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本地麻雀体态更浑圆更强健的雀鸟,随着阵阵越来越冷的北风,飞到了小镇。冬天就这样,带着无数雀鸟短促细碎的啼啭,来到了小镇。雀鸟密密麻麻地落在镇子北边的桉树林里,桉树林的边缘有新栽的小尤加利桉树,差不多有大人那么高。夜里,孩子们拿着的手电筒突然打开,藏在绿叶里的雀鸟,被亮光晃得一动不动的,伸手就能捉到。孩子们跟着大人,把这些雀鸟叫作“北风仔”。

坡地之间的低洼处,那些连成一片、虽平整却不规则的待耕稻田,到了冬天则长着低矮的田艾。母亲下地摘田艾,艾草揉进番薯粉,做成饼,黏而香。母亲的身影融入斑斑驳驳、模模糊糊的灰绿色艾草里,成群结队的雀鸟像一团团影子,在她身边飞起、落下,寻觅着秋收遗落的谷粒。稻田表面干燥,脚踩上去,有的地方却会冒出冰冷的积水。

坡地和水田之间,有一些沙质番薯地。绝大多数的番薯在秋天时已被挖走,老薯藤老薯叶也一点不剩地被捆走作为猪的口粮。冬天没有雨水,天又冷,沙田里几乎寸草不生,极少残留的番薯,窜出白中带紫的嫩芽。孩子们歪歪扭扭地挎着草编袋子,吃力地抬起长把锄头,顺着嫩芽往下挖,偶尔能翻出番薯。孩子们光着的小脚板,都冻得红肿了。冬天阴沉的天空,总像要下雨。沙田泛着灰白,捡番薯的孩子,三三两两的,晃着矮小的身子。这个几乎没有明暗反差的灰调画面,像那个年代显像不充分的黑白照片。番薯芽有时还捉弄孩子们,耗尽气力挖出来的,却不是番薯,只是一条粗大的根须。

冬天的小镇,是农闲时节,加上寒冷,慵懒闲散。雷州半岛的冬天,没有寒流来袭时,是温暖的。大寒流来时,一夜间池塘里便会漂浮着翻着白肚皮的鱼。猫整天蜷缩在灶台边,到了夜里,干脆钻到灶膛里,那里有任何时候都不会冰凉的灰烬。冬天有的是时间,人们从容地办着一些大事。娶媳妇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关联着一个家庭的兴衰。哪家的老人死不瞑目,人们总是不由分说地归结于这家人香火不旺。人们为娶媳妇做了许多热热闹闹的铺陈,表达尽可能多的诚意。比如盖新房,从动土到升梁再到入火,早早就请善解人意的风水先生算好吉日。每个节点,长龙爆竹都噼噼啪啪地响个够,好让人们知道这是谁家的喜事。婚宴的头天,开始准备菜肴。夜深人静时,小镇先是被带着节奏的剁萝卜响声吵烦,然后又被它催眠入睡——要的就是这份热闹。对于好事连连的家庭,这是锦上添花;对于默默无闻的家庭,这是一种难得的露脸;对于流年不利的家庭,这是一种宣泄,借此冲冲晦气。菜做得怎么样不要紧,重要的是剁出欢快和气场。当然,萝卜做菜,寓意不一般。雷州方言属于闽南话,人们把萝卜叫作菜头,菜头就是彩头。

那时人们参加婚宴,只有亲戚之间需要送红包。也不把钱塞进红包,都是私底下给,朴实而真诚。左邻右舍不用送,这与那时手头紧有关,也与多年提倡的移风易俗有关。参加婚宴,当然不能空着手去,大家抱着被套、床单、毛巾、脸盆来了。最常见的,是好些人凑一起送个暖水瓶,喜庆又暖心。卖暖水瓶的日杂店里,有个老先生,老花镜整天落在鼻尖上,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也知晓书写格式,分得清错综复杂的辈分称呼、亲属排序等等——这是容不得含糊的。不管是不是在他们店里买的暖水瓶,他都一丝不苟地写,不收笔墨费。字写在握把倒水时碰不到的位置上,他用的是一种有黏性的墨汁,字迹将干未干时洒一层金粉,柔软的排笔一扫,小字顷刻间金光闪闪。暖水瓶似乎专门为婚庆设计的,大红底色,有鸳鸯、蝴蝶、百合花、胖胖的乐呵呵的大头娃娃等,中看,贴切。

