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祭
篇一:端午祭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虽然天气还比较凉爽,没有往年端午节的炎热,但是街上的行人无精打采的;虽然像往年一样,满大街依旧飘散着粽子的特有香味,但是没有了往年人们那么豪爽的欢声笑语。
虽然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年的端午节别无二致,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那个传统的节日,可是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往年的端午节,娱乐活动丰富多采,到处是莺歌燕舞,锣鼓声声催人急,龙舟竞渡赛风流……好一幅升平的景象!然而今年的今天相对于昔日的今天,显得无比的寂寞寥落,平静了许多。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应该是由于今年四川汶川等地的8。0级大地震的惨状,令人们觉得人生的反复无常,从而感到压抑,心情欠佳的原因吧!
是的,对于那场毁灭性的大天灾,虽然我们都向灾区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表达了我们的爱心,但是也是仅此而已!怎么能够使得孤寡老人的亲人重新回到他们的身边呢?怎么能够让那无数孤儿的爸爸妈妈重生呢?怎么能够令失去孩子的父母那孩子的娇笑声再一次响起来呢?如何可以抹去灾区人民那惨痛的记忆呢?
呜呼!人的生命竟然是如此之脆弱!
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虽冤,因为后人的敬重,倒也值了,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可是,今天汶川等地遇难的灾民,若干年后,还会被人们记起吗?(当然,这里的汶川地震灾民,只是对受灾的几个省市等地区灾民的代表讲法,函盖了这次地震的所有地区的灾民——笔者注。)
还有其他的,遭受各种天灾或人祸的人呢?篇二:端午祭
端午本来是春秋时期楚国百姓祭奠楚大夫并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由于年复年的祭奠,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了“端午节”了。中国人早已不叫端午祭,但“端午祭”的叫法,还保留在韩国祭奠屈原的民俗活动中。
屈原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的政改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所以,被昏庸无能的楚怀王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楚国灭亡之际,屈原写下了绝笔作《怀沙》,投江自绝。( )
自古至今,人们所祭奠屈原的,是他那锐革时弊不与俗流合污的人品。那么,屈原一生最崇尚的人品又是什么呢?
屈原所崇尚的人品,一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处世品德;一是忠贞执着的情爱品德。处世品德方面,集中体现在他为恃女婵娟所写的《橘颂》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橘颂》的思想内容概括说来,为屈原所称颂的品德,就是“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这16个字。
如果说《橘颂》是屈原的人品写照的话,那么,屈原的另一佳作《湘夫人》,则又表达了屈原理想中的情爱人品。
《湘夫人》的主人公是舜帝的两位夫人——女英与娥皇。据传,娥皇和女英是上古尧帝的两个女儿。尧帝晚年,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把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作夫人。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到了舜帝晚年,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率兵出征前往戡乱。
娥皇、女英得知舜已出征的消息,便追赶而去。但到了洞庭湖边遇上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湖的君山上。不久,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于是,她们便天天扶着竹子向九嶷山方向泣望。她们泣望的泪水流啊流,直把洞庭湖湖君山上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
望君不归,后来,她俩投湘水殉情,成了湘水之神。后人把浸染着两夫人泪水的斑竹,叫做湘妃竹。
屈原的《湘夫人》取材于该传说,他通过对湘夫人期待夫君时的临风美目,与欲言还休的愁绪的描写,表现了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以及湘夫人对爱的坚贞与执着: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可见,无论是处世还是情爱,均贯穿着屈原所崇尚的人品:坚贞与执着。
随着端午节千秋万代的传承,《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品,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构件,而《湘夫人》的坚贞执着的人品,也随着湘妃竹的生生不息,在人们的心中获得永生。篇三:端午节与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起源于山神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韩国民俗特色的活动体系,分为典祭、演戏……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江陵我虽然没有去过,那里的民俗风情早已闻名。在我有生之年,是我驻足学习的一个地方。
