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是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的。

最先看的是“小人书”,现在能记得书名的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和《一个秘密的地方》。前二个名气大,记住不难,后一个就有点故事了。

那年我9岁,拥有的几本小人书,也是自己挖药挣钱换来的。

《一个秘密的地方》9分钱,我在县城书店买来后拿在手中,在大街上边走边看,正看的如迷,不觉间,被身后窜出的身穿草绿色军装、骑自行车的小青年抢走了。望着小青年远去的背影,我除了愤怒也只有无奈。

我知道自己还有8分钱,那是准备买一块方糖在回家的路上吃的,激愤中我改变了主意。我返回书店,不巧遇到了自己敬而远之的的营业员 “冷美人”--据说这个姑娘是县长未来的儿媳妇,皮肤雪白,长相漂亮、打扮入时,在县城那个小天地里肯定是数一数二的美人,但高傲的象公鸡一样,工作态度极冷漠。平常我会躲开的,但那天,我这个农村小孩竟有勇气叫“冷美人”姐姐,并能从“冷美人”手里用8分钱买回了9分钱的书,现在想来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那是激情秀,是奇迹但不会成常态。总之,对小人书的印象不深。

要说印象深的,还得从姐姐上初中之后说起--姐姐大我二岁, 1975年上的初中。还是文革时期,能读到的除了板报上的大批判文章和家里的毛选四卷而外,很难找到其它读物。毛选四卷读不懂,大批判文章不是文学作品,小孩子不会有兴趣。

庆幸的是,姐姐能从同学家借来一些闲书,让我能够较早地体验到阅读快感。印象中那是文革前的出版物,由于居住的窑洞比较潮湿,加之保管不善,时间久远,书已发黄,打开有股浓重的霉味,记录或标识的红色、蓝色或黑色的墨迹,已洇的象天边的云彩,尽管如些,我仍是爱不释手。那些文章读起来是另一种风格,很亲切,很吸引人,那种哀婉抒情的笔调,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你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感情的起伏自然与主人公融在一起,读后久久不能忘却,这就是所说的直抵人心吧。

现在还能记得的文章有《孟姜女哭长城》、《牛郎与织女》、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瞿秋白的《一种云》还有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选段等。 除《好的故事》外,其它在当时都是“毒草”.

要说印象最深还是《好的故事》。文章是坐在家门前的槐树下读到的。--那是夏季的一个晴朗的日子,太阳穿过茂密的槐树枝叶,微风下,树下映出了斑驳漂泊的光影,习习的凉风吹的人舒适、惬意。“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在朦胧中,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读到这里,我便深深陶醉在了作者描绘的意境中,仿佛与作者一起看着水中变换的美景,又与作者一起感受影子的幻灭,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让人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这就是好的文艺作品振撼人心的力量吧。

看的比别的同学多,语感会好些,掌握的材料也丰富些,作文时就信手用上了,由于用的合适,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从而使自己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1977年,我上初中。据说是由于印刷毛选第五卷,使得书本用纸非常紧张。那时,学校普遍用马粪纸,颜色有红、黄、绿三色,散发着刺鼻的异味,哪个味让我头晕。可是又能怎样呢?课本还是学校刻板后印刷在马粪纸上呢!作业本也是马粪纸,钢笔划上去就会洇成一团,只能使用元珠笔或铅笔。

不过,课本的内容不错,读到了杨朔的《荔枝蜜》、节选自周立波《暴风骤雨》中的《分马》、从柳青《创业史》中摘出的《梁生宝买稻种》等等课文。特别是《荔枝蜜》蜂蛰了自己,差点从树上掉下来一句,产生了哄堂大笑的效果。《梁生宝买稻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显得生动、顺畅,想忘记也难。

课外阅读看了一些作文选,也是文革前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肯定有,但能占了大便宜却是出乎意料的。

升学考试前,我在班级排名中游,从事后的结果看,几乎注定了回乡务农的命运。幸运的是,考前读到了姐姐从一个老师家拿来的作文选,其中有一篇扩写杜甫《石壕吏》的文章。这首五言古诗120字,作者通过景色描写、心理描写、合理想象,扩写到了600-800字,故事写的很生动,这种文体我们从来没有练习过,让我侥幸的读到了,我把文章看了至少三遍,到了差不多可以背下来的地步。

考试时,作文题目恰是扩写《石壕吏》,当别的同学还为这个文体摸不着头脑时,我已沉浸在记忆的意境中:懒洋洋的太阳、无精打采的树叶、满脸横肉的扑吏、白发苍苍的婆婆、咆哮、哭泣等等词汇已争先恐后的涌向笔端,交卷几十分钟后,其它同学才陆续走出。这次考试,不仅让我的语文成绩破天荒地考了班级第一名,而且总成绩也考到了班级前四名,顺利地考到了县上第一中学,为几年后考上大学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而大部分同学从此告别校园,走上了职业农民的征程。

--这件事影响到底有多大,真是不好评估,因为历史没有假设!

--也许可以说:运气不是本事,但运气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我身上,这话属实!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在贵州,是没有“大花溪,小花溪”这个说法的,花溪就是花溪,没什么大小之分。 难道还有中花溪?一个贵州人反问我。 我承认,是这么回事。但是大花溪、小花溪,甚至还有中花溪,是我心...

第一次走进东莞市文联,是在2009年的夏天。 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因为这年迎来了东莞的文坛盛事,第二届东莞荷花文学奖揭晓,其中的获奖作品有王十月的《国家订单》和郑小琼的《铁·印刷厂...

唯有冰,才能镇住夏天。 现在的夏天,是越来越热了,热成了狗。我们家的狗,一到夏天,就喜欢趴在下沉式卫生间的地砖上,舌头伸得比夏天还漫长。这个卫生间,比客厅下沉了七步台阶,有七...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等,一级作家,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已出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

一千匹山犬 狼知道自己叫狼。 一匹狼跟着老牧人走了很久。它不一定饿,只不过是一匹孤独的狼,想跟着人类走一走。空荡荡的山谷,草木茂盛,细瘦的山道上一人一狼,不紧不慢走着,走进光...

那天早起,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老林的女儿。她十分悲伤,说父亲走了,临终叮嘱她一定通知到我,希望我去送他最后一程。 我一怔,一个身影立马从脑海中浮现:身量不高,穿一身深色中山装...

半年多没出远门了,忽然接到甘肃作协滕飞的电话,说有一个去甘南采风的任务,搅动了心里的涟漪。此前,读到过相关报道,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我们向着小康走”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西藏拉...

忻州古称“秀容”,在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长城,西隔黄河与陕西和内蒙古相望,东临太行山。所谓“秀容”,如果只从字面理解,秀丽的容颜,像是形容一个少女。有句话,文如其人,其实地名...

书画家邢大牛第一次走进中门辛村,就被“南塘落雁”的悠久传说吸引了。 沿着蛇曲形的河道,一群扛着锄头、背着锅灶的农民携家带口,艰难跋涉,直到被前方波光潋滟的水塘点亮了眼睛。水塘...

打开中国地图,我通常会去找寻祖国大西北的一条有道明显转弯的河流,以此来对我的一座故城定位。这河是洮河,从青藏高原倾泻而下,先是向东流,再转而向北,奔涌670多千米后,在刘家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