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在描写温州江心屿的一首诗中说:“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他感慨无人能够欣赏和认识事物的真实谛如,也不过是在美轮美奂的江中孤岛上进行的自醒式的诘问。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和事物之间的类比理所当然。认识自然,犹如认识人类自身。譬如对榕树的认识和领悟。我在广西、广东,在福州、厦门都曾看见过榕树。榕树生长速度快,冠盖广大,南方许多地方将其作为城市的遮阴树。福建省将其当作省树,赣州将其作为市树。

我生活和工作的北方,没有榕树。 这种树,当我第一次看见它时,就让我叹为观止。它不仅壮观,而且它壮观的原因更让人着迷。此树,不管生长在哪里,地下根系非常发达,只要石头上有缝隙,根系就一定能够扎入和延伸进去。我曾经细致地观察过,即使石头上没有缝隙,它也常常能将松懈的顽石蹦开,将自己的根脉深深地扎进去。我几乎从未看见过有活不下去的榕树,除非它被火烧死,被雷劈死,被人刻意伐掉,它只要生长,就一定能够根深叶茂。作为树,地下根系庞大,似乎不足以让见多识广者为奇,但一定会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还可以无中生有,从枝干上凭空长出许多垂直的气根,然后直插地下,不久,这些凭空插入地下的气根,又长成树干,和原来的树干紧紧地合抱在一起。我孤陋寡闻,除了榕树之外,再未听说还有什么树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总以为,这种树,已不应只将其作为一种植物看待,还可成为一种值得人们学习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长久以来,我一直在寻觅,试图在人类中得到证实。个人成长与苦苦奋斗的事例确实很多,许多人的成功,都能用此树来比附,但像众榕树一样,显示出群体特征的事例并不多见。

这次我来温州,突然发现,温州也有榕树,并且坐船在温州美丽的塘河上观察两岸风物时,我随手指了指岸边隐约中的大树,与我坐在一起的温州报业集团董事长杨雷说:“那是榕树,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我仿佛触电一般,受到震动。温州人原来也喜欢榕树,但温州人喜欢榕树,意义大为不同。因为榕树精神放在温州人身上,无疑是最为贴切的。

就像发现了一个秘密一样,这勾起了我许多复杂的联想。温州人一直在民间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传说中的犹太人在经商方面有许多特点,他们富有智慧,善于变通,吃苦耐劳,凡是经商的优点,都被他们占尽,但犹太人距离我们太遥远,因而有关他们的说法难免抽象。温州人却近在眼前。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工商界“八大王”沉浮的故事,他们用自己的血汗趟开了一条市场经济的阳光大道。所谓温州人的“四千精神”,就是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后来温州的市场经济一直蓬勃发展,“温州模式”曾是人们学习的典范。温州商人不仅遍布全中国,也几乎遍布整个世界。和深圳相反,天下人一度涌向深圳寻找商机,但温州人却不一样,温州人是走出去、走遍天下寻找商机。

诗人吉狄马加说,多年以前,他和朋友乘坐越野车,在西藏的原野上奔驰,突然看见马路上有一个独步负重的年轻人,硕大的包袱压在他并不高大的身体上,在荒无人烟的野外,显得格外显眼。车子停在了这个人的身旁,他下车后才看清是一位身负重物的年轻人。他问他,要不要搭车同行,这位年轻人语气坚定地回答,不需要,谢谢。他们聊了起来。原来他是温州商人,他和父亲来西藏一个方圆数百公里的牧区分头推销太阳镜,约定每隔一个月在一个指定的小镇会面,互相通报情况并商定下一步推销的区域。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说到此处,在座的诸位对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赞不绝口。

温州市委宣传部施艾珠部长说,温州人不仅崇尚个人奋斗,也懂得感恩、报恩。她接着吉狄马加讲述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有一位温州商人,曾去黑龙江挨家挨户推销自家小厂生产的商品,正是寒冬时节,走入荒郊野外,天近傍晚,饥寒交迫,这时候碰巧看见一户人家,就贸然进去要求能暂住一晚。这家人热情接待了他,免费款待他吃饭住宿,让他安然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夜晚。十多年以后,这位温州商人事业兴隆,拥有了自己的集团公司,他几经波折,找到了当年救助过他的这家人。他将这家人的小孩接到温州供养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又将他安排在自己的公司工作,并将孩子的父母接来温州生活,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这家公司的高管。

八百多万温州人中,这只是同行者随口道来的两个普通而又非普通的事例。估计许多人心目中,至少都会有一个有关温州人的故事。

我听温州的朋友说,温州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多地少,所以温州人要向外发展,要做生意。

我随口问身边的温州某区县文联的同志:“听说温州人几乎每家都有经商,是这样吗?”