端午节发源地在中国,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接受,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发或引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帖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线,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江陵端午祭又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个月的时间。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粽子的味道那么诱人。不由得让我们更加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篇四:端午祭国殇
我从来没有为端午节写过一篇文章。在我眼里,以前的每个端午节都是那么祥和,家家团圆包粽子,汨罗江上赛龙舟,各种祭祀屈原的活动。今年以来,不断的灾难降临在中国大地上,人为的、非人为的都冲着中国而来。各种灾难在考验着这个民族的耐力和凝聚力。
长年的平静的端午节逐渐让我们淡化了节日的内涵。今年的端午在灾难中度过,让我们重新把目光聚焦到了屈原传下来的爱国情怀上,重新审度端午节的意义何在。
吃粽子,赛龙舟,缅怀屈子,祭奠国殇。——题记
农历五月初五,曾经在汨罗江畔,毅力着一个时代的伟人。峨冠佩剑,正襟危立。纵然放逐荆蛮,远离世务,他向天问诘,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最后满腹离骚,投入滚滚江水,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三闾大夫抱憾而终,一个伟大生命的终结,撞开了爱国时代的大门。
司马迁《史记》的《屈平列传》中给予了屈原和《离骚》极高的评价: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士大夫中独爱屈原,对他的评价也是最高的,除了能在屈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英雄相惜之外,屈原极高尚的人格也是撼动司马迁金口的因素。在《屈平列传》后面有这样一段话: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不随波逐流,追求洁身自好,即使在离去的时候,也是衣冠楚楚,兰香薰草,大义凛然。这是一个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内心流露的人格魅力。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当地百姓为了打捞他,纷纷划船来救,于是以后就有了赛龙舟的传统。又传屈原沉如水底之后,为水中蛟龙、鱼虾所困,于是百姓用竹叶、五色丝线把糯米包起来投入江中,驱赶蛟龙,让鱼虾吃,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躯体,所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当然,纪念屈原的习俗还有很多,从古至今,绵绵不绝,很多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故里和他投江的汨罗等地方都有赛龙舟等祭祀活动,百姓都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先人。
中国有过民节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几千年来积累的各式各样的节日,能只为纪念一个人,流传至今且广为人知、保持习俗的,也就只有端午节了。它纪念的是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在他背后,纪念的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前我们往往只注重了过节的形式,而忽略了深刻的内涵,而在今年,我们的体会是那样深刻,感觉到它所传递的精神是如此重要。
一月,南方前所未有的冰冻灾害。二月伊始,物价持续上涨,股市暴跌。三月,拉萨事件、辱华事件。四月,藏独干扰圣火、胶济铁路车祸、手足口病疫情。五月,四川地震。六月,南方洪灾开始。
这只是半年来我们所受灾害的一部分,却让我们历经磨难,身心重创。也让全世界的中国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高涨,让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撼动世界的坚韧不屈的力量。
雪灾里,全国各地的援助工人和自发的援助队伍赶赴南方各省。温总理两次入湘,看望、慰问灾区人民。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滞留在广东成百上千万的外省务工人员,自觉选择了留粤过年。工人夜以继日的清扫积雪、拉通电网、恢复交通,有的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们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牺牲,为了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其实每一个感动都在我们身边,在车站、在机场、在高速、在京广线上……解放军送来的每一杯热水、每一点食物,旁边的旅客的每一句安慰、每一次帮助等等,点点滴滴,都是一次感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是官方还是民间自发组织上街扫雪。每一个人、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值得感动的,或许冰雪会再来,或许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乘以十三亿中国人,人定足以胜天,爱心终将感化冰雪。
