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初,在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之前,黑龙江文学馆计划筹备一场冰雪文学专题展。我有幸参与其中,并承担了“冰雪文学·龙江”展室材料的编辑工作。在筹备之初,我们就展览的主题进行了讨论。从学理上讲,冰雪文学这一概念并不严谨,有颇多可质疑之处,但如果把冰雪文学看成冰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提冰雪文学并无不可。冰雪文化作为黑龙江特色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黑龙江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性和强大的创造性。最终,我们将展览的题名定为“冰雪文学主题展”,在文学馆一楼布置了“冰雪文学”经典、龙江、运动、出版、影视五个展室,弥补了文学馆一楼没有展室的不足。

黑龙江区域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冰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见的风景,这种风景在人们身上施加了一种微妙的力量,引发出极为复杂的情感和意义。我在整理“冰雪文学·龙江”展室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冰雪是龙江文学中自古至今广泛描绘的意象。冰雪可以说是黑龙江的地域符号,也是龙江文学的永恒主题。龙江文学中的冰雪,冰含深情,雪舞神韵,凸显了龙江地域的现实特征,塑造了龙江人坚忍执着、顽强不屈的品质,更滋养了龙江人浑朴豪迈、奔放乐观的性格。

在龙江古代文学中,对冰雪的描写以诗词为主。唐朝时期杨泰师的《奉和纪朝臣公咏雪诗》写道:“昨夜龙云上,今朝鹤雪新。只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花发树”实际上写的是树上挂满雪花,在这样的隆冬时节,自然听不到鸟儿啼叫春天,三四两句颇为含蓄、幽默。清代流人诗人吴兆骞的《西山阁晚眺》写道:“云林晴色秋横野,雪岭寒光晚照台。万里塞垣长放逐,百年乡国未归来。”诗人借吟咏塞北风光抒发了对家园的思念。流人对龙江文学的贡献之一,是将边塞诗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们从关内的温柔富贵乡猛然来到塞北苦寒之地,但他们没有颓丧、绝望,他们的诗作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表现出自励自强的精神。

在龙江近现代文学中,宋小濂、成多禄等人锐意改革,他们的冰雪诗词显现出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宋小濂的长诗《呼伦贝尔纪事》是其中的代表作,长诗表现了作者挽狂澜于既倒的雄心壮志,诗中对黑龙江地区的描绘有诗情、有讴歌、有哲理、有批评,意境壮阔浩大。文学洛神萧红在名作《呼兰河传》开篇,就对龙江的冰天雪地进行了传神的描绘,“严寒把大地冻裂了”,老人的胡子上都结了冰溜,故乡的风土人情以女性的童年视角徐徐展开。东北抗日联军在风雪严寒的艰苦战斗中,创作了大量慷慨激昂的战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一曲《露营之歌》早已成为抗联文学中的不朽诗篇。

在龙江当代文学中,对冰雪的表现更为多元,寒冰与雪花既是林海雪原的战斗场景,又是冰城雪乡的人生哲思,龙江文学中的冰雪展现出了不同意蕴的风景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曲波的《林海雪原》是一部充满浓郁传奇色彩的小说,描绘的能使血液冻结的奇寒、能搅起雪龙改变地形的穿山风、能使天昏地暗的暴风雪,以及“入林两眼不见天,登峰俯首不见地”的老爷岭,都充分体现了林海雪原的地域特点。梁晓声的《雪城》在开头部分写道:“好一场大雪!下了整整一白天,仍在下。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个夜晚,纷纷扬扬普天降落。”漫天大雪映衬出那个特殊时代返城青年的苍凉心境。李琦创作有冰雪系列诗歌,“大雪洁白/洁白得让人心生难过/这雪花,一朵紧跟一朵/就像冬天张口说话了/一句,一句/轻到最轻/竟然是重”,雪花的优美与哲思,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迟子建的《白雪乌鸦》中饶有趣味地讨论了寒风与雪花的辩证关系,认为“寒风是天庭的魔鬼,而雪花则是天使”,为小说整体沉重的气氛加入了一点轻松的调剂。

以上只是对龙江文学中的冰雪风景做了大略的列举。毫不夸张地说,绝大多数龙江作家都从不同侧面对冰天雪地进行了描绘,因为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环境,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可能有时候我们会忽视周围习以为常的冰雪风景,但它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龙江文学的一道美学底色。1月10日,伴随着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热潮,“黑龙江冰雪文学周暨冰雪文学主题展”启动仪式在黑龙江文学馆举行,“冰雪文学主题展”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客人们热情地观赏展品,惊叹于龙江文学中如此丰富的冰雪表达,并在展室中拍照留念。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冰天雪地不仅是旅游经济的金山银山,也是文学创作的金山银山。“充分发挥冰雪优势,打造特色生态文学”,继续思考、不断探索,讲好龙江故事,是新时代龙江文学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前进路径。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没有几天工夫,是走不完福州长乐区二刘村的。虽然我慕名二刘村已久,它距我家乡梅花镇仅七八公里,但是遗憾的是,每次我总是与它擦肩而过。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二刘村的深处,真真...

赵芝,甘肃临潭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华辞赋》《北方文学》《生态文化》《甘肃诗词》《甘肃税务》《格桑花》等刊。 多年以后,我又一次来到兰家山。 兰家山是一座以姓氏命...

“我刚骑车拐过一个路口,然后突然一大片花瓣被风吹落,呼啦啦地飘,被路边的灯光照亮,就像是《情书》里柏原崇在教室看漫画,阳光透过白色窗帘照过来的光,一派柔和,真好看。” “然而...

宋人仕元帖 古人口中的“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用李苦禅的话说,就是“人无人格,画无画格”。再说白一点,就是“字如其人”。人品作品,或者人事,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由古至今就捆...

前几日去浙江桐庐,偶然识得一种草。它外观不起眼,簇生成丛,秆直立,像小号的芦苇。朋友随手掐断一截叶子,放在手里揉搓之后,闻起来很香!我随之模仿,只觉得清冽的气息直冲脑门,还...

一 这方群山,景色如幻。龙甫抬头,帷幕打开,四幕大戏,便在上天安排下,依次上演! 春风轻轻掠过山野,迎春花是最称职的报春使者,但她的性格却是那么婉约,总是羞羞答答,爱在犄角旮...

坐落在颐和园之北、圆明园之西的这所校园,与皇家园林水系相通、气脉相连,得西山浩渺之灵秀,拥郊野旷荡之雄阔,草木蓊郁,古风氤氲,其幽邃淹博的气韵在京城是出了名的。这种得天独厚...

马婷,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见《山花》《雨花》《青年作家》《湖南文学》《散文选刊》等。著有作品集《十亩之间》《静居长安》。曾获“丰子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陕西青年文学奖”等...

暑假开始的一天,没有回乡下去穷居,所以是按平日作息,五点多钟起床,洗脸读书,直到朝阳由东湖那边的山林里升起,照亮窗外簇拥错落的楼宇,将薄薄热力投放到书房里。八点钟出发,开车...

一 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的一天,秋阳高照,富春江波平如镜,桐君山东麓,离水面8至10米处,有一片陡壁悬崖。东麓山脚有个深潭,深不可测,除了打鱼船,很少有人来。 此时,有个中年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