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西湖的初次相识,始于2008年春天。

杭州以钱塘江闻名,又以西湖为第一名胜。那年的行旅记忆深刻,尤其对于西湖的初识充满着不安与兴奋。薄雾朦胧的早晨,大巴车在城市街道依此穿行。拐一个弯,眼前忽现一片烟波垂柳,宁静的水面上飘着点点红船,是怎样一幅淡彩的国画?置身其间,仿佛依然穿行于春秋吴越,波光画舫中,莫不是西施与范蠡在其中泛舟同行?

那一次旅行,有许多人生的第一。第一次踏行苏堤,几可聆听到九百多年前苏公在修堤时的振臂一呼以及万民响应。第一次远眺湖中的断桥和夕照峰上的雷峰塔,眼前顿现白衣飘飘的白娘子和耿直善良的许仙断桥相会,以及苏州医人、水漫金山情景。走进花港观鱼景点,赏玩数千尾红鱼向着游人躜动,以及水波和水草灵动的倒影。毋庸置疑,花港观鱼的水波和碧绿的青草,是我一生中最美的记忆,世上再无第二。

那次到达的又一景点,是位于西湖西北角久已仰慕的岳王庙。小学三年级时即收听过《岳飞传》,初一时又通读过《说岳全传》,对于“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八百破十万”、“八大锤大闹朱仙镇”、“冤死风波亭”的故事耳熟能详。岳飞在去世21年后,宋孝宗即为其昭雪冤屈。至嘉泰四年,他又被追封为“鄂王”,“岳王庙”的称呼来历如此。

瞻仰完岳王庙主殿及其一生陈列,又到岳王墓前观瞻,在墓阙后的重门两侧,便是分列的四尊奸佞铸铁跪像,另有对联一副颇具讽刺意味:“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一生忠肝义胆,身为武臣,仅凭一首《满江红》便展现其一生抱负雄心,令其挟此词跻身文豪之列。但英雄有泪,一代爱国英雄竟遭奸人诬陷,屈死在风波亭中。历史是公正的,终还他一个清白,岳墓前一对望柱上的对联便是最好的写照:“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

游罢岳王庙,第一次西湖之行便终结。此次印象深刻,却也留下许多遗憾,白堤未去,灵隐寺和雷峰塔未去,或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未去,何时可以再次踏湖寻梦?

偶然的冬日,再次踏上西子湖畔。这一次略有意外,却也在意料之中,或许是因为心中早已存在的执念。

那天下午到达杭州后,略有闲暇,便乘公交出行,至西湖附近的胜利剧院下车,回走几十步,再穿过一条小吃街,哦,终于又见西湖。

不过,眼前之西湖,天色略阴沉,湖色亦沉闷,唯有湖中数艘红船轰鸣前行,船后拖出水波涟漪。沿湖的北岸西行,游人寥寥,绝非十多年前的旺季,那时苏堤之上人头躜头拥挤,令无数观者怀疑人生。不过,即使是旅游淡季,可见数辆大巴在停车场穿梭。

沿西湖北岸再向西步行,是一道湖堤,以为是到达苏堤。行至堤中拱桥时,方知此这就是着名的断桥,立时又忆起白娘子和许仙千百年来的悲欢离合。桥头赫然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有“白堤”二字,并有小字介绍,方知西湖中还有白堤。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游客经常误认为白堤为唐代着名大诗人白居易率人所筑,其实此堤的修筑与他毫无关系。白公在杭州为官时,曾在旧日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修筑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如今已经无迹可觅。今日之白堤,虽非白公所筑,却也与他有些渊源。白公曾写有一首着名的诗《钱塘湖春行》,诗中有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是指此“白堤”。因其两种传说附会,当地市民索性将白沙堤命名为“白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全长约1公里,横亘湖上,将西湖划分为外湖和里湖,并将孤山和北山连接在一起。已是冬初,白堤东侧仍有垂柳和绿植,但外湖中只剩一片片残荷。不由遐想,若是盛夏时,此处该是怎样一副“蛙声阵阵传十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由白堤南下,至孤山路,途经浙江省博物馆书画院,越西湖博物馆,便至孤山南麓的中山公园。早知孤山矮小,海拔不过几十米。原以为依山所建的公园并无二致,信步而入,却见四处绿植依旧,只是山中树叶稍稍泛黄。此时的老家的树木,早已被秋风扫尽落叶了吧?沿路前行,左侧有一座石亭,而路尽头的石壁上则刻有笔力雄健的“孤山”丹书大字,相传是宋人手迹。听身旁游客介绍,孤山的“孤”字少了一点,一般人根本不注意。亦曾向当地人询问原由,当地人笑答,西湖风景中有“三绝”之称,其一是“孤山不孤”,其二是“断桥不断”,其三是“长桥不长”。

