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好东西啊。”几乎每个中国人举起筷子来都会不由自主地喃喃地这么说一句。不论山南水北,内地或疆域,俗家或僧侣,行旅或居家,没牙的老妇,学步的孩童,好酒的汉子,食欲不振或胃口大开,刮热风与下大雪,待客或独享,心情好坏,不论怎么样的情形下,豆腐及豆制品相关的食物,恐怕得算一个最大公约数的选项。水豆腐、老豆腐、臭豆腐、豆腐皮、五香豆干、腐竹、豆腐乳、豆腐果、面筋、豆酱、豆汁儿、素鸡、千张结、煮干丝、豆腐脑儿,从大席面、早点摊到小零嘴儿,就不可能绕开它!想起有时我们到国外,奶酪品种也是极为繁多,还有各样的说道与讲究,难以分清,我往往就会想,嘿,一样,您到中国来,我来跟你说说各式豆制品,那也得晕一会儿的。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国人,因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水土,说起豆腐或相关豆制品,都认为自己家乡的产出才是天底下最好的。为什么?夸口者往往瞪起眼睛来,因为咱老家那里有条最清澈的野泉,因为附近的山上有位得道高僧,因为方圆几百里的深褐泥土最宜黄豆,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够多,毛豆腐所长出的菌团最为科学……等等,所有的理由都绝对成立,再加上每一地在做法与搭配上也是千奇古怪、花样百出,只要坐下来细细品尝,确乎都有着独一无二、难以替代的本地口感。

跟我同在南京的设计师朱赢椿想来也同样对豆腐“有动于衷”。他曾经做过两本近乎“行为艺术”般的设计书,一是《肥肉》,外形完全设计成案板上售卖的大块肥肉样,书中内文是邀请各方人士来写自己与肥肉相关的记忆。这算一本荤菜。另一本就是素的,就选的是《豆腐》,整本书设计成一大方块活灵活现的黄白色老豆腐。不久前我们一起在先锋书店做对谈时,谈到《豆腐》这一本书,他说主动要求来写“豆腐文章”的人比起《肥肉》来更多,包括朱赢椿说到他将来想给这本书的内容再做修订与增补时,座中观众也争抢着纷纷举手,张口就来,好像谁都有一段难以忘怀、不分高下的豆腐往事。

总之,哪里的豆腐最正宗最特别,真要各地一顺溜摆开来,论长短,比口味,那一定是无果但幸福的玄妙之争。倒有一条,可以比“谁最早”——这个我要举手作答。其实以前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总觉得天经地义地老天荒的,豆腐好像生来就该在那儿。直到最近去安徽寿县,看到寿县的宣传语赫然自书:豆腐发源地。这一想对啊,肯定得是有人发明的。一查,真有史料可考,见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刘安何许人也?生于公元前177年,卒于公元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淮南王,都于寿春(即今寿县),那么刘安又怎么发明出豆腐此物呢?有两个版本的说法:刘安孝顺,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其母吃了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下来了。其二,是他为淮南王后,为求长生不老之术,与苏非、李尚、左吴、伍被、陈由、毛周、雷被、晋昌等八位名师术士一起修道炼丹,至今在寿县境内还有座山,就因这几位老先生而得名八公山。虽然留了个山名,但这八位术师跟史上所有的炼丹者一样,哪里会炼出什么仙丹!但是这八位方士整天忙啊,忙碌于诸多矿物之间,各种阴差阳错地胡乱搭配。故事这就来了。淮南此地产豆,当地人也自古就有饮用豆浆的习惯,刘安也不例外,每天也总爱喝上一碗。某日,刘安端着一碗豆浆,在炼丹炉边走神了,手一撒,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不多时,怪事发生,那块石膏生生不见了,流动的豆浆却凝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他大胆尝了尝,大感美味。可惜太少了!大家都吃吃看!刘安遂让人把他没喝完的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到豆浆里……看看,就是从这样的一个偶然的无意识的小闪失里,咱们所有中国人的豆腐就这样诞生了。众人口耳相传,传吃四方,无不惊呼“离奇、离奇”,这也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的来源,其实是“离奇”的口语同音,不过取了两个较古雅的字。

