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边关,曾有我金戈铁马的热血与豪情,有我青春岁月的欢笑和困惑。

2001年6月,我随军区机关工作组一行来到喀喇昆仑山采访。夏季的南疆,烈日炎炎,繁花似锦,我们穿着短袖衬衣,汗流遍身。可是,在雄伟挺拔的喀喇昆仑山上,却是寒风呼啸,雪花飘飘,空气稀薄,棉衣加身。感觉高原与平原气候真是天上与地下的差别。

我们驱车前往天文点边防哨所。车子依傍雪峰而行,山上的空气特别洁净,阳光比山下明亮,堆满千山万岭的雪,又比阳光明媚。天文点,位于重重雪山中,海拔5172米,虽然不是喀喇昆仑山上海拔最高的哨所,但这里的高原反应程度要比其他哨所强烈得多。神秘的高原,同样的海拔,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等不同,空气中的含氧量也不同。

车一到哨所,我就感觉头疼欲裂,心跳加速,口干眼涩,两脚无力。曾在高原上生活10多年的我,想不到高原反应这么大。再看一行来的其他人,个个脸色苍白,有气无力。可是,当我望着迎面走来的一个个脸膛黑红、嘴唇乌紫的哨所官兵,紧紧握着他们那一双双粗糙的手时,内心还是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些高原过客,缺氧反应再大也算不了什么。

最忙的是一起来的医疗队战士,他们除了对哨所军人进行例行巡诊外,还要以“天路文艺兵”的名义为边防连官兵献上慰问演出。演出在连队操场上举行,小合唱、独舞、双人舞、独唱,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每一个节目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回荡在雪山中。我发现,演出中的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战士,眉目清秀,脸色白皙,圆圆的脸稚嫩单纯,看上去还像个学生。每次演出她都很投入,舞姿妙曼、舒缓,宛若仙子,跳起现代舞来奔放、激越。演出结束后,我走上前与她对话,得知她姓刘,刚入伍的新兵,陕西人,第一次上高原,看什么都很新奇。听说我也是陕西人,她顿时显得有些激动,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不停地问这问那。刚开始我认真细致地回答,但她问的问题越来越多。缺氧头疼令我心情烦躁,便有一句没一句地回答她。她似乎看出了我的情绪,便借机离开了。

那晚,我们住在天文点哨所里。高山反应的剧烈折磨让我无法入睡。为了不让我们受冻,哨所官兵们把室内的炉子烧得通红。常在高原上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室内温度越高,氧气越少,因为炉火燃烧需要氧气。靠近床边有一个高大的蓝色氧气瓶,可以随意用。可我知道,这些氧气瓶是从山下拉上山专供戍边官兵有病后急用的,在高原上显得特别珍贵。而我们住一晚上便离开了。因此,我硬撑着不吸氧气。迷迷糊糊不知过了多久,我被一声哨音惊醒,天亮了。我立即起床,头晕眼花地走出宿舍吸吮高原上的清新空气,红彤彤的太阳正从对面雪山上升起,给雪山罩上了一层橘红色的彩衣,似金似银的颜色,壮阔亮丽。

这时,那个年轻的刘姓女兵也在院内走,脸色煞白。看到我这个老乡,她热情地向我问好。就在她与我擦肩而过走出约有两米时,她想到什么似的回头向我走来,好奇地看着我说:“首长,你的唇膏在哪里买的?”

我一脸茫然,高原缺氧,使我的思维几乎停顿。我一个男军人,10多年来连擦脸油都不用,怎么还在嘴唇上涂唇膏?

她用手指着自己嘴唇说:“你的嘴唇颜色特别好看,紫中带红的,是内地现在最流行的颜色了,在哪里买的唇膏呢?”

此话一出,头疼欲裂的我瞬间思路被“击打”清醒了。入伍以来,我的军旅生涯都是在高原上度过的,在喀喇昆仑山上施过工,在西藏阿里边防爬过雪山,在帕米尔高原上骑马巡逻,长期的高原生活使我的心脏受到了严重损伤。现如今,一到高原,脸庞红紫色,唇边裂了道道血口,色彩先是紫红色,再就是深紫色。今天这个女兵看到我的嘴唇因缺氧变成紫红,竟驰骋想象,说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颜色,想想心中觉得好笑。

我便扭头走开了。这个女兵却非常执拗,追着我问:“在哪里买的啊,讲讲。”

