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往南行,云南高原的山势日趋平缓,平坝在群山之间一个接一个,云南人俗称“坝子”。有的一眼望不到边,有的像聚宝盆,阡陌纵横,村舍毗邻。坝子上一般都有山上下来的大小溪流,或相拥成河,或汇聚为湖。打眼一望,也颇有些江南水乡的韵致。春天杨柳依依,百花争妍;夏日莲动荷娴,渔舟唱晚;秋时稻田金黄,十里稻香;冬季依然绿意葱茏,阳光灿烂。高原上平地珍贵,小一些的坝子,人们不舍得占用耕地,总把村庄谦卑地建在紧邻坝子的山坡上,年复一年地守望着祖先留下的庄稼地。十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一般都有一座玲珑的县城了。通衢大道穿城而过,新建的高楼对接祥云。高原上云团很低,仿佛随时伸手可摘。有种说法,“石为云根”,那云好像不是天上飘来的,而是山里长出来的。

彩云深处,滇南古城建水,像一个高原上的隐士,数百年来静观身前沧桑演变、人情冷暖。这座南高原坝子上的小城古称“临安府”,至今还保留自明代以降的衙署和文庙。云南是个多民族省份,滇南一带聚居着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这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自不必说。然而在这边徼之地,还有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有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之一——建水文庙,仿佛在五彩斑斓的民族百花园里,留下了庄重而深远的一笔。

对一个中国人而言,文庙是一门功课,就像儒学是一门大学问一样。文庙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殿,是诗书礼乐教化之地,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文化积淀。我相信在过去,从京畿重地到省府州县,人们都可听到从文庙传来的厚重古老的钟声和抑扬顿挫的读书声。

元代以前,云南与中原文化关联较少。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将儒学的种子播撒在西南边陲。中国古代的文庙,庙祠与学校相结合,一庙一学,其布局一般是左庙右学。建水后来把州学和元江府学也设在文庙内,形成一庙三学的壮观格局。黉宫重地,斯文在兹。在祭祀圣人的地方施教育人,天下没有比这更好的读书之地。

文庙起,庙学兴,孔孟之学、诗词歌赋逐渐在建水这片土地上产生影响。我们现在已经难以想象第一批学子的模样,无从知晓他们是不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读起,再读到《大学》《中庸》《孟子》《论语》《诗经》《礼记》……文化要靠时间来积淀,文脉需要一代代人去赓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明代实行屯田政策,入滇屯田戍边的将士在此安家。祖先卸下征衣的地方,就是后辈的家园。当人们认同了这片土地,并为它所滋养时,家就是一个内涵与外延都不断扩充的概念,一个又一个家庭,“此心安处是吾乡”。有意思的是,许多在云南的汉姓人家,说着一口道地的云南话,可若论及祖籍,大多会说自己老家在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据史家考证,柳树湾是当时应天府戍边将士的集散地。他们从那里出发远赴边地,柳树湾就成了他们的共同记忆,成为祖籍的代称。六百多年来对祖籍地的认同坚守,源于他们受同一种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恰如在建水古城,因为有文庙存在,这种文化认同感就显得尤为强烈。

明以后,建水庙学升格为府学。明永乐九年(1411年),临安府设立庙学126年后,边徼之地终于诞生了两个举人,明正统七年(1442年),又考出了第一个进士。数百年苦心经营,诗书教化,临安府人文炽盛。明天启年间的《滇志》记载:建水“士秀而文,崇尚气节,民专稼穑,衣冠礼度与中州埒,号诗书郡”。《临安府志》也不无自信地称:“俗喜尚学,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郡。”明清两朝,临安府共出文进士两百余名。每当云南乡试张榜时,临安籍的学子几乎会占一半,因此又有“临半榜”之美誉。临安府的学子也为家乡赢来“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雅号。我在一篇文献中看到,明、清两代,临安府的作家、诗人人数高居全省前三。那时的临安可以说人杰地灵、群英荟萃,临安文人独步云南文坛。