沿刻字石壁两侧各开辟有石级,其上分立两座石亭,是30年代时杭州市民为感激南洋华侨捐款救济浙江灾民而建。由南侧拾级而上,可见一座宽大的平台,山顶则密布林木山竹,漫山遍野,绿意融融。徐徐向前。穿过一座山洞,眼前忽然一亮,在陡峭的山崖下,竟藏有一处由亭阁假山、水池曲桥构成的精美庭园。沿着石阶下至园中,仿佛置身深山谷底,园中花木亭桥及小溪布置得疏密有致,传说这里是江南园林景观的缩影。亭上一副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据传为东坡先生所留,巧用叠字,顺涌倒读均成联。

辗转离开小院时,方得知,此地竟是清朝康熙年间行宫遗址。想不到古时帝王竟能于孤山方寸之地,造就如此钟灵毓秀景致。

沿孤山路过西冷桥,欲寻苏小小墓,不遇。继续前行,意外见到一座大墓,墓前碑上分明刻有“宋义士武松之墓”。哦!一见此名字,竟有如见故人之感,颇为激动。少年时,曾看过电视剧《武松》,亦曾通读《水浒传》,对武松嫉恶如仇的行事为人莫不崇拜,尤其《水浒传》中介绍说是在山东景阳岗打虎,凡人能打虎,岂不是神仙一般?看过碑文简介后,方知武松真人形象与《水浒传》中人物大相径异,西子湖畔的武松,当年生于北宋,亦是清河人氏,自小练就一身好武艺,流浪至杭州西湖之畔卖艺,被时任杭州知府高权赏识,先入官府任都头,后任提辖官,在治安方面颇有建树。数年后,高权被人诬陷退官,武松也被赶出官衙。继任者是太师蔡京之子蔡鋆,倚仗其父权势在民间为非做歹,人称“蔡虎”。后武松为民除害,设伏杀死“蔡虎”,被捕入狱,并死于狱中。“蔡虎”是“人虎”,一经施耐庵老先生演义,终变成景阳岗上的“武松打虎”,他的行侠仗义故事亦成《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武十回”(《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武松独占十回)。

欲再前行时,天色渐晚,只能搭公交车离去。一路回顾西湖胜景,不由感慨,西湖分明也不甚大,面积估计比不上老家东北山中的尹府水库,蓄水仅仅是尹府水库的十分之一,何以为成举世着名的景点之一?无非有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闻名天下的西湖龙井和精致华丽的杭绸。而这现代的音乐喷泉,以及离此不远的东坡大剧院中正在上演的轻歌舞剧《白蛇》,不正是现代人们对于西湖文化崭新的补充?

是故,今日西湖,分明比数十年前之西湖更胜一步。

声明: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和分享用途,仅供参考,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因有些转文内容来自搜索引擎,出处可能有很多,本站不便确定查证,可能会将这类文章转载来源归类于来源于网络,并尽可能的标出参考来源、出处,本站尊重原作者的成果,若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时或者对转载内容有疑义的内容原作者,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如果属实,我们会及时删除,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仰头望着层层香樟叶子交叠的天空,行走在人来人往的路上。此时橘阳西下,在那密密的柳梢间时隐时现。夏日刚来,微带着一丝暑气。看着那教学楼被画上的夕辉,一时间感到流年沉淀,岁月搁...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问津而不芳,这是一种淡泊;梅花开于隔隅,不因阳光冷落而不香,这是一种优雅;流水饶石而过,不因山石之阻而纷争,这是一种低调。人生一世,不是什么都要去争,...

多少年了,是啊,多少年了;忘了,都忘了,因为太久了,太长了…… 那是一个不怎么景气的夜晚,天,寒而霜重,行人的稀少让人越感刺心的凉,不远处一个身影渐现,是谁……? 一个少年,...

终于忙过一段时间…… 坐在家里休息(放暑假),浇浇花儿、看看书、上上网、睡睡觉、写写字,也许这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然而,我顿然觉得,在这悠闲的时间里,自己在生命面前犹如像是撞...

推开门,楼下已有了三三两两的路人。明亮的路灯唤来高楼的霓虹,将白昼的阳光已完全褪尽,夜,披一件灰衣,半醒半眠无精打采地迎接我。空气中有丝丝的风,却不凉爽,它热辣辣地的将我的...

由穿岩前行200多米,便进入半山亭侧胜境牌坊。每年八月,沿路上香客众多,都穿着黑衣,顶着皂巾,系着红兜兜,来来往往,与街道上一般热闹。更有峭壁悬崖,流水淙淙,树木倒挂,增添几分...

古老的乡村是一个不能被遗弃的历史化石,它记录着一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和信仰,它拥有着独有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

没有阳光的日子就像没有眼神交流的感情一样,空虚。 看向窗外,或干脆走出房间,也许你会发现阳光正灿烂得可以让人昏昏入睡。可是在日夜反复埋怨喜怒均源于悲伤的日子里,阳光就像沙漠里...

尊前拟把归期说, 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间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 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玉楼春》 从未说风月,但现在却毫不羞涩...

尘事睡了,思念醒了,灵动的手指触摸着冰冷的键盘,瘦了的心事爬满香笺。 两行清泪,清泪两行,断了的尘缘,继续侵蚀着碎了的殇,揉捏着,让风儿带它飘荡…曾问风,能否轻轻的抽走那一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