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没有石头的地方,却数十年如一日,对石头情有独钟。

我的家乡是江汉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有大片农田和众多河渠湖汊,唯独没有山。在我八岁搬家离开那个村子之前,我几乎没有见过石头,因此对石头也没有任何概念。搬家以后,我第一次见到了用碎石铺的路。那些石头是从远处的山上炸下来,再由人工砸成极小的碎块,所以谈不上有什么造型,而且颜色也不好看,下雨天还淌黄水……这石头似乎只能拿来铺路,而且即使铺路,也并不让人满意——因为它们虽然同是碎石,大小却又相差悬殊。在这石路上骑自行车是颠簸的,走路也嫌崎岖,惟一的好处是不泥泞,不像老家的土路那样,下雨天能把人的整个脚都陷进去。不过,即使这种石头,我也曾经动过收藏的念头,只是因为它们实在太过普通又太过常见而放弃了。人们对于平平无奇又唾手可得的东西,总是不会看重的。

我第一次见到感觉像样点的石头,是在汉江岸边。说像样,其实也不过是普通的鹅卵石,既没有好看的纹路,也没有养眼的色泽,大部分石头的表面都很粗糙。略胜于铺路碎石的是,这些石头被磨去了所有棱角,也被磨去了所有松脆的部分。另外,它们并非都是圆球形,而是形态各异,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小动物,而且也绝不像铺路石那样会掉色。不难想象,它们的本来面貌并不是这样的。它们是被浩荡的江水从数百上千公里以外的山区、经历了数百上千年的时光搬运过来,被激流无数次冲刷、在波涛中无数次翻滚以后,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棱角磨掉了,脆弱也磨掉了,只有最坚硬、最顽强、最抗摔打、最抗磨损的部分保留了下来。一定也有过许多易碎的石头顺流而下,但是由于材质的缘故,它们很快就在奔流激荡的江水中完全解体,直到变成粉末般细碎的河沙。

我家附近这一段汉江已经处在下游,远离山区,能够被江水带到这里的鹅卵石其实是很少的。这也是我喜欢这些石头的另一个原因。我那时就读的小学,就在汉江大堤边,所以在我知道这种石头的存在之后,我几乎天天都到江边去,而且对鹅卵石几乎见一个捡一个,直到我的房间里到处都是。

母亲问我,捡这些石头有什么用啊?我答不上来。亲戚来了,煞有介事地跟我说,“这些石头里面有黄金。你看这儿,这儿,还有这儿,有这么多金黄闪亮的小片片呢!”我虽然也猜到这是开玩笑,但还是拿了几块鹅卵石,在门口的水泥台阶上悄悄磨过。万一真能磨出黄金呢?我不就可以说这些石头也不完全没用的吗?人就是这样,本来自己乐在其中、心安理得的事,一旦有人提出质疑,就惴惴不安了,总想向别人证明一点什么。如果到底也证明不了,我们就会改变自己,不再去做那些“没有用”的事。人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为让自己的言行符合大多数人,尤其是周围人的价值观,到最后,我们渐渐丢掉个性,成为一个个中规中矩而无趣的人。

人对于一件东西从喜欢到厌倦,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别人的意见起了多大作用,自己兴趣的转移起了多大作用,是很难说清楚的。我渐渐对汉江岸边的鹅卵石失掉兴趣了。在升学的压力下,我去江边玩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我不再去捡那些石头。家里的菜刀钝了,母亲拿了一块大个儿的鹅卵石去磨刀,我乐得奉送。暑假,两个表弟来玩,他们把这些鹅卵石拿到池塘边,比赛谁扔得更远,我也没有阻止。这些曾经散落在汉江岸边的石头,在我手上聚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另一片水域散落了——像极了人世的聚散离合。