这一切有赖于建水文庙数百年来的巍然屹立。它是中原文化行得最远的文明驿站。披阅建水地方史料,不能不佩服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对文教之重视,对文庙之呵护。建水文庙历经元、明、清、民国,再延续至今,经受了大小数十次的地震、兵燹、火灾、盗抢等劫难。数百年来,先贤们在兵荒马乱中为存续文脉,建了毁,毁了建。雕琢庙堂圣殿,擘画人文渊薮,前赴后继,凡五十余次。千年文庙,百年大计。前任建庙宇,后任建牌坊;你疏浚了泮池,我修建一座杏坛。文庙里专门辟有名宦祠和乡贤祠,那些颇有政声、清廉勤勉的官员,造福乡梓的本乡士绅,都会被供奉入两祠,以供后人瞻仰。在名宦祠,因倡修、捐修文庙而被视为楷模的官员最多。历代捐资修葺文庙的人中,有知府、同知、知州、通判、知县、士子、绅耆、商人,以及在外做官经商的乡贤、本地的升斗小民。建水人对文化的崇尚和坚守,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可见一斑。文庙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壮大,形成包含殿、堂、阁、亭、祠、池、坊、门、圃、坛、庑等37个建筑的群落,各建筑无不精雕细琢,刻雕藻绘,金碧辉煌,可谓狮蹲象踞,堆琼砌瑶。其文明气象,袅袅书香,几可比肩东鲁弦歌盛地。

盛世修志,建水文庙就是一部矗立在滇南大地上的“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文庙,经过当地政府不断修葺完善,精心保护,其现存规模、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据称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到建水的外地人,看到巍峨清雅、肃穆庄严的建水文庙,便不能不对这片土地肃然起敬。对文化的敬畏总是发自内心深处,人们也总是在灵魂被震慑的一瞬间修正了偏见、短视、误读和漠视。建水文庙是云南人的骄傲,是云南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地的完美体现,向世界展示了边地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建水文庙就像一首宏大叙事的历史长诗,内容丰沛,古音悠扬,情真意切,韵味深长。

(作者:范稳,系云南省作协主席)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没有几天工夫,是走不完福州长乐区二刘村的。虽然我慕名二刘村已久,它距我家乡梅花镇仅七八公里,但是遗憾的是,每次我总是与它擦肩而过。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二刘村的深处,真真...

赵芝,甘肃临潭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华辞赋》《北方文学》《生态文化》《甘肃诗词》《甘肃税务》《格桑花》等刊。 多年以后,我又一次来到兰家山。 兰家山是一座以姓氏命...

“我刚骑车拐过一个路口,然后突然一大片花瓣被风吹落,呼啦啦地飘,被路边的灯光照亮,就像是《情书》里柏原崇在教室看漫画,阳光透过白色窗帘照过来的光,一派柔和,真好看。” “然而...

宋人仕元帖 古人口中的“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用李苦禅的话说,就是“人无人格,画无画格”。再说白一点,就是“字如其人”。人品作品,或者人事,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由古至今就捆...

前几日去浙江桐庐,偶然识得一种草。它外观不起眼,簇生成丛,秆直立,像小号的芦苇。朋友随手掐断一截叶子,放在手里揉搓之后,闻起来很香!我随之模仿,只觉得清冽的气息直冲脑门,还...

一 这方群山,景色如幻。龙甫抬头,帷幕打开,四幕大戏,便在上天安排下,依次上演! 春风轻轻掠过山野,迎春花是最称职的报春使者,但她的性格却是那么婉约,总是羞羞答答,爱在犄角旮...

坐落在颐和园之北、圆明园之西的这所校园,与皇家园林水系相通、气脉相连,得西山浩渺之灵秀,拥郊野旷荡之雄阔,草木蓊郁,古风氤氲,其幽邃淹博的气韵在京城是出了名的。这种得天独厚...

马婷,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见《山花》《雨花》《青年作家》《湖南文学》《散文选刊》等。著有作品集《十亩之间》《静居长安》。曾获“丰子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陕西青年文学奖”等...

暑假开始的一天,没有回乡下去穷居,所以是按平日作息,五点多钟起床,洗脸读书,直到朝阳由东湖那边的山林里升起,照亮窗外簇拥错落的楼宇,将薄薄热力投放到书房里。八点钟出发,开车...

一 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的一天,秋阳高照,富春江波平如镜,桐君山东麓,离水面8至10米处,有一片陡壁悬崖。东麓山脚有个深潭,深不可测,除了打鱼船,很少有人来。 此时,有个中年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