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单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如果上午忙碌,做的都是赶急费力的工作,那么午饭前大家都会想到拌面。新疆人的胃是拌面的胃,新疆人的力气亦来自拌面,所以很多新疆人都会选择在中午吃拌面。

吃拌面,往往选择那种基本上只做拌面的饭馆,进入店中报上自己要吃的菜名,然后选一个座位坐下等待。拌面的面万变不离其宗,永远都是拉出的那一种,所以点拌面都是在拌菜之间做选择。拌面的配菜几乎涵盖了所有市场能见到的蔬菜,如西红柿鸡蛋拌面、蘑菇肉拌面、茄子肉拌面、羊肉皮牙子拌面、韭菜肉拌面、白菜肉拌面、土豆丝拌面、蒜薹拌面、豆角拌面、牛肉拌面、过油肉拌面、辣子鸡拌面、毛芹肉拌面、辣子肉拌面、辣皮子拌面、椒麻鸡拌面、酸菜拌面,等等,即使一周连续吃拌面,也不会重样。

有一次在喀什吃拌面,发现有一长串拌面菜,一数有三十多种,其中不乏平时很少见的豆芽肉、青菜肉和木耳肉等。那次人多,主人点了二十多种拌菜,其中还有大盘鸡和烤羊肉串,每种菜夹一筷子,就满满当当是一大盘子,然后再用勺子盛菜汁泼入面中,便可吃出浓汁杂味的拌面。曾有人以为那样吃会串味,但一吃之下却大赞好吃,说这才是新疆的味道——热情、饱满、浓烈、直接和简单。吃这样一顿拌面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出门就开始想下次了。

拌面,新疆人又叫“拉条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拉出来的面,但与陕西扯面、兰州拉面截然不同,拉条子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否则就丧失了气度和韧性。

吃惯了拌面的新疆人基本上都会做拉条子。我在驻疏勒县的南疆军区机关时,有一女兵邀我去她宿舍吃饭,并事先声明是由她亲手做的拌面。我走在路上还犯嘀咕,她在那么小的宿舍怎么能做出拌面呢?但从平时对她的观察和了解,又觉得她属于那种聪明能干的女孩,应该自小就学会了做饭。等敲开她宿舍的门,才发现她已在一个小盆子里备好了面粉,旁边是一碗水,另几个小盘子里则是切好的菜,有羊肉、青椒、皮牙子和细细的毛芹。她大概发现我脸上流露出了给她添麻烦的神情,便笑着说不要难为情,就是吃顿饭的事情,即便是她一个人吃,也要这么多程序,多一个人吃也就多拉几根面的事情。

当时的夕光从窗户涌入,让这个下午变得温馨。她那么一说便打消了我的顾虑,而且引得我产生了加入做拌面的冲动,她得知我是第一次做拌面后并未拒绝,反之却耐心教我。她让我先适当往那碗水中加盐,并嘱咐我尝一下水略有咸味即可,千万不能太咸,否则不容易拉开。经她介绍后才知道,加盐是为了面吃起来更加筋道。我把盐水调好后把碗交到她手里,她一边缓缓把盐水加入面粉中,一边用筷子搅拌,将面粉搅拌成了棉絮状。然后,她把面揉成圆球状,盖上一块湿布让其醒一会儿。做完了这些可休息一下,她做拉条子的面不能太硬,不然拉不开,也不可太软,否则煮出的面不精。如果在冬天,最好放在温暖处,等待饧开后才可以揉。

那团面饧了一小时左右后,她便把它反复揉得光滑细匀,在案板上擀成一公分左右厚的面饼,然后用刀切成半公分宽窄的长条,继续盖上湿布饧发了十分钟,然后一根一根拉长。她说这一步叫盘面,不必拉得很细,拉到像成人拇指一般粗细即可,但一定要拉均匀。她边说边在手上抹上油,然后就开始拉了。我以为拉条子就这样要被她拉出来了,但她却适可而止,往盆子底部倒了一些食用油,然后把拉好的面条一圈一圈盘在盆子里,又用手在上面抹上油。我知道这时候用油是为了防止面黏在一起。

她在盆子上盖上盖子,然后开始炒菜。锅里的油烧至八成热时,她把羊肉放进去爆炒了几分钟,铲出放进锅中,然后将油再烧一下,将切好的西红柿、皮牙子、毛芹等放进去翻炒一会儿后,放入盐、味精和豆瓣等调味。我以为这样已经非常好了,但她却觉得菜汁不够,在倒入过了油的羊肉片后,又加进去一些水淀粉。于是,看上去有菜有汁的拌菜出锅了,只待拌入拉条子就可以吃了。此时,盆子里的面已饧发了半个小时,她取出一根,左手持面右手拉制,真正的拉条子便从她手中飞进了沸腾的锅中。我本想也尝试拉几根,但担心打破当时美好的气氛,便悄悄把念头压了下去。