冬天里的春节,是小镇饱满的日子。大年初一一早,家家户户门口辞旧迎新的对联,映红了老人孩子的笑脸。院门边,午夜燃放的鞭炮留下了一地新鲜的碎屑,像绛红的碎花瓣。守岁睡得很晚的孩子,早早就穿着新衣裳,在街头巷尾,吵吵嚷嚷,蹦蹦跳跳。小镇里,骤然多了许多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外出读书、参军和工作的人,回来了。小镇是块大磁铁,像吸细小铁屑那样,吸回了那些在小镇长大、平时在外头的游子。不但他们回来了,他们漂亮大方的媳妇和可爱的孩子,甚至是儿媳妇、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都回来了。门楼前拍个全家福,以前站一排就可以,后来要站成两排,再后来要站成三排。这个时候,母亲总喜欢一个一个地点着人头,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把自己点漏了,满心喜悦地说自己真的老糊涂了,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落下了泪。母亲对孙子重孙子辈说,你爷爷太爷爷几十年前一个人来到镇子,如今大大小小十几口人了。这些日子,小镇所有的窗户透出白炽灯和煤油灯的斑斑点点的橘黄亮色,到了深夜不肯熄灭。早些年间,回一趟家并非易事。到北京工作的头一年,回家没买到火车票,上了车补的站票。人贴着人,蹲的地方都没有。从北京到广州,在火车上站了一个白天,两个黑夜,四十年前,这已经是最快的车次了。想到几年后,就有可能在北京坐着高铁,从北到南穿越大半个中国直接回家,我们这代人的一生在一趟回乡的列车上,反差着如此强烈的生活场景,仿佛梦幻。那时,火车到了广州,还要坐上一天的长途客车才能到家,遇到风雨,加上许多渡口的阻隔,途中还要再住一宿。路途遥远,想家更心切,途中常想到一些母倚柴门盼儿归的文字,情感一路发酵,一路膨胀,时间便过得好慢好慢。父母亲收到从北京的邮局拍回的电报,只知道我什么时候从北京启程,隔两个或三个黑夜到家。第二个黑夜过去了,天刚亮,母亲就在巷口望着镇子大街北边的尽头,那里有市四号线公共客车的终点站。

回家过年的人们,过了初五纷纷离开家,赶回学校、部队和工作单位。回家时,不管路途多遥远,都满怀期待,离家时却让人没了情绪,没着没落。那不是一句怅然若失可以描述得了的。四号线公共客车的终点站,好些天都站着一群一群离家的人、送行的人。车开前,人们还有说有笑,也有忽然间不知说些什么,相互看一眼,又不约而同地躲开对方的眼光,不想看到彼此眼眸里的不舍和牵挂的人。车一开,车上车下的人顿时没了笑容。有人拍打着已经开动的客车,说,别想家,别想家。这时视线忽然模糊起来,亲人熟悉的气息好像就要从指缝间跑掉。越来越老的父亲,落在人群后面看不见了。透过后车窗,小镇退回去,消失在远处。在巷口,或在巷口和车站之间的某个地方,已经驼背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她一直远远地盯着客车,不到车站,是因为承受不了又是一年的分离。

