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畔村的孩子,首先是海的孩子。

岭畔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东北部,离泉州市区只有二十多公里,到大海只需半小时。岭畔村的孩子,从小吃惯了海鲜,在海洋的语境中成长。他们知道泉州曾经是东方第一大港,他们的祖辈有很多就是靠海洋吃饭的,还有不少人从海上远走,带着岭畔村的乡音和记忆。吃着海鲜长大的他们,早就闻惯了海洋的气味,把海洋当作故乡和远方,把蓝色当作自己的生命底色和幸运色。

也许是血液里有着海洋的基因,性格里天生就有闯荡天下的勇气,岭畔村人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抢得先机,举全村之力大办工厂,发展经济。上世纪90年代,岭畔村成为全国闻名的“亿元村”,福建省授予的屈指可数的“明星村”。他们的老支书,当选为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们村委会的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和重要领导人来此考察的照片。那是他们村荣耀的证明。

现在的岭畔村,全村户籍人口360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大型企业十多家。近五千人在梅溪河畔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整个村庄,既有乡村的自然之美,又有城镇的繁华与蓬勃。山水田园加上高楼、厂矿和市场,岭畔村为理想乡村提供了现实样板。

岭畔村的孩子是衔着金汤匙出生的,是蜜罐里长大的。有了村庄的超前发展,他们便有着许多骄傲,也有了更为远大的理想,更为宏伟的目标——他们梦里的星星,或许都要比其他村庄的孩子梦里的要大一些。

岭畔村的孩子又是实诚的,脚踏实地的。他们还有另一重身份:窑的孩子,陶瓷的子孙。

这要从他们的村名说起。“岭畔”,“岭”是“山岭”的“岭”,“畔”是“河畔”的“畔”。岭畔村名副其实:村子三面环山,东有土尾庵山,西有二郎石山、锦豹山,南有蜘蛛山、宫仔山;村内梅溪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它是晋江水上交通要道九十九溪的支流,它的尽头是东海,给泉州带来繁华的东海。

依托丰沛的自然资源,岭畔村自古就有了烧制陶瓷的手艺。岭畔村所在的磁灶镇,有着“中国陶瓷重镇”“中国陶瓷名镇”的美称,自南朝晚期开始制陶,至今有着1700多年的制陶烧瓷历史。他们利用山岭上的柴火、高岭土和发达的水系制陶,通过海洋将生产的陶瓷远销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家。磁(“磁”旧同“瓷”)灶镇这一古老地名,就是这段历史留下的印记。

而自然资源最为丰沛的岭畔村,可以说是磁灶镇烧瓷的先锋。至今磁灶镇发现古窑址26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窑址有四处,其中土尾庵、蜘蛛山、童子山三处窑址,都在岭畔村内。

三处名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窑址,成为岭畔村别样的祖庙,别样的乡村博物馆。岭畔的孩子们从小就在这三处窑址周围长大,早就完成了对古窑的认祖归宗。

我慕名而来,到蜘蛛窑进行拜访。窑在一条路旁,依岭畔村一个长长的斜坡而建,仿佛一只长条形的蜘蛛,盘踞在村子的中央。窑有圆形的窑包,隔几米就有清晰的投火口,仿佛蜘蛛的一只只脚。窑早已废弃,窑内显得深不可测,窑包上长着各种花草。可是没有人否认,它依然活着,它精心珍藏着岭畔村的历史,孵化着岭畔村的未来。

正因为有了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上世纪70年代,岭畔村依靠祖宗传承的技艺,重新做起瓷的产业,大兴陶瓷厂、建材厂,从而成功摆脱了贫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了更加丰富的产业集群。

富裕了的岭畔村没有忘本。他们在村里建起了用于展示村庄陶瓷历史的乡村记忆馆、陶瓷体验馆。他们把拉坯、画瓷、把火的老师傅们纷纷请进馆里,向大家讲述村庄的制瓷历史,教人们学习制瓷技术。他们说,生活再好,日子再舒坦,老祖宗活命的手艺也不能丢。

因为大人的引领,岭畔村的孩子们纷纷走进这些旨在传承的建筑空间里。他们满脸严肃地聆听师傅们的讲述,拉开架势在一个个开动的转盘前坐定,笨拙地在师傅们的教导下拉起了坯,或者对着一个干了的素坯画起花鸟鱼虫。

在岭畔村乡村记忆馆里,我看到了这些孩子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生坐在转盘前,他手上的泥巴完全不听他的使唤。他刚刚把泥巴拉成了凹状的坯体,可是转盘转速过快让泥巴偏离了中心,塌了。他满脸沮丧,额头上全是汗水,一个大人立马上前安慰他。

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在拉一个梅瓶。这是一个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活儿,可她拉得有模有样。很显然,她已经学过不少日子。她的神态,有着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没有的成熟与沉静。这个梅瓶烧成之后,她想放在哪儿,在里面插什么花?

