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对香的认识,是来自祖父的启蒙:每当祭祀那天,不管山上坟边,还是家中堂前,留撮山羊胡、头皮光溜溜的祖父,伸出瘦骨嶙峋的双手,先会“嚓”地一声擦亮火柴,点亮了烛台上的一对白色蜡烛,就照亮了亡魂回家的路途。然后抖抖索索地从一封香中抽出三根,借着烛火悠悠点燃,烛光映红了爷爷沧桑的脸庞,昏花的老眼,和眼中的一片晶莹。这时三支香就像三条小青龙,袅袅地轻舞于眼前,淡淡地飘散在空中,一股清香就在周围弥漫,似乎传递着生死两界的万语千言。这时爷爷双手奉香,徐徐下拜,口中喃喃,声声呼唤,吁请亡故的亲人回来享受祭奠。

随着年岁的递增,才知大千世界,遍地燃香:汉人在烧,少数民族也在烧;国人在烧,外国人也在烧。对祖宗烧,对玉皇如来孔子也烧;对动物烧,对奇石神树异洞也烧;庙观在烧,祠堂路廊也在烧;过年在烧,四季八节也在烧。虔敬时要烧,如焚香弹琴,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如辟邪祛妖,去秽除腥。还烧出一种生活情调,不管是皎月繁星,还是鲜花美人,都可焚香致意;甚至烧出一种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

最早焚香,应该与生活有关。原始先民巢居穴住,蚊蝇群舞,虫媒猖獗,瘴疠流行。为了驱逐蚊蝇,清洁环境,常将一些带有特殊香味的植物,晒干后烟熏火燎周围的环境。不仅可以减少蚊虫叮咬,解除疾病传播的困扰,还带来了怡人的芬芳。我小时每年夏天跟着爷爷,去野外割到一片片艾草,挑回晒干一把把缚好,等到夜幕降临群蚊来扰,我就会点燃一个艾把,拿着四处来回熏燎,嘤嗡的蚊子就销声匿迹,大家就可坐在月光下安享晚餐。

烧香过渡到祭祀,应与鬼神崇拜有关。那些高高在上的神明,如何享受到人间的祭祀?根据“火性炎上”的原理,古人认为通过火的焚烧,气味就随烟而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于是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据载,这种祭祀制始于周文王。《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具体祭法是: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文王祭祀,所用柴草,多带异香。苏轼认为:“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可见古香仅指兰、蕙、椒、桂一类香草。古时香草,不仅可烧,还可佩带,屈原在《离骚》中曾多次提到,他采集香草或以香草为饰,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搴吡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诗中提到香草达48次之多,我国至今还保留着端午佩香囊的习俗。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国香事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武帝为求长生,逢神就敬,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并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又打破了香必用祭的束缚。特别是武帝大规模开边,产自西域的“香料”传入中国,使得此时的香事开始繁盛起来。

但此时的香非常名贵,从东汉到三国的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仅限于宫廷贵族,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直到隋唐以后,“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取代,大量的南香降低了香的价格,为香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加上六朝以来尚香的佛道两教开始盛行,更推动了香事的兴旺与普及。“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

佛门尚香,可能缘于印度的地理气候条件。因受暖湿气流侵袭温疫霉病较多,于是人们烧燃香料木材祛除病气净化空气。佛在讲法时,因听者众多,空气污浊,以香播芳,醒智提神。燃香还通佛理,观香烟飘散法界,从有形而至无形,让人证悟色空不二的原理。当然,燃香更是沟通法界诸佛的桥梁……

而道教尚香,一是供养诸神。香云缭绕,腾空而上,供养三界诸神。二是传诚达信。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三是召亡返魂。有“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之说。四是清静身心。《受持诸品咒》中有“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的说法。再就是辟秽除邪、与人祈福等。

在佛门弟子的眼里,香是佛与芸芸众生间的通达之衢;而道教中人觉得,烧香才能让人与神鬼结下善缘。因此有“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的说法。人们受此启发,认为祭祖烧香就是捎信,燃烧的香烟袅袅向上,升天的魂魄就能收到。

