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坐在观光旅游列车上,这与我不喜欢开车一致。若是坐在列车上,一面听身后人讲话,不拘讲什么,又是与好朋友坐在一起,紧紧地挨着,难得讲一些真话,此时列车轰轰的声音便是天然的屏障。好比小孩子知道自己的母亲就在客厅内,可以安心地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即便窗外狂风暴雨,时不时有雷电的紫光闪在玻璃上。我也喜欢看列车启动的那一刻,行人往来的喧嚣归于整齐安静,重逢与离别立刻凸显,悲喜忧欢也如此令人回味。

我自小生活在扬州,照理说,生命中并不缺水。且我又生于1991年,正值那年发洪水的时候,后来听我外祖母回忆那时说:“家里都能看到鱼。”连厨房间的灶台都被淹没了。到处是明晃晃的水光,像是有无数支杨家枪在眼前刺过来刺过去,的确很吓人。我母亲大着肚子躺在木船中,我父亲和大伯扶着船舷一路攀爬到医院。洪水退去,一切回归日常的轨道,水又回到了江河湖泊。

我童年时几乎生活在水边,往哪里走几步都能看到波光闪耀。我外祖母的家依傍小河,每次去上学,外祖父都要撑一条小木船载我过河。冬天河水结冰,我还在漆黑的夜的美梦里,从河岸那里就传来一阵阵捣碎冰的声音。声音在岸边回荡,像一个人受了冻在打哈欠。劈开一条小河路,我祖父的大手已经红彤彤的了,好像并不怕冷,要用血的热来融化这一冰天雪地。他深一篙浅一篙地把我送上岸,一定会大声关照道:“你慢一点!”

第二天,劈开的河路又结上一层冰,我感到格外可惜。外祖父又在那砸冰了,再次劈开一条河路,重复昨日的动作与关照。外祖父丝毫不觉厌烦,极有耐心,好像我的童年时光就该如此缓慢悠长。

一个从小生活在水边的人,现在却坐在这趟去浙江省丽水市的列车上,去看水,去见山。大概是因为水在不同的地方被习俗所养,也染上了不同的味道,虽然它与生命一样古老,老到顽固,老到执拗。与故乡的水相比,别的地方的水好像是另外的水。也许我这样凭空的印象并不准确,可是我倒惊异,为何会有这样不准确的印象?西部雪山上的水,庄严冷峻,与凡夫俗子保持遥远的距离;北方的水是硬的,冬天的壶中结成一层厚厚的水垢包裹一汪清冽,那是最后的柔软;江南的水,天生就有一副好脾气,细腻温柔,所行之处都是油油春绿的痕迹,喜亲近人。

浙江与江苏,都有一个“江”字,都是水养的土地。尤其浙江,温州、永嘉、丽水等地名无一不与水有关。好水,悄无声息地泽被万物,滋养乡民。我不喜欢大江大海,人置身于苍茫广阔的水域中,荒无人烟,立刻会有渺小的绝望之感。我毕业后一直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满眼都是人。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我与一位在房地产公司上班的姑娘合租,两人年龄相仿,又有话题聊;后来我单独出去租房一个人住,第一个晚上,睡在床上聆听着客厅的寂静,不禁怀念起那位姑娘。

中国的山水画,单从视觉上看,画中山水比人要大得多。一座崚峭的高山,山中隐翠微,寺庙的尖角稍微露一点点,指甲盖大,山脚下零星的几点着墨就代表了人。有一首很熟悉的五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诗所适配的山水,恰恰因为人的孤绝之气所带来的超然阔远,而凸显人的伟岸。原来,人在自然天地中,是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

只有中国一直赋予山丰富的精神归属之地的期许。“天下名山半属僧”,走,去山上修行去,因为那里没有庙堂之扰攘,红尘之纷杂。要获得清净,就要远离人不可。山,因为高耸,因为绿植茂盛,更因为交通不便,自然没有什么人,安静充斥每个角落。可惜,我的家乡没有山,我也很少看到山。

列车正在驶向一座山,隧道横穿整座山体,眼前漆黑一片,时间有些长,我开始期盼洞口渐显的明亮。我向来没有去山上修行的志愿,因为我吃不了那样的苦。眼前的漆黑不过短暂,山上的孤寂则太漫长。我一定在第一天就会想念楼底下的嘈杂:汽车声、小区中的喇叭声、麻将声……但我喜欢登山运动。有次在外地受朋友相邀去登山,彼时心意懒散,朋友说:“心情不好,更要运动。”说是去登山,不过是走人工砌成的山道,也达到登山的目的,总之是向上,克服不想动的惰性。我在半途中,看到一个小男孩与他的母亲一起爬山。在遇到阶梯似的小山坡时,这位母亲没有让其走修筑的山道,而是让孩子抓住结实的藤蔓,自己爬上去。孩子爬到中途,往下滑,这位母亲并没有伸手帮助,只是鼓励。孩子似乎受到了一股天赐的力量,紧绷住脸,身手矫健地踏住先前的人所踩出的浅坑,左一下,右一下,爬上去后呼喊母亲也赶快上去。人对于高的景仰,使身心与意志得到锻炼,却不一定是征服,就像人总是把手高高地伸向太阳,让健康的光洗去严寒。郁结在运动中得以舒缓,这真是一件裨益身心的事。

