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屯村的成汤庙
中原初冬的阳光暖暖的,温和的,就这么照着,照着小庙。没有一个游人,容不下一棵树,虚掩的木门,好像是为我留下独享的机会。只有蹲下拍照,才会有影子窜到面前。我喜欢这样的安静,从大德元年到现在,800多年,每年都会有这样的天气吧,但没有人去注意,或者和我一样,平凡的,即使同样享有阳光,也没有留下印痕,时光把所有的陈事都扫尽了。
上屯村的成汤庙,在豫北太行山下,背山临黄河,我是因为会见一位朋友,偶然游历到它。小小的庙宇,配殿、正殿,青石台阶院落上下,三明四暗,元代宽大的硬山屋顶,高高的台基,两侧红色垂檐,淹没在这片平原密集的村落中,也淹没在越来越高的村子里,你找不到。它本来就不是能得以重大叙事的地方。
坐在庙台上,你会想到那个时代。历史是凝固的,又是流动的。有元得到中原,佛教再次勃兴,洛阳少林寺已是奉旨管理僧佛的“都僧省”,主持福裕新受阙旨,又扩诏十二所下院,至此已经统辖23家下院,遍布中原。唯独怀庆府没有。不足百里的怀庆府正面临干旱的煎熬,晋南、豫北已百日无雨,《元史.五行志》载,元贞二年(1296年)怀孟武陟旱,雹灾。大德元年武陟旱,五年、八年皆有气候异常记载。
这一带村落在元代称为广济屯,碑载当地村民桑荣、秦立、贾恩、王清等百户乡民舍地作为庙址,募集材料,建起了成汤庙,世代供养。由时任河南府路府判、许衡之子许师敬书丹。碑颂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严明礼治,抚綏四方,以义制事,不尔声色,不殖货利,作庙嘉懿。”此时,南宋湮灭16年,许衡去世14年,真正的中原大旱则在三十年后。大元朝入主中原,惟怀庆府祭祀汉人始祖,这种民间风格的建筑,也许祈雨只是一种固执的抗争借口。失去主体地位的庶民,更缺少的是心中甘霖。
这里古来叫怀庆府,曾是商王朝畿内之地。商鞅著《商君书·赏刑篇》记载:“汤封于攒茅(今修武县北),文王封于歧周。”怀川境内的沁河是当年夏与商的分界线。沁河以西为夏地,沁河以东为商地。在这一带,早就流传商汤“桑林祈雨”的传说。汤在推翻夏桀统治建立商朝后,遭受了千年不遇的旱灾。连续五年,天上没有降下一滴雨水。掌管祭祀的史卜谏言商汤,应该用人牲献祭上天以作祈祷。汤于是剪发断爪,自以为人牲,而祈雨于桑林之中。汤对天祷告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百姓。百姓有罪,降于我一人身上。不能伤及无辜。”精诚至此,倾盆大雨不日从天而降,旱情得以缓解。
于是,借助人祖保佑,祈雨之法也就顺理成章。元贞年间,乡人再次沿袭成汤祈雨之术,终得甘霖,大地从此丰硕,这块土地上的人嗣得以绵延。于是立庙祭祀,重塑先祖。先人啊,感谢你的恩泽,感谢你的雨露。祭祀不够,我们要建一座永恒的庙,告诉历史和后人,在后人不测的时候,有容以祈祷之地。风很好,但是过去了,阳光很好,但是没有了,雨也很好,但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石头不是很好,瓦屋不是很好,但是却保留至今,记述这场缘起,也记述怀川人的硬性。
“殷汤无葬处”,是指成汤没有自己的坟塚。但史书相传,民间所立商汤坟有六处,焦作商村成汤陵应为一处。商朝建国后曾在豫北地区建立了辉县孟庄、焦作府城、沁阳商城、博爱西金城和温县徐堡五个城堡。这里是商汤伐夏的大后方,也是夏商交锋的前沿阵地。怀山之南,河水之北,有厚重的成汤文化和因缘,值得缅怀探究。《怀庆府志》记载,焦作地界有十三座汤王庙。但查仅博爱一地,除上屯、王保村还有柏山村、武阁寨,先后有四座汤王庙,实际数量应该不止此数。
居庙堂之高,要心系百姓黎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统治者和民众何尝不是既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命运共同体?上屯成汤庙既不是佛寺,也没有土地财神,而是一座人祠,一座人祖祠堂,没有僧尼修为,也不需要发禅心宏愿,只是一个清静之所在。
徘徊半日,静静地退出,阳光还在。忽然发现出来的门里,地上散落有零钱,我独自在庙里的时候,新来的香客以为无人,从门缝塞入了香火钱。此地没有晨钟暮鼓,香烟缭绕,然而石皆有情,瓦皆有德,阳光温暖如新,风来去自由。
上屯村的成汤庙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