在辱华事件、藏独干扰圣火来势汹汹的时候,金晶会怒目圆睁的守护圣火,外国的留学生会抗议游行。国内以青年为主体各阶层的人也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抗议的活动。人们又紧紧团结在一起保卫圣火,高呼加油。美国媒体戏谑说是CNN把中国人骂到了一起。圣火到了香港,到了国内,圣火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人们挥舞着国旗,齐声高呼“中国加油,奥运加油”。
5月12日四川地震发生近一月以来,死亡七万。一瞬间,城镇、村庄成了废墟,曾经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了悲伤的历史,曾经繁华的街市成了地狱。温总理又一次冒着危险、不辞辛苦的赶来了。各地的临时帐篷、药品等援助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来。受伤的灾民都被安置到了各省最好的医院治疗,因学校倒塌无法就学的儿童也被安置到了各省的学校免费就读,各地大学的灾区学生也领到了政府的抚恤金和学校的援助款……曾经一直被认为是“没心没肺”的“80后”、“90后”,他们在最危急的把生命留给了别人,自己却选择了永恒。袁文婷以自己的生命救了自己的学生。苟晓超三次冲上楼就孩子,而自己却在婚后的第一天与爱人永别。瞿万容用自己的后背挡住掉下的水泥板,而怀里紧紧的抱住一个孩子。谭千秋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张米亚双臂紧紧的搂着两个孩子,最后孩子活了下来,而他却牺牲了,由于手臂僵硬,救援队员只得含泪将他的手臂据掉才把孩子救出……袁文婷、苟晓超、瞿万容、谭千秋、张米亚……这些可亲可敬的“80后”教师的生命定格在了初夏的华年。虽然他们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在生死关头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的民族上了最后的一课,他们舍生取义,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他们将在人们的祈祷中安乐天堂,国人将不会忘记他们生命的价值。
灾难的来临总会唤起一个民族的本能,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中国人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同舟共济。这样的灾难在民族的历史上只是不值得一提,但是迸发出的团结的力量却是那么惊人。在民族的灾难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有难以磨灭的坚忍的力量。那么多灾难我们都走过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将会更加坚强。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如温总理所说:多难兴邦。灾难终将过去,民族必会崛起。
曾几何时,还记得吃着粽子,看着赛龙舟,怀念着屈子。他为了祖国,投身汨罗,是如此令人肃然起敬。看今朝,那些为了国家舍生忘死的人何其不是一样的可亲可敬又可爱,爱国的民族丰碑也屹立至今。
长歌当哭,唱一曲屈原挽歌《国殇》,愿逝去的英雄英灵安息:
“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虽然天气还比较凉爽,没有往年端午节的炎热,但是街上的行人无精打采的;虽然像往年一样,满大街依旧飘散着粽子的特有香味,但是没有了往年人们那么豪爽的欢声笑语。
虽然今年的端午节与往年的端午节别无二致,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那个传统的节日,可是我的感觉很不一样。往年的端午节,娱乐活动丰富多采,到处是莺歌燕舞,锣鼓声声催人急,龙舟竞渡赛风流……好一幅升平的景象!然而今年的今天相对于昔日的今天,显得无比的寂寞寥落,平静了许多。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应该是由于今年四川汶川等地的8。0级大地震的惨状,令人们觉得人生的反复无常,从而感到压抑,心情欠佳的原因吧!
是的,对于那场毁灭性的大天灾,虽然我们都向灾区的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表达了我们的爱心,但是也是仅此而已!怎么能够使得孤寡老人的亲人重新回到他们的身边呢?怎么能够让那无数孤儿的爸爸妈妈重生呢?怎么能够令失去孩子的父母那孩子的娇笑声再一次响起来呢?如何可以抹去灾区人民那惨痛的记忆呢?
呜呼!人的生命竟然是如此之脆弱!
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屈原虽冤,因为后人的敬重,倒也值了,这是不幸中的大幸。可是,今天汶川等地遇难的灾民,若干年后,还会被人们记起吗?(当然,这里的汶川地震灾民,只是对受灾的几个省市等地区灾民的代表讲法,函盖了这次地震的所有地区的灾民——笔者注。)
还有其他的,遭受各种天灾或人祸的人呢?篇二:端午祭
端午本来是春秋时期楚国百姓祭奠楚大夫并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由于年复年的祭奠,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了“端午节”了。中国人早已不叫端午祭,但“端午祭”的叫法,还保留在韩国祭奠屈原的民俗活动中。
屈原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的政改触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所以,被昏庸无能的楚怀王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楚国灭亡之际,屈原写下了绝笔作《怀沙》,投江自绝。( )
自古至今,人们所祭奠屈原的,是他那锐革时弊不与俗流合污的人品。那么,屈原一生最崇尚的人品又是什么呢?