这条公路,擦过小镇,通向南北。离小镇几公里远的南北两边,各有一个渡口。渡口的海水平时很清澈,很深。春节后离家远行的人,正好停下来,再踏一下故乡的土地,回望一眼故乡的风物。一次,我在寒风细雨中乘最后一班公共客车离开小镇,到了渡口,却发现渡船停摆了,原因是海潮倒灌,浑浊的海水涨得太高了,渡船靠不上来。看着天色慢慢暗下来,岸边的红树林只露出孤零零的树梢,好像无助的溺水者。这是再回到父母亲身边多待一个夜晚的理由,很想回去,却又不敢回去,不仅仅因为车票不好更改,更因为父母亲已经千叮咛万嘱托了,伤心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不想让他们再伤心一次。水位降低一些,渡船还是开了,本来很窄的渡口一下子就过去了。过了这个渡口,一下子就离家远了;回家时,到了这个渡口,就到家了。这个渡口像情感的摆渡,让人有个停顿、迟滞、和缓,有个颇有仪式感的情绪整理。这时心里会泛起一两句让人动情的诗词,让人想象着即将重逢的情景。后来,渡口架起了一座拱形的钢筋水泥桥,再后来又建起了一座平直宽大的桥梁。有了桥,不知不觉就回到了家,不知不觉又离开了家。

以前在渡口等船时,总是打开撑得鼓鼓的提兜,看看母亲装进来的东西。母亲知道我嫌麻烦不喜欢多带东西,我临行前的夜里,她总是再检查一次,把我拿出去的,又不由分说塞回来。母亲眼角的泪花,被煤油灯照亮,一眼就能看到。凡是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母亲都让带上,甚至里面还有不易保存的咸菜塘鱼。

咸菜塘鱼让我想起小镇的冬天里最热闹的场面。镇西南边有个大家叫作小湖的水库,冬季时水位最低,是排水捉鱼的时节。水闸全开,还有一半的水排不出去。那时没有电机水泵,人们就用麻绳系在小水桶两侧的提把上,麻绳两端站着镇子里那些最健壮的男人。水桶悠到水里舀满水,两边用力一拉,舀满水的水桶荡得高高的,靠着手腕精巧的抖动,水桶里的水倒入临时垒起的小堤之外,顺着水闸口哗啦啦地流走了。十几个水桶同时荡起来,那些健壮的后生在冬天里光着膀子,“嗨哟嗨哟”,一片火星四溅的号子声。水库里的水位越来越低,水桶边的绳子越放越长,舀水的后生越来越吃劲,到了最后,成了镇子里大力士们的大比武。那些渔民后生,胳膊粗得像拧紧的大麻绳,也跃跃欲试,可惜这是农业大队的事情,跟他们没关系。岸上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快要起鱼时已是水泄不通。一些姑娘结伴而来,她们的目光会分别落在某个荡水的后生身上,不由自主地绷直脚跟使劲。太阳西斜时,池塘见底,黝黑的池塘底铺满了厚厚的鳞光闪烁的大鱼,鱼尾有力的扑打声连成一片。鱼儿捡完后,过些天,人们铲起晒干的塘泥,挑到坡上——这是难得的农家肥。母亲用攒了一年的花生油,把分得的塘鱼煎成微焦的金黄色,放上卷心芥菜腌制的咸菜、颗粒分明的黑豆豉,煮熟,晾成半干,等着我回家。这是小镇冬天的美味。母亲做的塘鱼,浓郁的鱼脂香气四溢,没有一丁点的土腥味。那年好不容易过了涨潮的渡口,在回北京路上的两三天里,饭点时吃一些母亲做的咸菜塘鱼,便觉得似乎还在家里,身边还有母亲的絮絮叨叨。

