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僧人迥波云游至靖安境内云阳山,登顶远眺,只见重峦叠嶂,天地间云霭缭绕无尽头,宛若身临仙境,不由留下四个遒劲大字“白云深处”,这便是传世久矣的云阳山摩崖石刻。可是白云深处是什么呢?这显然不乏禅意,引人遐想。

车尔尼雪夫斯基给“美”下的定义“美是生活”。那么“白云深处”蕴藏的大自然审美,依然属于广义的人类生活,于是引申出“白云深处是生活”的语境,引人信步走进时光深处,切身感受地处赣西北的靖安小城的前世今生。

发现感古亭

岁在癸卯。九岭森林温泉度假村。晨风拂面,沿山坡石阶小径独自走过竹林,有醒目标牌提示:“蛇虫出没频繁,请勿夜间上山。”看来此处并非人造景观。前行又见“严禁挖笋,违者罚款”的标牌,彻底坐实野生环境的真实,毕竟塑料竹林挖不出鲜笋的。

野生环境引发警觉,好在天光大亮蛇虫回避,大胆攀援步入林间深处,远端高处有亭翼然临于坡上,继续攀援三十余级石阶,奔到亭前。这是后来营造的仿古建筑,却不乏汉风。左右两尊绛紫色亭柱镌刻楹联:“泽被乡人崇太史,亭名感古话东吴。”

竟然是纪念三国东吴名将太史慈的“感古亭”。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小人书,往往记住主要人物,曹操、袁绍、刘备、诸葛亮、关羽、赵云、孙权、周瑜……我却还能记住太史慈的名字,至今未忘。《三国演义》里孙策武艺超群,人称小霸王。他在神庭与太史慈交战,可谓惊心动魄。孙策夺得对方后肩手戟;太史慈则揪住孙策长枪,抢到对方头盔,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两人滚鞍落地,弃马再战五十余回合,搏杀得衣衫成了粉片,还是胜负难分,双方人马赶到鏖战方得休止,耿耿于怀各自撤回营地。当然,后来太史慈归顺东吴了。

《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原先以为太史慈是小说虚构人物。然而这座感古亭纪念真实历史人物,给我上了堂《三国志》专业课。

感古亭前有碑文叙事:“太史慈,字子义,东汉青州人。孙策曾命其任建昌都尉,管领海昏、建昌、西安、新吴等县,平定刘磐骚扰,靖安百姓亦受其惠,遂建殿立像祀之,以祈福祉……”

据史料记载,此地曾有纪念太史慈的感古殿,年代久远废墟不存,当地百姓遂营建这座感古亭,由此可鉴靖安地方民风淳朴,举凡先贤功德,后人感恩不忘。

一座掩映林间的感古亭,诚然不是“网红”打卡地,却令人温故而知新。

想象方言岛

我所闻知的“方言岛”城市,一曰天津,二曰杭州。天津方言跟周边毫不搭界,缘为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天津建卫,朱家军队从家乡带来皖北口音,历久演化成为天津方言,“天津话”从远方飞落此地,与周边方言差异极大,因此被称为“方言岛”。

杭州的“方言岛”现象则因宋朝南渡,大量南宋官员及家眷带来中原方言乃至“汴梁官话”,逐渐演化而成“杭州话”,同样与周边地区存有差异,只是不像天津话与四周口音那样差异巨大。

中国汉语第一人称“我”,不同地域不同方言的发音各不相同。然而,“我”的发音具有明显的凝固性,即使族群从祖居地方迁徙异域他乡,诸多语句的发音都会发生变异,唯有“我”的读音不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人类语言“第一人称”的特殊之处。外部环境难以改变“我”。

靖安方言第一人称“我”的发音为“e”,这个“e”跟周边地区的“我”发音均不相同,显得非常特别。这并未引起特别关注,然而有靖安文人游历陕西诸地,意外发现靖安方言“我”发音跟西安周边地区相似甚至相同,由此产生初步推断:这个不易改变的第一人称“e”,似乎暗示靖安方言可能来自陕西方面。

靖安地处“吴头楚尾”,曾有东周古墓出土文物改写华夏纺织织造史,可见人文厚重,历史悠久。假设这个第一人称“e”的发音果然源自陕西,那么靖安也是个“方言岛” ,这足以引发“我们从哪里来”的追问与思考。