一位年轻的男士回答:“大概是这样。我父母原来有自己的工厂。”

还有一位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士说“我父母的鞋厂,现在由我弟弟掌管。”

海华说,她爱人以前有自己的建筑公司,近几年建筑行业有难度,就将自己的建筑公司关停了。虽然他们有一定的积蓄,但人不能闲着,现在他爱人在帮她姐姐管理服装厂。

我在温州认识一位叫项有标的人,多年以前曾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创办了一所写作学校,成绩斐然,影响颇大。汶川地震后,他率领自己的团队,去汶川支教近一年,在帐篷里义务辅导受灾的学生写作文。受到社会的好评。当时国内外新闻皆有报道。

温州人顾家,在外边挣了钱,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回来发展地方经济。你看温州到处都是高楼林立,虽属山地,但几乎山山皆有隧道贯通;处处有河,河上皆有大桥飞架。地方经济的发展,实质上也是民间经济的支撑使然。

温州地方戏剧瓯剧非常发达,夜晚在塘河上行船,看岸边灯光幻彩中闪出一句瓯剧唱词:“不做那廊下的筛子千只眼”,下一句未听清,我琢磨上句,觉得应该是如下意思,就随口对了一句:“要做那天上的日头一颗心”,旁边的杨雷说对得好。这大概也描写了温州在外的商人,对自己家室的忠诚与坚守。

这一点,极像那气根,一旦生根,就永远垂直,最终要和主干抱成一团。

温州没有懒人,更无闲人,不管是私营业主,还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像榕树一样,只要活着,就得扎根、壮大、成长。你看海华他们,为了让我们写好温州,千方百计,舟车劳顿,领我们到处跑,到处看,恨不得将温州的人文、风景让我们领略遍、看个遍。他们从不言苦,带给我们的是无法道尽的真诚和热情。他们就像那榕树,蓬勃、茂盛,因为他们步伐坚定,脚下有根。还是那位施部长,当我们的采访团队离开温州城跨河饶山车行两三个小时,停在一个村庄时,身体强健,手执福克纳式大烟斗的散文家张锐锋先生,已被摇得只喊头晕,我的身体,也到了瘫软的边缘,忽然回头一看,施部长已随我们而到。她本来事务繁忙,但还是放心不下,又匆匆赶来。想想这么曲里拐弯的山路,走一趟,并非易事,她完全可以待在温州城里,运筹帷幄,大可不必受这份劳累,但她却毫不含糊,风行而来。相比我见过的一些地方官员,让我对这位几乎与我同龄女士,产生了莫大的敬意。从她温文尔雅的谈吐观察,她内心并不孱弱,而是坚定而强大,我在她的身上,进一步印证了温州人事无巨细,都会秉持古诗所言的兢兢业业、如霆如雷的敬畏之心。

榕树般的高大,自有它高大的理由。

(原载于4月28日《作家文摘》)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谈起通信的话题,每个人都能打开话匣子,因为记忆深处都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记……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70后一代,我经历过一段艰苦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生活。印象最深的是通信,农村那时比...

我来到肥西,并没有吃到老母鸡,但我一点也不遗憾。这里实在有太多好吃好看的东西,不但能够承包你的胃,还能承包你的心。 6月中旬的这一天,我应邀参加知名作家肥西荷香廊道采风活动,...

微信时代为了吸引流量,总有各种比赛拉人投票。我不太理解那些总在参加比赛的人,有那么强大的内心能一次次拉不熟的人关注、投票,只为了得到一次儿童摄影写真、几个早教课时,甚至一个...

弹指一挥间,风风雨雨四十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历很多,感受颇深。我感到最伟大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她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是她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乍暖还寒的初秋,虽然是在南方的上海,我仍然感受到了艳阳下的清冷。 这种感觉那么熟悉,一种从内心感觉到的寒凉和空洞,一种不着边际的不确定感。是的,那是我在孩提时期每一个十月都能...

文/江鱼真羡慕年少轻狂时的傻呆劲!那时或许是不知天高地厚,或许是初生牛犊,又或许是真的心中有信仰。总之,除了身无分文加穷得叮当响,什么都不愁,什么都不缺。不缺朋友、不缺快乐...

题记: 你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两人心思,一人语,让我们的感动尽数渗透在这文字里一路风景,红尘相伴文字,不是种子,不会开花,却能在墨香里绽放,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文字,...

江南小记我很喜欢江南,喜欢到对江南有一种执念。喜欢江南白墙青瓦的房子,喜欢江南柔和的微风,喜欢江南温柔似水的姑娘。初到江南,心情是有些烦躁的,天灰蒙蒙的,淅淅沥沥的下着毛毛...

我宁愿在家看书。是的,社交应酬几乎为零,不必要的商务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除了和文友们久不久相聚见见面,我是懒得出门。如果条件允许,我会选择在城市半隐的生活。除了旅行出游、...

休年假,接母亲进城小住一段时间。 白天带母亲在景点转了转,晚上逛商场的时候,妻子突然对母亲说:“妈,假如能重回少女时代,您想做什么?”这一问题倒是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还特别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