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彭家大院,是巴县的昨天,而龙洲湾,是巴南的今天……

当三伏天的太阳复杂地肆掠巴南大地之时,八月的乡村如处子般依然是那么的清纯与宁静,以至于一群鸟儿从身边的竹林里飞跃蓝天之上时的欢叫声,散落在田间地头我都没感觉。

撤县建区时,我举家来到巴南。踏上这块丰腴的土地之时,这个幅员面积105.38平方公里,总人口94.69万人,历史的巴南就这样静静地映入了我的眼帘,与那满山遍地的十里花海以及具有两百年历史的彭家大院也走进了我未知的世界……

彭家大院位于著名风景区南泉街道的白鹤林,由大盐商彭瑞川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82)。

站在夏风中,我望着毫无表情的大院,任汗水在脸上长流。时光知足地慢慢脱下岁月的棉衣,渐渐地,彭家大院悄然无声地在我眼里活化成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我的面前。顿时,我毫无嗅觉的闻到了老人身上溢出的一股我即熟悉又陌生的乡土味。

我从他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看到了曾经的大院人声鼎沸、门庭若市来往进出的历史再现,从那张似笑非笑欲语又止干涩的嘴里,仿佛听到了世纪的风云在我耳边惨烈地回响,看到了在这里居住的主人常常为一日三餐忧虑,也看到了那些怀抱婴儿梦回芳华为人母的微笑。

老人的神情宁静而安详。眼前,有一条蜿蜒的小路连接远方;一簇簇蓬勃生机的小草,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倒伏在小路两边,像小孩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翻开巴南历史的扉页,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组画面:

沧桑的史册里慷慨激昂的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巴蔓子”及巴人后裔一段特殊的经历;朝代更替,阶级压迫,列强凌辱,政府腐朽,百姓穷困,民族危亡,复仇的火把从秦汉到明清,从古代到现代,一直燃烧到天外

辛亥革命的风云。在这条小路上留下了迁徙的足迹,在巴南档案馆,陈放了一份《重庆预备学校赴法学生留法勤工俭学分会代表名册》。这是巴县开明的乡贤筹款办学,并资助有邓小平、周贡植的等有志之士,从这条小路走向了远方,走向异国他乡的记录。他们也像鸟儿一样,在迁徙的路上,变成了一只只雄鹰,翱翔在蓝天之上。

那一年,无数的鸟儿迁徙到重庆。风景胜地南泉成为战时大后方核心的避难区。越炸越强的巴人后裔在抗日的风云里成长。一场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斗争在南泉战俘营里拉开殊死较量的序幕。

彭家大院成为中国国民党抗战时期培育国家政治人才的摇篮。课堂上,正义与非正义,善良与邪恶的话题,让学子们各自在黑板上寻找解读的密码。夜色中,江姐的原型江竹均,也曾经潜伏在进步学生的思想里,点燃追求真理与光明的火炬。

彭家大院儿的门外。有一片朝着太阳生长的向日葵。金色的阳光下繁花似锦的名门盛世,以及惊心动魄的峥嵘岁月,一起被收进了历史的镜框里。

1949年11月26日,在南泉的建文峰上打响了解放重庆主城的第一枪!然而就在那场战斗中,100多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些战士,也是一只只迁徙的鸟儿,来自五湖四海,飞行在为了新中国建立前进的路上!

绿水青山在,烈士英魂存。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

纪念碑不远处的映山红,很娇艳。山乡里的汉子在阳光下昂首面朝东方。一簇簇燃烧的火焰是巴南人坚定的信仰与追求;一片片艳丽的向日葵如同娴静的村姑娘,在田间地头向长空唱响一首首野性的山歌,那是巴南人对实现梦想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彰显!

历史的巴南沐浴四季风雨,从岁月的长河中走来,存载着3000多年的厚重人文,见证了巴国800年历史的波澜壮阔,目睹900年辖制“权利更迭”,品鉴了巴县1400载“春华秋实”……

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彪炳史册的抗战文化,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修身养性的康养文化,以及见怪不惊的“打工文化、”汇聚在一起,谱成一首时代之歌。于是,我们唱着高亢悠扬的巴歌渝调,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巴县是巴渝文化发源地。

巴南在重庆之最,最在与巴文化的历史文脉:巴县根深,巴南叶茂。还有巴风,巴情,巴景,巴域,巴文等血脉,渗透到风雨兼程的历史风云之中,积淀为辉煌灿烂的巴渝文化。

如今,在史称巴国故地的重庆,38个区县仅有巴南惟一带有“巴”字,

小小“巴”字蕴含大历史、大文化,大格局,大情怀!

这就是历史留给巴南人民的一笔丰富的遗产。这遗产 如“秦砖汉瓦” 一样珍贵。

巴山茫茫,渝水泱泱,山雄水秀,状胜名彰。

巴县古老,巴南年轻。一部巴县史。就是一部重庆市。一部巴南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巴南是一条腾飞的龙!