我边走边没好气地回头随意讲了一句:“西藏阿里买的。”

“阿里在哪儿?什么牌子的?”看来她真是幼稚啊,当兵来到喀喇昆仑山上,连西藏阿里在哪里都不知道。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想开开她的玩笑,对她说:“雪莲牌的。”

她听后像获得了重大信息,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开了。

吃过早饭,我们与哨所官兵告别。临走时,年轻的刘姓女兵走到我跟前对我说:“我一定要到西藏阿里买上和你一样的‘雪莲牌’唇膏。”

我一想,坏了,别真闹出个大笑话,便连忙对她说:“小老乡,你真傻还是假傻啊,哪有什么雪莲牌唇膏,我的嘴唇颜色是因高原上缺氧造成的,你看看,哨所里哪个兵的嘴唇不是这样的颜色呢?”

女兵怔了一怔,看了看四周站立的官兵,突然明白了什么,羞愧地跺着脚说:“真不好意思,我丢人了。”

那一刻,我从那特有的眼神中,看到了漾动着活泼青春的可爱,看到了纯真无邪的外表下包裹着的一颗坚强向上的心。我坚信,高原上的知识她以后会渐渐明白的,就如同所有的官兵一样,刚到这里什么都不知道,时间长了,经历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成熟,成为一名真正的高原边关军人。

车开出哨所百米远,透过车窗我看到,那位年轻女兵还站在原地望着我们。

20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行走在风雪高原的边关岁月,我的情感就会受到一种莫名的冲击,记忆的幕布渐渐打开,留在心底的一些美好往事也渐渐涌上心头,变得清晰明亮,成为我人生的一笔难得财富。

至今我不知道那位陕西籍女兵的名字,以及她后来的发展情况,其实,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边关军人,它使我们的青春、生命、理想、信念在边关绽放出了隽永的光彩。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好多年前,我走出校门工作不久,被分配到咸宁市马桥镇一个叫王家畈的村驻队。 那时候的农村好穷,善良纯朴的农民将打出来的粮食,筛了又筛,用风车扇了又扇,把最饱满的交给国家,企望用...

上海人对洗澡是有执念的。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于大多数的上海人而言,拥有一间独立的卫生间,可以不用去公共浴室,不用在房间里找个大盆、大冷天吊个浴罩,大动干戈地洗热水澡,...

一 接亲的队伍还没有出现,敲锣打鼓的声音就隐约从远方传来,悠扬的唢呐声萦绕在空旷的山野,由远及近,由微弱逐渐响亮,由柔和变得粗犷。正在忙碌的父老乡亲停下手中的活,竖起耳朵聆听...

从7月28日中午起,大雨就开始降临。也无雷,也无风,却倾盆而下。甬道上的小树被浇得枝丫低垂,在欲折不折之间。这一如“挣扎”的模样,在绝望中希望。几棵巨树在雨中挺立,有补天的气势...

刚刚入冬,南方依然满目翠绿,北方则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四个人乘飞机,再坐汽车,冒着严寒,专程赴山西方山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故乡参观。 当我看到吕梁山南麓这块福地时,...

导读 著名学者丁帆专栏“乡村风景”完结篇。该系列用六篇随笔回望当年他以知青身份走入乡村的经历,并以世界艺术史上的著名风景画为参照,重新打量从乡村到乡镇、再到县城的时代景观和人...

1982年的重庆和中国大多数二线城市一样,外面有什么风吹草动,便可以在本土形成巨澜。譬如,那时流行着的喇叭裤和蝙蝠衫,差不多就被重庆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穿成了像厂服、校服之类具有集...

钱塘江从我家门前经过。大江大河出大鱼,越地人家把江鱼分为三六九等,白鱼为上,鲈其次,鳜再次。白鱼和刀鱼一样,是江鱼中的头牌。比起纤细苗条的刀鱼,白鱼丰满高挑得多,一二斤常见...

如果说世界上有永不凋谢的花,那么非芦花莫属。古人之所以折芦花以赠远,除却表达思念外,还因为芦花即使被折下也不会凋零,这是古人对友谊长存这一愿景的最好寄托。 在创作以东北大地百...

1 春•东寺沟 春半,我来到东寺沟,这是秦岭太平峪的一条阔沟,入沟口的老王家是我的常住之处。老王为他的农家乐起名“仙•山居”,刻在门外石头做的一面照壁上,房屋是新建筑,主体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