北宋陈与义在《焚香》一诗中写道:“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无限心意情怀,寓寄一炷烟中;人生喜怒哀乐,化作一缕袅娜;甚至形而上的追问,也在此中探求。香已经渗透内化到国人的精神之中。

因此,从宫廷到民间,都有焚香净气、焚香抚琴、吟诗作画和焚香静坐健身的习俗。皇帝上朝要焚香,君不见太和殿前陛的四只香几,上置三足香炉,皇帝升殿时炉内焚起檀香,金銮殿内香烟缭绕,神秘庄严。

诸葛亮退敌时焚香。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陆游观书时常要焚香,“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苏东坡更喜欢焚香静坐,修身养性。虽一贬再贬到海南儋州,途中仍不忘购买十多斤檀香,建“息轩”而焚香静坐。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常焚香作画:“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素腕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中人欲醉。“修蛾慢脸,不语檀心一点,小山妆。蝉鬓低含绿,罗衣淡拂黄。闷来深院里,闲步落花傍。纤手轻轻整,玉炉香。” 红袖添香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古典的意象。

因此,明朝屠隆在《考槃余事》中言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真可谓香烟飘飘,无时不在;清香缕缕,无远弗届。

至于烧香时为何要用三支,佛道各有解释。佛教认为三支香既代表“佛、法、僧”三宝,也代表“戒、定、慧”三无漏学。道教三支香烟:一敬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二敬三才:天、地、人;三敬三元:上元,中元,下元;四敬三宝:道、经、师。而平常百姓,祭祖时的三支香,一敬天,二拜地,三祭祖先。就是那对点燃的蜡烛,也象征着日月同光。

那一炷炷香,凝聚着人与天地相交通的愿望;一缕缕蓝色透明的轻烟,带着人的意愿飘飘渺渺升向天空,烟是祈祷者的精神心理,物化表现为向上天送达心愿的使者。燃香就是借助缭绕的香云、香烟,促使人心与“天心”(宇宙的根本规律)相融相合、相感相应。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生命意味着什么 (襄垣 李建峰) 雨夜。香烟。 心静静的停泊着。 意念,似行云流水,漫无边际,飘着、淌着。 喧嚣,羁绊,融进了夜雨的空濛,坠入大悲咒的空灵里 一帧怦然行动的场景,一行...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

依恋尘埃,落花终是无情的。 年轻的心情,终究是敌不过现实的摧残,命运终究会输给自己的,谁会甘心于命运的不公,但又有谁可以奈何的了这些,生活不能给与太多,平凡最美。我们追求的东...

窗外的雨滴,将心间的忧伤填满,那一抹清凉,是梦的期待。朦胧中望见一束彩虹,美的耀眼。纵然心间有千万不舍,却要抛下最初的期待,在雨景里赏一幕朦胧的情谊。那晶莹的水珠,是梦的开...

青春无悔 时间就像一条长长的带子,迎着风,波动了我们那些难忘的日子,却也绚丽了青春的记忆。只能说,我们的青春无悔。 距离去年高考仅仅差几天就快要到一年了,也仅仅只有几天就要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碾碎了多少前朝旧事,留下了几多人间佳话。呤风咏月,歌功颂德,抒怀言志,纵情山水,留下了多少传世奇文,风流人物。 曼妙红颜人憔悴 我伫立在烟波浩淼的江边,...

选择是一种智慧!有些人懂,可有些人却未必懂。你要知道,或许今日你明智的选择就会造就他朝辉煌的选择呢? ------题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你无法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就是我们...

岁月流转,季节翩跹,不知不觉间,时光轻盈的脚步,已漫步夏的城池。轻轻的风,掠过流年枝头,温柔地撩拨着夏的窗帘。 天很晴,心很静。沏一杯柔风的香茗,依着夏日的门槛,以最惬意的姿...

我喜欢花,尤其是玫瑰。可是我的房间却很少放花,因为我看不了花落的凄凉。 刚被买回来的玫瑰,一般大多是半开的花苞,这时候插进花瓶,倒上水,你能看到一朵朵含苞欲放的仙子一样的羞涩...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 题记 红梅花开几度,伊人独立;朱漆大门紧闭,高墙林立。香雾缭绕间倚窗而立,悠长的目光望穿了流年。年华错落,成诗。那一年,她是远方阁楼上的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