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石钟山记》的人都知道,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孰不知,随着鄱阳湖上一二两桥飞架,昔日繁华的湖口渡口已经被人们慢慢地淡忘了。如今年轻的一代人更不知道其间曾经有个渡口,用大型轮船渡大小车辆过鄱阳湖。

我八十年代在九江读书的时候,每个学期在九江和老家之间的往返,必须经过湖口渡口;九十年代,我又跑过一段时期老家到九江的私家班车,那时的票价是一人次15元,如今是一人次35元,湖口渡口也是必经之处;2000年,我经常去九江,就不再经过渡口,渡口的大型铁壳轮渡船已经不再繁忙了。人们过鄱阳湖要么从一桥过去,要么从二桥过去。

湖口渡口位置就是在湖口县城的一个港口和新港之间的一段水域,也就是从都昌去九江经过一桥的右边,过去有大型铁板轮渡船是南来北往,大小车辆经过鄱阳湖的唯一交通方式。来往的大小货车,客运班车,轿车,以前都是靠十几辆,二十几辆装在大型铁板船上,一轮又一轮地运向对岸,又从对岸十几辆,二十几辆又运到湖口县城的港口岸上。

从湖口,景德镇,都昌,包括南方去九江的车辆,还有从九江方向经过湖口的车辆,都要装载到渡口大型铁板轮渡船上摆好,一轮又一轮地渡过这一段水域。以前,特别是在下半年,天气恶劣,结霜冻冰,有时会出现车辆驶入渡口水域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从而造成人和财产损失。

在九江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有专家多次来考察过建桥,好像是渡口两岸的土质和鄱阳湖河床结构的缘故,按照当时的技术,难以打桩建设,总之是造桥的难度大。

直到拉索式一桥飞架竣工通车,湖口渡口的大型装载铁船轮渡的繁忙已经成为历史了。曾经的等渡,一辆辆大小车辆上铁船,从湖口到对岸新港;又一辆辆大小车辆下铁船,一上一下如此循环往复,靠大型铁船装载过渡终于不是唯一的选项。

湖口渡口在轮渡那个历史时间段,大小等渡的车辆,会从渡口一直排到湖口县城的街上,小商小贩曾经非常繁荣。特别是小卖小吃,茶叶蛋,柑蔗,瓜子,眼镜等等,满满的湖口九江特色。人们在等渡的时候,会买点小吃,或者是在大型轮渡船上漫步休息一下。遥望近处的石钟山,我总想听一听那声音究竟是鄱阳湖和长江之水的撞击声,还是石钟山上传出来的声音。还有向北远眺长江之水和鄱阳湖之水的交汇处:一边是滚滚长江东逝去的,酷似大地土黄颜色的长江之水,浊浪排空卷起千堆雪;一边是惊涛拍岸,清澈碧绿见底的鄱阳湖之水,彼此泾渭分明。如果你不亲眼目睹长江的海纳百川,还有母亲湖,鄱阳湖的一波万顷,你就不会相信这种长江一边是土黄色之水和鄱阳湖一边是清澈碧绿之水的奇妙组合,这水的两种美丽并存是真的事实。

湖口轮渡唯一的过鄱阳湖方式已经成为历史。每当我从湖口一桥上经过,总会不经意的看向曾经的渡口:曾经的拥堵,曾经的緊华,曾经在大轮渡船上的过往,甚至是个别抢渡个案已经不见了,我只能独自从深深的印记中去寻觅。渡口那个位置依然在,只是曾经的繁忙,喧嚣,热闹被而今的沉静所取代;曾经一排排等着轮渡的大小车辆,也不会再在那个渡口位置等待了。它们有的从一桥上经过,有的又从二桥上经过。

