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中山,首站就是翠亨新区。在翠亨新区的规划示意图上,我看到“马鞍岛”三个字。作为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又被冠以画马之名混迹于文学和艺术江湖的人,对这个名称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马鞍岛原来是一片海,20世纪80年代,当地填海造田,逐渐形成现在的马鞍岛。从地图上看,形状不是很像马鞍,但是如果把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比作一匹马的话,那马鞍岛无疑是一副抽象的马鞍。我画马很少有鞍子,因为马一旦放上马鞍,它便有了担当和责任,并且有了前进的目标。马鞍是马出发的起始点,更是主人骑在马背上平稳前行的保障。所以,我明白了马鞍岛的寓意和它对翠亨乃至中山的意义。

马鞍岛位于南沙、前海、横琴三个新区和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城市两个同心圆的圆心位置。站在翠亨大厦的19层,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放眼望去,第一眼就是外伶仃岛,它独立于伶仃洋之间,让我不禁想起南宋末年悲壮的历史和文天祥的那首诗《过零丁洋》。越过外伶仃岛,再远处便是香港,此时,朗朗晴空,可以隐约看到港岛上林立的高楼。外伶仃岛往南,便是淇澳岛以及珠海,还有澳门。北面横空起一条高架桥,自马鞍岛起始,似条蛟龙,出水腾云,一直延伸到海湾的彼岸——深圳,这就是被世人瞩目的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通道建成后,从中山至深圳驾车只需三十分钟,将深圳与中山的距离缩短了一个多小时。至此,备好了马鞍的马——中山,整装待发,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东风就是这条深中通道,它像古代两个驿站之间的驿道,联通了中山的未来,给中山带来了新的机遇。

如果说马鞍岛是中山市的明天或未来,那么翠亨村则浓缩着中山市的昨天和过去。翠亨村是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让我们景仰。

看着那一处简约、单薄,但不简单的小楼,红墙、白线、绿釉瓶式栏杆,上下层前廊施7个连续券拱。屋顶女儿墙正中饰有光环,下塑一只口衔钱环的蝙蝠。内部设计、装饰和家具多是中国传统样式。这处故居是1892年由孙中山主持修建而成的。宽敞的楼廊、宽大的窗户,表现了主人开放、磊落、现代的精神世界。

那天下午,我独自走遍了每一个房间。其实孙先生在这里居住的时间并不多,因为他一直四处奔走,筹划和动员革命,但他的气场已经布满了整个空间。我站在二楼走廊的一个窗口向下俯望,院子里空旷、寂静,就如当年孙先生离开这里,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把一切都抛诸脑后,包括这栋洋楼。后来,他愤然辞去大总统,回到故乡翠亨祭祖,之后一直不遗余力地宣传民生主义,倡导实业救国,直至1925年辞世。

在孙先生故居旁边,还有他的革命伙伴杨鹤龄的故居。杨鹤龄家世殷实,本可以因袭家族财富,安心做一个“富二代”,他却与孙中山一起投身革命,并将父亲经营的店铺作为联络点,经常秘密集会,倡言革命思想,鼓吹共和,与孙中山、陈少白、尤列一起被称为反清“四大寇”。杨鹤龄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顾问,也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他的经历和故事被翠亨村的后人铭记。

瞻仰完两位革命先人的故居,我们来到翠亨村的一家画廊和书店,里面展出了当地画家的作品,画的笔法和形式很现代,而书是免费阅读的。读者可以在看展后,坐下来,喝一杯咖啡,随便翻阅图书,这种休闲方式已经成了翠亨村人的生活时尚。

我来这里的任务,一是为书店收藏的我的书签名,二是给画廊和书店留下墨宝。我的书有两种,散文集《伴酒一生》和《在碎片中寻找》。我用毛笔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签下名字,盖上名章,很是认真。可是我竟然在我的书堆里发现了《在碎片中寻找》的盗版书,有些恼火,但也有些庆幸。我的书封是细布精装,而这本盗版书是纸面精装。盗版商没舍得用布面,由此保持了我的书的品质。要知道这些年,有些盗版书的制作和用纸比原版书还精良。书店的主人有些尴尬,一再说抱歉。我说,这书我没收了,作为反面教材保存。为了补偿书店,我给书店画了一匹马。这匹马依旧没有马鞍,但它是起步奔跑的姿态,前蹄腾空而起,后腿伏地,凝聚着力量。马头前伸,马尾高甩。我说,这次来中山,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家乡人的实干精神,以及勤劳智慧朴实的品格。中山有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屡开先河的小榄镇,现在,中山需要再出发,再次腾飞,就像我笔下的这匹神骏,盘弓错马,蓄势待发,未来可期。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就注意到这个孤独的老人,和他身边的那条黄狗了。也许是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这个遍地都是名狗的的城市里,这样的土狗都快绝迹了吧。...

过去的老县城 作者:风雪夜归人 “嘉祥县,破猪圈;东关到西关,二十四扁担”。这是过去嘉祥人常说的一句顺口溜,用来形容过去嘉祥老县城的狭小破旧。其实,过去的嘉祥县城并不是人们说...

姥姥曾经总说,等我们长大了,她将自己的过去都说出来让我们写,可我们还没来得及写,姥姥就已经过世了,留给我们的是永久的遗憾。 姥姥是民国十二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生人,是当时我们那...

粽子飘香忆祖母 端午节来了。看着超市冷藏柜里刚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缚的粽子。 小时候每年过端午节,缚粽子用的芦苇叶子全是祖母从江边或河边亲手打回来的...

时光慢慢变老 朝霞爬满窗幔,看似暖暖的,却有着阵阵凉意。想着一年一度的秋,就这样来临了。心如这秋,没了收获的喜悦。却有种尘世历练的无奈。更有种得到了,失去了,也似乎从来没有得...

盼望着,盼望着,那春天的脚步已经到来了!那混着泥土青草的味道,那群鸟儿放开歌喉轻唱,那些花儿悄悄地绽放,静静地凋零,那天空渐渐地变蓝色…一年一度的樱花节,我打马而过,轻轻地...

五月的梨花仍在傲然,暖风摇曳着枝叶频频点头。阳光似的笑颜仍旧温暖,如水的日子却越走越远。初夏的早晨,惊醒了谁渴求怀旧的心,遥望那个穿着红色袈裟的少年郎踱步走来。 你在我的梦中...

铜镜映无邪,扎马尾。抚琴题叶,西风独醉。你若撒野,今生我把酒奉陪。 ——题记 灯火阑珊处,花香依依落谁家。挑亮一朵灯花,拨开浓郁的惆怅,踩着花语清音,与你相约在这月色清浓的夜...

又是一个岁尾年头到来,苍茫的时分不时地撩动我的心境。连续多日,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不停地催促我踏上回乡的行程。 从乡土走向城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不时的有一种喧闹不堪的感觉;...

记忆·济南 文/齐王天下 有关一个城市的记忆往往包含了对那些时光的怀念,比如在泉城济南这个城市里,便是我年轻的无忧无虑,所以至今还会有记忆的片段不时跃入脑海中,让我可以为逝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