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三日见麦茬。”家乡芒种一到,就开始割麦,忽然想起了连枷。连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生产劳动中一种常见的工具,川东北农村的连枷一般是用老鼠刺树条和篾条扎成的。

老鼠刺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山林中,树枝灰白色,枝条匀称,比较平滑,质地柔软。用坚硬树质的树木,先做一个20多厘米长、一头扁一头圆的连枷拐,再用八根老鼠刺树条,两边各四根夹着连枷拐扁的一头,然后分开一字八根排着,用竹篾或构树的皮编织着。再用一根竹竿做连枷竿,连枷就算制成了。

雪亮的镰刀把山上山下的麦田、麦地逐一清理,将那些头头脑脑带走后,麦子就等待着最终的了断。收回的麦子在晒楼上晾干,直到抓过一把麦穗一搓一吹,亮晶晶的麦粒出现在手心时,打麦子的时辰就到了。

看准一个晴天,把成捆的麦子一一解开散在院坝里,人们各执一把连枷,分成两路对面排开,当一边的人一齐将连枷高高举起时,另一边的人一起将连枷砸下。当砸下的一边人举起连枷时,另一边的砸下。那同时砸下的声音,在山间峡谷中回响。

这样反复抽打,一环一环地进行,直到把整个坝子里的麦子都抽打了一遍后,再用洋叉(像长长的弹弓叉,翻麦子的工具)将其翻过来再打。周而复始,反复多遍,让麦粒与麦秆、麦糠慢慢脱离,再经风车或簸箕劳作,麦粒与麦糠就完全分开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年年都要种大片大片的麦子、荞麦、豆子,一年内会在几个时间段里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连枷。

每到打麦子时,父母会带着父亲制作的轻便而好使的连枷,到各家去打麦子。那一班人有十个、八个,四个或者五个分成一组,两队相向站成两排,步调一致地手握连枷,扬起而打下。连枷声声响,粮食粒粒下,慢慢从打场的这头碾向那头,有韵有致,恰似打场里的一道风景。

每次打场要五六天才结束,劳动报酬是记工分,年终分口粮。每到生产队打麦时,我就好像是他们的尾巴,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来到打场,在场上麦垛旁和一群小伙伴捉迷藏。身上被麦芒扎起红红的点子时,仍不顾大人的责罚,还大汗淋漓地一个劲傻玩,玩累后就躲在麦草里睡觉。直到麦子打完分粮回家时,我们一群玩伴才依依不舍地散伙。

后来,村里用上了机器,脱粒机把连枷淘汰出局。记得村里先是很稀奇地出现了脚踏打谷机,用脚踏打谷机打麦子或谷子,虽然省了时间,但力气并不少花,半天下来,脚又疼又麻。之后又有了电动打谷机,省时又省力,彻底取代了连枷。

没有了连枷,而“连枷”一词也几乎被人们忘记了。也许我们无从考证连枷究竟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宋代时,连枷就已在农村生产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了。

宋代的连枷声声,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从人们的心灵深处传来,并且夹杂着人们劳作时汗流浃背的身影,抑扬顿挫地响个不停。现在,连枷走出人们的视线,或许将被后人所遗忘。

前几日路过旺苍县大德镇,在街上发现了连枷。那几把连枷与电动脱粒机摆放在同一位置,让我感受到庄稼人和连枷结下的难以割舍的情缘。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在武汉经开区采风,想出文章题目《穿越车谷》。一是因为武汉经开区又被称作“车谷”,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二是此行一路上总有穿越之感。 蒋子龙是我们此行的团长,让人想起当...

一 初来齐鲁大地,一趟抵山达海之旅。 小城日照端坐黄昏里,海风拂动,一股股来自大海的咸腥气息袭来,温润清凉。 翌日,拜访莒州博物馆。看馆,如翻史书。粗陶、彩陶、汉铜镜、唐俑,历...

朱琺,1977年生于上海。文献学博士,小说家、诗人。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曾任《越南汉文小说集成》副主编(上海古籍版)。对民俗学、文字学、古代博物学有广泛兴趣。热爱奇书,...

启程去金川的前几天,正好有四川的朋友来访。我说,我要去金川县,她一脸愕然:我知道那里,但还没去过,因为四川太大了。 所有语词上的概念,最后都会在现实的观感中被夯实,被具体化,...

编者按: 美酒自古便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璀璨的文学史更是离不开美酒的馥郁芳香,而贵州美酒则以其出类拔萃的品质备受世人瞩目。为进一步助推贵州酒文化融合发展、宣传好贵州美酒文...

推荐语 在“清句照史”专栏的第三篇里,故事的场景移到了汴京五百里外的青州。这里是北宋帝国疆域的东北部,大观二年(1108年)起,我们的女词人李清照要和丈夫在此度过一段平静的时光。...

上世纪90年代,我从乡下调到富春江畔的杭州富阳城区工作时,除了新的工作岗位,其他几乎一无所有。 幸运的是,一位朋友为我免费提供住处。这套房子的两个房间分别住了两户人家,客厅里堆...

一 冬日。雨夜。 与朋友临窗对坐在咖啡馆的白色方桌旁,宽大的玻璃像夜的帷幕。窗外枯叶被缥缈的雨水洗得发亮,霓虹闪耀,偶有车辆驶过。 朋友推给我一本书说道,你现在喜欢写小说,不妨...

笔者作为天津人,前往中山市寻访孙中山先生的遗迹,心中总是浮动着些感慨。如今的中山市,当年叫香山县,孙先生的出生地翠亨村,如今已经成为经济迅猛发展的翠亨新区。笔者从酒店房间向...

还是从汤显祖知道的临川。“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是江西临川县人,世称“汤临川”。临川是一块什么样的风水宝地,能够钟灵毓秀出如此杰出的人物呢? 孟夏之初,与作家朋友们一起来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