关于小小“方言岛”的揣测,很有意趣也很有意义,看来靖安方言颇有来历——似乎也是从遥远地方飞落此地的。

邂逅况青天

明代汤显祖曾在浙江余姚为官,这位戏曲大家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带回家乡,有传世之作“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最为有名。有言道“南昆北弋”。几经演化昆山腔即昆腔成为后来的昆曲。

近年昆曲《牡丹亭》依旧热演。我在南开大学迎水校区礼堂看过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为上中下三段,全戏分三天上演。由于戏票难求我只看过中段。

小时候接触昆曲,那是拍成电影的《十五贯》,这出戏以昏官错判两桩死刑案为悬念,吸引着观众紧张心理,最终冤案得以平反,而且以两桩婚姻喜剧结束。小孩子听不懂昆曲戏文,却对剧中丑角娄阿鼠的表演印象深刻,当然主要人物是苏州知府况钟,机智断案,细致入微,执法公正,为官清廉,挽救了熊友蕙、侯三姑、熊友兰、苏戍娟四个年轻人的性命。因此牢牢记住况钟的艺术形象。

以为况钟是昆曲虚构的艺术形象。这当然出自少年的无知。此番访问靖安得知这里乃是况钟的故乡。少年时代记忆倏然唤醒,参观靖安县况钟纪念馆,走近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清官况钟。

况钟,字伯律,号龙冈,生于明洪武十六年,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时二十三岁由靖安县令聘为礼曹吏员,任满九年,经吏部考绩授正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九年后擢升正四品仪制司郎中,宣德五年特授苏州知府,定正三品俸。他为官清正廉明,刚直不阿,除暴安良,整饬吏治,平反冤狱,减赋均徭,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兴办儒学,选拔人才等善政,治苏十三年,政绩卓著,深受士民爱戴。正统七年卒于任上,享年六十,诰赠正议大夫资治卿。

“清正廉明,刚直不阿,除暴安良,整饬吏治,平反冤狱,减赋均徭……”清官况钟的真实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续余冬录》记载这样的故事:况钟二十岁时见到县令,对方要考考他的才学,手捋长髯持扇乘凉,缓缓吟出上联,“一扇千须动”,况钟脱口答道“三梳万发齐”。县令大为惊讶,随即聘况钟到县衙补礼曹缺。

靖安有民间传说“梳”与“苏”谐音,这是日后况钟三任苏州知府的谶言。其实,明初为补朝廷用人不足的紧缺,对人事制度作了改革,史称“三途并用”,所谓“三途”即进士、科贡和吏员,“三途并用”即不论出身贵贱,科贡和吏员均可同进士一样仕途发展,这便拓宽朝廷选拔官员的范围。况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获得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

况钟在苏州为官获得百姓赞誉,“能生能杀道兼有,西门豹后况太守”,民间遂有“况青天”之名。苏州市道前街西美巷,至今保有“况公祠”,这原是况钟读书会客的地方,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苏州城隍庙、沧浪亭、文庙均奉有“况公像”。可见深得民心。

明李贽《续藏书》卷二十七《况钟传》赞曰,“钟刚果敏达,不畏疆御,尝上奏,与巡按御史争相见仪,弗惮然,度量廓如也。兴学礼士,苏人至今诵之,以为廉洁之操,一尘不滓,操履之介,千夫莫回云。”

历史学家吴晗所著《况钟与周忱》称:“况钟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僚,被人民表扬为青天,是很不容易的事,在历史上应当是被肯定的,值得纪念的,在某些方面,还是今天值得学习的人物。”

苏赣两地皆有《况钟的故事》《太守况青天》《清官况钟》《大明清官》多种传记出版。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成电影的昆曲《十五贯》影响最大,使得古代清官况钟的艺术形象在新中国流传开来。这在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认识包家祠

靖安县璪都镇港背村,镇名和村名很有特色。镇名“璪”可能是个通假字,村名“港背”竟然引发归隐山林的联想,缘为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吧,一路行走便感觉被绿色包裹着,空气清新。

港背村依山傍水,古树成群,绿水环绕,白云不远,青山映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生态环境优美。村头有潦河竹筏漂流体验,游人顺流而下宛若置身世外桃源。

港背村还有明清建筑“尚党第”,也是不容错过的景观。“尚党”亦为“上党”,即今山西省长治市。先人分封“尚党县”,这是纪念。

古香古色的“尚党第”建筑,迎面高悬镌刻“包家”二字的横匾,这正是包家祠了。起初并未留意,得知这是包氏后人为纪念得姓始祖申包胥所建,瞬间感觉踏进“白云深处”了。关于申包胥的故事,民间多有耳闻。