小镇的冬天是聚聚散散、悲欢离合的季节。父母亲的离去,才觉得这种聚聚散散不叫悲欢离合——如果这也算悲欢离合,那是让人脸上挂满幸福泪花还有期待的悲欢离合。母亲离开时,才懂得什么是悲欢离合。母亲快走前,意识还清醒时,执意提前躺在厅间里。后来昏迷中的她,缓缓地呼吸着,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接着有一段急促的喘气,胸口急剧起伏,让人不由自主地也跟着急促喘气,然后是一段很和缓的呼吸,一次比一次间隔更长更安静。母亲呼出的最后一口气,看不见,听不到,但感觉得到。它轻轻盈盈、绵绵柔柔的,却像针头般锐利地滑过心头。以前母亲也病危过,只有这次她叫我回去。回来后见她不像很快就要走的样子,过了几天,我便抱着母亲的手说,那边工作很忙,就请了几天假,我在考虑明天是不是回单位一趟。看母亲很是不舍,又跟她说走不走再说吧,现在的直飞航班,三个多小时就到家,即使走,随时都还能飞回来。母亲点点头,露出那熟悉的温暖微笑。然而,母亲当天夜里就昏迷不醒,第二天早上就走了。走的时候,母亲的手贴在我心口上,想来母亲是不想让我再来回地跑一趟了。如果不说我要走,也许母亲还有些时间。之前悄悄跟母亲讲过,如果再做一次选择,我不会跑到离她那么远的北方工作。我想,弥留之际,母亲一定会想起这些话。我被自己讲过的话深深地扎痛了,我无法面对此时跟我贴得如此之近的老母亲。

悲痛的深处,有沉重的无法抹去的缺憾和愧疚。那些日子曾有许多许多,却已无法重来;那些应该做的事情还有许多许多,却已无法弥补。

之后的几年,不能在清明节回来看黄土下的父母亲,便会在冬天时回来。因为跟春节假期相比,清明节假期太短了。这时在心里安慰一下自己,这样的白发游子,何止我一个?只是,小镇好像仅有冬天一个季节了。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在贵州,是没有“大花溪,小花溪”这个说法的,花溪就是花溪,没什么大小之分。 难道还有中花溪?一个贵州人反问我。 我承认,是这么回事。但是大花溪、小花溪,甚至还有中花溪,是我心...

第一次走进东莞市文联,是在2009年的夏天。 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年迎来了东莞的文坛盛事,第二届东莞荷花文学奖揭晓,其中的获奖作品有王十月的《国家订单》和郑小琼的《铁·印刷厂...

唯有冰,才能镇住夏天。 现在的夏天,是越来越热了,热成了狗。我们家的狗,一到夏天,就喜欢趴在下沉式卫生间的地砖上,舌头伸得比夏天还漫长。这个卫生间,比客厅下沉了七步台阶,有七...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已出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

一千匹山犬 狼知道自己叫狼。 一匹狼跟着老牧人走了很久。它不一定饿,只不过是一匹孤独的狼,想跟着人类走一走。空荡荡的山谷,草木茂盛,细瘦的山道上一人一狼,不紧不慢走着,走进光...

那天早起,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老林的女儿。她十分悲伤,说父亲走了,临终叮嘱她一定通知到我,希望我去送他最后一程。 我一怔,一个身影立马从脑海中浮现:身量不高,穿一身深色中山装...

半年多没出远门了,忽然接到甘肃作协滕飞的电话,说有一个去甘南采风的任务,搅动了心里的涟漪。此前,读到过相关报道,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我们向着小康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西藏拉...

忻州古称“秀容”,在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长城,西隔黄河与陕西和内蒙古相望,东临太行山。所谓“秀容”,如果只从字面理解,秀丽的容颜,像是形容一个少女。有句话,文如其人,其实地名...

书画家邢大牛第一次走进中门辛村,就被“南塘落雁”的悠久传说吸引了。 沿着蛇曲形的河道,一群扛着锄头、背着锅灶的农民携家带口,艰难跋涉,直到被前方波光潋滟的水塘点亮了眼睛。水塘...

打开中国地图,我通常会去找寻祖国大西北的一条有道明显转弯的河流,以此来对我的一座故城定位。这河是洮河,从青藏高原倾泻而下,先是向东流,再转而向北,奔涌670多千米后,在刘家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