屈原所崇尚的人品,一是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处世品德;一是忠贞执着的情爱品德。处世品德方面,集中体现在他为恃女婵娟所写的《橘颂》中: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橘颂》的思想内容概括说来,为屈原所称颂的品德,就是“受命不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秉德无私”这16个字。
如果说《橘颂》是屈原的人品写照的话,那么,屈原的另一佳作《湘夫人》,则又表达了屈原理想中的情爱人品。
《湘夫人》的主人公是舜帝的两位夫人——女英与娥皇。据传,娥皇和女英是上古尧帝的两个女儿。尧帝晚年,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把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作夫人。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到了舜帝晚年,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率兵出征前往戡乱。
娥皇、女英得知舜已出征的消息,便追赶而去。但到了洞庭湖边遇上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湖的君山上。不久,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于是,她们便天天扶着竹子向九嶷山方向泣望。她们泣望的泪水流啊流,直把洞庭湖湖君山上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
望君不归,后来,她俩投湘水殉情,成了湘水之神。后人把浸染着两夫人泪水的斑竹,叫做湘妃竹。
屈原的《湘夫人》取材于该传说,他通过对湘夫人期待夫君时的临风美目,与欲言还休的愁绪的描写,表现了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以及湘夫人对爱的坚贞与执着: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可见,无论是处世还是情爱,均贯穿着屈原所崇尚的人品:坚贞与执着。
随着端午节千秋万代的传承,《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人品,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人格的构件,而《湘夫人》的坚贞执着的人品,也随着湘妃竹的生生不息,在人们的心中获得永生。篇三:端午节与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起源于山神祭,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韩国民俗特色的活动体系,分为典祭、演戏……每年的端午祭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江陵我虽然没有去过,那里的民俗风情早已闻名。在我有生之年,是我驻足学习的一个地方。
端午节发源地在中国,在长期的流传和国际交流中,它被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所吸纳、接受,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发或引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帖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线,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江陵端午祭又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个月的时间。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粽子的味道那么诱人。不由得让我们更加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篇四:端午祭国殇
我从来没有为端午节写过一篇文章。在我眼里,以前的每个端午节都是那么祥和,家家团圆包粽子,汨罗江上赛龙舟,各种祭祀屈原的活动。今年以来,不断的灾难降临在中国大地上,人为的、非人为的都冲着中国而来。各种灾难在考验着这个民族的耐力和凝聚力。
长年的平静的端午节逐渐让我们淡化了节日的内涵。今年的端午在灾难中度过,让我们重新把目光聚焦到了屈原传下来的爱国情怀上,重新审度端午节的意义何在。
吃粽子,赛龙舟,缅怀屈子,祭奠国殇。——题记
农历五月初五,曾经在汨罗江畔,毅力着一个时代的伟人。峨冠佩剑,正襟危立。纵然放逐荆蛮,远离世务,他向天问诘,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最后满腹离骚,投入滚滚江水,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三闾大夫抱憾而终,一个伟大生命的终结,撞开了爱国时代的大门。
司马迁《史记》的《屈平列传》中给予了屈原和《离骚》极高的评价: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在士大夫中独爱屈原,对他的评价也是最高的,除了能在屈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英雄相惜之外,屈原极高尚的人格也是撼动司马迁金口的因素。在《屈平列传》后面有这样一段话: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不随波逐流,追求洁身自好,即使在离去的时候,也是衣冠楚楚,兰香薰草,大义凛然。这是一个典型的爱国知识分子内心流露的人格魅力。相传屈原投江之后,当地百姓为了打捞他,纷纷划船来救,于是以后就有了赛龙舟的传统。又传屈原沉如水底之后,为水中蛟龙、鱼虾所困,于是百姓用竹叶、五色丝线把糯米包起来投入江中,驱赶蛟龙,让鱼虾吃,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躯体,所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当然,纪念屈原的习俗还有很多,从古至今,绵绵不绝,很多传统一直保留下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故里和他投江的汨罗等地方都有赛龙舟等祭祀活动,百姓都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先人。
