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是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的。

最先看的是“小人书”,现在能记得书名的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和《一个秘密的地方》。前二个名气大,记住不难,后一个就有点故事了。

那年我9岁,拥有的几本小人书,也是自己挖药挣钱换来的。

《一个秘密的地方》9分钱,我在县城书店买来后拿在手中,在大街上边走边看,正看的如迷,不觉间,被身后窜出的身穿草绿色军装、骑自行车的小青年抢走了。望着小青年远去的背影,我除了愤怒也只有无奈。

我知道自己还有8分钱,那是准备买一块方糖在回家的路上吃的,激愤中我改变了主意。我返回书店,不巧遇到了自己敬而远之的的营业员 “冷美人”--据说这个姑娘是县长未来的儿媳妇,皮肤雪白,长相漂亮、打扮入时,在县城那个小天地里肯定是数一数二的美人,但高傲的象公鸡一样,工作态度极冷漠。平常我会躲开的,但那天,我这个农村小孩竟有勇气叫“冷美人”姐姐,并能从“冷美人”手里用8分钱买回了9分钱的书,现在想来也觉得不可思议。不过那是激情秀,是奇迹但不会成常态。总之,对小人书的印象不深。

要说印象深的,还得从姐姐上初中之后说起--姐姐大我二岁, 1975年上的初中。还是文革时期,能读到的除了板报上的大批判文章和家里的毛选四卷而外,很难找到其它读物。毛选四卷读不懂,大批判文章不是文学作品,小孩子不会有兴趣。

庆幸的是,姐姐能从同学家借来一些闲书,让我能够较早地体验到阅读快感。印象中那是文革前的出版物,由于居住的窑洞比较潮湿,加之保管不善,时间久远,书已发黄,打开有股浓重的霉味,记录或标识的红色、蓝色或黑色的墨迹,已洇的象天边的云彩,尽管如些,我仍是爱不释手。那些文章读起来是另一种风格,很亲切,很吸引人,那种哀婉抒情的笔调,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你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感情的起伏自然与主人公融在一起,读后久久不能忘却,这就是所说的直抵人心吧。

现在还能记得的文章有《孟姜女哭长城》、《牛郎与织女》、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瞿秋白的《一种云》还有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选段等。 除《好的故事》外,其它在当时都是“毒草”.

要说印象最深还是《好的故事》。文章是坐在家门前的槐树下读到的。--那是夏季的一个晴朗的日子,太阳穿过茂密的槐树枝叶,微风下,树下映出了斑驳漂泊的光影,习习的凉风吹的人舒适、惬意。“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在朦胧中,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读到这里,我便深深陶醉在了作者描绘的意境中,仿佛与作者一起看着水中变换的美景,又与作者一起感受影子的幻灭,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让人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这就是好的文艺作品振撼人心的力量吧。

看的比别的同学多,语感会好些,掌握的材料也丰富些,作文时就信手用上了,由于用的合适,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从而使自己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1977年,我上初中。据说是由于印刷毛选第五卷,使得书本用纸非常紧张。那时,学校普遍用马粪纸,颜色有红、黄、绿三色,散发着刺鼻的异味,哪个味让我头晕。可是又能怎样呢?课本还是学校刻板后印刷在马粪纸上呢!作业本也是马粪纸,钢笔划上去就会洇成一团,只能使用元珠笔或铅笔。

不过,课本的内容不错,读到了杨朔的《荔枝蜜》、节选自周立波《暴风骤雨》中的《分马》、从柳青《创业史》中摘出的《梁生宝买稻种》等等课文。特别是《荔枝蜜》蜂蛰了自己,差点从树上掉下来一句,产生了哄堂大笑的效果。《梁生宝买稻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显得生动、顺畅,想忘记也难。

课外阅读看了一些作文选,也是文革前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肯定有,但能占了大便宜却是出乎意料的。

升学考试前,我在班级排名中游,从事后的结果看,几乎注定了回乡务农的命运。幸运的是,考前读到了姐姐从一个老师家拿来的作文选,其中有一篇扩写杜甫《石壕吏》的文章。这首五言古诗120字,作者通过景色描写、心理描写、合理想象,扩写到了600-800字,故事写的很生动,这种文体我们从来没有练习过,让我侥幸的读到了,我把文章看了至少三遍,到了差不多可以背下来的地步。

考试时,作文题目恰是扩写《石壕吏》,当别的同学还为这个文体摸不着头脑时,我已沉浸在记忆的意境中:懒洋洋的太阳、无精打采的树叶、满脸横肉的扑吏、白发苍苍的婆婆、咆哮、哭泣等等词汇已争先恐后的涌向笔端,交卷几十分钟后,其它同学才陆续走出。这次考试,不仅让我的语文成绩破天荒地考了班级第一名,而且总成绩也考到了班级前四名,顺利地考到了县上第一中学,为几年后考上大学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而大部分同学从此告别校园,走上了职业农民的征程。

--这件事影响到底有多大,真是不好评估,因为历史没有假设!

--也许可以说:运气不是本事,但运气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我身上,这话属实!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就注意到这个孤独的老人,和他身边的那条黄狗了。也许是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这个遍地都是名狗的的城市里,这样的土狗都快绝迹了吧。...

过去的老县城 作者:风雪夜归人 “嘉祥县,破猪圈;东关到西关,二十四扁担”。这是过去嘉祥人常说的一句顺口溜,用来形容过去嘉祥老县城的狭小破旧。其实,过去的嘉祥县城并不是人们说...

姥姥曾经总说,等我们长大了,她将自己的过去都说出来让我们写,可我们还没来得及写,姥姥就已经过世了,留给我们的是永久的遗憾。 姥姥是民国十二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生人,是当时我们那...

粽子飘香忆祖母 端午节来了。看着超市冷藏柜里刚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缚的粽子。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缚粽子用的芦苇叶子全是祖母从江边或河边亲手打回来的...

时光慢慢变老 朝霞爬满窗幔,看似暖暖的,却有着阵阵凉意。想着一年一度的秋,就这样来临了。心如这秋,没了收获的喜悦。却有种尘世历练的无奈。更有种得到了,失去了,也似乎从来没有得...

盼望着,盼望着,那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了!那混着泥土青草的味道,那群鸟儿放开歌喉轻唱,那些花儿悄悄地绽放,静静地凋零,那天空渐渐地变蓝色…一年一度的樱花节,我打马而过,轻轻地...

五月的梨花仍在傲然,暖风摇曳着枝叶频频点头。阳光似的笑颜仍旧温暖,如水的日子却越走越远。初夏的早晨,惊醒了谁渴求怀旧的心,遥望那个穿着红色袈裟的少年郎踱步走来。 你在我的梦中...

铜镜映无邪,扎马尾。抚琴题叶,西风独醉。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题记 灯火阑珊处,花香依依落谁家。挑亮一朵灯花,拨开浓郁的惆怅,踩着花语清音,与你相约在这月色清浓的夜...

又是一个岁尾年头到来,苍茫的时分不时地撩动我的心境。连续多日,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不停地催促我踏上回乡的行程。 从乡土走向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不时的有一种喧闹不堪的感觉;...

记忆·济南 文/齐王天下 有关一个城市的记忆往往包含了对那些时光的怀念,比如在泉城济南这个城市里,便是我年轻的无忧无虑,所以至今还会有记忆的片段不时跃入脑海中,让我可以为逝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