参加工作到现在,30年来我因公因私走过不少地方,见识了许许多多色彩绚丽、形态奇异的石头。我又开始捡石头了——海南蜈支洲岛的珊瑚石、山东长岛月牙湾的球石、吐鲁番的火山石、宣化的水晶,从韩国济州岛到美国黄石公园,从贝加尔湖到多瑙河畔,从澳洲蓝山到印尼巴厘岛……每次返程,我的行囊里总会给石头留一个位置。不过我不再捡很多,而是一次出行只捡一两个,带回家摆在案头,偶尔把玩一下,忆起旅行中那些欢愉的片段,短暂放飞一下疲惫不堪的自我,并从往事中汲取继续前行的些许力量。老子说过:“少则得,多则惑。”贪多务得,最后不但一无所获,反而会令自己心浮气躁、徒增烦恼;适可而止,却能常葆性宇澄澈、自在圆满。这是多与少的哲学。

前段时间跟家人一起去漠河,到了中国最北的村庄——北红村,村子紧挨着黑龙江。村里人说,江边有玛瑙,还给我看了他们用捡到的玛瑙原石打磨抛光后做成的小吊坠。夕阳下,我在江边来回走几趟,捡了一大把好看的石头,但在离开之前,我想了想,又将它们全都放回了水边。旅游的最高境界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我想我也可以做到。还是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着、被鼓励着,去争取、去得到,我们这样做了,也确实得到了,可是却并没因此而变得更快乐——因为在得到一些之后,就会要求得到更多。

也许我们应该尝试着超脱一点,放弃一些并非真正需要的东西,让心灵恢复到宁静、空明的初始状态,从而领悟到人生的意义,把持住生命的本真。

在从多到少之后,进一步从有到无,我希望捡起的每一块石头都等于捡起快乐,放下的每一块石头都等于放下烦恼。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仰头望着层层香樟叶子交叠的天空,行走在人来人往的路上。此时橘阳西下,在那密密的柳梢间时隐时现。夏日刚来,微带着一丝暑气。看着那教学楼被画上的夕辉,一时间感到流年沉淀,岁月搁...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这是一种淡泊;梅花开于隔隅,不因阳光冷落而不香,这是一种优雅;流水饶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是一种低调。人生一世,不是什么都要去争,...

多少年了,是啊,多少年了;忘了,都忘了,因为太久了,太长了…… 那是一个不怎么景气的夜晚,天,寒而霜重,行人的稀少让人越感刺心的凉,不远处一个身影渐现,是谁……? 一个少年,...

终于忙过一段时间…… 坐在家里休息(放暑假),浇浇花儿、看看书、上上网、睡睡觉、写写字,也许这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然而,我顿然觉得,在这悠闲的时间里,自己在生命面前犹如像是撞...

推开门,楼下已有了三三两两的路人。明亮的路灯唤来高楼的霓虹,将白昼的阳光已完全褪尽,夜,披一件灰衣,半醒半眠无精打采地迎接我。空气中有丝丝的风,却不凉爽,它热辣辣地的将我的...

由穿岩前行200多米,便进入半山亭侧胜境牌坊。每年八月,沿路上香客众多,都穿着黑衣,顶着皂巾,系着红兜兜,来来往往,与街道上一般热闹。更有峭壁悬崖,流水淙淙,树木倒挂,增添几分...

古老的乡村是一个不能被遗弃的历史化石,它记录着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信仰,它拥有着独有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

没有阳光的日子就像没有眼神交流的感情一样,空虚。 看向窗外,或干脆走出房间,也许你会发现阳光正灿烂得可以让人昏昏入睡。可是在日夜反复埋怨喜怒均源于悲伤的日子里,阳光就像沙漠里...

尊前拟把归期说, 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间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玉楼春》 从未说风月,但现在却毫不羞涩...

尘事睡了,思念醒了,灵动的手指触摸着冰冷的键盘,瘦了的心事爬满香笺。 两行清泪,清泪两行,断了的尘缘,继续侵蚀着碎了的殇,揉捏着,让风儿带它飘荡…曾问风,能否轻轻的抽走那一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