那顿拉条子出锅拌上菜后,我吃得极为惬意,而且总觉得有某种朦朦胧胧说不清楚,但又似乎就在眼前的东西。我想,是因为这顿拌面是她一手做出来的,所以吃起来便多了几分亲切感。这样想着便本能地看了一眼她,当时正好有夕光照在她脸上,使她显得分外妩媚,我便极为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心动了一下。当时我还没有谈过恋爱,对女孩子的感觉始料不及,所以在那一刻既甜蜜又恐慌,等内心稍安宁下来,便赶紧埋下头吃饭。后来我曾对那位女兵幻想过种种可能,但最终因为她考取军校离去而不了了之。至今看来,对于她的最美好的记忆,就是那顿拌面了。

之后便留意起了拌面,很快便发现拌面的味道好不好,最关键的是拌菜。新疆拌面的固定做法是一份面配一份菜,凡是菜皆可做成拌面菜,尤其以时蔬新鲜菜最受欢迎,下锅炒时配上番茄汁或西红柿,等拌面端上桌后将菜和汁一起倒入面盘中,用筷子来回拌数次,菜汁的味道便会浸入面中,等达到菜面合一的效果就可以吃了。

新疆人吃拌面十之八九会把过油肉作为首选的拌菜,这道菜里面的肉是羊肉,菜是青椒和皮牙子,味道及菜式很符合新疆人的性格。过油肉早先是奇台县的一道菜,很受当地人欢迎。县领导想把过油肉打造成品牌,但因为它已成为拌面的最佳配菜,最后便不了了之。我曾发现一些餐厅把过油肉当作一道菜,但不怎么受食客们欢迎,即使偶尔被点上桌也很少有人动一筷子。人们都觉得过油肉已属于拌面,不吃拌面却上一道过油肉,那有什么好吃的?

拌面煮熟捞出后,食客可根据口味喜好过水或不过水,不过水者即是“然窝子”面,吃然窝子需要快速将拌菜拌入面中,若怠慢会使面黏在一起。新疆人将“黏”称之为“然”,黏在一起便说成是然在一起。然窝子面的优点是保持抻面的柔软,吃起来舒适。而过水面的特点是经凉水浸凉后变得筋道、柔滑和细腻,吃起来让口舌富有力度感。过水面的水很重要,有的人直接过自然生水,肠胃不好的人吃了后会有麻烦,正宗的过面水是将水烧开放凉,然后过面便安然无恙。

吃拌面必须用盘子,否则会因为不易搅拌而显得不方便。也有餐厅用碗盛拌面,但必须是那种敞口的大碗,其外观和使用舒适度已与盘子别无二致。我曾见过两位外地人因为用不惯盘子而改用碗吃拌面,显得有些别扭。新疆人吃拌面,从不将盘子端起,因为盘子让人显得粗犷,所以新疆人把盘子放在桌子上吃,显得优雅而又大方。后来我发现盘子之所以是吃拌面的最佳选择,与新疆人的个性有关——盘子敞亮、直接、一目了然,而新疆人的性格也莫不是如此。两种事物间如果有相通的气息,人们就会在自觉或不自觉间将其打通,使之融为一体。很多生命,大概也是这样被孕育的。

新疆至今仍沿袭吃拌面可免费加面的传统,据说此传统最早出于托克逊县,那个地方是去南疆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者大多是开车的司机,为了让他们吃好后有精力跑长途,饭馆老板便为他们免费加面,久而久之便形成新疆独有的传统。我曾在托克逊吃过一次拌面,本来一盘拌面已经足够,但总是觉得来一趟不易,加之此地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发源地,哪怕让肚子撑一点也要体验一下加面。于是便让面馆的小伙计加一份面,小伙计点头后便去了后堂。本以为拉面、下锅和出锅的程序至少需要十分钟,不料一扭头便发现小伙计已经把一份面端了上来。原来面馆早就备好了加面,吃拌面的人只要说一声,他们马上就可以满足你。看来托克逊人很重视自己创造出的光荣,把加面当成传统在传承。

新疆人说,托克逊人的嘴刁得很,他们除了吃托克逊的拌面,对别的地方的拌面一筷子也不动。托克逊人听到那样的议论也不客气,一张嘴说他们托克逊的拌面,便是天下第一的架势。也难怪,托克逊人做拌面用的是坎儿井中的水,其筋道和柔滑是任何地方都无法比的,所以他们便自豪。坎儿井并非常见的眼井,而是吐鲁番盆地中独有的地下水利工程,因其流淌方式奇特和总长度颇为惊人,堪称是中国第二条运河。吐鲁番一带在夏季的气温高,雪水在地表上流淌会被蒸发掉,于是人们在地下挖掘出暗渠让它们流淌,一则可保持水分,二则可有序把水导向可灌溉的地方。巧的是,人们做拌面时用坎儿井的水和面,无论是揉还是拉,都会让面格外柔韧,吃起来更是分外的好。