春秋楚平王昏庸无道,残杀伍子胥父兄意欲灭门。伍子胥闻讯前往吴国,路遇同窗好友申包胥。伍子胥发誓灭亡楚国。申包胥则声言复兴楚国。之后,伍子胥长街吹箫求见吴王,终于借兵灭楚鞭尸平王。申包胥咸阳跪哭秦庭陈情复楚。就这样,昔日同窗好友各自承担历史使命,共同演绎灭楚与兴楚的春秋大戏。

以前知道历史人物申包胥,却不知他是包姓始祖。港背村的包家祠,供奉始自申包胥的包氏列祖画像,从一世祖世舆公到二世祖朝栋公到三世祖惠庆公……随时光延展到宋代名臣包拯。包公是神州大地无人不晓的历史人物,也是包氏宗族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形象在京剧《铡美案》《赤桑镇》以及评剧《包公三勘蝴蝶梦》得以广泛传播。

包家祠供奉列祖列宗,这条脉络将春秋时期的申包胥到北宋“青天大老爷”包公链接起来,给天下包姓增光添彩。同时包家祠展示着华夏宗族谱系的文化传承和凝聚力,经久不衰。

如今港背村里包姓后代,不负先祖荣光,紧跟时代步伐,有包氏四十三代孙小包,这是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他前些年远赴越南和缅甸打拼,淘得人生第一桶金,毅然返乡创业,凭借靖安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的优势,承包山林养殖,兴办旅游民宿,开发养老服务业,闯出乡村振兴新天地。今天的包姓子孙们沿着先祖足迹,展现青春风采,再创宗族辉煌。新时代的包氏故事正在精彩上演。新时代的靖安生活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前世和今生;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历史和现实;小地方有小地方的愿景和未来,这就是白云深处的“深度”,这就是生活在白云深处的靖安。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没有几天工夫,是走不完福州长乐区二刘村的。虽然我慕名二刘村已久,它距我家乡梅花镇仅七八公里,但是遗憾的是,每次我总是与它擦肩而过。这一次,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二刘村的深处,真真...

赵芝,甘肃临潭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华辞赋》《北方文学》《生态文化》《甘肃诗词》《甘肃税务》《格桑花》等刊。 多年以后,我又一次来到兰家山。 兰家山是一座以姓氏命...

“我刚骑车拐过一个路口,然后突然一大片花瓣被风吹落,呼啦啦地飘,被路边的灯光照亮,就像是《情书》里柏原崇在教室看漫画,阳光透过白色窗帘照过来的光,一派柔和,真好看。” “然而...

宋人仕元帖 古人口中的“苟非其人,虽工不贵”,用李苦禅的话说,就是“人无人格,画无画格”。再说白一点,就是“字如其人”。人品作品,或者人事,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由古至今就捆...

前几日去浙江桐庐,偶然识得一种草。它外观不起眼,簇生成丛,秆直立,像小号的芦苇。朋友随手掐断一截叶子,放在手里揉搓之后,闻起来很香!我随之模仿,只觉得清冽的气息直冲脑门,还...

一 这方群山,景色如幻。龙甫抬头,帷幕打开,四幕大戏,便在上天安排下,依次上演! 春风轻轻掠过山野,迎春花是最称职的报春使者,但她的性格却是那么婉约,总是羞羞答答,爱在犄角旮...

坐落在颐和园之北、圆明园之西的这所校园,与皇家园林水系相通、气脉相连,得西山浩渺之灵秀,拥郊野旷荡之雄阔,草木蓊郁,古风氤氲,其幽邃淹博的气韵在京城是出了名的。这种得天独厚...

马婷,中国作协会员,作品见《山花》《雨花》《青年作家》《湖南文学》《散文选刊》等。著有作品集《十亩之间》《静居长安》。曾获“丰子恺散文奖”“冰心散文奖”“陕西青年文学奖”等...

暑假开始的一天,没有回乡下去穷居,所以是按平日作息,五点多钟起床,洗脸读书,直到朝阳由东湖那边的山林里升起,照亮窗外簇拥错落的楼宇,将薄薄热力投放到书房里。八点钟出发,开车...

一 咸丰二年(1852年)九月的一天,秋阳高照,富春江波平如镜,桐君山东麓,离水面8至10米处,有一片陡壁悬崖。东麓山脚有个深潭,深不可测,除了打鱼船,很少有人来。 此时,有个中年人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