧会来,在每年的寒冬腊月。可是,下雪了,孩子们也无法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他们只能倦缩在电炉旁,用手机听听父母的声音,看一看父母忙碌的身影。他们学会了独立,却又拒绝长大。
两个三、五岁的小女孩站在村头的雪地里,她们在等妈妈回家。她们一遍遍地唱着:“寒冬腊月北风起,满天鹅毛似棉絮,把幺幺丢进雪地里,盖上棉被乖乖睡……”
因为妈妈说过:“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她们不知道,离妈妈放年假还有一段时间,即使下雪,妈妈也不能回家。
她们的妈妈都是外出务工的农民,每年过完春节就早早地出去了,要到年关将近才能回来。每年小女孩的妈妈离开的时候,她都不准妈妈出去。而妈妈又必须出去,她总会察觉出妈妈即将离去的迹象,收拾好小包睡在妈妈的旁边,临走时抱着妈妈的大腿,要跟妈妈一起去打工:“我去可以帮妈妈煮饭,我可以给妈妈拉线,我给妈妈背水壶。”小女孩认为能帮妈妈分担一些工作,妈妈就答应带着她一起。可妈妈还是决绝地甩开了孩子的手,将她留给了爷爷奶奶:“下雪了,妈妈就会回来了。”这是妈妈临走时留下的一句话。
小女孩并不太明白妈妈的意思,但“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却记在了她的心里。
玩得高兴的时候,她们不会想妈妈,一个人的时候,她就盼望下雪。因为,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
小女孩经常仰着头问奶奶:“奶奶,什么时候下雪呢?我都想妈妈了。”
恋母情结是每个小孩的天性,不舍得让母亲走,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小孩子舍不得妈妈走,他们怕妈妈走了,就不要他们了。
下雪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可是,下雪了,妈妈怎么还不回来?
雪花一朵一朵地从天上飘下来,落在草地上,落在院子里,也落在孩子的心上。
下雪了,妈妈就要回来了,孩子穿着厚厚的棉袄,围着围巾,戴着帽子跑到了村口的路上。奶奶问:“宝宝在外面干什么呢?下雪了,外面冷,快回家烤火去。”
孩子说:“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我去等妈妈回家,我想妈妈一下车就能看到我。”
奶奶用围巾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她知道儿媳妇还没放假,她舍不得回来。可是她要怎么跟孩子解释呢,孩子还不懂事。孩子只知道——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她相信妈妈说的话,所以她在外面去等妈妈回来。
下雪了,妈妈就回来。孩子不愿回家烤火,因为她怕明天雪停了,妈妈就不回来了。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温暖的孩子
我们不知道小孩的内心有多脆弱,我们也不知道孩子想见妈妈的心有多么渴望。
许多父母都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最好的,给了孩子全部的爱。其实你真的不知道孩子有多么的爱你,他幼小的心灵是多么的渴求想为你分担肩上的责任。
他们的爱很简单,就是能与你在一起,给你煮饭,帮你拉线,为你背水壶,这是他们想到能帮你分担的事。
他们舍不得让你走,他们不懂俗世间的无奈。他们爱你,看到你忙就想来帮忙。
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可能是妈妈的工作地还没有下雪,所以她不知道宝宝在等她回家。
如果她知道她的宝宝在等她,她的世界也会下雪。
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下雪了,妈妈也会想宝宝的。
下雪了,妈妈就回来了,孩子在等雪,也在等妈妈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