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

这首英国民谣说明了茶对于英国人的重要性。早在17世纪,茶从中国正式传到英国,王公贵胄为之着迷,早晨、午间、晚上均须茶相伴,英式下午茶甚至成为英国的标志。在欧洲所称的“茶叶世纪”中,英国向中国进口茶叶的巨大贸易逆差,造成了英国的白银大量外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而林则徐“虎门销烟”引发的中英摩擦和鸦片战争,最终改变了两个帝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一片小小的茶叶,却搅动了一个地球。

其实也不只是英国人喜爱品茶,当今世界三大饮品中,茶被誉为“灵魂的饮料”,地球上100多个国家、30多亿人有饮茶习惯,据说土耳其人更是非它不欢,外国学者称“茶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人间有味是清欢,只有在“清欢”中,人类心灵才能升华到清、静、和、敬的境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为国饮,“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成为民生之所需,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

传说中是神农最早发现了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的古称有槚、荈、茗、荼等,直到唐朝才得此大名。追溯中国茶之简史:先秦《诗经》总集,已有对茶的记载。武王伐纣时,茶叶曾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大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及至唐、宋,既有“唐人爱喝酒,宋人爱喝茶”之说,也留下“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之史料。

悠久丰富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茶诗、文成千上万,以唐代大诗人元稹的宝塔诗《茶》最得我心: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曾经繁花似锦的大宋王朝,茶文化简直登峰造极,宋徽宗甚至亲著《大观茶论》。宋人玩得花,不只是“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还流行点茶、斗茶、贡茶和赐茶等,喝茶成为一门艺术。到了明、清,都市坊间茶馆林立,茶馆成为市民休闲、聚会、娱乐的主要场所,《红楼梦》全书提到茶事有262处,出现“茶”字459次。一整套茶文化诸如茶礼、茶俗、茶禅、茶食、茶德、茶道渐渐形成,茶文化与儒、道、释哲学思想交融,成为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茶乃天地之精华,原是野生的。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是四川地区,后来逐渐扩展到茶满中华。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尤爱饮茶,所谓“夷人不可一日无茶”。

最迟在唐代,黔茶叶已确立其江湖地位,陆羽所著《茶经》评价黔茶“其味极佳”。明末清初,南明重臣钱邦芑、范鑛等隐居黔遵义湄潭,与湄潭名士扫叶烹茗,创作了大量诗文,对湄潭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贵州乃至中国茶文化重要的文化遗产。清康熙、光绪年间,《湄潭县志》都有关于湄潭茶的记载,“平灵台,方广十里,茶树千丛”“茶,质细味佳,所产最盛”。《贵州通志》中写道,“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湄潭,因“水弯如眉,汇成深潭”得名。湄潭之美,令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终生难忘,87岁高龄还写下“平生最是难忘处,扬子湄潭浙水边”的诗句。

湄潭是茶文化之乡。抗战时期,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茶场”落户湄潭,取得重要科研成就,由此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第一扇大门,为中国茶业振兴和茶文化复兴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那是烽火连天的1940年,国民政府在湄潭创办中央实验茶场和制茶工厂,拉开了中国现代茶工业的帷幕,创制出贵州第一款品牌红茶:湄红。1941年,在近代教育家竺可桢先生助力下,中央实验茶场与浙江大学跨界合作,研发出“湄潭翠芽”,简称“湄翠”。1942年,中央实验茶场在湄翠基础上试制龙井茶,苛刻的选料和工艺,造就高奢的茶坛新贵“湄江茶”,若干年后,在中国茶叶研究会举办的全国名茶评比中,湄江茶与杭州西湖狮峰龙井名列前茅,一举奠定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的历史性地位。

湄潭首开贵州茶叶出口之先河。抗战时期,湄潭通过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出口湄红、湄翠,换取枪支弹药支持抗战,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被誉为“茶佑中华”“一杯遵义茶,一页抗战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国中央实验茶场易名为湄潭茶场,湄红、湄翠成为国家主要出口产品,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出口量一直位居贵州全省之冠,远销美、英、日本、苏丹、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极大地支持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国最美茶乡、茶业百强首县,是现如今的湄潭之标签。湄潭有着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四万多亩茶园,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在湄潭,茶园即公园,茶区即景区,茶山即金山。一碧万顷的湄潭茶海,茶树全是生态化种植。湄潭茶主打一个生态,“我们的茶,最大特点就是生态、干净”,朴实厚道的湄潭茶人说。

一杯“湄红”或“湄翠”在手,静观杯中,或旗枪舒展或清翠明艳,想起苏东坡佳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觉得真是妙绝。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没有几天工夫,是走不完福州长乐区二刘村的。虽然我慕名二刘村已久,它距我家乡梅花镇仅七八公里,但是遗憾的是,每次我总是与它擦肩而过。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二刘村的深处,真真...

赵芝,甘肃临潭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华辞赋》《北方文学》《生态文化》《甘肃诗词》《甘肃税务》《格桑花》等刊。 多年以后,我又一次来到兰家山。 兰家山是一座以姓氏命...

“我刚骑车拐过一个路口,然后突然一大片花瓣被风吹落,呼啦啦地飘,被路边的灯光照亮,就像是《情书》里柏原崇在教室看漫画,阳光透过白色窗帘照过来的光,一派柔和,真好看。” “然而...

宋人仕元帖 古人口中的“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用李苦禅的话说,就是“人无人格,画无画格”。再说白一点,就是“字如其人”。人品作品,或者人事,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由古至今就捆...

前几日去浙江桐庐,偶然识得一种草。它外观不起眼,簇生成丛,秆直立,像小号的芦苇。朋友随手掐断一截叶子,放在手里揉搓之后,闻起来很香!我随之模仿,只觉得清冽的气息直冲脑门,还...

一 这方群山,景色如幻。龙甫抬头,帷幕打开,四幕大戏,便在上天安排下,依次上演! 春风轻轻掠过山野,迎春花是最称职的报春使者,但她的性格却是那么婉约,总是羞羞答答,爱在犄角旮...

坐落在颐和园之北、圆明园之西的这所校园,与皇家园林水系相通、气脉相连,得西山浩渺之灵秀,拥郊野旷荡之雄阔,草木蓊郁,古风氤氲,其幽邃淹博的气韵在京城是出了名的。这种得天独厚...

马婷,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见《山花》《雨花》《青年作家》《湖南文学》《散文选刊》等。著有作品集《十亩之间》《静居长安》。曾获“丰子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陕西青年文学奖”等...

暑假开始的一天,没有回乡下去穷居,所以是按平日作息,五点多钟起床,洗脸读书,直到朝阳由东湖那边的山林里升起,照亮窗外簇拥错落的楼宇,将薄薄热力投放到书房里。八点钟出发,开车...

一 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的一天,秋阳高照,富春江波平如镜,桐君山东麓,离水面8至10米处,有一片陡壁悬崖。东麓山脚有个深潭,深不可测,除了打鱼船,很少有人来。 此时,有个中年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