列车驶过隧道,透过窗户看到山周围的水田,偶有农人弯腰屈背在劳作。稀疏幼小的绿苗,均匀整齐,像是那劳作的人的坚忍。听邻座的浙南人讲秧苗半个月前就插下了,而现在我的家乡不过刚割完小麦,恐怕这几天才要放水到田地里。就在昨日,我还看见邻家的宏太太身上背着药水桶,一趟一趟地治地里的草。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布谷鸟的叫声总在清晨。因为农人要起早,所以听得最多,播种的愉悦之心嵌合在这叫声的轻甜里。我的祖母在我起床时,为了让我不赖床,每每在叫完我后,就唱起这八字歌。我那时并不大懂,只朦胧地觉得这调子总使我薄弱的意志得到暂时的鼓舞。割麦我没割过,插禾我做过。看着大人把裤腿撸起来,赤着双腿,站在远处一直弯腰。我觉着好玩,也跟着模仿,所插的禾苗不一会儿全部浮到水面,我母亲只好回头重新补上。等到我再大些时,已经没有机会再去插禾了。我每次回去都是为现实的烦恼所拘束着,没有多余的心思再去想这些,尽管还是站在那片土地上,已与童年的时候距离遥远,与家乡也是。

我又看到远处的一个农人在劳作,穿着黑色衣服,袖口衣襟滚上粗粗的几道花边,我自言自语:“衣服很特别啊。”“那是畲族人在劳作,他们以前住在山上。”邻座的人听到了我的嘀咕,就告诉我那是畲族人。畲族,我知道,起源于广东凤凰山,后来因为战乱压迫,挑着担子沿福建、云南、浙江奔逃,巨大的苦楚曾把他们冲得七零八落。最大的部落人数不过两万多人,就在我即将抵达的浙南。回忆起他们的过往,是他们黑色布料的黑色,凝重、坚硬。“现在他们好了。以前住在没人认领的山腰上,后来得到当地的支持,逐渐住到了平地上。现在大家早是亲密无间的同乡人了。”邻座的人末了一句十分随意,说完便又转过头看窗外,不过刚才畲族农人劳作的图景已经过去。窗外依旧是山,是水。

“您是畲族人吗?”我问。

“是的,我就是畲族人。不过我一直生活在外地。”对方笑容可掬地告诉我,眼里都是满足。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对方满足,我才稍许放心。浙南的山水像是动物温软的舌头,舔舐他们,一点点滋养他们。他们蓬勃地活着,就像幼小的绿苗,总能长成结实的稻谷。

列车即将到站,我收拾好行李,与邻座告别。列车上的时光匆匆,又绵长。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中国画《嫦娥奔月》,作者任率英。 风露清,月华明,又是一年中秋时。从“中秋夜迎寒”到“天涯共此时”,对中国人来说,中秋是文化符号,蕴含家国情怀,总能触发人们的无限思绪,并在文...

初到雄安,我几乎被惊艳到了! 整个城市好像隐藏在绿林中,大有城在林中、林在城里之意。这里没有高楼,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人流拥挤,没有匆忙与浮躁。它安静、沉稳、内敛、清雅,充满生...

刘星元,一九八七年生,作品见于《十月》《花城》《天涯》《钟山》等,出版有散文集《小城的年轮》《大地契约》《尘与光》,曾获山东文学奖、滇池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 一 养蜂人的故...

门对青山 那年去天姥山,朋友俞氏的家就在山里。那次去还看到了他的老母亲,看了他家周围的山屋,之所以叫"山屋”,那可真是山里的屋。及至走到一户人家,门半掩着,门上过年时贴的对联...

四季中,喜欢秋天——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颇为深刻,或许是一生的。 乡下酷夏总是与“双抢”连接在一起,一边割早稻,一边插晚稻秧,大人累,孩子更累。白天风风火火,到了夜里,躺在屋...

一 从汕头的广场码头到礐石海南岸,横跨榕江,乘船需要15分钟左右,单程票1元钱。 我们搭乘轮渡,赶在日落前过去。 黄昏,在光阴的舞台中像一曲华尔兹。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到杜牧的...

一 有一种缘细若游丝,你往往看不见它。因为它太细微、太轻飘,以至于它展现在你眼前时,你几乎觉察不到它的存在。 这种缘并不珍贵,也不稀罕,人人都有,只是人人都不太在意罢了,而是...

在北戴河一家酒店度假,吹着海风,踏着海浪,看海鸽子在苍茫的大海上翻飞,脑海里跳动着高尔基的“像黑色的闪电”搏击风浪的海燕;院落中的一株核桃树,像龙钟老汉,枝丫匍匐满地,形成...

整整两年了,我离开那个遥远的西北小山村。说是山村,其实并不十分准确。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两千到三千米,村里既...

一 如果定居三代以上,算作土著,那我就比较纯粹。打从我的祖太爷挑担闯关东,我是辽阳地界出生的第四代人,屈指一数,大概二百年。在此我要做个声明——我曾生活在辽阳,是个地道的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