两个传说信哪个?孝道说固然很亲切美好(多少的民间传说,皆以此破题),但我十分倾向于炼丹不成,偶得豆腐,这多么具有喜剧性,又多么具有一种神秘的折射般的因果效应。再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久食豆类食品,本来也就是长寿之道啊。而且这个版本,也更符合淮南王刘安的性情,他虽然以密谋造反入史,却也远非莽夫,也不像一般的王侯公子那样喜欢嬉游打猎,是喜琴瑟、好读书、擅博辩的真才子。他的闲暇时间主要就是与众门客一起编书写书,合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分《内篇》《外篇》《道训》,合计20余万字),编写《离骚传》,分析研究诗人屈原及其诗作。此外还有诗歌《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歌诗》4篇、《淮南杂星子》19卷等传世。其中有一册《淮南万毕术》实为奇书,内容极为庞杂,涉及治国、伦理、史学、经济、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各个领域,足见其兴趣之广泛。想想这样的一个淮南王刘安,碰巧发明出豆腐,可不正合适!

到2019年11月,也就是从刘安那日把一碗豆浆抖到石膏上算起,大约隔了2200年,始于寿县八公山下的“豆腐传统制作技艺”项目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下子也是名正言顺了,等于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豆腐后面的刘安与寿县。想想刘安这一世,高蹈有诗文漫卷流传,入俗有豆腐人间满席,至于称王立业或起兵造反什么的,那实在是烟云也。

【鲁敏: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已出版《奔月》《六人晚餐》《墙上的父亲》《取景器》《惹尘埃》《伴宴》《纸醉》等三十余部作品。 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好多年前,我走出校门工作不久,被分配到咸宁市马桥镇一个叫王家畈的村驻队。 那时候的农村好穷,善良纯朴的农民将打出来的粮食,筛了又筛,用风车扇了又扇,把最饱满的交给国家,企望用...

上海人对洗澡是有执念的。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于大多数的上海人而言,拥有一间独立的卫生间,可以不用去公共浴室,不用在房间里找个大盆、大冷天吊个浴罩,大动干戈地洗热水澡,...

一 接亲的队伍还没有出现,敲锣打鼓的声音就隐约从远方传来,悠扬的唢呐声萦绕在空旷的山野,由远及近,由微弱逐渐响亮,由柔和变得粗犷。正在忙碌的父老乡亲停下手中的活,竖起耳朵聆听...

从7月28日中午起,大雨就开始降临。也无雷,也无风,却倾盆而下。甬道上的小树被浇得枝丫低垂,在欲折不折之间。这一如“挣扎”的模样,在绝望中希望。几棵巨树在雨中挺立,有补天的气势...

刚刚入冬,南方依然满目翠绿,北方则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四个人乘飞机,再坐汽车,冒着严寒,专程赴山西方山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乡参观。 当我看到吕梁山南麓这块福地时,...

导读 著名学者丁帆专栏“乡村风景”完结篇。该系列用六篇随笔回望当年他以知青身份走入乡村的经历,并以世界艺术史上的著名风景画为参照,重新打量从乡村到乡镇、再到县城的时代景观和人...

1982年的重庆和中国大多数二线城市一样,外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可以在本土形成巨澜。譬如,那时流行着的喇叭裤和蝙蝠衫,差不多就被重庆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穿成了像厂服、校服之类具有集...

钱塘江从我家门前经过。大江大河出大鱼,越地人家把江鱼分为三六九等,白鱼为上,鲈其次,鳜再次。白鱼和刀鱼一样,是江鱼中的头牌。比起纤细苗条的刀鱼,白鱼丰满高挑得多,一二斤常见...

如果说世界上有永不凋谢的花,那么非芦花莫属。古人之所以折芦花以赠远,除却表达思念外,还因为芦花即使被折下也不会凋零,这是古人对友谊长存这一愿景的最好寄托。 在创作以东北大地百...

1 春•东寺沟 春半,我来到东寺沟,这是秦岭太平峪的一条阔沟,入沟口的老王家是我的常住之处。老王为他的农家乐起名“仙•山居”,刻在门外石头做的一面照壁上,房屋是新建筑,主体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