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小时候,乡下的稻田里这样的插秧场景屡见不鲜。一到插秧季节,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天晴下雨,乡亲们照例及时踏着季节和时令的节拍行事,免得误了农事而懊恼懊悔大半个春秋。

即使烟雨蒙蒙,即便细雨霏霏,乡亲们也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光着脚板、卷着裤腿,躬着身躯在稻田里摸爬滚打。杨万里在《插秧歌》中云:“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就如古人一样,乡亲们插秧也都穿蓑戴笠拖儿带仔齐上阵,力所能及地为插秧做点事,哪怕雨水让全身湿透。

乡亲们在穿蓑戴笠插秧时,即便只戴着一顶草帽,披着一块尼龙,也心静如水,六根清净,只一门心思将秧插好插齐,等秋后有一个好的收成,既植绿了稻田,又植净了心田,正所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在插秧劳作过程中,将一退一进的空间哲理和人生哲理诠释得形象而生动。

在插秧之前,在飘洒的春雨里,也常常看见乡亲们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牵着耕牛,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耕耘细耙。在烟雾缭绕的清晨,或是薄雾漫天的午后,乡亲们就如身穿铠甲,头戴盔帽,手持长矛,驾驭耕牛,在风雨中驰骋战斗。

乡亲们双腿笔直地站在铁耙木耙上,像将军像豪杰像斗士,手扬长鞭长绳,大声吆喝呐喊,耕牛就像腾空而起的战马,人牛合一在田野里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飞跃奔腾。在他们脚下,浑黄平展的水田就是他们的战场;在他们身上,浑浊泥水染黄的布衣就是他们的战袍。

蓑衣、斗笠和雨伞一样,注定是为雨而生的。离开了雨,蓑衣和斗笠大抵就失去了它的本来用途和原始意义。但蓑衣和斗笠,自古以来就是天生绝配,离开其中一个,另一个就难以独善其身。

父亲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一生与土地打着交道,在土坷垃里不仅与耕牛结下了深厚情谊,还与蓑衣、斗笠有着独特的情感。老房子的板壁上、土墙上挂着几件半新半旧的蓑衣,这些蓑衣都是父亲亲手一针一线制作的,这些蓑衣也陪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飘摇大半生,就如父亲相依为命、同生共死的兄弟。

老家房前,是一片坦途的荒地,父亲随时都将山里寻来的棕树苗,移栽到这片荒地里。几十年下来,这片荒地俨然成了棕树的领地,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棕树,整整齐齐、郁郁葱葱地排列着、生长着。父亲总要清早起来给这些棕树进行修剪,不是剪掉多余的棕叶,就要用镰刀剥去老去的棕毛。父亲说,这就像给孩子理发一样,只有经常整理打理,孩子才看起来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精精神神。

父亲将修剪的棕毛积攒起来,用塑料袋子装着,等棕毛积攒到一件蓑衣的分量,就趁阴雨绵绵的天气,在家缝制蓑衣。父亲是制作蓑衣的能工巧匠,就如村里的老裁缝。在动手之前,父亲早已在心底勾勒出了蓑衣的形状和轮廓,就如我写诗作文之前的腹稿,总是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父亲缝制的蓑衣,不仅样式新颖美观,还厚实结实,穿着也舒适得体,冬天还能保暖御寒,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只要哪家需要,父亲就会将缝制好的蓑衣赠予他人;如果哪家想请父亲前去缝制蓑衣,父亲也爽快答应,从不推辞。

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这是乡下人的良好习惯,他们骨子里天生就有安不忘危、未雨绸缪的潜在意识。父亲也是一样,不管天晴下雨,父亲总习惯性将蓑衣带着,以防天气有变。即便天气晴朗,父亲在田间劳作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可以顺势躺在蓑衣上休息片刻,抽一根他认为能提神醒脑的旱烟。

在玉米成熟收割之前,为防止牲畜糟蹋和盗贼偷盗,父亲总是在夜晚独自一人带着蓑衣,在玉米地里值守。即便倦了困了,父亲也不回家,他以大地为席,以星空为被,随便就在蓑衣上躺下打盹,直等到天亮才慢慢回家。父亲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坚守和辛劳,为的是能多收获几粒玉米,让全家人少饿肚子。

冬日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父亲也经常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在风雪里打柴、耕地、整田、挑石、除草。即便蓑衣和斗笠上飘满了雪花,父亲却仍不肯歇息。终有一日,父亲在陡峭的山坡上除草,劳累过度昏倒滚下,只因有蓑衣的保护才没有受到大的伤害。在后怕之余,父亲说,蓑衣就是他的保护神和保护伞。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父亲在五十六岁却一病不起,就再也没有归来,永远地离开了陪伴他一生的蓑衣。父亲没有给后辈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几件像样的蓑衣挂在寂静的墙壁上。将父亲安葬后,母亲对儿女们说,还是给你们父亲捎去一件蓑衣吧,免得他在那边受冷受冻。

遵照母亲的心愿,二哥将家里最新的蓑衣找了出来,拿到父亲坟头,轻轻地盖在父亲的坟上。几十年过去,这件蓑衣早已腐烂化水,流进了我们对父亲深深思念和想念里。

石头散文网收录的所有文章与图片资源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相关文章

1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这是白居易给春天的植物排列了一个先生后发的顺序,很形象,且贴切。荠菜出苔开花,高大的榆树上便挂满了绿色的榆...

我们村里人都把村子后面那一道缓缓的丘冈叫作“山后子”,也就是“后山”的意思。山自是不高,实际上就是一些缓坡。但地势有起有伏,由西往东倾斜而下,加上略有些弯曲,倒有些像个山窝...

一 苍天厚我,在贫乏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 小镇唱戏,有对岁稔年丰的祈祷,有对风调雨顺的酬唱,也有对世间劳苦的敬祝。 迷人的戏声,在入夜后传来。高挂...

李达伟,1986年生,现居大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益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暗世界》《大河》《记忆宫殿》。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散文集新锐奖...

编者按 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新时代的文学为时代书写、为人民放歌,省作协组织全国知名作家行走于白山松水间,感受吉林全面振兴的火热场面,倾听吉林全力发展的昂扬旋律,以...

有人说,写花花草草,题材卑微,格局不高,是小题大做。此言差矣。花花草草,不仅是大题材,而且是应该大写特写的大题材。人世间,假如没有了花花草草,这一片苍茫大地,就显得颓废,荒...

王珊珊,山西灵丘人。现供职于山西文学院。有文章数篇见诸各报刊。 出于对古代文学的喜爱以及赵瑜老师的盛名,拜读了《人间要好诗——白居易传》(以下简称《白居易传》)。 其实在看书...

朝颜,畲族,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作协散文专委会副主任。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第十次全国作代会代表。作品散见《人民文学》《青年文学》《天涯》《作品》等刊,有作品被...

那年秋天,世界华文旅游文学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校巴沿着湖边高大的杉树不断爬坡,把我们带到建在山上的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 来自海内外的华文作家和评论家分组发表论文,我的...

睡不着时,你会做什么?有一年冬天,大雪,我在故乡,傍晚时与人喝酒,酒局结束后躺在旧居的床上。那是间平房,窗户镶嵌的玻璃旧了,有些模糊但还是能看到院内的雪,路灯光起到了放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