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偶然间看到一幅郑板桥的字,甚是喜欢。六分半书,乱石铺街,有时又像在画兰画竹。“郎若闲时来吃茶”,这一句有趣,我想若能借来做书名可太好了。

发给编辑业雨兄。业雨兄后来把这个书名讲与几位同事听,却都觉得做书名似乎不太合适。理由是,现在的读者,都喜欢有所谓情绪价值的书名。那么好吧,还是用了我最开始提交的一个书名,一句家常话,《不如吃茶看花》。

书出来了,我自己吃茶时翻翻,竟一翻而放不下。

我吃茶是从三年前开始。那时居于家中,一时百无聊赖,遂吃起茶来。在那之前,我对吃茶这件事一直没有特别的执念。朋友送的茶,各种各样的茶,或是去茶馆谈事,吃而不求甚解。上海朋友梁慧,是我见过吃茶最认真的人,她教我一个办法,是在茶叶的包装纸袋上,随手记录品饮的感受:什么时候的茶,什么时候饮的,怎么个冲泡法,有没有花香,有没有豆香,有没有涩感,回甘是不是明显,诸如此类。记录之后,就记住了这茶汤的味道,过三个月,过半年一年,又喝一次,与上次喝茶再做一个对比,再记录在案。如是者三,吃茶功力将大增。

我后来暗暗赞叹,世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

这吃茶,与读书是一样的道理,以前有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书时,也喜欢随手拿一支笔,在纸页上涂涂画画,圈圈点点,记几句感受。没想到吃茶也要做笔记。大多数的人,吃茶也好,读书也好,观影也好,看展也好,也就是走个过场,热闹看过了,茶也吃过了,只是并未往心里去。这就像坐在别人的车上旅行,开车的人会记得路,坐车的人是游离的状态,眼前景象纷纷过,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时并不怎么关心。

《不如吃茶看花》这本书,还真是三年来的吃茶记录。只是,我的吃茶与梁慧的吃茶不同,我吃茶时玩心重,意往往不在茶,而在别的事情上。收到什么书,见了什么人,看了什么花,花开有几朵。这两天偶然翻到一个短视频,北师大教授张柠说,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它是数学、科学、伦理道德、哲学都不能够替代的东西。譬如大家一起,从学校的北门走到南门,第一个到的是谁呢?数学系的人,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于是他直直走过去,没想到中间是个湖,就掉到湖里去了。所以,第一个到达的,是经济学系,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最后,大家都到了,清点人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一查,文学系的人。原来他在花园里流连忘返。对于一个文学系的人,花在开着,水在流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多么美好,流连或是迷路,就是文学的意义。

这段话,听来很有意思。相比起来,吃茶也类似于文学。因为吃茶绝不是为解渴,也绝不是为饱腹,而可能只是为了一点儿日常的消遣。在吃茶的时候,遇到了沿途的花开,听到了枝头的鸟鸣,这就是吃茶的意义。

三年吃茶的结果,是我如今,在行李箱里常备着一套旅行茶具。走到哪里,茶具就带到哪里。最近在四川的绵阳出差,参加一个文学的活动,与诸友高谈阔论之余,也静静地吃一点茶。想到新出的这本书中,居然随手记录了许多生活的琐碎,这琐碎背面,又藏进了许多的悲喜。表面上云淡风轻,绝不只是闲云野鹤,其实在一盏茶汤里,映照了壮阔的波澜。这样想来,我吃茶的记录,与梁慧在纸袋上的吃茶记录,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吃茶也好,读书也好,其实都是审美活动,是一条自我建设的道路。一个人,对美注视得久了,他也就会渐渐照见自己,从而有可能,去完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前不久,与吉敏、草白、朝涛等友人聚于温州瓯海,走了几个村庄。后来,在一个叫山根的村庄走累了,进到一个院子里吃茶。这是在温瑞塘河之畔,小村背靠一座山,村前一条河,依山又傍水,青砖院落里茶香袅袅。我们在屋檐下坐下来,把一壶茶煮了又煮,直到天色暗下来,直到昏黄的灯盏一粒一粒亮起。

对于时间的消耗,是最大的奢侈。用它来做什么?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要知道,人生并不是一条直线,或是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而是流连忘返,是吃茶看花,是忘何所来,亦忘何所归,一边遇见一边丢弃,走在一条布满欢喜的路上。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夏风 送别四月的尾音,和春天刚刚分手,那初夏的风儿,踏着季节的山歌,带着驿动的心,带着初夏的讯息,吹来了万般柔情,让杨柳摇曳着夏的缠绵,让花儿绽放着夏的妩媚,让我们随着那燃起...

在崇尚道德文化修养的今天,人们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对母亲的祝愿与赞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生命中就倾注了无私的爱,这种爱...

写我自己 作者:韩攀科 夜已深,而我还在这里,回想着当初的那个自己,有些事情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过去了不再叹息,而有些事情,过去了,永远就成了回忆。 我喜欢音乐,在我很小的时候...

瞧这人生光景 夕阳的余晖,轻柔如梦,宛如霞丝,掩映着高楼、绿树、花草,心如这美丽的黄昏,凝视着,沉思着,老一辈的人生光景。 晚景生活,老来乐 我轻轻地走进安居楼前,一棵高大的垂...

雨是天空中飞舞的精灵,是大地上流动的血脉。舞动的雨变成溪流,汇成江海,滋润着干涸的大地,哺育着万物生灵。雨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在大地上精心刻写着优美的诗行;雨像一位技艺精...

我是喜欢你,但已是曾经 从那次公寓门口的离别开始,我想,我以后我再也不会再胡乱的打电话给你了,我想我们就这样了吧,离别了。 就这样,以后再也不用每天发短信虚寒问暖了。 就这样,...

夜晚,天渐渐的暗了下来,宝石蓝的天空中,没繁星的点缀,有的仅仅只是一轮暗淡的月亮。 坐地观月……不是为了浪漫,也不是为了赏月,只是有种莫名的情绪,从心头到心底,就像这轮被层层...

整理衣物才发现,衣柜里那些杂七杂八的春装,还没来得及展示,又要被藏起了。浅浅的失落划过眉心,是这个春天太匆忙了?可是,我镜头前的花枝嫣然和眉间的新绿,又如何能忽略? 仿佛就在...

李达伟,白族,1986年生,现居大理。中国作协会员。大益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暗世界》《大河》和《记忆宫殿》等。曾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

几次到淮安,都没有在意还有这么个所在。淮安值得看的地方太多,朋友也没有推荐到这里走一走,直到这次快离开的时候,有谁说了一句,说刘鹗的故居也在这里。就提议去看看,其他人也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