两个八九岁的小男生围着一个转盘。一个男生两手拉起了坯,一个碗的形状呼之欲出。另一个男生在旁边出点子,说哪里厚了哪里薄了。

这些孩子旁边的墙上,是许多人的照片和简介:吴炳峰,1940年生,磁灶梅溪吴氏第22代传人,禽、鸟、兽、水族、日用品器具、建筑构件皆擅长;吴松森,1952年生,磁灶梅溪吴氏第23代传人,拉坯技艺高超;吴康为,1954年生,磁灶梅溪吴氏第24代传人,擅长陶瓷刻画、堆贴、雕刻、剔花、彩绘等;吴添宝,1984年生,磁灶梅溪吴氏第24代传人,福建陶瓷艺术名人,福建省手工业名匠……

岭畔村全村吴姓,是吴国开国君主泰伯的后裔。

我在记忆馆里走着,阅读着。我看到了冶炼、传承,看到了血脉意义上的梅溪在汩汩流淌。

一个飞快转动的转盘上甩出的泥浆溅在了我的裤腿上。我的腿仿佛被烫了一下。我知道,那不是普通的泥浆,那是有生命的灵物,是让岭畔村创造过巨大奇迹的泥土,有着非同凡响的能量,它永远保持着火热的历史温度,随时等待着被冶炼、灼烧。

这些孩子,从小就知道了泥土、火焰与海洋的秘密,知道卑微的泥土里含着黄金,炙热的火焰孕育文明,蓝色的海洋通往天际。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文化的传承人。早晚有一天,他们会像他们的祖辈那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或是如岭畔村祖窑里烧制出的那些经典之作,釉色闪耀,纵横四海。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仰头望着层层香樟叶子交叠的天空,行走在人来人往的路上。此时橘阳西下,在那密密的柳梢间时隐时现。夏日刚来,微带着一丝暑气。看着那教学楼被画上的夕辉,一时间感到流年沉淀,岁月搁...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这是一种淡泊;梅花开于隔隅,不因阳光冷落而不香,这是一种优雅;流水饶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是一种低调。人生一世,不是什么都要去争,...

多少年了,是啊,多少年了;忘了,都忘了,因为太久了,太长了…… 那是一个不怎么景气的夜晚,天,寒而霜重,行人的稀少让人越感刺心的凉,不远处一个身影渐现,是谁……? 一个少年,...

终于忙过一段时间…… 坐在家里休息(放暑假),浇浇花儿、看看书、上上网、睡睡觉、写写字,也许这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然而,我顿然觉得,在这悠闲的时间里,自己在生命面前犹如像是撞...

推开门,楼下已有了三三两两的路人。明亮的路灯唤来高楼的霓虹,将白昼的阳光已完全褪尽,夜,披一件灰衣,半醒半眠无精打采地迎接我。空气中有丝丝的风,却不凉爽,它热辣辣地的将我的...

由穿岩前行200多米,便进入半山亭侧胜境牌坊。每年八月,沿路上香客众多,都穿着黑衣,顶着皂巾,系着红兜兜,来来往往,与街道上一般热闹。更有峭壁悬崖,流水淙淙,树木倒挂,增添几分...

古老的乡村是一个不能被遗弃的历史化石,它记录着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信仰,它拥有着独有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

没有阳光的日子就像没有眼神交流的感情一样,空虚。 看向窗外,或干脆走出房间,也许你会发现阳光正灿烂得可以让人昏昏入睡。可是在日夜反复埋怨喜怒均源于悲伤的日子里,阳光就像沙漠里...

尊前拟把归期说, 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间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玉楼春》 从未说风月,但现在却毫不羞涩...

尘事睡了,思念醒了,灵动的手指触摸着冰冷的键盘,瘦了的心事爬满香笺。 两行清泪,清泪两行,断了的尘缘,继续侵蚀着碎了的殇,揉捏着,让风儿带它飘荡…曾问风,能否轻轻的抽走那一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