中国有过民节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几千年来积累的各式各样的节日,能只为纪念一个人,流传至今且广为人知、保持习俗的,也就只有端午节了。它纪念的是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而在他背后,纪念的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前我们往往只注重了过节的形式,而忽略了深刻的内涵,而在今年,我们的体会是那样深刻,感觉到它所传递的精神是如此重要。
一月,南方前所未有的冰冻灾害。二月伊始,物价持续上涨,股市暴跌。三月,拉萨事件、辱华事件。四月,藏独干扰圣火、胶济铁路车祸、手足口病疫情。五月,四川地震。六月,南方洪灾开始。
这只是半年来我们所受灾害的一部分,却让我们历经磨难,身心重创。也让全世界的中国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高涨,让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撼动世界的坚韧不屈的力量。
雪灾里,全国各地的援助工人和自发的援助队伍赶赴南方各省。温总理两次入湘,看望、慰问灾区人民。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滞留在广东成百上千万的外省务工人员,自觉选择了留粤过年。工人夜以继日的清扫积雪、拉通电网、恢复交通,有的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们是为了人民的福祉而牺牲,为了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其实每一个感动都在我们身边,在车站、在机场、在高速、在京广线上……解放军送来的每一杯热水、每一点食物,旁边的旅客的每一句安慰、每一次帮助等等,点点滴滴,都是一次感动。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是官方还是民间自发组织上街扫雪。每一个人、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值得感动的,或许冰雪会再来,或许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乘以十三亿中国人,人定足以胜天,爱心终将感化冰雪。
在辱华事件、藏独干扰圣火来势汹汹的时候,金晶会怒目圆睁的守护圣火,外国的留学生会抗议游行。国内以青年为主体各阶层的人也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各种抗议的活动。人们又紧紧团结在一起保卫圣火,高呼加油。美国媒体戏谑说是CNN把中国人骂到了一起。圣火到了香港,到了国内,圣火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人们挥舞着国旗,齐声高呼“中国加油,奥运加油”。
5月12日四川地震发生近一月以来,死亡七万。一瞬间,城镇、村庄成了废墟,曾经美丽的自然风光成了悲伤的历史,曾经繁华的街市成了地狱。温总理又一次冒着危险、不辞辛苦的赶来了。各地的临时帐篷、药品等援助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来。受伤的灾民都被安置到了各省最好的医院治疗,因学校倒塌无法就学的儿童也被安置到了各省的学校免费就读,各地大学的灾区学生也领到了政府的抚恤金和学校的援助款……曾经一直被认为是“没心没肺”的“80后”、“90后”,他们在最危急的把生命留给了别人,自己却选择了永恒。袁文婷以自己的生命救了自己的学生。苟晓超三次冲上楼就孩子,而自己却在婚后的第一天与爱人永别。瞿万容用自己的后背挡住掉下的水泥板,而怀里紧紧的抱住一个孩子。谭千秋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张米亚双臂紧紧的搂着两个孩子,最后孩子活了下来,而他却牺牲了,由于手臂僵硬,救援队员只得含泪将他的手臂据掉才把孩子救出……袁文婷、苟晓超、瞿万容、谭千秋、张米亚……这些可亲可敬的“80后”教师的生命定格在了初夏的华年。虽然他们离我们远去了,但他们在生死关头用鲜血和生命给我们的民族上了最后的一课,他们舍生取义,展示了人民教师的职业操守,他们将在人们的祈祷中安乐天堂,国人将不会忘记他们生命的价值。
灾难的来临总会唤起一个民族的本能,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中国人紧紧的团结在了一起,同舟共济。这样的灾难在民族的历史上只是不值得一提,但是迸发出的团结的力量却是那么惊人。在民族的灾难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有难以磨灭的坚忍的力量。那么多灾难我们都走过了,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将会更加坚强。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如温总理所说:多难兴邦。灾难终将过去,民族必会崛起。
曾几何时,还记得吃着粽子,看着赛龙舟,怀念着屈子。他为了祖国,投身汨罗,是如此令人肃然起敬。看今朝,那些为了国家舍生忘死的人何其不是一样的可亲可敬又可爱,爱国的民族丰碑也屹立至今。
长歌当哭,唱一曲屈原挽歌《国殇》,愿逝去的英雄英灵安息:
“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责任编辑:admin
端午祭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