如果说,彭家大院是巴南历史的代言人,那么,龙洲湾就是巴南人民现在生活的缩影。

龙洲湾像一首充满阳刚与高亢的歌,穿透了历史的尘埃,在巴南人的心中永远的荡漾……

龙洲湾是巴南人民的“解放碑”。在这块神奇魅力的土地上,巴南人民已经看到了一条正在向天际延伸的生命线,勤劳勇敢且自信执着的巴南人民,用实践“行千里,至广大”人文精神。谱写一曲畅想巴南的壮歌。让歌声飘进我们的家园,飘进我们的灵魂,飘起滚滚东去的长江。

夏天的夜晚,漫步在龙洲湾的任何一个地方,你会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在夜空中流淌。冬天的风雨中,你会感受到龙洲湾火热的万达传递给你的温暖和消费的欲望。

巴南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有父母长辈。有家章家规,有问寒问暖。有风雨兼程。有幸福的指数,有奋斗的目标。

龙洲湾的繁荣,吸引了无数迁徙的鸟儿在这里聚集。重庆人民认识了巴南,了解了巴南,走进了巴南。

巴南是一座迁徙之城,一座汇智慧之城!龙洲湾,是巴南人民的希望之洲,快乐之洲,幸福之洲!。

如今,巴南经济大发展。交通物流大改善。人民生活大提高。城市建设大繁荣。乡村建设大振兴。巴南繁荣昌盛,一片勃勃生机!

巴南人有理由,有勇气,有责任,有担当高举巴渝文化的大旗!敢于在解放碑大喊一声:重庆,巴南争第一!

开放的巴南,敞开博大的胸怀,无言地诉说巴山的伟岸与灵秀,巴水的坦荡与悠然。巴南人坚信,灿烂的群星,一定会照耀巴蜀大地,灿烂的文明,一定会在历史天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路上播种、生根、开花、结果……

我定居在一个小区。这里交通便捷,环境幽静,树木葱郁,邻里和谐。我把屋顶改成了一个花园。每天早上都要在花园里透透空气,闻一闻从滨江公园飘来的香艳,听一听从龙洲湾传来悠远的木洞山歌,从树梢尖尖的叶片上去寻找鱼洞老街鸟儿停留与嬉戏的感觉。

我爱巴县彭家大院。我更爱巴南龙洲湾……

我已离不开青山绿水的巴南,离不开花香鸟语的巴南,离不开满目苍翠的巴南。我把绿色的根和坚实的梦,已经深深扎进了历史的彭家大院,深深扎进了幸福、康养、大美的巴南温馨的土地……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在武汉经开区采风,想出文章题目《穿越车谷》。一是因为武汉经开区又被称作“车谷”,这里是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二是此行一路上总有穿越之感。 蒋子龙是我们此行的团长,让人想起当...

一 初来齐鲁大地,一趟抵山达海之旅。 小城日照端坐黄昏里,海风拂动,一股股来自大海的咸腥气息袭来,温润清凉。 翌日,拜访莒州博物馆。看馆,如翻史书。粗陶、彩陶、汉铜镜、唐俑,历...

朱琺,1977年生于上海。文献学博士,小说家、诗人。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曾任《越南汉文小说集成》副主编(上海古籍版)。对民俗学、文字学、古代博物学有广泛兴趣。热爱奇书,...

启程去金川的前几天,正好有四川的朋友来访。我说,我要去金川县,她一脸愕然:我知道那里,但还没去过,因为四川太大了。 所有语词上的概念,最后都会在现实的观感中被夯实,被具体化,...

编者按: 美酒自古便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璀璨的文学史更是离不开美酒的馥郁芳香,而贵州美酒则以其出类拔萃的品质备受世人瞩目。为进一步助推贵州酒文化融合发展、宣传好贵州美酒文...

推荐语 在“清句照史”专栏的第三篇里,故事的场景移到了汴京五百里外的青州。这里是北宋帝国疆域的东北部,大观二年(1108年)起,我们的女词人李清照要和丈夫在此度过一段平静的时光。...

上世纪90年代,我从乡下调到富春江畔的杭州富阳城区工作时,除了新的工作岗位,其他几乎一无所有。 幸运的是,一位朋友为我免费提供住处。这套房子的两个房间分别住了两户人家,客厅里堆...

一 冬日。雨夜。 与朋友临窗对坐在咖啡馆的白色方桌旁,宽大的玻璃像夜的帷幕。窗外枯叶被缥缈的雨水洗得发亮,霓虹闪耀,偶有车辆驶过。 朋友推给我一本书说道,你现在喜欢写小说,不妨...

笔者作为天津人,前往中山市寻访孙中山先生的遗迹,心中总是浮动着些感慨。如今的中山市,当年叫香山县,孙先生的出生地翠亨村,如今已经成为经济迅猛发展的翠亨新区。笔者从酒店房间向...

还是从汤显祖知道的临川。“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是江西临川县人,世称“汤临川”。临川是一块什么样的风水宝地,能够钟灵毓秀出如此杰出的人物呢? 孟夏之初,与作家朋友们一起来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