可是当我从二桥上经过的时候,我又会去看向一桥,甚至是会去捜寻记忆最深处的渡口和心中那久远的情愫。鄱阳湖上一桥二桥的通车,彻底改变了大型轮渡的历史。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会堵车等渡,再也不用去担心恶劣天气轮渡所带来的危险,以及每次车开上轮渡船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生怕一不小心就开进了浩瀚的鄱阳湖给喂了王八。

湖口渡口在,渡口那个位置依旧在,只是不需要再来轮渡了。一二两桥的通车,彻底把曾经的轮渡送进了"博物馆";鄱阳湖上快速,高效,一二两桥宽阔的多车道,解决了曾经拥堵等轮船过渡的历史。

我曾经跑过私家客运班车。在湖口渡口等过渡,买过小吃,天寒地冻的等,风高浪涌的等,北风呼啸的等,跟着班车前后跑上过大型轮渡船。那车从渡口岸上开向轮渡船的哐当之声还在,又从轮渡船上开向对岸的嗡嗡响之声也还在。每过一次渡,都会心惊胆战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往鄱阳湖里滑了。

现在好了,人民生活幸福,交通四通八达,鄱阳湖上二座现代化的高索一二桥飞架,湖口渡口的地理位置依然在,以前漫长的等渡不见了,轮渡船也不再是主要的过鄱阳湖方式。只有一二桥上的大小车辆在飞奔,一会儿的功夫,大小车辆就过了鄱阳湖,再也不用担心在渡口等渡了。湖口渡口,大型轮渡船作为主要轮渡交通工具的过往,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渡口的一部分了。而今的渡口,只有单一的从湖口渡口和九江一个新港镇之间的来回轮渡,水上轮渡已经不再是鄱阳湖上主要的交通方式。后来的人们也只有从历史的长空中去探寻点昔日渡口繁华的蛛丝马迹,去了解湖口渡口那部曾经厚重的轮渡史。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谈起通信的话题,每个人都能打开话匣子,因为记忆深处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70后一代,我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生活。印象最深的是通信,农村那时比...

我来到肥西,并没有吃到老母鸡,但我一点也不遗憾。这里实在有太多好吃好看的东西,不但能够承包你的胃,还能承包你的心。 6月中旬的这一天,我应邀参加知名作家肥西荷香廊道采风活动,...

微信时代为了吸引流量,总有各种比赛拉人投票。我不太理解那些总在参加比赛的人,有那么强大的内心能一次次拉不熟的人关注、投票,只为了得到一次儿童摄影写真、几个早教课时,甚至一个...

弹指一挥间,风风雨雨四十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历很多,感受颇深。我感到最伟大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她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是她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乍暖还寒的初秋,虽然是在南方的上海,我仍然感受到了艳阳下的清冷。 这种感觉那么熟悉,一种从内心感觉到的寒凉和空洞,一种不着边际的不确定感。是的,那是我在孩提时期每一个十月都能...

文/江鱼真羡慕年少轻狂时的傻呆劲!那时或许是不知天高地厚,或许是初生牛犊,又或许是真的心中有信仰。总之,除了身无分文加穷得叮当响,什么都不愁,什么都不缺。不缺朋友、不缺快乐...

题记: 你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两人心思,一人语,让我们的感动尽数渗透在这文字里一路风景,红尘相伴文字,不是种子,不会开花,却能在墨香里绽放,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文字,...

江南小记我很喜欢江南,喜欢到对江南有一种执念。喜欢江南白墙青瓦的房子,喜欢江南柔和的微风,喜欢江南温柔似水的姑娘。初到江南,心情是有些烦躁的,天灰蒙蒙的,淅淅沥沥的下着毛毛...

我宁愿在家看书。是的,社交应酬几乎为零,不必要的商务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除了和文友们久不久相聚见见面,我是懒得出门。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选择在城市半隐的生活。除了旅行出游、...

休年假,接母亲进城小住一段时间。 白天带母亲在景点转了转,晚上逛商场的时候,妻子突然对母亲说:“妈,假如能重回少女时代,您想做什么?”这一问题倒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还特别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