新疆人如出差或长期在外,最想念的一定是拌面。有人在外地尝试做拌面,因为面粉和水质,做出的拌面不怎么好吃。这其实不难理解,新疆的小麦日照时间长,面质适合做拌面一类的面食,而其他地区的面粉过于绵软,达不到拉条子的效果。新疆人出差回家前与家人通电话时,家人都会问他们晚上吃什么,答之两个字:拌面。有一位朋友因为太过于思念拌面,下飞机后直接打出租车去了一家面馆吃拌面。后来他描述当时的情景,吃完拌面出来,被九点钟还没有落下去的太阳一照,一下子就全身舒服了,遂感觉这才算是真正回到了新疆。

吃拌面多年,亦经历不少趣事。有一战友从西藏阿里下山到叶城,让饭馆老板做三份拌面,老板说如果面不够可以免费加面,不必一次点三份。他说不是加不加面的问题,而是太想吃拌面了,哪怕一份只吃几口也要来三份。于是老板按照他的要求上了辣皮子肉、土豆丝和过油肉,他逐一品尝,面露欣喜之色。

新疆人大多有吃完拌面后喝面汤的习惯,面汤的稀稠取决于煮过拌面的多少,一般情况下都是清淡、略有面色的汤,喝起来颇为爽口。吃完一盘拌面后,慢慢喝一碗面汤,目的是帮助消化。时间长了,便成为吃拌面者必不可少的习惯。虽然喝面汤在如今的大城市已消失,但在农村或家庭中仍多见,尤其是年长者吃完拌面后,再喝一碗面汤,会笑着说,今天的拌面太扎实了,喝一碗面汤把缝缝好好灌一下!他们说话的架势和精神劲头,是新疆人幽默而又认真的样子。

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在饭馆吃完拌面后离去,走到半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抓耳挠腮一想原来忘了喝面汤,于是便转身返回那家饭馆,老板一看见他便说就知道你会回来,面汤在炉子上给你热着哩!那人喝了面汤后再次上路,脚步陡然快了很多。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中国画《嫦娥奔月》,作者任率英。 风露清,月华明,又是一年中秋时。从“中秋夜迎寒”到“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中秋是文化符号,蕴含家国情怀,总能触发人们的无限思绪,并在文...

初到雄安,我几乎被惊艳到了! 整个城市好像隐藏在绿林中,大有城在林中、林在城里之意。这里没有高楼,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流拥挤,没有匆忙与浮躁。它安静、沉稳、内敛、清雅,充满生...

刘星元,一九八七年生,作品见于《十月》《花城》《天涯》《钟山》等,出版有散文集《小城的年轮》《大地契约》《尘与光》,曾获山东文学奖、滇池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 一 养蜂人的故...

门对青山 那年去天姥山,朋友俞氏的家就在山里。那次去还看到了他的老母亲,看了他家周围的山屋,之所以叫"山屋”,那可真是山里的屋。及至走到一户人家,门半掩着,门上过年时贴的对联...

四季中,喜欢秋天——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颇为深刻,或许是一生的。 乡下酷夏总是与“双抢”连接在一起,一边割早稻,一边插晚稻秧,大人累,孩子更累。白天风风火火,到了夜里,躺在屋...

一 从汕头的广场码头到礐石海南岸,横跨榕江,乘船需要15分钟左右,单程票1元钱。 我们搭乘轮渡,赶在日落前过去。 黄昏,在光阴的舞台中像一曲华尔兹。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到杜牧的...

一 有一种缘细若游丝,你往往看不见它。因为它太细微、太轻飘,以至于它展现在你眼前时,你几乎觉察不到它的存在。 这种缘并不珍贵,也不稀罕,人人都有,只是人人都不太在意罢了,而是...

在北戴河一家酒店度假,吹着海风,踏着海浪,看海鸽子在苍茫的大海上翻飞,脑海里跳动着高尔基的“像黑色的闪电”搏击风浪的海燕;院落中的一株核桃树,像龙钟老汉,枝丫匍匐满地,形成...

整整两年了,我离开那个遥远的西北小山村。说是山村,其实并不十分准确。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两千到三千米,村里既...

一 如果定居三代以上,算作土著,那我就比较纯粹。打从我的祖太爷挑担闯关东,我是辽阳地界出生的第四代人,屈指一数,大概二百年。在此我要做个声明——我曾生活在辽阳,是个地道的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